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仁波切:
與任何人相處,時間長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
因為眼睛就是業力專門為我們準備的。
因此,我們需要認清自己的評判標準來自於自我,
而不要輕易評論他人的是非功過。
其實,你看到的,只是業力允許你看到的。
宗薩仁波切:
與任何人相處,時間長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
因為眼睛就是業力專門為我們準備的。
因此,我們需要認清自己的評判標準來自於自我,
而不要輕易評論他人的是非功過。
其實,你看到的,只是業力允許你看到的。
万物以不同因缘分布在寰宇不同星系各层位次空间中,不管是生机盎然还是冷面阴寒,随缘无形间相互影响,促进彼此的发展,提高生命层次的质量,也相互制约打击;一切皆有因缘,因缘果报是宇宙间所有星系星球中生命,铁定的规律运行的法则,都是万物累世己身善恶的累积自显,智慧者不可藐视轻慢任何生命物..
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印度有一个小渔村,村里有一个大水池。有一年天旱,水池快干了,池中的鱼无处可逃,被村中的人尽情捕捞、烹吃,最后只剩下了一条大鱼,也被捕捉了,只有一个小孩从没有吃过鱼肉,只是那天在那条大鱼的头上用小木棍敲了三下来玩耍。到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当时的国王——波斯匿王很..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是只老虎,张着嘴要吃掉我们,但是一般人却心存甘伏,心甘情愿地让人家吃..
在佛陀时代,王舍城中有一位美丽无比的妓女,名叫斯蕊玛。斯蕊玛号称当时王舍城的第一美女,几乎整个王舍城的男人都迷恋她,尽管她的身价再怎么高,还是有数不尽的人愿意倾家荡产来亲近她。有一天,斯蕊玛得了不知名的急症,意外地过世了。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伤心不已,伤心的程度远超过自己亲人的死亡..
其实你可以生气◎ 慧莳很多人学佛修行之后,不敢生气了,因为贪嗔痴是三毒,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生一次气就把好不容易修行的功德全毁了,所以万万不可生气。 麻烦的是,虽然他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心底还是有气的,只是忍着不发作而已。长此以往,怒气郁结在身体中,就会造成各种不适乃至病痛。或..
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一品是第五品,叫地狱名号品,说明地狱有什么名字,什么名号的。什么叫地狱呢?地狱是谁造成的呢?人间有监狱;地府里,就是阴间,也有监狱。可是人间的监狱是政府先造好,给犯罪人预备的。地狱的监狱是不是也是这样子呢?不是这样,不是像人间的监狱,预先造好在那地方,等人犯了罪,就把..
◎ 静 波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思想想不开,嘴巴管不住,身体做不到。因为有了佛法的无常、无我,所以我们能够改变它。..
问:菩萨救人,不一定要称名而后往救,亦有虽未称名,菩萨亦必往救之,惟视其人善恶业力何如耳。且获救时环境,有须预先为之布置者,预先布置之时间,有在数日之前,或数年之前者,甚或远在数十年之前者,此是学者平时之感觉,深信不疑,未知高明以为合理否?(仲志英)李炳南答:菩萨救众,谓之应;众生称名,是求感。如按..
编者按:业力的威力有多大?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佛陀都无法逃脱业力的控制,望你多积累福德,改变自己的业力。佛陀的神通法力虽然不可思议,但敌不过业力。一个晴朗的早晨,竹林精舍的比丘们刚从城里乞食回来,各人在房里整理衣物,忽然感到房子和地面无端地摇动起来。接着,听到外面有..
善士问:我整天瞌睡多,上早课都起不来,一天到晚看到床就困, 这怎么办?仁清法师答:日嗑睡,睡觉多,昏沉大,然后看见床就想睡,哎呀,那是不是条件反射啊?我们是欲界的众生,欲界众生有三大欲望。第一种是饮食的欲望,人不吃饭不可以;第二种是昏沉的欲望,人不睡觉不可以;第三种是男女的欲望。..
在佛陀时代,王舍城中有一位美丽无比的妓女,名叫斯蕊玛。斯蕊玛号称当时王舍城的第一美女,几乎整个王舍城的男人都迷恋她,尽管她的身价再怎么高,还是有数不尽的人愿意倾家荡产来亲近她。有一天,斯蕊玛得了不知名的急症,意外地过世了。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伤心不已,伤心的程度远超过自己亲人的死亡..
为什么说我们的身心世界只是一个假象?众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执着于五蕴的身心世界为真我,殊不知,此五蕴身心世界本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无真实的体性,当我们过于执着这个假相的五蕴身心世界,就会产生无尽的痛苦。由此可知,这个五蕴的身心世界是痛苦的根本,佛法称之为苦本。而为了满足这个苦本对..
看到有人杀生受不了怎么办?居士提问:我一看到别人杀生或即将被杀的动物心里就难受的受不了,怎么办?仁清法师回答:难受的受不了,不大好办,尽量少去屠宰场,因为你没这么多钱。如果在路边上你发现别人拿了只兔子在路边上卖呢,你一看坏了,这只兔子马上就进入别人餐桌了,心里很难受,怎么办?为了显现你的慈悲..
释迦牟尼2500年前在菩提树下参悟,看到了什么?释迦牟尼,又称佛陀,本名叫乔达摩·悉多达,他于两千多年前在古代印度创立了佛教。他成长在富裕的家庭,拥有印度迦吡罗卫王国的继承权,但是当29岁的释迦牟尼看到百姓遭受苦难,深受疾病的苦恼时,他毅然决定放下了富贵荣华,出家修行,希望能寻求到普度..
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去观察命运有多少缺陷,并不像吃货专盯着吃一样,而是努力地去规范、协调、改善自己的心态和氛围,把平静当做自己生活的一个习惯。正如神秀大师说过,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保存心态的宽松,简化生活的负累,多少争执成一笑,人生深刻在心平。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去承诺,在违背诺言..
业力就是善恶行为所产生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受到业力的支配,善业带来福报和快乐,恶业带来罪报和痛苦。一个人想要摆脱痛苦,就必须戒除恶业。恶业有身、口、意三种,身业是身体上的恶行,如杀生、偷盗、邪淫等;口业是言语上的恶行,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意业是心理上的恶行,如..
金山寺真的有法海,还有白娘子,只是这湖水怕是不够“水漫金山”金山寺,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一部《白娘子》带火的不只有杭州西湖,还有金山寺。这座古寺位于镇江市区的金山之上,与北固山、焦山并称为镇江市区仅有的5A级景区,当然,金山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最火的一部分,也是来镇江旅游必去..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虽然是能够开悟,但是不肯念佛,你要知道除佛之外,九法界众生心体不能离念,只有佛才能够真正到无念,其他的九法界众生心体都不能离念,这个念头而且是受过去的因缘影响的。我们看“十如是”就知道了,我们这个念头不是自己完全能够自主的,它是受过..
【布施能具珍财】 p0532瑜伽十八卷三页云:云何布施能具珍财?谓如有一,昔余生中,作及增长施福业事。由此因缘,今生巨富大财宝家;乃至众多府库盈积。
【圣弟子离欲】 p1227瑜伽五十一卷十八页云:若圣弟子、由出世道,离欲界欲;乃至具得离三界欲。尔时一切三界染污诸法种子、皆悉永害。何以故?由圣弟子、于现法中,不复堪任从离欲退、更起下地烦恼现前。或生上地、亦不堪任从彼没已、还生下地。如谷麦等诸外种子、安置空迥、或于干器,虽不生芽;非不..
【远离展转斗诤圆满六种】 p1259瑜伽一百卷六页云:远离展转斗诤圆满,略有六种。谓离六种斗诤根故。此中六种斗诤根者:谓忿恨等;广说如经。
【烦恼伏断】 p1192瑜伽五十八卷十页云:问:诸修行者、伏烦恼缠,当云何伏?答:以修三种对治力故;伏烦恼缠。一、了知烦恼自性过患,二、思惟对治所缘境相,三、以胜善品滋心相续。当知此是永断正见前行之道。问:诸修行者、断烦恼时,为舍缠耶?舍随眠耶?由断何故,说名为断?答:但舍随眠。以烦恼..
【住阿练若】 p0661 瑜伽二十五卷二十页云:云何名为住阿练若?谓住空闲山林垧野;受用边际所有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为住阿练若。二解 无性释五卷二十七页云:远离聚落,过俱卢舍,名阿练若。于中居止,说名为住。..
【住学胜利十种】 p0663 瑜伽八十二卷十三页云:问:何等名为住学胜利?答:如所施设诸学处中,观十胜利,常守尸罗,坚守尸罗常作,常转。如是名为住学胜利。问:摄受于僧等诸句,有何义耶?答:摄受于僧者:是总句。令僧精恳者:令离受用欲乐边故。令僧安乐者:令离受用自苦边故。未净信者,令净信者..
【住中有位亦能造业】 p0664 俱舍论十五卷十六页云:住中有位,亦造业耶?亦造。云何?颂曰:欲中有、能造二十二种业。皆顺现受摄。类同分一故。论曰:于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业。谓中有位、及处胎中,出胎以后,各有五位。胎中五者:一、羯刺蓝,二、頞部昙,三、闭户,四、键南,五、钵..
【成所作智】 p0665 佛地经论三卷四页云:成所作智者:谓能遍于一切世界随所应化应熟有情,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佛变化事;方便利乐一切有情,常无间断。如是名为成所作智。二解 佛地经论六卷七页云:论曰:成所作智,应知成立如来化身。此复三种。一者、身化,二者、语化,三者、意化,第一身化,..
【成就杜多功德】 p0666 瑜伽二十五卷十九页云:云何成就杜多功德?谓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座食,先止后食,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粪扫衣,住阿练若,常居树下,常居回露,常住冢间,常期端坐,处如常座。如是依止若食,若衣,若诸敷具,杜多功德,或十二种,或十三种。如彼卷十九页至二十二页广..
【伺】 p0709 显扬一卷十页云:伺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于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余如寻说。乃至增长伺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
宋代僧达观昙颖(989~1060)撰。今已不存,故内容不详。昙颖为宋代临济宗禅僧,本书为昙颖于仁宗嘉祐(1056~1063)年中所编辑有关唐宋时期禅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禅师之传记、语录,乃昙颖晚年之著作。 p1130 ..
【决择意化】 p0700 佛地经论六卷十三页云:又如众生决择意业,由是众生、决择可作及不可作;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决意化业,由是如来、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论曰:此中显示决择意化化意业相。成所作智相应意业,能起化故;名化意业。此能决择所化..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