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善知识事迹简介 黄念祖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 生于一九一三年即癸丑三月初六日。幼早孤,母亲梅太夫人笃信佛教。礼敬三宝,净行超伦,性自纯孝。从小异于常儿无嬉戏恣肆之态,而且勇于承担之责任感,处世中,进退应答无不得体,咸誉其少年老成。常随侍太夫人听经闻法,参谒净宗大德舅舅梅光羲老居士闻习熏陶,志趣超群。有深厚的福德夙根。 二十岁于北京工学院学习时(大学期间,学业成绩突出,性格开朗,活泼,擅长排球、滑冰等运动)。第一次读佛典为《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受大震动,从始至终多次感觉如醍醐灌顶,身心内外清凉润泽。兴起以凡夫心致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之念,从此对学佛生起大崇敬心。 二十二岁于开滦煤矿工作,一次梦中遍览家不可得,忽成一片虚空,初开悟。 抗战时期,于国难之中,学佛益加精诚,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于密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嘎上师,后于一九五九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阇黎位,受王上师衣钵及遗嘱。 三十二岁,抗战胜利后,经梅光羲老居士引荐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入室弟子,莲公大师出入于儒佛显密禅净各宗,融会贯通,著作宏富,于宗净要旨,穷深极微,艰苦卓绝,会集《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称大经),黄老亲闻大师讲解此经,详作笔记,于禅净两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深蒙印可,并嘱托弘扬大经,命可直抒己见,随意发挥讲解。 四十岁时,于天津大学任教授,精诚修法读经。忽一日触机成偈。呈夏大师鉴览,肯定真开悟,称其为唯一心许弟子。呈王上师评鉴,亦确定为开悟无疑。 文革动乱中,黄老历经磨炼艰危,而修持无片刻松懈,相反愈加勇猛精进,所获真实利益不可胜记,正如大师悬记唯艰难困苦备尝之矣,方可成就。数次遇死,均安定持诵,将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安然渡过,尤其一次遭遇龙卷风,周围物件房屋全部扫光,而念师泰然无损,仍直立于原地,获大进展。 黄老居士素怀传灯之志,弘扬净土之愿,拯救群生之望,也为报佛恩、师恩,遍观众经论,苦心参研、构思酝酿。自一九七九年经二年,闭门谢客,专心注释大经,于一九八一年完成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严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奋力完成三稿,时为一九八四年、历时六载,竣稿付印,于一九八七年《大经解》流通于海外。黄老以开佛之见,示佛之见。导群生悟佛之见,入佛之见,契理契机,理喻圆融,深入浅出,文显义明。使海内外佛子普沾法雨,深获真实利乐。笔耕著作同时,在中国佛学院及居士林、广化寺多次弘法或开设净宗讲座,第一批著作除《大经解》外,尚有《净土资粮》与《谷响集》第二批著作完成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尚未完成的有《大经白话解》,计划撰写的尚有《净修捷要报恩谈》,《禅净密三法一味论》与《随笔》等,惜众生福薄,均未能实现。 自一九八O年以来,黄老多种疾病缠身,本应多加休养调护,但为弘法大事,将个人完全置之度外,一九九O年起为进一步弘法、普被三根,着手撰写《大经白话解》,经常废寝忘餐,同时还慈悲接引、随机设教、终日劳顿,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示疾往生,临终前欲言不能之时,但洒脱一笑,全无牵挂。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遗骨洁白、获五色坚固子百余粒。广化寺观音殿往生堂奉有五色坚固子各一粒供众瞻仰。海内外弟子争先引请供奉。 黄念祖老居士,尊为净土宗师,他的遗教随着他的示疾往生,猛然觉醒了大家。从广化寺举办的往生回向法会、京都佛教界四众弟子云集八宝山随喜荼毗法式,观人们至诚敬仰的心情,远远超出仪式所表,大家更加明白了黄老的悲心所示,无常觉照了学修迫切性,很短时间内众多居士表示专修净土,以读诵《大经》为日课,净修捷要为晚课,持名念佛为方便,加紧地用功修持。广化寺在历时三年广化念佛会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法会,将以《大经》为主题,兼听净土宗经解录音磁带,有志带领在家学众专弘专修净土,与有缘者同圆种智,同生极乐。 按:黄念祖老居士,大悲觉海中流出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白话解》虽尚未全部完稿,但黄老的亲眷及法缘近者,念众心切,将尽快整理奉献出来。广化寺倡义,北京近水楼台,大家发心随喜,就地生根开花,先得法益。
相关推荐
居士传
《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代彭际清编,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间在家奉佛的人士(限于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传记,编成列传体裁的专传或合传五十五篇,乃是记载历代居士事迹比较完备的一部书。此书的编辑,是因为过去专载佛门人文事迹的书,象《弘明集》、《广弘明集》、《佛法金汤》、《金汤征文录》、《法..
四善法
涅槃经云四善法:一、近善知识 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二、能听受法 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三、能思惟义 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四、如说修行 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证真空寂..
修行四法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一、不舍菩提心。二、不舍善知识。三、不舍堪忍爱乐。四、不舍阿练若。
量
【量】量的诠释有广狭二义,狭义而言,量是认识,是知识,亦是测量之意。量有量果,即认识作用的结果。亦可说是知识或知识的内容;广义而言,则指认识作用的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印度自古以来,在认知范畴中,一般皆将量知对象加以认识论证,泛称为量。此量知的主体,称为能量;..
十种善知识
一、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识,三、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令解脱一切法之善知识,五、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七、令不著一切世间之善知识,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知识,九、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
三善知识
三种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
五十三参
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次第南游,参见五十三位善知识。
外护善知识
指供给我衣食所须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为三善知识之一。
一百一十城
(名数)善财童子以福城为起点,次第南行而求善知识之城数。八十华严经七十八曰: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六十华严五十九曰:弥勒说曰:此童子者,昔于频陀伽罗城,受文殊师利教,求善知识。展转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
一百一十知识
(名数)善财童子所值之一百一十城善知识也。经之结文,虽言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而实际所说者,祇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也(德生与有德遇于同处)。然结为一百一十知识者,在五十五知识之下,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者,二倍之故,故有此数也。又常曰五十三参者,谓五十五人中,文殊前后参两度。又..
拒劝学戒制意
子题:善知识、含识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拒劝学戒七十一。凡行不自成,必须训导,方能策进修善,有趣道之益。善知识者,梵行正缘,若不依仰,无由自励。然含识有心,略分三位。上达不假缘成,堪为物轨;下流劝亦难从,为存俗习;中品之徒,事须友接,率则清升,任之鄙吝。然今痴心懒惰,不..
三行杂染安住心
【三行杂染安住心】 p0210显扬十八卷三页云:三行杂染安住心,谓识,随色而住,缘色而住,依色而住。如是乃至随行而住,缘行而住,依行而住。此中随色而住者:谓执受所依故。缘色而住者:谓取境界故。依色而住者:谓由麁重故。如是乃至随行等三。当知识,非识住。缘自心心,能尽爱故。..
一百一十城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起自福城,后次第南行,所走访善知识之城数,共计一百一十城。八十华严经卷七十八(大一○·四二八下):“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六十华严经卷五十九] p41 ..
一百一十善知识
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值一百一十城所遇之一百一十位善知识。但经文实际所记仅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所说之一百一十者,盖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种,因此在五十五知识下得二倍之数,而谓一百一十知识。此外,一般所谓五十三参者,即以五十五人中,前后两度参文殊,又在同一处参见德生与有德,故各省..
七佛经
全一卷。宋代法天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共有五本异译,内容颇似释迦传,为七佛之传记,载有其氏族姓字等,后尤详载毗婆尸佛之事迹。 p97
十力迦叶
梵名Da?abala-kā?yapa,巴利名 Dasabala-kassapa。又称十力迦摄或婆敷迦叶。早期即归佛为佛弟子,乃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其余事迹不详。[杂阿含经卷五十、中本起经卷上转法轮品、佛所行赞卷三转法轮品] p362
耶输陀罗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亦云名闻。悉达次妃,天人知识,出家为尼众之主。
三善知识
[出止观]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谓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识以训诲。同行知识以策励。外护知识以资养。三者俱备。方能其功。故名善知识也。一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曰教。训诲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师也。谓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是名教授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谓修观行之..
四善法
[出涅槃经]一近善知识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二能听受法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也。三能思惟义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四如说修行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证真空寂灭之道也。..
罗斋
忠曰:“罗,犹如罗欲之罗也。《品字笺》云:‘包罗,若网罗之无不包。’今罗斋,乞食于四方,无遗余之义。”《破庵先禅师录》:“上堂,举普化大悲院里有斋,云:‘者风颠汉,不妨令人疑着。及至被人穷诘将来,却只道得个罗斋打供,也似熟处难忘。’又举临济同普化赴斋踢倒饭床因缘云:‘世谛门中,罗..
善知识
忠曰:“或称师家,或称道友,或师家呼学者,皆为善知识。知识者,友之义,谓知识其面也,非博知博识之谓也。《维摩经》什法师注云:‘众生利钝有五品:第一、但见他无常,其心便悟;第二、见知识无常,其心乃悟云云。’《正法念处经》云:‘诸凡夫若见知识,若见妇女,心则生贪。’《僧祇律》云:‘阿..
知识会
忠曰:“供养《华严经·入法界品》五十三善知识也。”《北涧简禅师续集》:“灵隐散知识会,首求颂云:‘无识无知五十三,劳他童子遍咨参。朝来灵隐罗斋去,添得从前满面惭。’”
同行
共同修行佛道的人,为三善知识之一。
善知识
摩诃般若经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名善知识○华首经云。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瑜伽论云善知识具十功德。一调伏。二寂静。三惑除。四德增。五有勇。六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
阇陀伽
又作阇多伽,华译为本生经,即佛说自身过去所经历的事迹的经文,为十二部经之一。
善知识
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
三善知识
(名数)以善为众人所知者,谓之善知识。有三种:一、教授善知识,教授我者,即我师也。二、同行善知识,与我同观行而互相策励者,即我友也。三、外护善知识,给我以修道之资者,即檀越也。见止观四。
大船
(譬喻)以譬渡生死海。安乐集下曰:善知识者,是汝大船。教行信证序曰: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
大善知识
(术语)伟大之善知识。善知识者,如言善友。知识者我能知彼之义也。
五十三参
(杂语)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次第南游,参见五十三之知识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