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的本質並沒有任何奇特的地方,
它的實質就是反覆的深入我們的心相續,並且改變它;
否則,這個寶貴的人身會被浪費,
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
執著它所創造的輪回。
實際上,
就是在夢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覺。

修行的本質並沒有任何奇特的地方,
它的實質就是反覆的深入我們的心相續,並且改變它;
否則,這個寶貴的人身會被浪費,
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
執著它所創造的輪回。
實際上,
就是在夢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覺。
【本质】此为唯识宗教义。是‘影像’的对称,为影像之所依。心及心所认识对境时,在内心中变现认识对象的相状,为直接的认识对象,此称为影像。反之,影像的实质根据及所依物的自体,即称为本质。乃间接的认识对象。故相分可分二种,即本质相分与影像相分。如眼识攀缘色境,除眼识所现的影像外,别有阿..
管好自己就是管好世界——《洞见宇宙的奥秘》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无常,修行就应该舍弃家庭、放下一切吗?不是。重要的不在修行本身,而在修行的目的与方式。人就应该过人的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两者双运。四法印人人都在用,但方式不同,效果就不同。四法印用得好,人的生活..
有人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不说念释迦牟尼佛,反而要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呢?”或者说:“不叫我们念十方诸佛,为什么偏偏只念一尊佛呢?”反正我们的问题疑问会很多。“那为什么念西方的阿弥陀佛?东方还有阿閦佛,为什么不好啊?还有弥勒内院,离我们更近呐,更容易去啊?”好,我们都要把这个疑结..
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发之心,发成佛度众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的四弘誓愿。通途的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发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它都是很有次第的。要说起这个菩提心的功德、妙用、实..
人生有什么理由可以开心呢?没理由,怎么样,我就不能开心吗?一定要找个理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什么意思?心里没事啊!所以才开心。你看那开心很快乐的人,一定就是忘掉什么事了。他一想到,不行了,我还有事。脸马上拉下来。所以若无闲事挂心头,我..
净土法门这个发愿和念佛,还正是愿行相配,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观经的十声称念佛名,就是十愿就是十行具足,愿行具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名号里面就是愿行具足,这点非常重要。譬如,南无是什么意思,南无就是归命啊,我把生命都归给你了,那我就要归命,我对你没有信心,我能归命吗?是不是啊?..
佛陀波利所举的几种定相:或觉身有轻举而亦乐者,是神足前相;或轻举而苦者,是风大增也;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判断十分灵活,对于一种感觉、幻觉乃至错觉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身有轻举」,「举」就是向上;这时出现喜乐的感受。他认为这是五通之一的「神足」要发通的前兆。经典中讲得神足通
佛告诉我们,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够依教奉行,必定能够保住人身,来生还是人身,不会堕三恶道。我们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五戒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堕三途。在守持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一不杀生..
著名歌手刘雨潼:素食带给我们更纯净更和平的世界2019年佛诞节即将到来,凤凰网佛教频道特别策划了“佛诞吃素积福报”活动,面向全球发出“佛诞吃素”的倡议。倡议发出后,著名歌手、音乐人刘雨潼成为“佛诞吃素积福报”的参与者,“相信素食将带给我们一个更纯净更和平的世界!”这是刘雨潼的参与宣言..
我们去看“瀑布”会深刻的体会到“行阴”的迁流。《楞严经》云:“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楞严经妙心疏》(守培法师)行者。如大江东去。无有停歇。即人身中血脉流行。形相变迁。皆行阴之相也。山崖之水下..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须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呢?作为初果罗汉的须陀洹,他们是否认为自己证得了须陀洹果位了呢?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果位..
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落实信愿。信要深,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救度我等凡夫的威神愿力,虽然我们烦恼厚重,但不会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我与阿弥陀佛同体,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任一众生,当然也不会遗弃我这个苦恼的浪子。愿要..
问:我听说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但不念阿弥陀佛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就凋谢了,是这样吗?《妙法莲华经》的化城,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样的吗?大安法师答:是的,念佛的时候,极乐世界会显现莲花,是真实不虚的。这是由于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也是含裹着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
让我们拥有最健康的生活方式1.生活 (1)少食肉(2)晒太阳(3)雨中行(4)常唱歌(5)饭后息(6)挺起胸(7)静坐思(8)天伦乐(9)步当车(10)行善事。 2.保持自我五术 工作勤奋,娱乐有度;对待朋友,不玩心术;处理事务,不躁不怒;生活讲究,量入为出;知足常乐,一生幸福! 3.八大禅语 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
有的过失,我们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认识到。事实上,很多过失来源于不正确的知见。有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对我好的人,我就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将以牙还牙。”那么他把人分成了两类,“对我好的”和“对我不好的”。遇到”对我好的”就幸福,遇到“对我不好的”就痛苦。这样就不可能远离痛苦,因为不能..
མ་མགོན་བསྐང་བསྡུས།一髻佛母简供རྃ་ཡྃ་ཁྃ། ཨོཾ་ཨཱཿཧཱུྃ།让杨康 嗡啊吽སྐད་ཅིག་དྲན་རྫོགས་རང་མདུན་ཐོད་སྒྱེད་སྟེང་། །དུམ་གཅིག་ཀ་པཱ་ལ་ཡི་སྣོད་ནང་དུ། །顿圆自前颅灶上,浑成嘎巴拉器..
护生就是护心—爱护生命就是爱护我们的心我们凡夫众生由于累劫以来所造的杀业,所以身上有著贪心、嗔恨心、愚痴心,以及种种的烦恼习气,因此我们推广护生、带动大放生的活动,就是要消除我们的杀业,开发我们人人本具的善心,继而解除众生对人类长期以来的恐惧。无论是有意杀害众生,比如蚊虫、蚂蚁、..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一个转念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转念,一转念都是修行,不转念都是造业。不转念,你经常在佛堂里诵经念佛也不是修行。一转念,生活、工作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修行。你单独抽出一两个小时来修行,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平时把点点滴滴的时间和机会都利用起来,逆境来了就消业,顺境来了就积..
陈大惠:我们所有的行为、言语、念头,都是能量所以我们下面就要给大家汇报一些最关键的词,我们大家一定要记得,记得这个之后,你这一生种种的幸福也好,灾祸也好,你都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它的根源和症结。下面再和大家说几个重要的概念。首先第一个,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说的话,我们做的事,所做的行为,我们心..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做法藏菩萨,在这个世间发愿修行,而且他示现的每一个身都在娑婆世界跟我们广结法缘,那么这个缘跟我们结得很深,所以我们一闻到阿弥陀佛马上有一种感动、有一种激活、有一种似曾相识。为什么?他跟我们结的缘太深。那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得度?更多的是看他有没有这个缘。没有这..
生活中的佛教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提要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禅宗初祖。佛灭度后主持僧团,集众举行第一次结集。据经所载,尊者遵佛遗嘱,持佛袈裟..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普陀山隐秀讲院 林克智据经载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时,就把法传给阿难,随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鸡足山席地而坐,并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永不败坏,用粪扫衣盖着,等六十七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时,我再去拜见他,把释迦佛的衣钵呈献给弥勒佛,并协助他教化众生。说..
我们为何要辟谷?在地球上,没有任何动物像所谓的文明人类般,由于饮食过量而装满了未消化、发酵和腐坏以及非自然的食物。我们所吃的食物中被加入防腐剂、色素、和调味料等化学物品,使我们身体增加更多毒素。我们每天在城市的空气中吸入工厂、汽车的废气,煮饭的煤气,以及服用大量的药物。每当我们在..
《迷悟之间》: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也都希望不断地进步;人人希望追求最好、最美、最高的成就,这就是一种超越极限的本能、欲望。但也有的人安于现状,跟现实妥协,不敢跟自己挑战。其实,人生最大的极限是智慧,可以见到因缘,顿悟无生;人生最大的极限是慈悲,可以无缘大悲,同体大悲;人生最大的..
利众就是最大的利己◎问:怎么理解功利心?功利心在人生道路上有什么影响?●雪漠:功利心人人都有,但功利心有大小之分。我认为,功利,就是功德的“功”,利益大众的“利”,功德和利益众生,合二为一就是功利,这是大功利,大功利就是利益大众的好事。以我们作家为例,我的功利心就是,这个世界是不是因为我(作品)..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二九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有求为苦,无欲为乐。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有大力而自..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五五八、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初禅乃至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者,则于存在的现象(有法),虽有想也不会生起觉知;若于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者,则已无想于存在现象而更不会生起觉知。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利弗妒路国里;阿难尊者与迦摩尊者也住在波罗利弗妒路..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白话注解】在不同的世间,什么人最富有?什么人最贫穷?慈悲的母亲依然健在,儿女可以常伴膝下,这就叫富有;慈悲的母亲已长辞于世,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就叫贫穷。【备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名为佛,岂假他力哉。--《净宗法要》【注释】: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只是被贪嗔痴慢等..
编者按:生起嗔恨心的人,刹那之间就能改变自己身边的气场,可以使得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种种恐怖的气氛,并使得处在这个氛围中的人感受种种不安和惊恐。无论什么人,一旦内心具备了嗔恨、发火的习气,则将给他人制造无尽的灾难,招来周围人的怨恨。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