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少一句抱怨,多一份感恩;
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
不开闲口
自知
徒有僧相,而无僧德;
空有师名,而无师能。
时时惭愧
自思
说话前想一想,和佛法有关吗?
无关系就不说。
做事前想一想,和修行相应吗?
不相应就不做。
自勉
人生大忌,好为人师
不做评判,保持中立
远离争执,深入教海
谦卑恭下,甘为众仆
不言俗务,只说佛法
不听是非,只惭己过
劝人放下,切莫鼓动
一切如梦,心境淡然
好的好的,身心平和
拿去拿去,皆大欢喜
少一句抱怨,多一份感恩;
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
不开闲口
徒有僧相,而无僧德;
空有师名,而无师能。
时时惭愧
说话前想一想,和佛法有关吗?
无关系就不说。
做事前想一想,和修行相应吗?
不相应就不做。
人生大忌,好为人师
不做评判,保持中立
远离争执,深入教海
谦卑恭下,甘为众仆
不言俗务,只说佛法
不听是非,只惭己过
劝人放下,切莫鼓动
一切如梦,心境淡然
好的好的,身心平和
拿去拿去,皆大欢喜
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埋怨环境还由于缺乏自省自责的习惯。..
人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能自律,肯吃苦,就能见人所未见,达人所不达。人生一世,风风雨雨,管得住自己的是强者,自律的人生最快乐。能忍得住一时辛苦,才不辜负自己,不枉费此生。01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如美玉,历经过千刀万剐,才能..
宗教学术问题的讨论,也是繁荣的象征,但有几个原则大家还是注意的好:1、不可政治化:不要用叛国、汉奸之类的词汇,修行了生死才是第一位,耍政治大棒是第一大忌!!!2、不可地域化:日本净土思想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可全盘归为一类,搞得自己一谈日本就敏感。学术无国界,我们的祖先能接纳来自印度的佛教思..
一个居士问清净:师父,我妹妹在车祸中逝去,自此我时时感觉妹妹与我同在,同进出,共思维。她是学音乐的,我是学工科的,不会唱歌的我,突然间也能歌善舞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清净说:看过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吗?里面有两根如来佛祖前的灯芯,一个叫紫霞,一个叫青霞,因为老吵架,被佛祖拧在一起,自此成为双重性..
菩提心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菩提心,就是在佛法上用心,在佛法上学习和弘传。我们学了佛法之后,怎么去修呢?在工作和生活中起修。比如说,六度四摄,是菩萨道的行持。六度,是自觉;四摄,是觉他。好,我们就把六度四摄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就叫修行。修行不是说一定剃个光头,穿上僧袍,到山..
佛教幸福观的究竟内涵是:不要试图摒弃或改换相对的存在状态,而应了解它的真实本质,体悟它本具的完美,享用它自然的奉献,感受它圆满的幸福。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佛教是大众趋向幸福最快捷、最值得亲近的法门。在佛教的经典中,对幸福有两种不同的描述:一、相对的幸福:来自世间善法,称作因..
执著于不执著和几个居士聊天。一个经商的居士问:“师父,有的同修学佛多年了,竟然还喝酒吃肉。您对此怎么看?”清净说:“喝酒吃肉是不好。你现在怎么样?”居士说:“我坚决断除酒肉。我修行也不精进,智慧也不高,但这一点我坚持住了。不管出席什么聚会,不管谁劝我,我决不犯戒。我做生意多年,也积累了千万资..
《净土》2011年第六期释清净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家众以护持三宝为要务,各有侧重,其最终目的都是行出世之道,出离轮回。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出现以世间善法或近似佛法来混淆真正清净出世法的可能,这一点在在家弟子身上尤其容易出现偏差。一、以世法心行出世法一个人如果..
佛门无秘密前些年,社会上有个说法,叫网络世界无秘密,这句话点出了这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网络有如双面刃,其无与伦比的传播力及影响力,凸显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人人可以是新闻台,人人拥有发言权。随着网络媒体的兴盛,传统媒体的权威与垄断地位已经被悄然撼动,要..
不吃猪头肉,不怕猪敲门最近开始闹猪流感,当然现在改了名,叫甲型流感,更具体一点叫甲型H1N1流感,很医学,改名的原因估计是因为不雅,听着叫猪流感,可患病的都是人,让患者在忍受生理痛楚的同时还背负精神压力。我国现在也确认发现病例了,所以觉得危险在接近,不像以前,生病的都是美洲大陆的兄弟们。于是大家..
一、总持分:自性的现代解读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智慧观察诸法实相,得大自在的观世音菩萨,在观照很深的,能够到达解脱彼岸的般若时,见到了“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的事实真相。因而能度脱一切苦难。众生出于对苦难的恐惧,从而产生对..
三、中士道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士道。【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涅槃,就是进入不生不灭,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在,不生不灭的至高境界。在佛教中把涅槃称作最高的境界,亦分四大阶段:一思维苦谛,二思维集谛,三思维十二有支,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在佛教中称作四圣谛苦、集、灭..
四、上士道我们再来看上士道。【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菩提果的法门。此分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什么叫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觉的意思,就是觉悟。发起觉悟之心,发起想成佛利益大众之心,就是菩提心。我们也称作自度度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叫菩提心。菩提是觉,从梵..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此段经文起至贤善首菩萨章为本经的正宗分。叙述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本章内容为一经的宗趣所在。佛陀为普贤菩萨等大众开示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
二、空分之中观空性见:般若智慧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为利益不同根基众生而三转*轮,其中第二转*轮,着重宣演中观的般若空性。一、中观空性,般若之内涵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中观见是依据《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
六 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梵语须摩提,亦名安乐、安养、清泰、妙意等;极乐即是至极之乐,是超越世间苦乐对待的绝待之乐,是妙明自性本具的无漏、无为、清净的法乐。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悲智愿力的结晶,是真善美慧的最高范本,是提升他方世界文明层次的理想坐标。法藏菩萨..
第七章 命运浅说一个人“命运”的形成,是由于过去的“业力”和今世的“个性”,交织而成。很多命运(或业力)上“注定”要发生的事,常常是藉着个性里的一些特质而显现,好的命运,常藉着良好的个性特质而显现,不好的命运,常藉着不良的个性特质而显现。因此,与其说,个性造就一个人的命运,不如说,命运藉着个性..
(术语)不知真如平等无差别为一如,徒为无明所驱而起善恶美丑等之差别妄见也。
(术语)与妄语同。无量寿经下曰:妄言绮语。普贤行愿品曰:妄言粗恶多离间。
(术语)虚妄不实之分别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南本涅槃经八曰:为除世间诸妄见故。俱舍论九曰:一切妄见皆转倒摄。大乘义章三曰:唯心妄见,故说为妄。
(术语)虚妄之心念也,凡夫贪着六尘境界之心也。
【受有三种寂静】 p0731 瑜伽九十六卷十七页云:又彼诸受,应知略有三种寂静。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诸受,皆得寂静。二、由暂时不现行故;而得寂静。三、由当来究竟不转,而得寂静。当知此中暂时不行,名为寂静。令其究竟成不行法,名为止息。..
【慧能分别诸法自相共相】 p1320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六页云:问:何等慧能分别诸法自相?何等慧能分别诸法共相耶?答:分别一物相者,是分别自相。分别多物相者,是分别共相。复次分别一一蕴等者,是分别自相。分别二蕴三蕴等者,是分别共相。复次闻思所成慧,多分别自相。修所成慧,多分别共相。复次十..
(术语)大日如来之教令坚固,破摧诸怨敌,如转轮王之轮宝,故谓之教令轮。理趣释下曰:毗卢遮那佛转法轮。轮有四种,所谓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其四轮皆摄在二轮中。所谓正法轮、教令轮。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