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证到佛位还会迷失吗?
元音老人答:不会的。佛经中形容它如出矿之金,不与泥沙矿石混在一块了。
众生犹如在矿之金,不是没有金,但与砂石混在一起,所以迷于事物。
修行断尽了无明就是去净了沙、石的纯金。就不会再迷失了。
问:证到佛位还会迷失吗?
元音老人答:不会的。佛经中形容它如出矿之金,不与泥沙矿石混在一块了。
众生犹如在矿之金,不是没有金,但与砂石混在一起,所以迷于事物。
修行断尽了无明就是去净了沙、石的纯金。就不会再迷失了。
高丽国道峰山慧炬国师,始发机于法眼之室。本国主思慕,遣使来请,遂回故地。国主受心诀,礼待弥厚。一日请入王府。上堂,师指威凤楼示众曰:「威凤楼为诸上座举扬了也。还会么?傥若会,且作么生会?若道不会,威凤楼作么生不会?珍重!」..
扬州光孝院慧觉禅师,僧问:「觉华才绽,遍满娑婆。祖印西来,合谈何事?」师曰:「情生智隔。」曰:「此是教意?」师曰:「汝披甚么衣服?」问:「一棒打破虚空时如何?」师曰:「困即歇去。」师问相国宋齐止曰:「还会道么?」宋曰:「若是道也著不得。」师曰:「是有著不得,是无著不得?」宋曰:「..
福州安国院祥禅师,上堂,良久失声曰:「大是无端。虽然如此,事不得已。于中若有未构者,更开方便,还会么?」时有僧问:「不涉方便,乞师垂慈。」师曰:「汝问我答,即是方便。」问:「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如何是月?」师提起拂子,僧曰:「古人为甚么道水月无形?」师曰:「见甚么?」问:「如何是..
婺州普照瑜禅师,上堂:「三十年后,大有人向这里亡锋结舌去在。」良久曰:「还会么?灼然,若不是真师子儿,争识得上来之机?」时有僧问:「师子未出窟时如何?」师曰:「众兽徒然。」曰:「出窟后如何?」师曰:「狐绝万里。」曰:「欲出不出时如何?」师曰:「当衙者丧。」曰:「向去事如何?」师曰..
西京熊耳慈禅师,上堂:「般若无知,应缘而照。山僧今日撒屎撒尿,这边放,那边屙。东山西岭笑呵呵。幸然一片清凉地,刚被熊峰染污他。染污他,莫啾唧,泥牛木马尽呵叱。过犯弥天且莫论,再得清明又何日?还会么?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广州龙境伦禅师,开堂升座,提起拂子曰:「还会么?若会,头上更增头,若不会,断头取活。」僧问:「如何是龙境家风?」师曰:「豺狼虎豹。」问:「如何是佛?」师曰:「勤耕田。」曰:「学人不会。」师曰:「早收禾。」问僧:「甚么处来?」曰:「黄云来。」师曰:「作么生是黄云郎当媚痴抹跶为人一句..
福州栖胜继超禅师,上堂,拈拄杖,良久曰:「三世诸佛,尽在这里[路-各+孛]跳。大众还会么?过去诸佛说了,未来诸佛未说,现在诸佛今说。敢问诸人,作么生是说底事?」卓一下曰:「苏嚧苏嚧!」
处州翠峰从欣禅师,上堂曰:「更不展席也。珍重!」便归方丈,却问侍者:「还会么?」曰:「不会。」师曰:「将谓汝到百丈来。」
福州报慈院慧朗禅师,上堂:「从上诸圣,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递相告报。是汝诸人还会么?若不会,大不容易。」僧问:「如何是一大事?」师曰:「莫错相告报么!」曰:「恁么则学人不疑也。」师曰:「争柰一翳在目。」问「三世诸佛尽是传语人,未审传甚么人语?」师曰:「听。」曰:「未审是甚么语..
平江府澄照慧慈禅师,僧问:「了然无所得,为甚么天高地阔?」师曰:「窄。」上堂:「若论此事,眨上眉毛,早是蹉过。那堪进步向前,更要山僧说破。而今说破了也,还会么?昨日雨,今日晴。」
忠曰:“冬至秉拂,都寺辨斋,曰冬斋。”《南堂欲禅师本觉录·谢秉拂冬斋上堂》云:“法离见闻,言诠罔及;道非色相,智照洞然。首座用处即是藏主用处,藏主用处即是都寺用处,一即三,三即一。木马火中嘶,黄昏候日出,你诸人向个里着得眼,便见都寺用处要且不是藏主用处,藏主用处要且不是首座用处。..
桥流水不流一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讲于杭州“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傅大士这首偈看来有些玄虚,叫人莫名其妙。“人从桥上过”这句话好懂,我们从桥上过去了。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空手”怎么“把锄头”呢?“步行”又怎么“骑水牛”呢?这是什么道理?原来是说,我们的肉身躯..
净土指归一九九九年秋甲 关于佛法的修证众生同具和佛一样的无漏智性,本无差别,但因迷于事相,各个造业不同,迷惑的深浅也因之各别,向道的根器就有智、愚、慧、拙的分别。在这种不同的根基上,我佛慈悲,为了适应众生,犹如医生治病,应病与药一样,说了种种不同的大、小、方、圆、顿、渐诸法,无非让众生早日病..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元音老人开示(问:上师,我想请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那更容易。你们大概对经文读不懂哦,哎,可惜,真可惜。告诉你们,修佛法,尤其密宗,先要通经文。所以密教就分,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先要通经文啊,要小乘的,中乘,大乘的经文,都要通达,才能修佛法。我看你们都没研究过经..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楚,对我们修道很有帮助。‘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大..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原则引伸到了极处!)念佛念咒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形式虽不一,但“心念耳闻”是总的原则。元音老..
讲到果报这个问题,都说心业易消易转,身业难消难转。我们过去做了坏事,身子上的痛苦还是要有的。佛也显现过头痛相,因为过去世曾拿棒子打过鱼的头,现在就要受这个报。但这是佛有意要显头痛相,用以说明因果不虚,警策大家不要做坏事,做了坏事,就要受果报的。果报对于真正到家的人来说是空花水月,..
甲、修证法要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我们修法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
坐在这里,一切都放松。是吧。一切都放松了,休息。不是用力,哈哈哈。不用力气,是吧,它是休息。所以也不出声念,出声还用力。也不出声,它是金刚持。在心里念,嘴唇微动,而且动到后面,嘴唇也就不动。因为他要入定啦,他就不动了。再入定它咒也就没有啦,也脱掉了。咒也就没有了,脱掉了,定进去了,定进去是大休..
除习之法,在于觉照,觉照一起,习气即销,但此中迟捷,亦各有不同,一为境,一为觉,此有过程者十:(一)境来而不觉。(二)境来而后觉,惟起觉极费事。(三)境来时起觉不难。(四)境来即觉,略有先后。(五)境、觉同时并起而有时忘失。(六)同起而可以勿忘。(七)觉先于境,但有时在后,或偶尔竟回到忘失时。(八)常觉不动..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著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
要知打坐,打是打死妄念,坐是坐见本性。假如什么时候都能坐见本性,这是真打坐,不是坐在那里任妄念翻腾,装模作样为打坐。所以我们修法,要在心地上做功夫,时刻不能放松。《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不是统称某某菩萨,而是教我们做功夫,观自在--时时观照自己的本性,在本位上不要有走着。假如你上..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楚,对我们修道很有帮助。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永嘉禅师的《证道歌..
人的错误,都错在望风捉影,是吧。我知道了,噢,一切法都是假相,不可得,我不捕捉,心空了。心空了,你做人也做得舒服了,不要什么东西嘛,我也不去求人嘛,是吧。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不求你,我和你一样高,我一求你,坏了。我就比你矮了一截了。要你求我,我不求你,是吧。所以一切事情都是假的,只有佛性是真的。我..
我们于悟后做功夫要任其自然,像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流过去,要不停留、不可住着,不跟境界跑,不随妄念流,把我们的妄想习气损之又损,消除净光,才能成就大道。此为修法之诀窍,是故不识真心,修法无益;识得真心,不知诀窍,不能成就。..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达到平等无为之境。作到这个地步就能变..
佛说: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不清净,与净土不相应,是不能往生净土的。佛在《观经》中讲,念佛法门有十六种观法,最后一观叫念佛观。应该怎么观呢?就是念佛时,须心念耳闻,就是说念佛时,耳朵能够清清楚楚地倾听自己的念佛声音。这种观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来观照我们..
按:历代祖师大德、乃至禅宗的大德如元音老人、南怀瑾老师,都大力推荐净土法门。我们不要轻视了这个貌似简单的法门。法门无有高下,都无比殊胜,但是众生的根性是不同的,我们不要过高地高估了自己的根性,免得浪费了宝贵的修行时间。要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求神通、不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我..
观自在菩萨。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因为观世音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岛上听..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