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杀生是佛法中的大戒,杀罪有大有小,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身口意三业之中,意业也是最为有力的,释迦牟尼佛在《佛说骂意经》中讲:杀有九辈。罪有轻重。宁杀千头蚁。不杀一头蝇。如是上至人。杀大得罪益大。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杀罪有九种级别,罪过有大有小,宁肯杀一千头蚂蚁,也不杀一头苍蝇,如是类推,一直到杀人。杀大的生灵得罪大。建立一百座佛寺,不如救活一人,救活十方天下人,不如看护自己的意念,不起恶念一天。

不杀生是佛法中的大戒,杀罪有大有小,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身口意三业之中,意业也是最为有力的,释迦牟尼佛在《佛说骂意经》中讲:杀有九辈。罪有轻重。宁杀千头蚁。不杀一头蝇。如是上至人。杀大得罪益大。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杀罪有九种级别,罪过有大有小,宁肯杀一千头蚂蚁,也不杀一头苍蝇,如是类推,一直到杀人。杀大的生灵得罪大。建立一百座佛寺,不如救活一人,救活十方天下人,不如看护自己的意念,不起恶念一天。

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Fa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一称能持自相故名为法。这是传统的解释,意即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根据这种解释,由于大小乘及派别的不同,其分类也不同。通常有以下三种:三科 大小乘都承认的分类法,即把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又称十二入)、十八界。1、五蕴..
1、指大小乘的具足戒。2、大乘戒的通称。
谓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可入小,小可容大。
(术语)释尊一代中所说有半字教、满字教也。半满教者,犹言大小乘。
(术语)教判名。佛唯以一音说一切教之意。鸠摩罗什并菩提流支所立。华严经疏第一,出一音教中。有曰: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上..
(名数)十二部经中之九部也。有大小乘之别。大乘义章一曰:小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授记无问自说及以方广。大乘九者,十二部中,除彼因缘譬喻论义。大小各九。四教仪集注上曰:别言之,小乘让三存九,小乘灰断,无方广经,说必假缘,无无问自说。虽有受记,作佛者少。三论玄义曰:钻仰九经,澄汰五部..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
释智秀。本姓裘。京兆人。寓居建业。幼而颖悟。早有出家之心。二亲爱而不许。密为求婚将克娶日。秀乃间行避走。投蒋山灵耀寺剃发出家。及年满具戒业操逾坚。禀访众师搜检新异。于是大小兼明数论精熟。尤善大小涅槃净名波若。及讲筵一建。辄王俟接驾。负帙肩随为人神彩细密思入玄微。其文句幽隐并见披释..
释智秀。本姓裘。京兆人。寓居建业。幼而颖悟。早有出家之心。二亲爱而不许。密为求婚将克娶日。秀乃间行避走。投蒋山灵耀寺剃发出家。及年满具戒业操逾坚。禀访众师搜检新异。于是大小兼明数论精熟。尤善大小涅槃净名波若。及讲筵一建。辄王俟接驾。负帙肩随为人神彩细密思入玄微。其文句幽隐并见披释..
Kaiyuanshijiaolu佛教经录。唐智昇编纂,20卷,略出4卷,共24卷。成书于开元十八年(730)。以编次严谨,记载翔实,校核精细著称。分为总录和别录两大类,各为10卷。总录又名《总括群经录》,内容系以时代为序,记载由东汉至唐代译师176人所出及失译经籍目录,并附有译人传记和古今诸家目录。别录又名..
亦名:化行二教化收大小制唯局小资持记·释钞序:“问:‘化行二教,为大为小?’答:‘化收大小,制唯局小。’‘若尔,梵网、善戒,大乘行教,那判为化?’答:‘大乘三藏制不制别,得名为行。若望今宗,还属于化,以菩萨戒通道俗故。’”(事钞记卷二·三三·七)..
子题:下座、中座、上座、耆旧长老、长老行事钞·僧像致敬篇:“毗尼母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之所尊敬,是耆旧长老。”资持记释云:“母论四名,局据夏限;若如五分,取上无人,随时受称,则通大小。今时禅众,无论老小,例称..
亦名:大小正行三学为本子题:小乘三学、大乘三学、大乘戒分三品、大乘之人出家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释迦佛但有声闻僧不立菩萨僧、声闻僧、菩萨僧、出家菩萨形位同声闻、出家菩萨受随同声闻、息世讥嫌、性重无别、浮囊多少、罗刹乞浮囊喻、出家菩萨急护同声闻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大小..
【大小窣堵波】 p0244西域记二卷十五页云:卑钵罗树南、有窣堵波。迦腻色迦王之所建也。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君临膺运,统赡部洲。不信罪福,轻毁佛法。畋游草泽,遇见白兔。王亲奔逐,至此忽灭。见有牧牛小竖,于林树间作小窣堵波,其高三尺。王曰:汝何所为?牧竖对曰:昔释迦佛、圣..
(一)七处善之略称。(参阅“七处善”106) (二)佛所说大小乘经典具有七善。此大小乘经论之解略异。(一)据成实论三善品,七善即:(1)时善,一部初、中、后三时之所说皆甚深。(2)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可得今世、后世出世之道利。(3)语善,随方俗之语而能示正义。(4)独法,仅为无余而说。(5)具足,..
即宗经论与释经论。(一)乃依大小乘经之教理所造之论,如唯识论等。(二)为解释大小乘之经义者,如大智度论等。 p239
【求那毗地】此云德进。中印度人。诵大小乘二十万言,阴阳图谶,莫不穷究。执锡戒涂,威仪端肃,齐武永明翻译。
金陵报慈行言玄觉导师,泉州人也。上堂:「凡行脚人参善知识,到一丛林,放下瓶钵,可谓行菩萨道能事毕矣。何用更来这里,举论真如涅槃,此是非时之说。然古人有言,譬如披沙识宝,沙砾若除,真金自现,便唤作常住世间,具足僧宝。亦如一味之雨,一般之地,生长万物,大小不同,甘辛有异。不可道地与雨..
旧说曰:“四节汤名三巡汤。”忠曰:“四节大小座汤皆有三巡问讯,谓揖坐、揖香、揖汤也,故曰三巡汤。”三巡问讯,见〈礼则类〉。
梵云。阿毗昙此云无比法。为分别慧故。而有四种。一梵云摩怛理迦此云本母取出生之义也。二梵云奢萨怛啰此云议论。谓议详空有。论量假实。三乌波你舍。此云近说。谓略说经中要义不次第故。四梵云阿毗达磨。此云对法。谓能对所对论也○又有二论。则摄前四焉。一宗论即宗大小乘经造也。二释论释大小乘经也..
1、指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经典。2、藏放经典的府库。3、国家所宝藏的佛学书。
1、粗恶的语言。2、佛有大小乘之二教,小乘之教,叫做粗言,大乘之教,叫做细言。
五十阴魔,出自《楞严经》,是五蕴所生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经中对每一蕴讲了十种境界。每一种境界中,都指出了该修行人所经历过的心理上的现象,及引起该种现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该修行人由于执著境界,而生起的种种困难,及对此境界之误解。《楞严经》是为修大乘者说的法,对任何一位修正法者,无论其..
丝光鸟放生丝光椋鸟,雀形目 ,椋鸟科 ,中国特产鸟类,在海南属于候鸟,也 有部分留鸟。 全长225-235毫米。头、颈白色沾棕灰,上体银灰,尾黑色具绿紫色金属光泽。颈下有一不明显的灰色环。翼角及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在辉黑的翼上形成翼斑。胸灰褐,腹以下白色。雌鸟羽色染褐,黑羽少光泽。已被国际鸟..
第三节 《瑜伽师地论》无论在印度瑜伽行派那里,还是在中土法相唯识宗那里,《瑜伽师地论》都是最重要的立宗宝典。此部论典,部头巨大,义理复杂,熟读不易,因而在唐代唯识宗诸师中,仔细研习者不多,从影响上不及《成唯识论》,窥基及其后继者也更重视《成唯识论》。然而,近代以来复兴法相唯识学的学者们最重..
石头怀志庵主悟道因缘南岳石头怀志庵主,宝峰克文禅师之法嗣,俗姓吴,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人。十四岁从智慧院宝偁(cheng)禅师出家,二十二岁试经得度,后讲习经论,长达十二年之久,深得宿学之敬慕。他曾经想会通诸宗之法义,以正一代时教。一日,有一位禅者问他:“杜顺乃贤首宗祖师也,谈法身..
燃灯古佛为什么没人供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的,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是对佛知识非常的匮乏,其实燃灯古佛是有人供奉的,一般寺庙里都供奉三世佛,从做到右是燃灯古佛,释迦牟尼,弥勒佛。在一些小庙里很少供奉燃灯古佛的,而且在中国只有一个专门供奉燃灯古佛的寺庙,就是在西峡寺山的燃灯寺。现如今燃灯寺..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非常可怜的老人,她无儿无女,老伴也去世了,独自住在侄儿子家大房子背后的一个茅草屋里,村里人看她整天蓬头垢面,言语不清,以捡垃圾为生,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大家都叫她“麻三”。在那个没有佛法的蛮荒之地,人们不知道行善积德,村里人常常欺负孤寡老人,或是偷盗吵架,常为争..
静坐会不会走火入魔?问:静坐会不会走火入魔?答:有人认为禅修、静坐会走火入魔,因此主张不可学禅、静坐,然事实并非如此;走火入魔多是因为误随邪知邪见者为师,或观念、方法错误所致,若能了解何谓“走火”、“入魔”,即能破疑生信,不致对禅修、静坐产生误解而心生恐惧。“走火”属于生理上产生的..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