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湖南祁文金居士
关于密法传习,概须灌顶传授,‘六字大明咒\’亦不例外。但因上师慈悲心切,以方便为究竟,将有些众所周知的、修法简易、修后不至发生偏差的密法,如大弥陀法,绿、白度母法、观音救度法与六字大明咒等法,公开传授,不须灌顶(尤其如远道或因病不能行者)只要至诚恭敬供养、顶礼本尊亦可修习。遇有问题,致函自己所熟知的大德,探讨研究,即不至步入歧途而安达彼岸矣。
(1991年3月5日)
(选自石家庄“心灯精舍”出版的《六字大明咒修法》)
答湖南祁文金居士
关于密法传习,概须灌顶传授,‘六字大明咒\’亦不例外。但因上师慈悲心切,以方便为究竟,将有些众所周知的、修法简易、修后不至发生偏差的密法,如大弥陀法,绿、白度母法、观音救度法与六字大明咒等法,公开传授,不须灌顶(尤其如远道或因病不能行者)只要至诚恭敬供养、顶礼本尊亦可修习。遇有问题,致函自己所熟知的大德,探讨研究,即不至步入歧途而安达彼岸矣。
(1991年3月5日)
(选自石家庄“心灯精舍”出版的《六字大明咒修法》)
(1606~1673)清代临济宗僧。湖南涓川人,俗姓黄。号响谷。二十三岁出家,后参访天童山密云圆悟,颇有顿豁。更历参诸方丛林,师事江苏龙池之万如通微,受付嘱大法,遂住金陵万松寺。康熙十二年示寂,世寿六十八。著有响谷彻禅师语录十卷。[五灯全书卷七十二] p6909 ..
湖南文殊禅师,僧问:「僧繇为甚么貌志公真不得?」师曰:「非但僧繇,志公也貌不得。」曰:「志公为甚么貌不得?」师曰:「彩绘不将来」曰:和尚还貌得也无?」师曰:「我亦貌不得。」曰:「和尚为甚么貌不得?」师曰:「渠不以苟我颜色,教我作么生貌?」问:「如何是密室?」师曰:「紧不就。」曰:..
湖南东寺如会禅师,始兴曲江人也。初谒径山,后参大寂。学徒既众,僧堂床榻为之陷折,时称「折床会」也。自大寂去世,师常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谭诵忆不已,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云即佛。」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时号东寺为禅窟焉。相国崔公群..
湖南祇林和尚,每叱文殊普贤皆为精魅。手持木剑,自谓降魔。才见僧来参,便曰:「魔来也!魔来也!」以剑乱挥,归方丈。如是十二年后,置剑无言。僧问:「十二年前为甚么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曰:「十二年后为甚么不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
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禅师,初参云门。门问:「近离甚处?」师曰:「查渡。」门曰:「夏在甚处?」师曰:「湖南报慈。」曰:「几时离彼?」师曰:「八月二十五。」门曰:「放汝三顿棒。」师至明日,却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么处?」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师于言下大悟。..
湖南湘潭明照禅师,僧问:「如何是湘潭境?」师曰:「山连大岳,水接潇湘。」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便合知时。」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百惑谩劳神。」
湖南道吾从盛禅师,初住龙回,僧问:「如何是觌面事?」师曰:「新罗国去也。」问:「如何是龙回家风?」师曰:「纵横射直。」问:「穷子投师,乞师拯济。」师曰:「莫是屈著汝么?」曰:「争柰穷何!」师曰:「大有人见。」..
世间万物,以米为珍,春种秋收吸收天地灵气,人参一斤,不如糙米一把。《本草纲目》中记载:常食糙米,安和五脏,去病延年,润泽容颜。那么,常食糙米到底都有哪些好处呢?又该如何去吃呢?营养丰富应常食我们所说的糙米,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品种,而是稻米只去除粗糠而保留下的米粒。比起常吃的白米,糙..
复巢海容居士书信谈运用佛智因应逆境之道(去函)骧师法座:沪上叩别榘训亲承,西行以还,思慕积岁。比闻驻锡江南,普施法雨;内典阐圆觉之旨,法坛传无上之密,翘首莲座,无任钦仰。弟子德薄能鲜,无补时艰,利济有情,拯拔乏术,矢勤矢慎,难挽滔天之劫,必公必诚,莫解我执之私。慨念社会舞台,人生闹..
复元音老人书信钟鼎贤契:接信并款收到。心菊是用功的人,又是个不会用功的人。凡用功者莫不求有所得,即是不会用功者。更有一班以为即此便是,不求深造,于力上加功。茫茫荡荡,入流浪而不觉,是偏于空而不觉,此又岂是用功之人?怕妄念、求入定、开喉即见心矣。且问伊何以谓之妄念、何以为之定?凡慧..
十七、《元音老人文集》序元音老人(李钟鼎老居士)1905年生于安徽合肥市,幼读孔孟遗教,常思考人生之所以然,苦不可得。稍长,随父居上海,求学于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父病故后考入邮电局供职,在深入社会、接触人世之后,深感世人种种纷扰与斗争,多数由于金钱、名闻与爱情,以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桥流水不流一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讲于杭州“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傅大士这首偈看来有些玄虚,叫人莫名其妙。“人从桥上过”这句话好懂,我们从桥上过去了。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空手”怎么“把锄头”呢?“步行”又怎么“骑水牛”呢?这是什么道理?原来是说,我们的肉身躯..
净土指归一九九九年秋甲 关于佛法的修证众生同具和佛一样的无漏智性,本无差别,但因迷于事相,各个造业不同,迷惑的深浅也因之各别,向道的根器就有智、愚、慧、拙的分别。在这种不同的根基上,我佛慈悲,为了适应众生,犹如医生治病,应病与药一样,说了种种不同的大、小、方、圆、顿、渐诸法,无非让众生早日病..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元音老人开示(问:上师,我想请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那更容易。你们大概对经文读不懂哦,哎,可惜,真可惜。告诉你们,修佛法,尤其密宗,先要通经文。所以密教就分,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先要通经文啊,要小乘的,中乘,大乘的经文,都要通达,才能修佛法。我看你们都没研究过经..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楚,对我们修道很有帮助。‘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大..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原则引伸到了极处!)念佛念咒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形式虽不一,但“心念耳闻”是总的原则。元音老..
讲到果报这个问题,都说心业易消易转,身业难消难转。我们过去做了坏事,身子上的痛苦还是要有的。佛也显现过头痛相,因为过去世曾拿棒子打过鱼的头,现在就要受这个报。但这是佛有意要显头痛相,用以说明因果不虚,警策大家不要做坏事,做了坏事,就要受果报的。果报对于真正到家的人来说是空花水月,..
甲、修证法要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我们修法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
坐在这里,一切都放松。是吧。一切都放松了,休息。不是用力,哈哈哈。不用力气,是吧,它是休息。所以也不出声念,出声还用力。也不出声,它是金刚持。在心里念,嘴唇微动,而且动到后面,嘴唇也就不动。因为他要入定啦,他就不动了。再入定它咒也就没有啦,也脱掉了。咒也就没有了,脱掉了,定进去了,定进去是大休..
除习之法,在于觉照,觉照一起,习气即销,但此中迟捷,亦各有不同,一为境,一为觉,此有过程者十:(一)境来而不觉。(二)境来而后觉,惟起觉极费事。(三)境来时起觉不难。(四)境来即觉,略有先后。(五)境、觉同时并起而有时忘失。(六)同起而可以勿忘。(七)觉先于境,但有时在后,或偶尔竟回到忘失时。(八)常觉不动..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著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
要知打坐,打是打死妄念,坐是坐见本性。假如什么时候都能坐见本性,这是真打坐,不是坐在那里任妄念翻腾,装模作样为打坐。所以我们修法,要在心地上做功夫,时刻不能放松。《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不是统称某某菩萨,而是教我们做功夫,观自在--时时观照自己的本性,在本位上不要有走着。假如你上..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楚,对我们修道很有帮助。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永嘉禅师的《证道歌..
人的错误,都错在望风捉影,是吧。我知道了,噢,一切法都是假相,不可得,我不捕捉,心空了。心空了,你做人也做得舒服了,不要什么东西嘛,我也不去求人嘛,是吧。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不求你,我和你一样高,我一求你,坏了。我就比你矮了一截了。要你求我,我不求你,是吧。所以一切事情都是假的,只有佛性是真的。我..
我们于悟后做功夫要任其自然,像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流过去,要不停留、不可住着,不跟境界跑,不随妄念流,把我们的妄想习气损之又损,消除净光,才能成就大道。此为修法之诀窍,是故不识真心,修法无益;识得真心,不知诀窍,不能成就。..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达到平等无为之境。作到这个地步就能变..
佛说: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不清净,与净土不相应,是不能往生净土的。佛在《观经》中讲,念佛法门有十六种观法,最后一观叫念佛观。应该怎么观呢?就是念佛时,须心念耳闻,就是说念佛时,耳朵能够清清楚楚地倾听自己的念佛声音。这种观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来观照我们..
按:历代祖师大德、乃至禅宗的大德如元音老人、南怀瑾老师,都大力推荐净土法门。我们不要轻视了这个貌似简单的法门。法门无有高下,都无比殊胜,但是众生的根性是不同的,我们不要过高地高估了自己的根性,免得浪费了宝贵的修行时间。要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求神通、不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我..
观自在菩萨。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因为观世音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岛上听..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