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发生信心,大约有三个层面,修行也是如此。哪三个层面?一是感受,二是思维,三是直观。因感受而发心与修行,比较肤浅;因思维而发心与修行,比较深入;因直观而发心与修行,最为透彻。

如何是感受?眼观色相庄严,耳听音声美好,鼻嗅气息香洁,舌尝口味清雅,身触法衣清凉。诸如此类,通过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之攀缘,来认识佛法,体会佛法之殊胜高洁,因而发生信心,甚至付诸修行,这些都属于感受的范畴。像这样学佛,比较粗浅,难以深入,尚停留在攀缘心的缘故。

阿难尊者最初就是如此,他之所以发心出家,是因为: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这就是通过感受来认识佛法,进而发生信心。

许多同修,尤其是一些女众,她们对于佛法的体会,基本属于跟着感觉走,在修行上也是如此。她们念经不注重思维经义,只关注念得舒服不舒服;坐禅不懂得观心,只在意坐得感觉好不好;参加各类共修活动,不论有没有法益,只看活动方是否能够让她们感动或高兴;听经不肯认真抉择法义,却格外关心法会现场的环境,以及法师相貌气质如何,谈吐音声如何,等等,这些都属于感受。

总之,依赖感受来学佛,基本属于着相,难以深入堂奥。如何克服?唯有持戒,通过持戒来淡化五根对于五尘的攀缘,方才可以超越感受,而逐渐深入法理。

持戒的表面现象在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其本怀则在于护持修行者减少攀缘,进而超脱感受与业力,抵达不思议法性。

众生为何要造业?只因贪图感受。贪图美好的画面,贪图美妙的音声,等等,许多人因此喜欢看电影,没事儿就找两部片子看看,美其名曰享受;其实他们就是古人所说的声色犬马,被声尘和色尘拖累而造业。为何叫做造业?因为,加深了五根对于五尘攀缘之根结的缘故。

大家不要以为只有做坏事才叫做造业,其实,只要是在不停地加深根结,那就是造业。反过来,只有淡化生活,超越种种感受,那才叫做解缚,也就是给自己松绑。时常给自己松绑,才有利于明心见性。

在所有加深根结的行为当中,男欢女爱最严重,所谓:我垂涎你的秀美,你憧憬我的帅气;我享用你的娇喘音声,你爱恋我的雄浑声响;我嗅着你的淡淡芳香,你痴迷我的霸道气息;我尝着你的细腻,你品味我的粗犷;最终,身根的感受最刺激,男女身体的触觉感受,历来被人们表述为肉欲,乃至于所谓的快感等等,无非都是触觉感受而已。

人们普遍痴迷于此,他们五根攀缘五尘的那个根结便会越来越加深,这就是造业。我并不认为男欢女爱是什么坏事,或者是某种罪恶,人类的繁衍生息都来自于那里;但是,无论佛教还是其它各个宗教,以及许多文化高哲们,都共同认识到一个朴素的道理:万恶淫为首淫欲是一切罪恶的发源地。

为什么?因为:你敢抢老子的女人,看老子宰了你!打不过你也要和你同归于尽。每个有血性的男人都这样。你竟然勾引我老公,看我抓破你的脸!多数女人也都如此这般。情爱向来使人执迷与偏激,一旦受到刺激,就会爆发出可怕的毁灭能量。于是便会发生诸如阉割老公,或杀妻后自杀之类的惨剧。

看懂了这些,就会充分理解,为什么佛陀会把断除淫欲作为持戒的根本,作为出离生死轮回的第一步修行。因为,要想破除五根对于五尘的攀缘,并彻底摧毁其根结,必须从这里入手。

如何是思维?通过念经闻、思、修,或听经等等,以第六意识思维心来认识佛法,体会佛法的妙分别智慧,因而发生信心,甚至付诸修行,这些都属于思维的范畴。

阿难尊者发心出家之时,不仅有感受的力量,同时也有思维的功劳:常自思维,此相非是欲爱所生等等,这就是通过思维来认识佛法,进而发生信心。

对于大家来说,在持戒淡化感受的基础上,能够时常随着经文思维佛法教义,自己那混乱的第六意识心便会趋于清晰、宁静,法义也将随之明了于心,那就叫做正念或正思维。此时,学佛便会深入。

如何是直观?仅有正念和正思维是不够的,修行者通过思维修深入经藏教义,便会发生极大的信心,誓愿超越生死轮回。

如何做到呢?唯有直观心性。

所谓直观,就是不用前五根的感受,也不用第六意识的思维,而是直通通地观察自己心性的本来面目之所在。毫无疑问,这就是反观观自性,也是禅宗门下的参悟。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于第四禅当中经过了一系列思维观察,在十二因缘等等法理都明朗之后,并未获得觉悟。于是,他放弃了思维,开始运用直观。如何直观?那就是:既然我已经发愿不成正觉,不起此座,那么,如何才是正觉呢?

请注意,这不是在思维,而是在直接寻求答案,故名直观。像这样直观久了,当某个清晨的启明星生起在东方,那一点光明把太子内敛的禅修之心,引导到了当前境界,于是,太子用眼根忽然看到了遥远的启明星,而豁然大悟。

太子觉悟了什么?依据《楞严经》之开示,毫无疑问,太子乃是充分觉悟了当前遍在的妙明真心。太子看到的不仅仅是那颗启明星,更是那包容着启明星,也包容着无尽世界的如如心性。

虽然无相,却现出了启明星之相,也现出了山河大地之相,它就在那里,也在这里。

只要时常运用这样的直观,各位同修也能够觉悟妙明真心。只是,由于福慧资粮不充足,大家的觉悟与悉达多太子相比会有很大差别,不是本质差别,而是器量差别。换句话说,觉悟的透彻程度有差别,所显发的功德妙用有差别。

佛陀足指点地,大地顿时可以显现为琉璃净土。即便您觉悟了,您暂时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是历代祖师,也没听说谁做到了。

做不到不要紧,能与不能都属于因缘生灭之法。只要觉悟了妙明真心,便可以开始超越生死轮回,开始享用心之自在。

淡化感受,挣脱思维,直观心性如如。如此学佛修行,才会不虚此生。六祖云: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我信,信而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