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念佛数千万如何能记清?(王心普)
答:念佛记数,其意甚多,区区所知,仅有其三。一者朝暮二课,定其数防退转也,自有念珠捻而记之,一串百八,念千串或百串,数不难知。二者求一心见功,口念心记,如求数清,心必守一,心若外驰,数不清矣。三者为某一事,发愿回向,或数万十万,百万千万,念时掐珠,念毕书纸,如是而为,亦不难记清。惟二六时中,净念求继,毕生精进,求生净土,愈多愈善,记数何为?
.
问:念佛数千万如何能记清?(王心普)
答:念佛记数,其意甚多,区区所知,仅有其三。一者朝暮二课,定其数防退转也,自有念珠捻而记之,一串百八,念千串或百串,数不难知。二者求一心见功,口念心记,如求数清,心必守一,心若外驰,数不清矣。三者为某一事,发愿回向,或数万十万,百万千万,念时掐珠,念毕书纸,如是而为,亦不难记清。惟二六时中,净念求继,毕生精进,求生净土,愈多愈善,记数何为?
(杂语)Ucchaṅga,数名。译曰数千万百。见本行集经十二。
居士: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这是什么原因?大安法师:年轻人学佛,多有好奇务胜者。是故一入佛门便对谈玄说妙之法,颇有好乐。加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识,常以上根利智自许(或口头谦虚,内心如是自肯),这是可理解的正常现象。而老头老太太,文才不足以..
这个意根,我们从小到大可能都没有把它认真地对待过,有时候我们都对它无可奈何,它非常狡猾,非常有能耐,就像孙悟空孙猴子,一下子大闹天宫,一下子到地府里面搅得一塌糊涂。我们的第六识常常跑啊,大家想一想自己念佛的时候,你是不是做到了念兹在兹?是不是在很多情况下念念念,这个念头就跑了,还..
太极又可以搏击,是全世界最多人练习的运动之一。很多人受益于养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个练武人。习武者要打得好、增加战斗意识,就必须有这个武无第二的自信。然而,这个观念也阻碍了新知识和新经验的汲取,容易错过学习更好技术的机会。武坛素有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的谚语..
道家养生之要妙,在天地人和。让人体之气血运行,与日之出没,月之盈亏,地之运转相合。《翠虚篇》: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地球气场变化的节点就在二十四节气,2017年的1月5号就是小寒节气开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雾霾起,人心贪欲恢自然《月令..
法增比丘答∶[阿含经]提到两种初学者∶一个是随信行,一个是随法行。随信心的行者追随善知识的教导而按步就班的修习,随闻法的行者听闻善知识的教导,思惟后而按步就班的修习。《阿含经》 还提到四个修行的步骤∶一是亲近善知识,二是听闻善知识的教导,三是如理思惟,四是法次法向。每一位行者的修行都要贯..
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如来一代时教,智慧深广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宝山。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所宜;众生随缘信受奉行,皆蒙解脱。于中能否契入佛法,获益的有无与浅深,皆取决于信心。是故原始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为先。五根中以信根为本元,肇起精进、念、定、慧..
我们怎么样建立信心?一般来说,从信心建立来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顿信,顿然相信。就是一个我们此世的念佛行人,宿世曾经修行过念佛法门,曾经跟阿弥陀佛结下甚深的法缘。在这一世,一个偶然的机会,听闻到念佛法门,听闻到六字洪名。就像《无量寿经》说的,衣毛为起,泪即出啊!整个汗毛都竖起来,泪流..
如何达到涅槃:1.南传的修法在南传佛法里是依七觉支:正念,择法,精进,喜,乐(轻安),一心,舍。佛说:「有舍善法,有舍不善法,彼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不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杂阿含713经》 )或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 (《相应部.觉支相应.山品..
问:至诚心是何标准?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至诚心?大安法师答:至诚心这个标准,确实还是很高的。我们讲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十声佛号都能念,但是“至心信乐,欲生”这六个字不容易做到。“至心”,是指真诚到极点的心,这个“至”是修饰“心”、修饰“信”、修饰..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很幸福快乐的人呢?由于每个人根性的不同,因此所追求的幸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了钱财,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钱使用不当,往往是罪恶的来源。而今日社会上更有许多不知普济助人,只知守住金钱的富有的穷人,他们..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进;见乱心众生,教之以禅定;见痴心众生,教之以般若。所以,布施度悭贪,持戒度邪恶..
网友:请教师父,有些人生活安逸却心灵脆弱,是因为要求太多,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学诚法师:缺少信念,在苦难甚至困难面前便很容易倒下。网友:法师,最近总是容易陷入负面情绪里痛苦不堪,我才20岁,似乎陷入人生的绝境,怎么寻找生命的出口?学诚法师: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自己看到光明..
情绪并不等同事件。是情绪动了和坏了,并不是事件的本身。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认同了我就是那个情绪状态的全部,自讨苦吃,讨好情绪和冲动,却失去了自己。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
热天教你如何健康“吃素”天越来越热,让人食欲大减,油腻的肉食吃不下,有的人还想趁着热天减肥,于是素食成了当下人们的最爱。适量吃素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及肿瘤的发病几率。可是素食吃法不对,就不利于健康,下面就看看营养师的素食指导吧:做素食少放油和盐很多人做菜时烹调油放得很..
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所以,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学佛后能否结婚?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拥有,不能享受,很多人因此对学佛望而生畏。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理解,佛教并不提倡一味的禁欲。佛陀在世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
佛陀已经把熄灭怒火的工具传授给我们,那就是: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拥抱愤怒、深层地观照认知的本质,以及深入地看到对方深受其苦,也需要帮助等不同方法,这些都是由佛陀直接传授且是非常实际的方式。所谓念念分明地吸气,就是清楚觉知空气如何缓缓地进入体内;而念念分明地呼气,就是清楚觉知身体..
因果定律是宇宙自然法则。宇宙人生无不受此法则所支配。明白因果道理,才能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才能不昧因果;不昧因果,才能自觉断恶修善,改造命运,提升人生境界。因果关系非常复杂。有一因多果,亦有一果多因。佛说世间有三世两重因果。过去世的因,是今世的果,今世的因是未来世的果。业因作为种子..
问:如何福慧双修?答:修福就是修行菩萨六度里面的前五度,第六度是修慧。前五度的修福主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主要还是选择职业的问题。从佛法来看,选择的职业要对社会、对人类有实际的利乐作用。有些职业是没有利乐作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比如制造香烟、制酒、贩卖鸦片这些,利润..
如何融禅入生活?答:现在讲的融禅入生活,我觉得都是一种禅宗文化,或者是文学艺术,它不是真正地融禅入生活。如果要真正做到融禅入生活,就是开悟以后,你很自然地去生活,或者按照菩萨六度去生活,这才叫融禅入生活。如果没有开悟,怎么样在生活中运用禅呢?现在很多人已经讲得很多了。听起来很好听..
(其十)陈剑潭先生信因果,而思欲发明,而复不肯念佛,乃文人习气。当日远公以陶渊明胸怀空旷,可以学道,招之入莲社。彼殆以酒为命者,知佛门戒酒,不敢遽许,因曰,许某饮酒则来。远公大慈悲心许之。彼来念佛三日,攒眉而去。以但能放下,不能提起。若纪文达,袁子才之辈,皆同一病。纪,袁颇相信因果..
甲、生死义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死生之义大矣哉。世人莫不乐生而畏死,但不先明生,何以能知死。生死本属一事,有生方有死,了生即了死,了生死即无怖畏,人生最大之苦根始断。要了生死,先得明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是个相续之相,何谓相续呢?是继续相生,不是凭空而有。譬如一树生子,子再生树..
问: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导他?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这种人是不容易开导的。你可以试试向他说法,以便激起他对佛法僧的信心。只是一般上他是不会很有信心地听闻佛法。若他能够继续修禅就会很好,因为如果他在禅修方面有进步的话,他就会..
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道过去,用天眼通知道未来,才能亲见三世因果。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长的以无量数的阿僧祇劫计算──过去阿僧祇劫、现在阿僧祇劫、未来阿僧祇劫;比如说:众生发心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
问:禅修者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呢?帕奥禅师答:这只能靠你自己抉择,我们无法确定地说那种法门最适合你。注释中提到可以依照个人的性格(性行)来决定修行法门;但是这仍然相当困难,因为大部份人具有很多种性格:许多贪爱、许多瞋恨、许多妄想,很难决定他们究竟属于那一种性格。最好是你亲自研究各种..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到达心境空明,万念万欲俱化为虚无的顶点,安守着至诚至信的宁静。身体内的气血顺经..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我和我所,只是我们附着于客观对象的一种感觉。这些现象本是无我的,只要我..
问: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帕奥禅师答:旁人可以为他诵经,或为他说法。如果临终的人能够听见并且了解所诵的经或所说的法,那将对他有帮助。然而,如果他昏迷不醒,或无法听见,那么也就对他没有帮助。事实上,依靠自己是比较好的办法。如果他能修行观禅直到证悟道果..
问:《中阿含经 》里记载,阿难尊者在躺下时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他如何观察名色法 ?帕奥禅师答:你应当记得在阿难尊者出家为比丘之后,他就能够分析内、外、过去、未来、现在、劣、胜、粗、 细、远、近的五蕴,他能够修行缘起及照见那些五蕴的因,也能够观照那些五蕴及它们的因是无常、苦、 无我。后来,在他的..
道炜法师:如何在行禅中培养定力行禅 文:道炜法师 来自古老印度佛陀所指导的修行,传统通常分两个部分止禅与观禅。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形式上也可分为: 一、座上专修,其中坐禅和行禅两种方式。 二、坐间随修,又分四大块。 1、密护根门,避开力量强大的对境,都摄诸根,谨慎密护; 2、正知而行,了知呼..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