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 旭
超生脱死法门,不可以聪明凑泊,不可以意气承当,不可以情见夹杂,不可以粗疏领会。
先须专求己过,无责人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法法消归自心,时时警策自心,将定盘星认得清楚明白,然后看经可,坐禅可,营福可。
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笃,则看经必堕口耳活计,坐禅必堕暗证深坑,营福必成魔家伴侣。纵福慧双修,教观并进,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炽,其为修罗眷属无疑。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摘自《灵峰宗论》
◎ 智 旭
超生脱死法门,不可以聪明凑泊,不可以意气承当,不可以情见夹杂,不可以粗疏领会。
先须专求己过,无责人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法法消归自心,时时警策自心,将定盘星认得清楚明白,然后看经可,坐禅可,营福可。
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笃,则看经必堕口耳活计,坐禅必堕暗证深坑,营福必成魔家伴侣。纵福慧双修,教观并进,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炽,其为修罗眷属无疑。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摘自《灵峰宗论》
真正的解脱,即佛的涅槃。
江西庐山东林寺方丈大安法师如果未来世诸众生等,或者在梦中,或者在醒来时,会见到诸多鬼神,以及千奇百怪恐怖形状的众生。这些鬼神或悲伤、或啼哭、或忧愁、或慨叹,这些是属于你多生多劫的家亲眷属来托梦要你帮忙。他们都是在恶趣,主要是在饿鬼道。他没有从饿鬼道出来,也没有找到得到帮助的地方,..
一切人的行为、社会活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离苦、如何得到更大的安乐。佛教是佛法的教育,同样是灭苦之道。所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佛法与世间法之间,毫无冲突,只是解决的方式各自不同。心与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世俗多偏重于从物本位为出生点,来解决人的需求,而佛法更侧重于从心本位来解决问..
究竟解脱的大手印内容提要:那么,什么是大手印?大手印之梵文音为“嘛哈母渣”,故也可译为“大印”、“大象征”。有如是解者:“大”者,至高无上,无所不包;“手”者,如佛之手也,喻佛之所有,我亦尽有;“印”者,印契印符也,喻此智为最高最密,谓一切轮回涅槃之法,无不一一契合于佛之如如妙智,更无一法能超越..
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当你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身边一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你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也无法找到任何一件独立存在的事情。所有的行为、所有的事情都必然有前因后果,物体也是一样。..
执著与解脱也是一体两面离执而解脱,寡欲且清心。不争亦不执,离苦大乐生。真心与妄心是一体两面,浊世与净土是一体两面,执著与解脱,实际上也是一体两面。所以说,不执著的同时,就得到了解脱,而不是在离开执著之后,再去寻找一个叫做“解脱”的东西。我在《西夏的苍狼》中用“正负宇宙”、“一幅织锦的两个..
有执著必无解脱六为色贪结,贪爱诸光明。看似受禅乐,欲望昏昧中。由欲静止故,清晰而空明。看似得自由,其实不究竟。什么叫色?佛教中的色,常指物质世界里物质存在的总称,与心相对。它是五蕴中之色蕴,五位法中的色法,是有物质形体、能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的东西。那么,什么是色爱呢?贪恋一种有形的东西,..
过去诸法不应追念。未来诸法亦不希求。现在诸法勿生染着。如是行者名真解脱。
全方位明辨法在每个人的心里。无论你意识到与否,它就在那里。无论你学不学,它也在那里。问题在于你能否破解。一旦学了佛陀制订的标记,就可以自己破解,好比认字读书。举例来说,婴儿不懂事,生下就哭:“哇!”那是受蕴。他吃着不喜欢的,便扔了找更好吃的,那是行蕴。长大一点时,开始记事,那是想蕴。因此法就..
解脱就是明白与放下人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来自先天基因,叫做“俱生我执”,一方面来自后天的环境熏染,叫“分别我执”。后天的执著容易在见性后得以清除,叫“见所断烦恼”,因见觉悟之光,顿除后天的黑暗烦恼;而先天基因导致的烦恼习气,则要经过长期修行,才能脱胎换骨,清除干净,这便是“修所断烦恼”。当一个..
心中无欲真解脱。无欲并不是什么都不要,或什么都不做,而是忘我地无我地不为我地去要去做。只有到达无欲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热爱自然,融入自然,此时哪怕只是见到一片树叶,你也会感到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問:做善事只是修福,跟解脫生死沒有任何關係。這個觀念是否正確?慧律法師答:許多人弄錯了,光聽經聞法,開智慧,而福不修。諸位,沒有福的人,是沒有機會修慧的。今天,你先要有穩定的生活、穩定的收入,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談得上法身慧命。太多人誤會了,認爲聽經聞法就好,不必去修福,認爲..
佛学研究真实的宗旨,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彻底解决人生老病死的现实问题,抵达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理想境界——涅盘彼岸,实现超越生灭的涅盘,必须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真实不变的东西为依靠,这种东西从认识的角度而言,便只有如其本然、不依他起的绝对真实。根据凡有对法不相舍离的缘起法则,佛学确信:既..
说事说理千千万,认知见性最安全,一切不住随缘用,处处见性即佛天。千万不要把这些言语文字当成耳旁风,更不要当成是教育文化、知识学问,要用生命与一颗赤诚的心来领悟,要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来落实完成。最怕的是听时明白,过后当成耳旁风,遇事不能按照真理如法地落实,照样我行我素继续按照自己自..
文/观立轮回这个词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从二十几岁开始,我就选择了佛教作为宗教信仰,一直不离不弃,虽然以前只是停留于信佛和拜佛之上,但对于每个生命都是从轮回中来,又要轮回而去是深信不疑的。当时,我悲观地认为:命运都是老天注定的,人人都要在轮回的漩涡中周而复始、难以幸免,从来没有想..
有很多人总是迷惑在身体和灵魂的解脱上,说什么我以后死了去解脱。真正的解脱不是身体死亡的变异,而是内心无束的光明,真正的成佛,也不是单指你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叫做佛国。佛国,是指你身心处于佛陀般的觉悟与慈悲。极乐世界就是无苦的世界。而此世界不在他方,而在于你的自心。当你的内..
佛法讲的解脱,不是身体外在的解脱,好像要换件不同的衣服,或是转换一个身份才能解脱。修行成就的解脱,全然是心的解脱。你的心在面对老病死的时候不会恐惧,在面对人我是非等等烦恼干扰的时候,能够用智慧去化解、超越烦恼的束缚,这就是解脱,不需要离开生活,也不需要离开当下的身份。如果你的生活..
【经典原文】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经文解释】善哉,赞叹之词也,言好者,阿难自能说出生死之根源也,自性本具,故无有始。由一念妄想而成众生,故曰众生从无始来,即由始初成众生而有生死,以至如..
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有十个等级,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真正了生死是哪一地呢?了生死就是出六道轮回,四果阿罗汉已经出生死轮回了,那菩萨要达到什么级别才能出去呢?要七地菩萨才完全了生死,真正的超越六道轮回。所以出轮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非常难。七地菩..
这个解脱是得到一种真正的自由,无拘无束,所以解脱了。解脱什么呢?解脱六道轮回这种生死的苦恼。以前有一个和尚向一位有名望的高僧请法,他说:“请问上座,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位高僧对这和尚说:“现在谁把你绑住了?”说完了这句话,这个和尚即刻就开悟了,“噢!原来没有人绑住我呀!是我自..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觉真法师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白头携老;娶回来,终身不二。所以,古时候,数代同堂,儿孙绕膝,瓜瓞绵棉,天伦共享..
◎ 李新华解脱是心灵的解脱,那么心灵中要解脱的是什么呢?是什么紧紧束缚着心灵?心灵的束缚来自生存意志的压抑。生存意志要求不断占有,要求不断地吐故纳新的生存;心灵意志要求和谐、知足、自由、欢乐,要求无压力的生活。那么生存意志与心灵意志矛盾的焦点在哪里呢?生存意志上升到意识的是根本分..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楚,对我们修道很有帮助。‘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大..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楚,对我们修道很有帮助。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永嘉禅师的《证道歌..
论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太 虚吾人因何而讲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拂逆之境,若欲解脱出离,则有讲求佛法之必要。此不但讲求佛法为然,凡吾人所云为动作,皆因解决现前困境而发动,如饥求食,寒求衣,住求房屋等。又因求食遂连带求谷米而讲农作烹饪等事。人生之苦多矣!自呱呱堕地后,..
要想解脱一定要看破财和色梦参老和尚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清了,这就叫修行。以后,逐渐的你再不堕三恶道。恶业既然消失,善业自然就增长,这两个是相..
济群法师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同样是贪心,有些人贪吃,有些人贪色,有些人贪财。这些贪心引发的负面情绪也各不相同,有的会带来焦虑,有的会带来恐惧,有的..
济群法师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同样是贪心,有些人贪吃,有些人贪色,有些人贪财。这些贪心引发的负面情绪也各不相同,有的会带来焦虑,有的会带来恐惧,有的..
亲鸾圣人曰:烦恼具足之凡夫,火宅无常之世界,万事虚假,无有真实,唯有念佛是真。烦恼具足的凡夫,贪得无厌,或嗔或暴,从早到晚牢骚满腹,此种凡夫所思所为,全部是谎言。这个世上,商界、政界、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变。身处激烈动荡的世道,预卜明天何其难。如此世间没有什么是靠得住的,没有可信的。..
解脱后的心境◎慧 律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因此,解脱者的心境是坦荡荡、不忧不悔的。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不起追悔;面对未来,也不噜忧心忡忡。一切都只是行所当行、受所当受;称得上是真正的..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