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 旭
超生脱死法门,不可以聪明凑泊,不可以意气承当,不可以情见夹杂,不可以粗疏领会。
先须专求己过,无责人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法法消归自心,时时警策自心,将定盘星认得清楚明白,然后看经可,坐禅可,营福可。
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笃,则看经必堕口耳活计,坐禅必堕暗证深坑,营福必成魔家伴侣。纵福慧双修,教观并进,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炽,其为修罗眷属无疑。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摘自《灵峰宗论》
◎ 智 旭
超生脱死法门,不可以聪明凑泊,不可以意气承当,不可以情见夹杂,不可以粗疏领会。
先须专求己过,无责人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法法消归自心,时时警策自心,将定盘星认得清楚明白,然后看经可,坐禅可,营福可。
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笃,则看经必堕口耳活计,坐禅必堕暗证深坑,营福必成魔家伴侣。纵福慧双修,教观并进,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炽,其为修罗眷属无疑。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摘自《灵峰宗论》
真正的解脱,即佛的涅槃。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美国万佛城宣化禅师讲述(五)解脱长者寄第五具足方便住尔时善财童子,思惟诸菩萨无碍解陀罗尼光明庄严门。深入诸菩萨语言海门。忆念诸菩萨知一切众生微细方便门。观察诸菩萨清净心门。成就诸菩萨善根光明门。净治诸菩萨教化众生门。明利诸菩萨摄众生智门。坚固..
出世解脱之善因──八关斋戒(四)之不杀生三鬼神持戒.天地清宁《大般涅槃经》卷十六载,释尊在一旷野的丛树下静坐时,遇一纯食肉血的旷野鬼神,此鬼神每天杀一人来食,佛慈悲故,为此鬼神广说法要,但这暴恶、愚痴、无智之恶鬼不受教法,佛惟有化身为大力鬼,摇动他的宫殿,令他不安,这恶鬼于是带同他的眷属走出..
出世解脱之善因──八关斋戒(七)之不偷盗中《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载,有一比丘在俱萨罗国林中修行,因眼视不明,请医者替他沾治,医者教他嗅莲花香可以得愈,比丘于是觅得莲花池,端坐池边闻莲花香。天神看到后,对他说:「你为甚么偷花香呢?」比丘说:「我并没有伤害花的根及茎,怎可以说是偷呢?」天神说:「你..
出世解脱之善因──八关斋戒(十四)之不妄语(三)锁口不说实话.是为妄语《佛说太子慕魄经》中,慕魄太子出生后便有宿命通,因畏惧过去世因一言而造地狱苦,所以今世为人,决定锁口,宁愿装做聋痴哑人,长到十三岁时,都不说话,最后被父王认为不祥之人,筑坑造地室将他关禁,太子为怕累人作恶业,惟有恢复语言,示现..
星云大师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唐寒山大士我们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欢喜过居家的生活,有的人习惯过修道的生活;也有的人离不了世俗尘劳的生活,也有的人淡泊于清净出离的生活,各种的人,过各种的生活。生..
一、施舍与菩萨道布施通常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种解释侧重的是布施的内容。而换一个角度来说更全面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施舍。施意味着给予,给予的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财、法、无畏三施,而所施的对象就是众生;舍意味着舍弃,表面看来我们舍弃的是财物等,实际却是在舍弃我们的贪心、悭吝..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现在仍属恒顺众生的范围,是牺牲自我成就别人。什么叫修行呢?你以为离开父母、家庭,跑到山里去剃了头,说我出了家要成佛,这就是了吗?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绝对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做的是恒顺众生另一面的事,绝非遁世..
修行需要具有一个清净、稳定的环境,在这个清净、稳定的环境里,大家努力地修行。当然你不珍惜这个清净、稳定、合格的环境,不努力修行,那生死也是平等的,也是公平的。佛法就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告诉我们怎样生得更解脱、死得更安乐?生死解决了,人生也就没有问题了。世间所有的文学、艺术、思想、..
在意则烦恼,越在意就越烦恼我若不在意,我若不着相哪里会有什么烦恼很久以前,有一年轻人,家中以种地为生,可是今年的天气非常的恶略,不是暴雨,就是河水断流,不仅庄家毁了,并且村民吃水都成了问题,见到如此情景,年轻人非常的苦恼,一直闷闷不乐。这一天,天空又下起雨,雨天对农民来说就什么也..
思维无常有助于解脱,从恐惧与痛苦中解放。看看身边的家人,再看看自己的身体,变化有多大。年轻时,很多未来的事情都不曾想过,比如,年轻的你无法想象年老的样子。你和老一代的价值观完全不一样,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又和你完全不一样。年轻一代出生在数字时代,和你的生长经历截然不同,所以双方没办法..
精进求解脱◎ 谛 灵历代大师曾经说,人间苦难何其多;生于娑婆世间人,但能顺应没奈何。三灾八难有行迹,是非要辨分善恶;福慧双修入圣域,一心持念阿弥陀。庚子传染新肺炎,死生大限齐惊恻;时刻践行菩提心,超出三界生极乐!..
◎ 观 照一位老禅师一直被人们尊奉为一个过着纯洁生活的人。在禅师居住的寺院附近有户人家,他们全家都是禅师虔诚的信徒。一天,其中一家人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父母一再逼问女儿:谁造的孽? 因为女孩经常去寺院玩,父亲最相信老禅师,为了保护自己的情人,女孩情急之下,就说:孩子是禅师..
问:有友来问我曰:吾人因情而坠,因堕而不能解脱,佛得以解脱,是为无情耶?是为有情耶?(赖栋梁)李炳南答:情可分情识与爱情两种解释,识是虚妄分别,爱是贪恋缠绵,所以堕落。佛已转爱成无缘慈,转识成大圆镜智,安得尚称有情耶?..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摩诃拘絺罗,同住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东北边的耆阇崛山中。一天傍晚,尊者摩诃拘絺罗在禅修告一段落后,去见尊者舍利弗。两人见面问讯寒暄后,尊者摩诃拘絺罗问道:“舍利弗学友!是眼睛绑着所看到的东西呢?还是眼睛被所看到的东西绑着了呢?又,其它类似的耳朵与声音、鼻子..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万境归心一真道,如悟一心破尘劳」,上下二句话都没离开这个心,所以今天这堂课中心的就讲这个心,依题解义不难看出,是不是?这个心就是我们这节课讲的重点。关于这个心,咱们先从浅的地方说,这个心有两种,概括说心有二种,哪二种?一种是真心,真心就是自性。真心有五个特点,大家想想,真心有..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世音”呢?无尽意菩萨是证得了圣位的大菩萨,自然知道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原因,这里是为不明白的人代为请问的。借着这个问题,佛陀的回答便能利益当时和后代的众生。其次,佛菩萨常赞叹他人的优点,而避免宣扬缺点。所以,..
【因依诸定蠲除四轭】 p0595瑜伽十九卷十二页云:谓如有一、已入有学位,未离欲界欲;依初静虑,熏除欲界诸恶寻思。依第二静虑,内等清净,心一趣性,初静虑地所有分别,无余永离;无复分别。依第三静虑,超过第二静虑地诸喜碍着。依第四静虑,超过第三静虑地诸乐碍着。依无色定,超过一切所有色想。如..
【智者】 p1151瑜伽九十三卷十九页云:问:何缘智者成智者性?答:于现法中所有集谛,及于后际所有苦谛,皆离系故。曾习圣教,名为智者。先已寻求智资粮摄诸梵行故。
【瞋所随增】 p1322瑜伽六十六卷一页云:于苦受中,多生憎恚;是故说彼瞋所随增。
【诸识所依能依差别】 p1356瑜伽六十三卷十二页云: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如是名依胜义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别。..
【成就】 p0665 如三种成就中说。二解 无性释七卷十四页云:所作皆办,故名成就。
【妙法】 p0701 品类足论六卷十四页云:妙法云何?谓无漏有为法、及择灭。
【别解脱契经】 p0688 瑜伽八十五卷一页云:别解脱契经者:谓于是中,依五犯聚、及出五犯聚,说过一百五十学处。为令自爱诸善男子、精勤修学。
指禅堂内修行者个人之坐床。一般之宽度为三尺,长度为六尺,床前之板称为单板,其宽度约为八寸,依据周之尺度则为一尺。若以床之长度六尺,再加单板一尺,称为七尺单;若除其单板,则称六尺单。故禅林中常以“六尺单”、“七尺单”或“七尺单前”等语作为禅僧坐床之代称。[续传灯录继圆禅师章] p1253..
摄,摄取、摄受之意。菩萨地持经卷十载,菩萨以六种法摄诸众生,过去已摄,现在今摄,未来当摄,乃至历尘数劫,无有疲厌。六种摄即:(一)顿摄,顿乃遽之义。谓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随力所能,以一切乐事饶益而摄取之。(二)增上摄,谓菩萨既已发心,若于父母则起尊重心,种种方便劝修善法..
唐代元和年间(806~820),隐峰禅师欲登五台山,途中遇官军与贼兵交战,师为除彼等之苦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均符日前之梦兆,斗心顿息。此则事迹亦可显示隐峰之神通力与慈悲心。[景德传灯录卷八邓隐峰章、禅苑蒙求卷上] p6534 ..
僧之雅名。高僧传载,魏僧支谦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聪明多智,时贤称之为支郎。其后,支郎一词乃转用为僧人之雅称。[释氏要览卷上] p1416
清代临济宗僧。法名超揆,号轮庵,乃长洲文征明之孙。年十七,以白衣参退翁弘储于江苏灵岩寺。永历四年(1650)受菩萨戒,后剃染。历住越州(浙江)大能仁寺、成都昭觉寺、云南文殊院、吴江灵岩寺。康熙年中,朝廷召住玉泉山普陀寺,又迁澄心园古华严寺,晚年返南中,未久入寂,年寿不详。曾校阅霁仑超..
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 p1441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