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修行佛道的人,为三善知识之一。
相关推荐
二种病
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们身体上所发生的种种疾病;心病是人们心理上所发生的种种病态。
二种三宝
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显现出来,叫做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二种心相
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二种比丘
多闻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浅比丘是指读诵经典虽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二种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国土。
二种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和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二种布施
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众生。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条。
二种因果
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二种自在
观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菩萨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一切法圆通无碍;作用自在是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则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通无碍。..
二种佛土
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二种佛境
证境和化境。证境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
二种声闻
愚法声闻和不愚法声闻。
二种供养
财供养和法供养。财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法供养是演说修行佛法以利众生。
二种罗汉
1、时解脱罗汉和不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是钝根的罗汉,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才能证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利根的罗汉,不须待衣食等事缘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随时都能证罗汉。2、慧解脱罗汉和俱解脱罗汉。慧解脱罗汉是但得慧障解..
二种涅槃
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余有漏的依身;待到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
二种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二种资粮
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后一度。
二种寂静
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市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嗔痴等诸烦恼,修行禅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二种清净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二种精进
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之恶心。
二种菩萨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证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二种菩萨身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
二种菩提心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二十犍度
梵语犍度,华译篇章。戒律分为止持门和作持门,于作持门之戒,又区分为二十类,四分律由三十一卷至五十三卷,将此二十类的戒律集之为二十篇章,叫做二十犍度,即受戒犍度、说戒犍度、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衣犍度、药犍度、迦稀..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有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二十五菩萨
指拥护念佛行者之菩萨。十往生经说: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狮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佛藏菩萨、菩藏菩萨、金藏菩萨..
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
二十八部众
千手观音有孔雀王二十八部之大仙众。千手经说:我遣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众,常当拥护受持者。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诤法。
七大
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七有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七使
使是烦恼的别名,七使就是七种的烦恼: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嗔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空
1、楞伽经所说之七空。一、相空,即求生相不可得之空;二、性自性空,即性自之空;三、行空,三业之所作不可得;四、无行空,即缘起之自性空,故行即无行;五、一切法离言说空,即一切法不可言说;六、第一义圣智大空,即佛之圣智,见思..
七垢
垢是烦恼的别名,七垢就是七种的烦恼: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执著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较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骄垢,即对..
七逆
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摩僧及转法轮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七趣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聚
戒律学的七项罪名,即一、波罗夷,是弃(于佛法之外)罪,是断头罪,是不可救药罪;二、僧残,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惟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余地;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恶、粗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罗夷及僧..
七支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七支戒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七佛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萨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七宝狱
一个怀著疑惑的心去念佛,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懈慢界的人,将于五百岁间不得见佛闻法,这种情形正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七贤
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后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曰:一初发心人,二有相..
七贤七圣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贤位和圣位。七贤七圣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论说: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七证师
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七叶岩
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之上,故名七叶岩,这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经典的地方。
七圣财
七种能使人转凡成圣的功德法财。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信受正法)、戒(严持戒律)、闻(听闻正法)、惭(于己有惭)、愧(于人有愧)、舍(舍离一切而无染著)、慧(以智慧照见事理),如是等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获此故,..
七转识
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和其他六识,都是依第八根本识转变而生起,所以七识称为七转识。
七金山
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七法财
一、信财,信能使人决定受持正法;二、进财,在未见谛之前,要一心努力求取出世之道;三、戒财,戒为解脱之本,能防止身口意的过失;四、惭愧财,惭者惭于天,愧者愧于人,既能惭愧,必然不造作恶业;五、闻财,闻为三慧之首,闻必能思,..
七法不可避
一、生不可避,指依前世善恶之业因,苦乐之生不可避;二、老不可避;指生者不可避老;三、病不可避,指生者不可避疾病;四、死不可避,指生者不可避死;五、罪不可避,指造作恶业,则恶道之苦果不可避;六、福不可避,指造作善业,则善道..
七方便
指小乘修道的过程,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叫做七方便。七方便者,即是三贤四善根。合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三者,名三贤。合暖、顶、忍、世第一法四者,名四善根。..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七七斋
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由于业缘的安排将去投胎,此时若其亲属为之修福,则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到善处去。
七遮罪
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阇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种语
佛为众生说法时之七种语,即:一、因语,于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于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著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七种辩
菩萨所特有的七种辩才,即捷疾辩、利辩、不尽辩、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七种无上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
七种布施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时常以上好的饮食布施给十方僧;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
七种不净
观察人身有七种污秽不净,以破除贪爱和执著。一、此身以过去造业为因,从贪爱烦恼生,是种子不净;二、在父母交会时,合父精母血为体,是受身不净;三、在母胎中,臭秽黏腻,暗无天日,是住处不净;四、在胎中时,惟食母血,是食啖不净;..
七种忏悔心
人欲作忏悔时,应当具有的七种心情。一、生大忏悔心,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已经无数劫,而我还在六道中轮回生死,无有出期,实深惭愧;二、恐怖心,我等凡夫,常造恶业,命终必堕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受无量苦,所以..
七重金山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
佛证不生不灭常住之果有七种名称,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七陀罗尼
七种的陀罗尼,即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光明真言陀罗尼、随求陀罗尼、众陀罗尼、十甘露陀罗尼。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于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禅天和无色界的四空处。
八寒地狱
又名八寒冰地狱,即:一、頞浮陀,意译为疱,罪人因寒而生疱;二、尼罗浮陀,意译为疱裂,罪人因寒而疱裂;三、阿吒吒,此为象声,罪人因寒苦之极唇舌冻僵发出此声;四、阿婆婆,象声,罪人冻得发出此声;五、呕睺睺,冻得不能发声,只在..
八会
华严经是七处八会的道法,所以称为八会之经。
八邪
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八弃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摒弃于佛法之门外。
八味
佛的大涅槃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
八宗
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禅定和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法
1、又名八风。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指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之八法。教者,即佛所说之教法;理者,即教所诠之谛理;智者,即行人所发..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
八觉
八种的恶觉,即欲觉、嗔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
八迷
即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八种迷见。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一、极好音,世出世间一切音,都不能与之相比;二、柔软音,佛音柔软,听者欢喜;三、和适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之去除烦恼;四、不误音,佛智圆明,所出音声,闻者皆获正见;五、不女音,佛音具足四无畏,使听者信..
八倒
又名八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
八难
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
八教
化法四教和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八梵
如来八种的清净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秽
出家人购买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粟、畜养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八触
将获得初禅定的人,其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在坐禅的时候,身体忽然生起颤动的现象;二、痒触,即身体上发痒,好像无置身之处;三、轻触,即感觉身轻如云,好像在天空中飞行一样;四、重触,即感觉身重如山,不能移动分毫..
八慢
八种的憍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慢。
八缠
八种的烦恼。缠即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于生死的牢狱中。八缠即:一、无惭,做错了事,于己不知惭耻;二、无愧,做错了事,于人不知愧疚;三、嫉,见人得乐,心生妒嫉;四、悭,对所有之财法,吝啬不肯施舍;五、悔,对所作之善事..
八辩
八种菩萨所特有的辩才,即:不嘶喝辩、不迷乱辩、不怖畏辩、不憍慢辩、义具足辩、味具足辩、不拙涩辩、应时分辩。
八魔
烦恼魔、阴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八圆
大乘之一实圆教共有八种的圆满。一、教圆,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说惑业苦三道,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妙理,或谈诸法实相,凡圣一如,生佛不二等,即是教法圆满之相;二、理圆,三谛之妙理,中道不偏,是教理圆满之相;三、智..
八段五篇
比丘与比丘尼的具足戒分为八段,即一、波罗夷,译为断头,是极重罪;二、僧残,是残命义,必待众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确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舍是指犯罪品物,悉应舍与僧众,堕谓犯罪应堕地狱;..
八相
1、指佛来此世界成道时所示现的八种相。2、生住异灭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和四随相,合称为八相。
八相成道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八大龙王
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