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何谓身寿依报?(石荷香、徐丽芬)
答:身是四大假合之身形,此身自生至死,中间有一段时间,名曰寿命,是谓身寿。有身心有寄托之处,以及衣食用具,凡此皆系依以为生者,故曰依。但万法因缘生,法生者果也。前必造业,谓之因,后始结果,谓之报。
问:何谓身寿依报?(石荷香、徐丽芬)
答:身是四大假合之身形,此身自生至死,中间有一段时间,名曰寿命,是谓身寿。有身心有寄托之处,以及衣食用具,凡此皆系依以为生者,故曰依。但万法因缘生,法生者果也。前必造业,谓之因,后始结果,谓之报。
“正念”是意根。无贪无惑故“分明”。—省庵大师《西方发愿文注》“正念分明”,有很多人把正念仅仅理解为是念阿弥陀佛。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个地方。正念,包括他愿往生的念还在占主导地位。这个正念 —— 信、愿、行三者,他能够保持愿往生心,这也是正念。不一定非得是要念“..
十二者,数也。愿者,心念、祈盼也。十二愿者: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三愿皇王万寿,四愿国土清平。五愿民安物阜,六愿福寿康宁。七愿灾消祸散,八愿水火无侵。九愿聪明智慧,十愿学道成真。十一愿诸神拥护,十二愿亡者超升。 同时还祈愿:一切飞禽走兽,一切蝼蚁蛇虫,一切冤家债主,一切男女..
何谓天人感应道教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阳。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简单说,人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医医学的理论。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天地与人体相类。《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
恒河大手印和禅宗一模一样,它也不讲用什么法修,而是讲无修无得无证,直指人心成佛。但无修无得无证这是真如本性的自然智,我们要证到这种境地,才谈得上无修无得无证,而不是空口说白话的。如果仅懂得一些义理,而没有做到心境一如,顺逆无拘,纵横自在,就说无修无得无证,那就完全失去意义了!所以..
何谓菩萨八种因果?菩萨(梵语bodhisatta)之八种报因,因此而得八种果报。何等为八种因果呢?叙述如下:(一)寿因寿果:寿即寿命。不杀物命,无伤害心,称为寿因;因此而长寿住世,则称寿果。(二)色因色果:色即色身。施灯明供佛,或以净物施人,称为色因;由此得颜容光泽,色形端正,则称色果。(三)种..
所谓业障者(梵语karmavarana),就是无始劫来所造的业因,障碍我所行所为的一切逆境,包含有形无形者,乃至障碍菩提自性的一切困境,称之为业障。业障有轻重之别,有深浅之分,业障种类颇多,依何种业感召何种业障。业障种类无量无边,贪有贪之业障,嗔有嗔之业障,痴有痴之业障,无明(梵语avidya)..
何谓三不退?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萨位,不退于二乘位。认识到真理之后,我们就不会跟着邪法去走,见到光明之后,就不会再进入黑暗,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二、行不退:对于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于四谛法。四谛法是基础,是佛所说的方便法,而六度法是大乘法,是究竟法,..
从供灯放生等善行谈何谓真正的福报◎ 普巴扎西弟子:顶礼上师!特别修行五年以上的人,也包括我们自身,就感觉修一段时间之后会碰到一个巨大的障碍,有的导师就建议你这是福报不够,赶快去供灯、去放生、 上师:我想,讲这句话的导师没真正理解什么叫做福报,我们平常所修行的一切都是在创造福报,福报..
修行菩萨道者为求受净戒,于戒坛内至诚忏摩后,以香燃烧身体之某部分以供养诸佛、菩萨,此为求受清净戒体而于身上遗留之燃烧痕迹,称为戒疤。在家菩萨戒之戒疤燃于手臂;出家菩萨戒之戒疤则燃于头顶,戒坛中称火烧菩萨头。烧戒疤本非佛制,印度亦无。佛教传至中国,僧侣甚受国家、社会重视,唐代时,为..
◎ 自 在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读过《阿弥陀经》的应该对这句经文不会感到陌生。可究竟什么是阿鞞跋致呢?为何《阿弥陀经》要特别突出这一点呢?阿鞞跋致或作阿惟越致,梵音轻重之别,译为不退转,是菩萨的阶位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达此位。佛陀告诉我们说:只..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abnuta)的意译,也叫四界,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印度古代认为这四种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故名之为四大。 佛教所称四大,除含有上述意义外,主要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性能。就是说:地的属性是坚;水的属性是湿;火的属性是暖;风的属..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五日何谓坚固定?就是恒常不变的心,也就是不退转的菩提心。能常精进,就是在定中。何谓金刚定?即是能不被境界所韩,而能转境界。能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金刚定。金刚定并没有一个形相,它只是不坏的菩提心。我们修道人,到了相当的程度时,也不打妄想,也没有欲念,再不会被七情..
何谓六大宗旨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六日你们看!现在世界上的人们,多数都在发颠发狂,像犯了精神病,世界将变成疯狂世界。无论男女老幼,都不认识做人的基本条件,所以你争我夺,为达个人的目的不择手段,见利忘义,出卖朋友,多么可怕呀!那到底什么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呢?就是万佛圣城六大宗旨。若人人能遵守..
佛教被称为“自利利他”的教义。自利利他的自利,是指自己得到幸福,而利他是指让他人得到幸福。这是学佛之人很重要的态度。要深入地理解自利利他,就必须要了解佛教的根干——因果的道理。因果的道理教给我们: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而这个果会在种下因的人身上..
“活在当下”现在成为一句口头禅了,大家都在说我要活在当下。但是其实他不懂得活在当下的方法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方法就是要以“三心”来进行观照,精进心、正念心、正知心,这“三心”来观照身心。那么身心的实相显现,不与贪欲心相应,这样的明觉状态是活在当下。何谓“活在当..
凡是李炳南老教授的学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视力,并没有老化,甚至于许多年轻人都不如。老人家九十七岁如有做视力检查的话,很可能还是一二左右呢!这虽然是老人的身体素质一向很好,而平时的保养得宜也有很大的关系吧!老人平时对眼睛的保养是:用稀盐水清洗。方法是:先稀释一杯盐水。把双手洗净,再用食指与..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请问有甚么办法解决?二、此世灾难多台风吹来了,地震发生了,墙倒屋塌,这就得死伤许多人口。..
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个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跟着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真是受不了!但是除了八苦以外,还有许多未定的苦,例如刀兵灾祸的悲惨跟痛苦,真是一言难尽啊!甲、刀兵劫的来源我们大家要明白,刀兵劫的痛苦是从何处来的呢?凡事是不离因果的,过去造了八苦的因,现在就要受..
一、逆境得转变,灾难能消除人的苦乐,原是一种果报,这却得合三世来观,若不懂这个道理,是很难讲通的。现在我们遭受逆境,遭遇灾难,当然是因果关系;要最快的把他转变消除,就是「念佛」。经上说过: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能消了罪,还遭甚么逆境灾难呢?经上又说:能念「阿弥陀佛..
常礼举要李炳南教授编述缘起(一)居家(二)在校(三)处世(四)聚餐(五)出门(六)访人(七)会客(八)旅行(九)对众(十)馈赠(十一)庆吊(十二)称呼(附说)缘起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过一步,净土法门也是如此。莲社在台中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从前也有成就的莲友,他们的本质好,..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教界来看,更是呈多元地蓬勃发展,佛学的研究、佛法的讲演、种种其他佛教宗教活动的举办,似..
宗教固然离不开劝人为善,希望后来得一种归宿,这便是宗教的特质。归宿二字,是说的一种最究竟的办法,这样说来,必须得无限度的好处,纔是究竟。甲:有人说,就像尧、舜、禹、汤,都是一百多岁,富有四海,贵为天子,这却值得羡慕了。乙:哼,时间太短了,我不愿做。甲:老彭活了八百年,可以吗?乙:短短,我不希罕。甲:..
雪公云:‘古人说:“下愚的人,遭了逆境,他是怨天尤人,不知忏悔,他既受了恶果,他还接著造恶因,所以是祸上加祸;上智的人,处了顺境,他明白福是由善来的,他是更加作善,福果中又种了善因,所以他是福上增福。”’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粮食被搜刮干净了,李炳南只能到县党部去吃饭。围困期间,城外天天炮轰城内,李居士感觉生命朝不保夕..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越好。)四、南无观世音菩萨(一称一拜)五、南无大势至菩萨(一称一拜)六、南无清净..
佛学说空说有,如掌与拳,本为一事,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抉窈摘微,端在般若,此门乃佛延至第四教时,方为畅演,固非为初机所说也,明矣。不善学者,往往偏执一面,致使圆通康衢,依方生迷,群言淆乱,多启斗诤,利生云乎哉?有言妙有,是诠其相;空言真空,是诠其体。因体空故有不变义,因相有故有随缘义,且也..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量大,一冲出来就下三道。若善业多,善种子就领著上人天二道。平日有念佛功夫,就有佛..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通。贰、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华言智慧┐┌实相(真空之体)般若┤├三种┼..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基础,发挥佛教奥义。言言真实,字字契理,为正信之优婆塞。后随孔德成先生至台,专攻..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