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欽老和尚常言:
「有願,就會有緣。」
願力,不可思議!
所謂:「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敵不過願力!」。
嵩岳元圭禅师对岳神说:
“佛七能三不能: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
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道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
又说:
“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
众生界本无增减,且无一人能主有法。
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
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
既众生界本无增减,则度众生亦无所谓尽不尽也。”
廣欽老和尚常言:
「有願,就會有緣。」
願力,不可思議!
所謂:「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敵不過願力!」。
嵩岳元圭禅师对岳神说:
“佛七能三不能: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
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道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
又说:
“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
众生界本无增减,且无一人能主有法。
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
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
既众生界本无增减,则度众生亦无所谓尽不尽也。”
有些人想通过风水先生找风水宝地,其实你找到了,也没有用。你命中没有大福报,你占了风水宝地,也占不了多久。为什么天下名山僧道多,风水好的地方,都被僧道占用。因为修道人福报比较大。一般凡夫没有那个福报。你去住了,就会生病。或者你住不长久。不信,你去五台山山顶住个几天,看你能不能住的下..
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印度有一个小渔村,村里有一个大水池。有一年天旱,水池快干了,池中的鱼无处可逃,被村中的人尽情捕捞、烹吃,最后只剩下了一条大鱼,也被捕捉了,只有一个小孩从没有吃过鱼肉,只是那天在那条大鱼的头上用小木棍敲了三下来玩耍。到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当时的国王——波斯匿王很..
◎ 蒋 曼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因为贫穷而惜物,扔掉一件东西的理由是不能用。现在,我们把物品变成垃圾的理由是不喜欢。惜物节用反而成为小气的代名词。我们今天当然用得起,从淘宝、京东到拼多多,物品多如牛毛,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对付一个生鸡蛋就有煎蛋器、分离器、搅拌器。如果每天都需..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上来冥益,未能亲见亡眷生处,欲得显益,须要更进一步,三七日中,一心恭敬瞻礼地藏,至诚念菩萨名号,念到万罪销除,万福骈集,此时感应道交。见菩萨现无边身,遍满虚空,虚空即法身,法身无相,能现..
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一品是第五品,叫地狱名号品,说明地狱有什么名字,什么名号的。什么叫地狱呢?地狱是谁造成的呢?人间有监狱;地府里,就是阴间,也有监狱。可是人间的监狱是政府先造好,给犯罪人预备的。地狱的监狱是不是也是这样子呢?不是这样,不是像人间的监狱,预先造好在那地方,等人犯了罪,就把..
◎ 静 波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思想想不开,嘴巴管不住,身体做不到。因为有了佛法的无常、无我,所以我们能够改变它。..
念佛三昧的殊胜境界,得道之人一般不去广宣,修学之人仅可感受了解三昧相状,不可执着其境界。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
问:菩萨救人,不一定要称名而后往救,亦有虽未称名,菩萨亦必往救之,惟视其人善恶业力何如耳。且获救时环境,有须预先为之布置者,预先布置之时间,有在数日之前,或数年之前者,甚或远在数十年之前者,此是学者平时之感觉,深信不疑,未知高明以为合理否?(仲志英)李炳南答:菩萨救众,谓之应;众生称名,是求感。如按..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这句话的落脚点才对。..
做事先做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大受影响。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这是古训,先人早就强调了做人为先的重要性。我们的先人孔子,其思想可以说是..
道可道非常道,道家博大玄妙,却因一个原因比不过佛家小编之前写了一篇文章,提到了鲁迅说过一句话:中国根祇在道家,有恨和尚尼姑的,但很少人恨道士。文章发出去以后,立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争论,很多人振振有词举例,如果说道家文化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根源,为什么现在信佛的比信道的多呢?这是一个..
编者按:业力的威力有多大?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佛陀都无法逃脱业力的控制,望你多积累福德,改变自己的业力。佛陀的神通法力虽然不可思议,但敌不过业力。一个晴朗的早晨,竹林精舍的比丘们刚从城里乞食回来,各人在房里整理衣物,忽然感到房子和地面无端地摇动起来。接着,听到外面有..
业力就是善恶行为所产生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受到业力的支配,善业带来福报和快乐,恶业带来罪报和痛苦。一个人想要摆脱痛苦,就必须戒除恶业。恶业有身、口、意三种,身业是身体上的恶行,如杀生、偷盗、邪淫等;口业是言语上的恶行,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意业是心理上的恶行,如..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虽然是能够开悟,但是不肯念佛,你要知道除佛之外,九法界众生心体不能离念,只有佛才能够真正到无念,其他的九法界众生心体都不能离念,这个念头而且是受过去的因缘影响的。我们看“十如是”就知道了,我们这个念头不是自己完全能够自主的,它是受过..
【自性身】 p0597摄论三卷十四页云: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二解 成唯识论十卷十五页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三解 佛地经论七卷十二页云:..
【诸地云何造修】 p1354瑜伽七十九卷五页云:问:于此诸地,云何造修?答:若诸菩萨,性胜解行地;依于十地,修十法行。
【精进五种】 p1273成唯识论六卷三页云:此相差别,略有五种。所谓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即经所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如次应知。此五别者;谓初发心、自分、胜进。自分行中,三品别故。或初发心、长时、无间、殷重、无余、修差别故。或资粮等、五道别故。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
【老苦】 p0621瑜伽六十一卷十四页云:云何老苦?当知亦由五相。谓于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二解 法蕴足论五卷七页云:云何老苦?老、谓老时发落发白,皮缓面皱,身曲背伛,喘息逾急,扶杖而行,支体斑黑,衰退暗钝,根..
【寿】 p1269如命根中说。二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七页云:当知何等名寿?谓四神足。问:何故神足、说名为寿?答:由此为依,寿不断故。谓在定位,寿必无断。有说:依此离寿灾故。谓在定位,远离寿灾。有说:依此,寿自在故。如契经说:若有苾刍苾刍尼等,于四神足,若习、若修、若多修习;彼若希..
【究竟迹】 p0701 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十一页云:有契经中,佛为梵志,说第四静虑,名究竟迹。问:世尊何故为婆罗门舍前三静虑,说第四静虑名究竟迹?答:有婆罗门、闻佛具有一切智见;复闻诸佛无不皆依第四静虑,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施设第四静虑为究竟迹。彼作是念:若佛施设第四静虑是究竟迹;决..
【利益安乐差别】 p0704 瑜伽八十二卷十六页云:如是能令汝利益者,依增上戒说。如是能令汝安乐者,谓不依止弊苦艰难不自在行。如是能令汝利益安乐者,谓离欲者,增上心行,增上慧行。此行善故,名为利益。能饶益故,名为安乐。复次若于是处,世尊赞美杜多功德;是名利益。若于是处、世尊听受百味饮食..
【决择意化】 p0700 佛地经论六卷十三页云:又如众生决择意业,由是众生、决择可作及不可作;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决意化业,由是如来、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论曰:此中显示决择意化化意业相。成所作智相应意业,能起化故;名化意业。此能决择所化..
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之说,众生心中具有五种散乱。散乱,梵语viksepa,乃心流荡于所缘境之精神作用。即:(一)自性散乱,谓五识不守其自性,随逐外境而念念变迁。(二)外散乱,谓意识随外尘而驰动,起种种之分别。(三)内散乱,谓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四)粗重散乱,谓执着我、我所等粗重之法而不..
又作五僧差别。依僧众道业之高低深浅而分为五种。即:(一)无耻僧,谓毁坏禁戒,身披法服之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指人、众数之义。(二)哑羊僧,谓不通经、律、论三藏之补特伽罗。(三)朋党僧,谓喜好游散、营务、斗诤,方便善巧,结构朋党之补特伽罗。(四)世俗僧,谓善异生,能通作法、非法等业之补特伽罗..
禅宗公案名。指大光明藏(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之撰者宝昙评论临济门下宝寿、三圣慧然及兴化存奖三人之语句。大光明藏卷下三圣慧然章(卍续一三七·四三八下):“临济之门有宝寿、三圣、兴化,犹马祖之门有百丈、南泉、归宗也。百丈似马祖而有气力,归宗似马祖而绝豪迈,南泉似马祖而绝恢廓;以是知..
南北朝时代尼师。又称尼总持。俗姓萧,名明练,为梁武帝之女;出家后,号总持。师事禅宗初祖菩提达磨。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达磨栖止少林寺九年之后,欲归印度,便唤来门下弟子道副、尼总持、道育、慧可等,令各言所得,其时师以(大五一·二一九下)“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之语..
又作止恶修善。即断除恶业,修习善法。胜军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大二一·三三下):“明王四弘愿云:‘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吾名者,断恶修善;闻我说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p6564 ..
即佛菩萨起大悲心为化益众生所现之佛身。即密教行者修身、口、意三密之妙行而与三密相应时,于其瑜伽观中来现之佛身。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即以平等之身、口、意秘密加持为所入之门,谓以平等密印、语平等真言、心平等妙观为方便故,即可见加持受用身。此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即是行..
在物我之关系中,认识者本身为主观,主观所认识者为客观。若认识者不受自身之个性或立场影响,来认知对象原有之面目,如此认识之真理即称客观之真理。承认此种客观之真理,称客观主义;反之,则称主观主义。佛教中,相当于主观之词为“能观”、“能缘”;相当于客观之词则为“所观”、“所缘”。依大乘..
释尊在过去世为国王之子,称为月光太子,一日出外游观,遇癞病之人哀求太子救疗,太子问诸医,群医谓唯有自幼至长未尝瞋怒者之血髓可疗此病,太子乃破骨取髓,涂于病人之身,并出血令饮之。[大智度论卷十二、经律异相卷三十一] p1462 ..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