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客莅止,为古刹光。特备粗册,祈题鸿章。用镇三门,结莲社香。
百年寿终,同往西方。
贵客莅止,为古刹光。特备粗册,祈题鸿章。用镇三门,结莲社香。
百年寿终,同往西方。
【一分常论】为古代印度外道所执的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前际而起的常见。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一分常论。彼等系于前生、后生,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见者,故称一分常论。即:一、谓外道得宿住通,能观前世,而以为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见大梵天之始终,故以为大梵天为‘常’,而我及..
【七十七智】《瑜伽师地论》卷十载:何因缘故,依止缘起,建立七十七智耶?所谓七十七智,是在十二缘起的各支中,除无明外,于其余十一支,各就三世顺逆及法性常住观察之智。每支各具七智,合为七十七智;七智乃先观今之缘生而有老死,为知生缘老死智,次观非无缘生而有老死,为知非不生缘老死智,如是..
梵语波罗,华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的涅槃。一切法,法相有生有灭,法性无生无灭,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之境界,与涅槃相应,故称一切法第一彼岸。
(术语)敬礼三宝之心不二也。法华忏法之初: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佛,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法,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僧。
(譬喻)以一月譬法报应之三身。宝王论曰: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盖法身者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生出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轮在天,影含众水。报身为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之照临万象,无有隐形。应身为变化之用。用无自性,..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前际而起之常见。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一分常论、四一分常论。彼等系于前生、后生,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见者,故称一分常论。即:(一)谓外道得宿住通,能观前世,而以为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见大梵天之始终,故以为大梵天为“常”,而我及世..
米岭和尚,僧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丑陋任君嫌,不挂云霞色。」师将示灭,遗偈曰:「祖祖不思议,不许常住世。大众审思惟,毕竟秖这是。」言讫而寂。
[出唯识论]一相应心应即当也。谓一念妄心。虚妄分别。而与烦恼诸惑相应。是名相应心。二不相应心谓常住真心。古今一相。自性清净。而与烦恼诸惑永不相应。是名不相应心。
[出大智度论]一百岁至劫灭名常百岁至劫灭名常者。谓诸菩萨。若住百岁千万亿岁。若一劫乃至八万劫后。方始入灭。是名为常。此乃久远住世为常。非不迁不变之常也。二常住不坏名常常住不坏名常者。谓诸菩萨烦恼之惑已灭。则真常之理方显。真常之理。不生不灭不坏不变。是名为常也。..
忠曰:“合行者,宜作为之之事也。”《敕修清规·副寺》云:“常住财物,如非寺门外护官员、檀越宾客、迎送庆吊,合行人事,并不可假名支破侵渔。”《经国大典注解》云:“合行移关,行犹为也,言合为移关也。”..
旧说曰:“施主就寺修荐,或未纳支费见钱,且借常住财营辨,后时施主如数偿之,此言回财。”忠曰:“但是回祭讹言回财耳。”
寄归传云。西国出家具有圣制。诸有发心出家者。师乃问诸难事。难事既无许之摄受。或经旬月。令其解息。师乃为授五戒。方名邬波索迦。此是创入佛法之基。七众所摄也。师次为办缦条僧脚崎下裙滤罗钵等。方请阿遮梨为剃发师亲为着下裙。次与上衣令顶戴受着已授与钵器授十戒。此名室罗末尼罗。方成应法。为..
断常二见者:一、断见 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二、常见 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智度论曰: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五蕴也)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
六十二见所立之六十二论,下分释之。一、常论四: 一、外道入禅定,得忆识过去二十劫以来之事,而计其中之众,为常住不灭也。 二、某外道忆识过去四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住也。 三、某外道忆识过去八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计现在之众生及世间为常住也。二、亦常亦无..
世间之相,虚妄不实,皆是因缘相续之假。若夫圣人所得之法,则是真常。真者真实,离迷情、绝虚妄,是曰真实。常者常住,法无生灭变迁,是曰常住。真实常住,故曰真常。
《大般涅槃经》,或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是宣说如来常住、涅槃常乐我净、众生悉有佛性乃至阐提成佛等义的经典。汉译本作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经录家列为大乘五大部经之一。此经最早传入中国的部分,相传即后汉支娄迦谶所译的《梵般泥洹经》二卷(《出三藏记集》作《胡般泥洹经》一卷),..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
实相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为实相。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为、真谛、真性、真空、实..
三德者:一、法身德 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者。二、般若德 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三、解脱德 远离一切之系缚,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三德。
业必有报,报必由业,业者因而报者果。定因定果,散因散果,定是乐而散是苦,是故定业所获之报乐,散业所获之报苦也。定散 定、禅定,为心常住于一境也。散、散乱,为心恒攀缘于六境,些时不住也。定心是贤圣之修成,散身是凡夫之自性,定心有无漏有漏之别,散心有善恶无记之三。此二者,统一切之心。..
治病方法有二:一、先正治法: 一、治大藏病 分三:一、修止治病二、作观治病三、药石治病 二、治鬼神病 当用大强威德力心,加诸灵咒佛号治之。 三、治业报病 当用惭愧大忏悔心,加诸念佛发愿修福以助治之。二、助治法 谓坐中用心治病,兼具十法: 一、信 二、用 三、勤 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起 六、..
楞严经云七常住果: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证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证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皆名常住果也。一、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二、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如来所证究竟..
理等六身:一、理法身 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 性德之智也。三、自受用身 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他受用身 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五、胜应身 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六、劣应身 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
六大又曰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法体性广大,周遍一切法界,而造作有情非情,故名为大。盖非情为五大所成,而有情为六大所成也。此六大之义,虽涉于显密而说之,然显教之义,以欲知六大假和合而成一身,能成之六大,所成之一身,皆是生灭无常之假法而说之也。密教说六大之体性,本有常..
断常二见者:一、断见 固执人之身心断灭不续生之妄见,即无见也。二、常见 固执人之身心过现未皆常住无间断之妄见,即有见也。
于法计常者,有十一种,云何为十一。一、计诸有见常 如外道贪着诸见,说法因集皆是实有,以诸有见为常。二、计诸有法常 如萨婆多人执法有我无,如是故诸有法常。三、计世谛法常 如成实人执真谛无我法,而世谛是有,执有故常。四、计一因具果常 如两际外道,计因中常有果性,不待缘成,说一因常。五、计..
【不生】阿罗汉译言不生。以毕竟不生于三界五趣中故也。又涅槃之涅,亦言不生,众法常住而无始生也。《涅槃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不生不灭】此是‘生灭’的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以表示之。如《般若心经》形容法性,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世间一切存在,其‘无实体’的特性(法性),即不生不灭。..
【比量相违】以不正确的观念,推论出矛盾的结果。如说人是永生不死,物是常住不坏等,称为比量相违。
【离痴乱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萨,常住禅定,恒无散乱,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有散乱,称离痴乱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