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抹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
真实自我的发现和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尼采: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抹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
真实自我的发现和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一切利行】 p0006瑜伽四十三卷十三页云:云何菩萨一切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利行。即此利行,复由三门;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以法业德招集守护..
阿毗达磨集论四云:业差别有三种:一、顺现法受业 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异熟。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起,从灭定起,从预流果起,从阿罗汉果起亦尔。又于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又有余猛利意乐方便所行善不善业,亦得善异熟。二、顺生受业 若业..
【火界】四大中火大的别名,火大以温燥为性,通一切物温燥部分,故称火界。火持其自性,其性为暖,能成熟物。
【智波罗蜜多】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十即是智波罗蜜多,此有二种:变受用法乐智,就是由六度所成立的殊胜妙智,于佛大集会中,变化种种受用法乐,是为自利。二、成熟有情智,就是以此妙智,使有情由善因而成熟为果,而解脱生死,是为利他。..
【二法能令有情入谛现观或根成熟】 p0049瑜伽十三卷二十三页云: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内正作意,外闻他音,二因缘故;于现法中,入谛现观。或令当来诸根成熟。一、于因所生法,正通达因。二、于如来所说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应经,一切缘性,及诸缘起,随顺作意数数思惟。..
【十种菩萨】 p0110瑜伽四十六卷十九页云:何等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当知菩萨,略有十种。一、住种姓,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堕决定,八、已堕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此中即住种姓菩萨,发心修学。名已趣入。即已趣入,乃至..
【已成熟补特伽罗】 p0230瑜伽二十一卷十五页云:云何已成熟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是名已成熟补特伽罗。
【已成熟】 p0229瑜伽二十一卷十七页云:云何已成熟?谓所获得最后有身,若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是名已成熟。
【已得趣入补特伽罗】 p0230瑜伽二十一卷二十三页云:云何名为已得趣入补特伽罗?谓或有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唯已趣入,未将成熟,未已成熟,未得出离。或有亦已趣入,亦将成熟,未已成熟,未得出离。或有亦已趣入,亦已成熟,未得出离,随欲而行。如是差别,应知如前已办其相。..
【已成熟补特伽罗相】 p0230瑜伽三十七卷二十五页云:云何已成熟补特伽罗相?谓诸声闻,先已串习诸善法故;若时安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独往恶趣;非于现法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若时安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
【五种摄行】 p0262显扬三卷五页云:五摄行者:一、令附已摄。二、令受善摄。三、令起善正勤摄。四、令善成熟摄。五、令善解脱摄。
【六种成熟】 p0299瑜伽三十七卷十九页云:云何成熟?当知成熟,略有六种。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补特伽罗。三者、成熟差别。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补特伽罗。六者、已成熟补特伽罗相。如彼卷十九页至二十七页广释。..
【六种意乐】 p0300瑜伽五十卷八页云:即彼意乐,当知分别,略有六种。一者、不出离意乐。谓于各别大自在天、那罗延天、梵世间等、起信解者、所有意乐。二者、出离意乐。谓于三乘起信解者、所有意乐。三者、远清净意乐。谓安住下品中品成熟者、所有意乐。四者、近清净意乐。谓安住上品成熟者、所有意乐..
一切种妙智者,谓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云何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谓于蕴等自性差别相,通达一切差别边际智成满故。一切种妙智作何业?谓能绝一切有情一切疑网,令正法眼长时得住,由此有情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绝疑网者于一切处智无碍故。令正法眼..
欲色界菩萨者,谓与灭离无色界生静虑相应住静虑乐,而生欲界或生色界。问何缘菩萨不生无色界?答若已证得最胜威德菩萨凡所受生,皆欲利益安乐众生,以无色界非成熟众生处故。灭离无色界生静虑者,谓能除遣无色界生所有胜定。住静虑乐者,谓不退静虑,由此菩萨善巧回转故,为欲成熟所化有情,或生欲界或..
云何缘?几是缘?为何义故观缘耶?谓因故等无间故所缘故增上故,是缘义,一切是缘,为舍执着,我为因法故,观察缘。因缘者,谓阿赖耶识及善习气与有漏无漏诸法,如其次第为因缘故。阿赖耶识复有二种,谓成熟及加行。成熟者,是诸生得法因缘。加行者,是诸方便法及当来世余阿赖耶识因缘。又加行阿赖耶识..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煆炼陶镕。必假其力。起灭变化。莫测其由。至若尽群有而归一空。破诸暗而昭万象。是皆火之德也。菩萨修行。以智慧火。了妄即真。煆凡成圣。破有着而归空。照昏迷而为朗。故以火喻焉。一烧烦恼薪智慧如火。烦恼如薪。菩萨以智慧观察。灭除念嗔痴等烦恼。净尽无余。譬如大火。能烧大..
果报的新译。异熟一词有三义:一、异时熟,谓因与果必隔世异时而熟;二、变异熟,谓果为因所变异而熟;三、异类熟,谓果与因为异类,而由因所成熟。
【化身非毕竟住】 p0386摄论三卷二十三页云: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二、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三、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五、令于自身,发勤精进。正知说者难可得故。六..
【四种圣行】 p0433显扬八卷一页云:论曰:圣行多种者:谓四圣行。一、到彼岸行。二、菩提分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到彼岸行者:谓如前所说十波罗蜜多,是名到彼岸行。菩提分行者:谓如前所说四念住等一切三十七觉分法、及四种寻思、四种如实遍智,是名菩提分行。神通行者:谓如前所说六种神..
【四种变化】 p0436显扬八卷三页云:方便者:略而言之,四种变化,名为方便。一、未成熟者、令成熟故;现诸菩萨所行行变化。二、已成熟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同时显现如来变化。三、方便摄受声闻变化。四、为彼所调伏有情,显现一切独觉变化。佛薄伽梵、于此四种变化法中,十方世..
【四种菩萨行】 p0447显扬三卷五页云:论曰:菩萨行者:谓四种菩萨行。广说如经。一、到彼岸行。谓十波罗蜜多,总摄说为到彼岸行。皆是大乘出离义故。二、遍觉分行。谓三十七菩提分法,总摄说为遍觉分行。如实觉了一切所知义故。三、神通行。谓六神通,总摄说为神通行。皆为引摄所化有情界,令生恭敬,..
【四种化】 p0404瑜伽七十四卷十一页云:云何加行?谓若略说,有四种化,说名加行。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萨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中,同于一时方便摄受如来之化;三、即为彼所化有情作声闻化;四、即为彼所化有情作独觉化。当知一切诸佛世尊于此四种变化事..
【未成熟及已成熟】 p0491显扬三卷十四页云:五、未成熟。谓未得善根资心相续,不能现法证见谛理,不得现法下中上乘所证寂灭。第六已成熟,应知反此。
说起烦恼,人人在所难免。虽不希望,却很难摆脱。烦恼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同时也是各宗教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然而对烦恼的认识决定了能否真正解决烦恼。所以剖析烦恼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烦恼。抛砖引玉,欢迎指正。解决烦恼问题,就是要解决人心空虚、不安、恐惧、混乱、无奈等等..
惟贤长老一、学佛首先要念苦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路,这是一条解脱、觉悟的光明大道,是好事情。学佛首先要念苦,念苦才能发出离心,不念苦就发不了出离心,若只图眼前之乐,对生前死后的事都不管,那就是懵懵懂懂的一辈子,没有觉悟,本来生活在苦中或者在苦中作乐而不觉得。苦有苦苦、坏..
真正信仰的落实应是怎样的呢?消除自我,融入大众才能算你把信仰真正落实了。因为佛法说到底就是要把我们内心里面的一切恶法断除掉。我们还要清楚这个恶法也好,贪嗔痴也好,最根本的一个罪魁祸首是我执。我执当头如浮云,遮天蔽日障本性。观心丝毫无取舍,人生处处放光明。我们处处不自在、不幸福、有..
真正的自尊,是没有人能够伤到你海蓝博士自尊很虚无,生活很现实。自尊不是要来的,是挣来的。真正的自尊,没有人能够伤到。如果把容易受伤当做自尊心太强,其实是缺乏真正的自尊。不尊重和伤害你的人是你最好的老师,因为他们把你带到了寻找自己的路上,让你学会:世界上没有不尊重,只有不自尊自信。..
导读:一些人学佛,或多方寻师,或多处参学,藉大善知识之指点或圣地之加持,或多或少会有收获。当然,多数人更希望能有所悟。那么,悟在何处?亦即从何处起悟呢?其实,关键还是这颗心,悟,是从心上来悟的。这颗心,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也是我们真正的归宿。生命的长河中,很多人都在寻找生命的归宿..
果报的成熟有三种情况:现世现报、来世再报、生生世世以后再报。好比我们种庄稼一样,有些庄稼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有些庄稼几个月后才可以收获,有些庄稼甚至要一年后才能收获。在哪些田里“种庄稼”收获快呢?佛讲,在福田、恩田、悲田里播种收获快。福田是佛、菩萨、上师。他们是种福最好的良田,..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