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
忠曰:“干,关也。可关系其事之人也。”《敕修清规·尊宿唱衣》云:“丧司合干人,贵在公心主行。”又云:“与丧司合干人封定。”
【无我】佛教主张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但在五蕴和合期间,其中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因缘关系发生变化,五蕴离散,更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所以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的第二法印说:‘诸法无我’。..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的异名。实相超越一切相对相,超越一切语言效用,因为一切语言都是相对性,而实相则是..
又作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谓一与一切,其体用相融而不二。即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间之相即关系。此乃华严、天台等圆教所立之圆融无碍之极理。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谓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由两方面论证之:(一)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一与..
唯识家显七转识(眼识乃至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互为因果。即七转识与第八识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为因果。能生、所生为种子生现行之关系时,第八识为能生之因,七转识为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为现行熏种子之关系时,七转识为能熏之因,第八识为所熏之果。此等因果为同时而非异时。[..
即磨头也。《敕修清规》云:“磨主,兼主碓坊,米面供众,极有关系,须择有道心人,谙晓舂磨等事者充之。”
三聚净戒之一,是关系规矩和礼貌的戒律。
1、指事物的相涉关系,如因与缘。2、攀附的意思,如攀缘。
很多人对于佛教净土理念,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行之为艰,知道,但是落实不到行为当中去。他一念一念,还不是至诚心,还不是恳切心,还是带着很多世间的名利心,或者虚假的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以这样的心去念,就不能跟佛感通。注意至诚恳切,就专念这句“南无阿弥佗佛”,时时刻刻..
若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实相无相,故有相的净土都属于界内,不属界外,那就是人间的净土或天国净土,而不是三界之外的佛国报土。所以,古来即有大德以为西方弥陀净土,是属于方便土,或者是凡圣同居土,不是佛的实报土。但是唐朝的善导大师,主张以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所成的西方极..
问:我们念佛时没有杂念,不念时还有杂念。这是工夫不到家,那么继续念佛,能否达到不念时也不起杂念呢?大安法师答:你怎么知道你念佛的时候就没有杂念呢?你念佛的时候还是有杂念的,我们是心意识在念佛,我们的行蕴,念念迁流,只不过是比较微细,旋转得很快,我们意识不到而已。我们整个的都是在杂念..
我们念佛为了什么? 念佛就是要作佛。作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众生能发成佛的心,就叫菩提心。如果我们的菩提心发不起来,念这个名号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大菩提心的结晶,我们要跟这个名号感通,也要发这样的心。我们发心原来是为了修行佛法,但是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
问:值此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众生不知念佛,弟子曾发愿帮一不信宗教的人进入佛门,但并不如愿。我是否可以放弃此愿?请开示。答:这样的末法时期,确实众生的业障很重,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随着人口的增多、生存资源的匮乏、善法的隐没,以后众生就更会用恶法来武装自己——恶人以恶..
中国的丹道学,有天元神丹、地元灵丹、人元大丹之分。拙著《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对三元丹法皆有论述,《气功》杂志则转载了书中内丹的功效一小节,结果我收到三十多封读者来信,询及各方面的问题。今就这些气功爱好者提出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气功和丹功都要在形、气、神这三个层次上修炼气..
法增比丘答∶依四法印(或三法印),来分辨佛法;(1)诸行无常(名色法是行法; 身语意,三行),(2)诸受是苦(苦、乐、不苦不乐,三受),(3)诸法无我(五蕴、十二入、十八界),(4)涅槃寂静(世间成住坏空,生住异灭; 人有生老病死; 涅槃则不生不灭)也就是无常、苦、无我、空来分辨佛法。依四依法,来分辨佛法;(1)依法不..
如何对治贪欲心?贪欲盖 (Kāmacchanda)佛陀谈到贪欲的对治时,在《大念处经》的经文中记载: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我们修行佛法一段时日后必需能够知道内心的情..
居士: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这是什么原因?大安法师:年轻人学佛,多有好奇务胜者。是故一入佛门便对谈玄说妙之法,颇有好乐。加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识,常以上根利智自许(或口头谦虚,内心如是自肯),这是可理解的正常现象。而老头老太太,文才不足以..
这个意根,我们从小到大可能都没有把它认真地对待过,有时候我们都对它无可奈何,它非常狡猾,非常有能耐,就像孙悟空孙猴子,一下子大闹天宫,一下子到地府里面搅得一塌糊涂。我们的第六识常常跑啊,大家想一想自己念佛的时候,你是不是做到了念兹在兹?是不是在很多情况下念念念,这个念头就跑了,还..
太极又可以搏击,是全世界最多人练习的运动之一。很多人受益于养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个练武人。习武者要打得好、增加战斗意识,就必须有这个武无第二的自信。然而,这个观念也阻碍了新知识和新经验的汲取,容易错过学习更好技术的机会。武坛素有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的谚语..
道家养生之要妙,在天地人和。让人体之气血运行,与日之出没,月之盈亏,地之运转相合。《翠虚篇》: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地球气场变化的节点就在二十四节气,2017年的1月5号就是小寒节气开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雾霾起,人心贪欲恢自然《月令..
法增比丘答∶[阿含经]提到两种初学者∶一个是随信行,一个是随法行。随信心的行者追随善知识的教导而按步就班的修习,随闻法的行者听闻善知识的教导,思惟后而按步就班的修习。《阿含经》 还提到四个修行的步骤∶一是亲近善知识,二是听闻善知识的教导,三是如理思惟,四是法次法向。每一位行者的修行都要贯..
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如来一代时教,智慧深广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宝山。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所宜;众生随缘信受奉行,皆蒙解脱。于中能否契入佛法,获益的有无与浅深,皆取决于信心。是故原始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为先。五根中以信根为本元,肇起精进、念、定、慧..
我们怎么样建立信心?一般来说,从信心建立来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顿信,顿然相信。就是一个我们此世的念佛行人,宿世曾经修行过念佛法门,曾经跟阿弥陀佛结下甚深的法缘。在这一世,一个偶然的机会,听闻到念佛法门,听闻到六字洪名。就像《无量寿经》说的,衣毛为起,泪即出啊!整个汗毛都竖起来,泪流..
如何达到涅槃:1.南传的修法在南传佛法里是依七觉支:正念,择法,精进,喜,乐(轻安),一心,舍。佛说:「有舍善法,有舍不善法,彼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不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杂阿含713经》 )或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 (《相应部.觉支相应.山品..
问:至诚心是何标准?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至诚心?大安法师答:至诚心这个标准,确实还是很高的。我们讲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十声佛号都能念,但是“至心信乐,欲生”这六个字不容易做到。“至心”,是指真诚到极点的心,这个“至”是修饰“心”、修饰“信”、修饰..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很幸福快乐的人呢?由于每个人根性的不同,因此所追求的幸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了钱财,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钱使用不当,往往是罪恶的来源。而今日社会上更有许多不知普济助人,只知守住金钱的富有的穷人,他们..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进;见乱心众生,教之以禅定;见痴心众生,教之以般若。所以,布施度悭贪,持戒度邪恶..
网友:请教师父,有些人生活安逸却心灵脆弱,是因为要求太多,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学诚法师:缺少信念,在苦难甚至困难面前便很容易倒下。网友:法师,最近总是容易陷入负面情绪里痛苦不堪,我才20岁,似乎陷入人生的绝境,怎么寻找生命的出口?学诚法师: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自己看到光明..
情绪并不等同事件。是情绪动了和坏了,并不是事件的本身。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认同了我就是那个情绪状态的全部,自讨苦吃,讨好情绪和冲动,却失去了自己。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