弘 一
世间学问义理浅。
头绪多,似易而反难。
出世学问义理深。
线索一,离难而似易。
线索为何,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
试观心性,在内欤?在外欤?
在中间欤?过去欤?现在欤?
或未来欤?长短方圆欤?赤白青黄欤?
觅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
是应直下信入,未可错下承当。
试观心性,内外、中间、过去、现在、
未来、长短、方圆、赤白、青黄。
摘自《弘一大师诗词》
弘 一
世间学问义理浅。
头绪多,似易而反难。
出世学问义理深。
线索一,离难而似易。
线索为何,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
试观心性,在内欤?在外欤?
在中间欤?过去欤?现在欤?
或未来欤?长短方圆欤?赤白青黄欤?
觅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
是应直下信入,未可错下承当。
试观心性,内外、中间、过去、现在、
未来、长短、方圆、赤白、青黄。
摘自《弘一大师诗词》
◎观心(练习后)对吸气、吐气有没有清楚?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长长的吸气、吐气,什么也不要想,什么也不用做、烦恼都没有,很快的就清楚。有一句话:「森林里的动物不会吃,心里的动物会咬」,听过吗?森林里的动物不用怕,但是心里面比较危险。我们一直忙着,念头上有很多很多的东西,现在我们要知道分..
学佛的目的,既在于解脱生死苦恼,而解脱生死苦恼,必先明心见性,而见性的切要功夫,便应从观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须断根,灸病必须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观心的方法,先要将一切万缘放下,善事恶事,过..
修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观心净慧法师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讲出来的都不是禅。禅是靠每个人自己去修行,去体验的。每个人反观自心就会知道,说出来的都不是禅;自己哪怕有那么一点点体会、受用,那一点点受用就是禅。从古到今,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不以语言文字取胜,..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心在哪里,有几斤重,没有人能够知道。有人讲我的心比天高。佛法讲的这个心是广义的,有很多深刻的内涵。从观心无常这个层面来讲,起码有一部分的涵义是指我们的观念是变化、流动的,意识形态、思想、精神是活动变化的。我们的身体也一样是变化的,你刚才来听..
印祖开示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
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讲出来的都不是禅。禅是靠每个人自己去修行,去体验的。每个人反观自心就会知道,说出来的都不是禅;自己哪怕有那么一点点体会、受用,那一点点受用就是禅。从古到今,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不以语言文字取胜,但是从来没有完全摒弃语言文字。..
◎ 憨 山观心。第一微妙法门也。夫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明。欲身正而行端者。鲜矣。是故世闲一切种种苦恼。皆从妄想颠倒所生。若颠倒不生。则生无生矣。无生则虽生而无生。生而无生。则念亦无念。无念则颠倒何起。有起则非正观也。正观则无不正。摘自《憨山大师法语选辑》..
【狱卒等类非实有情】 p1296唯识二十论二页云:复次颂曰: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论曰:应知此中一地狱喻,显处定等,一切皆成。如地狱言,显在地狱受逼害苦诸有情类。谓地狱中,虽无真实有情数摄狱卒等事,而彼有情,同业异熟增上力故;同处同时,众多相续,皆共见有狱卒狗..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