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佛法的知见差一点点都不行,所以正见对一个佛教徒来讲,是我们解脱的法身慧命,非常之重要。唯识宗讲一心应四境,比如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珠宝,地狱众生看到的是火焰,饿鬼看到的是脓血,人看到的是生命的源泉,业果不一样。因此,你能说这个水是定法吗?它绝对不是。
相关推荐
戒学
【戒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乃学佛者所必修。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参阅‘三学’条。
不过中食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午食。
五辛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分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了。..
德山宣鉴禅师《释氏稽古略》
朗州德山禅师。名宣鉴。简州人。姓周氏。丱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空寺。通贯诸经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不信南方宗禅之道。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檐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买油..
德山宣鉴禅师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丱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
宣化上人:学佛必须要真
佛已经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万德备」,所以叫「佛」。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其实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无量百千万劫已经成佛了,不过因为看见我们娑婆世界南赡部洲的众生,机缘已经成熟,所以就来示现成佛,令一切众生也都成佛,都了脱生死。 佛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我们一切众生必须要..
刘元春:都市佛教发展必须处理好的三个重要问题
(一)媚俗与庸俗化问题。主要针对都市佛教活动中本末倒置的不良现象。国际大都市是开放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并存,社会阶层复杂。因此,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素质的人群,对精神信仰的需求是不同的。复杂多变的信仰心理,形式不一的活动要求,的确为都市佛教提出了多种信仰要求和难题。比如激烈..
李向平:信仰社会学研究要义:兼论信仰如何成为中国问题
人类文明中的信仰形态,林林总总,非常丰富,但就其主要形式来说,不外乎两大信仰类型: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在这两大信仰类型中,神人关系( 信仰者与超验者、神圣对象、终极关怀者等关系) 及其神圣性建构是它们的核心。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呈现了不同模式的神人关系与信仰类型,构成了不同的宗教观及..
杨维中:试论巨赞法师对吕澂先生心性问题学说的质疑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吕澄先生连续发表论文论述了其对中国佛教心性论问题的看法,巨赞法师则以高度的敏感性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以教界的立场对其所论提出若干质疑,吕澄先生也作出了部分回应。本文以最初发表于《现代佛学》1962年第5期的《探讨中国佛学有关心性问题的书札》为依据对此问题作一分..
杨维中:中国佛学 一、佛教创立(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
(四)经典的结集与部派佛教讨论的问题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发生分裂,此后数百年佛教分部流传。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部派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在佛陀涅槃之后的四五百年之中,佛教僧团先后举行了四次结集,确定佛教的圣典。佛陀在世时,直接由佛陀为弟子们释疑、指..
学医与学佛
学医与学佛“学医与学佛”一文,是郭惠珍医师在中国医药学院,为医王学社讲演,由李宜玲学长整理而成的讲辞。明伦月刊于一九八七年三月份,一七二期起,分五期连载。本文是郭医师的现身说法,她以行医者的实际经验,配以学佛者的慈悲胸怀,侃侃道出庶庶众生的苦痛与迷茫,可说是句句肺腑,字字血泪。凡..
显宗和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显宗此名为密宗根据自己的教判,将与之相区别的佛教诸派别称为“显宗”,即和密宗“秘密之宗”相分别的“显了之宗”。从密宗教理上说,即是由因向果施设,不重密咒修行的诸宗总称。藏传佛教中的密宗和显宗在一致坚持"身口意"修行方式的前提下,有一个主要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与佛相..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
密宗和显宗的不同是什么
在于佛祖的修炼方式,分的显和密。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惯而来,因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所以便以喇嘛而名教,实以人事作为教派的代名。密宗起源的传说,约有两途:(一)从传统佛教的观念,认为释迦牟尼..
警惕睡眠不足易致六大健康问题
警惕睡眠不足易致六大健康问题 警惕睡眠不足易致六大健康问题睡眠不足最常见的问题便是每天早晨醒来都感到头昏眼花,此时,你可能还未意识到是多米诺效应在起作用,后果就不单单是感到累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告诉我们,睡眠不足不仅会让人肥胖,还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1.心血管疾病2010年美国《睡眠》..
大安法师:南无(归命)就含摄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就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
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落实信愿。信要深,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救度我等凡夫的威神愿力,虽然我们烦恼厚重,但不会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我与阿弥陀佛同体,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任一众生,当然也不会遗弃我这个苦恼的浪子。愿要..
为什么有些人做烟供会出现问题
做烟供需要冒烟,只有火没有烟不行,一定要有烟。烟供用处大不大?用处是大的。但是中阴里面有很多鬼,有些特别厉害。给他们布施的时候,厉害的鬼来到哪里就会导致当地不吉祥,引发疾病、出现奇怪的问题等等。很多没人住的空房子,有人搬进去住的时候,家里发生很多不吉祥的事情,这种情况就跟这些众生有..
学佛要依止什么
当我们对人对法都没有智慧的抉择的时候就马上谈百分之百服从这是有风险的。我们百分之百服从的是圣言量,是祖师的思想,这没有风险。这个诚敬,真诚恭敬一切的荣耀要归向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也说了,要把阿弥陀佛作为大导师,当我们在信愿持名的时候,我们就在跟阿弥陀佛沟通。 这个净土五经就是指向..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味、患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只是听说过欲界的,这是佛教三界中的一界,另外两界是色界和无色界。其实可能有的人对着三界了解并不是很直观,比如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味、患有什么不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味、患有什么不同?这个就好像问结婚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没有结婚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生小孩有什么缺点、有什..
学佛人在发心中的误区——济群法师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1、基于某种贪著而发心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
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有哪些不同
优婆塞是佛家受戒的男众,优婆夷是佛家受戒的女众,居士一般是文学水平较高,喜欢清净自居的人,这些人并不一定学佛。三者区别:1、性别①优婆塞:男性②优婆夷:女性③居士:男女不限3、信仰①优婆塞:佛教②优婆夷:佛教③居士:信仰自由3、受戒①优婆塞:需要受三皈五戒②优婆夷:需要受三皈五戒③..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回头是岸,学佛改过与求事业的经历
作者/心上莲花群 净心文字编辑/真空妙有我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从小我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很好,中考时考了全年级前几名,后来进入本市一所重点高中读书。由于我上学比较早,14岁就上了高一,加之学习又好,父母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厚望。但这时邪淫的种子开始..
因陀罗:学佛的原因是什么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
因缘和姻缘有什么不同
1、来源不百同。因缘是佛学术语,佛经翻译时大量借用了华夏文化已有的概念,”因缘“正是这样的概念。姻缘是汉语词语。由古代发展而来。“姻缘”大约在佛教传入后受“因缘”影响而产生,直至元明时期,二者仍通用。2、意思不同。因缘是因,因是事物生起的源头,缘是事物生起的辅助条度件,有因有缘,必然..
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不同的境界有什么
佛门中是分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三个时间,在不同的时期修行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一起去简单的了解三个时期的修行境界是什么吧!在正法时代,所有的圣人,都示现于世,来助佛弘扬佛法。当时,跟佛出家的弟子,从无量劫以来,都随着佛修行。这些证果的圣人发愿:随着佛到处转法轮、..
宣化上人:学佛人不用辩是非
现在的佛教徒很不幸,生在一个烽火遍地的时代,人心彷徨,战争乃因人贪心所使,贪心令人头昏脑胀,颠倒胡为,损人利己。贪名者便死在名上,贪利者便死在利 上。若人一点也不贪,则能入火不焚,入水不淹。 我们的使命,是改变造化,匡正人心。人一旦有了贪心,便放出很多的毒气。贪而不得便生嗔,由嗔..
学佛为什么不能着相
所有学佛的人、入佛门的人,都是佛弟子,不是某个人的弟子,也不是法弟子。为了能做佛弟子,能认识佛,需要学法,需依法修行,所以要皈依法;为了众生能够依法修行,又需要成就人,明白成就之路的人引导带领,所以又要皈依僧。世间所有僧人、所有和尚带弟子,都是相用弟子,没有办法,不用僧相不行,因..
这三种菜解决你长期便秘问题
这三种菜解决你长期便秘问题 现代人很多三餐都是在外面解决,高纤蔬果摄取不足,加上饮食过度油腻,不但是肥胖的高危险群,且肠道不健康,毒素就会因滞留体内太久而被重新吸收,导致脸部蜡黄、体力下降、提前老化,因而诱发许多疾病,像是便秘、色斑、胃肠疾病等健康问题。中国新年将至,更容易饮食无..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正知正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菩提心。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由此可知..
方广锠:于初传期佛教的几个问题
于初传期佛教的几个问题方广錩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斗争、融摄协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思维的深层,被包容、改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佛教。这一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佛教的中国化。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