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若我们识得念经而无请僧及买办以上各物,亦无设灵位,而自己一人持素于佛前虔诚诵经礼忏,来代亡亲忏悔,代其念佛求生西方,其效果比第一条功德如何?(杨乘光)
李炳南答:请僧荐亡,必延戒学双尊之大德,以其威仪具足,心身清净故易获得感应。否则实不如自己之子孙,斋戒虔诚而礼诵,较为有益也。
问:若我们识得念经而无请僧及买办以上各物,亦无设灵位,而自己一人持素于佛前虔诚诵经礼忏,来代亡亲忏悔,代其念佛求生西方,其效果比第一条功德如何?(杨乘光)
李炳南答:请僧荐亡,必延戒学双尊之大德,以其威仪具足,心身清净故易获得感应。否则实不如自己之子孙,斋戒虔诚而礼诵,较为有益也。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p2
释氏。奔丧即大迦叶为始也。佛入涅槃已七日迦叶领徒方至双林。佛于金棺出双足示之○钞云。若奔丧者直至尸所礼拜展哀已后从次第位坐○增辉记云。奔丧者。谓在外处师亡兇信至朋友间先为排比处设灵位(此举哀仪也)然后引至其处举尽哀后疾疾而归见星而行见星而舍既至本院若龛柩已归塔即先往塔所礼拜尽哀右..
(喻)中心虔诚,犹如焚香供佛一样。
忠曰:“立为敬,〈揖坐〉处详说。朝立者,向佛祖及灵位立也。”《校定清规·迁化遗书》云:“住持升座,乃至下座,诣灵位前朝立。”
忠曰:“盖施食法也,与水陆会不同。冥者,谓冥界饿鬼众;阳者,谓阳界婆罗门仙众。今普供施彼群生,故名冥阳会。是故日本艺州佛通寺施食会之牌,第二世一笑和尚书曰天地冥阳一切灵位。”《因师集贤录》云:“建水陆冥阳二会,设大斋,献天地水府万灵。”《物初剩语·育王植善库记》云:“都钤邵君谓:..
自烧手指,以表示其信仰之虔诚。
从前有一个人穷困潦倒、生活艰难,欠别人许多债,而且无力偿还债务,所以逃到荒郊野外躲债。他偶然发现一个盒子,里头装满奇珍异宝。珍宝上有一面镜子,镜子上盖着盖子。穷人见了珍宝,心里十分雀跃,便马上掀开盒盖,却在镜中看见一个人,吓了一大跳,连忙拱手赔不是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个空盒子,没..
禅修的准备:调整坐姿、呼吸、心我们今天系统地讲讲禅修该如何修。调整坐姿,调整呼吸,调整心,这是禅修的三个前期准备动作,一定要做到位。接下来把注意力和呼吸合二为一,锻炼专注。这个时候你难免会有念头生起,它切断了你的功夫,所以你要不断地回来,保持着足够的耐心,让心去培养身心的和谐。所谓的身,就..
◎ 彭际清问:华严法界,密义重重,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云何唯一念佛门而能普摄?答:诚如所说,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门,乃能遍彻无边法界。是故善财童子于普贤一毛孔中,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未来劫,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此念佛人亦复如是,以一念本无量故,且杜顺..
妙祥法师对以前的人来讲,根机特别利,修道不需要借助太多的方法,对个别的人才需要参话头,这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而现在的人根机不如以前,这个参话头就像一把金刚宝剑似的,能破除无明,多少开悟大德都从这开的悟,也就是说从这了生死。所以说这个参话头不是一种简单的方便法门,而且确实是一种非常..
碑林路人 和朋友聊天,经常有人问我,你总是独来独往,总是随心所欲,就不怕别人不喜欢你吗?我笑说:反正有很多人已经不喜欢我了,所以我也就顺其自然,活个逍遥自在吧。尽管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介意,介意的不是别人喜欢我与否,而是我真的,还没有活到水火不侵,油盐不进的样子。我常常..
◎ 净 宗有人误解信顺阿弥陀佛,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现在我们有信心了,就不用念佛了。他怎么知道自己有信心呢?因为有一天,他听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他欢喜得掉眼泪了,他感动得哭出来了,欢喜踊跃,跳起舞来了,这代表他有感应、有体验,代表他被阿弥陀佛救了。他往生已定,以后念佛不念佛都无所谓了..
◎ 净 界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它是从无相的心性当中重新出发,可以说是从空出假。所以修净土宗的人,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相状,如果没有相状,没有办法修净土。念佛人的心中,要有两个相状:第一个、对名号功德的相状要建立起来。第二个、什么是净土的庄严?一个净土宗的人,对名号的功德、对净土的庄严,..
对人恭敬是庄严自己◎ 刘江川证严法师说:辞亲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恭敬待人,是最基本的爱,从而也让自己变得庄严。生活中,一个善于欣赏和赞美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欣赏和爱戴;而一个动辄批评和指责他人的人,往往会把人际关系搞僵,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佛经有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念佛最保险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的力用,能有什么力量,能有什么用处呢?它的力量就是不退,它的用就是往生。你得到往生,就可以不退转了。我们人修道,其他的法门都是有一种不安全的情形,也就因为没有人保险。好像你持咒,持了几年咒,觉得没有什么成就,就停止了,不持了,这就向后退了。或者你念..
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因为阿弥陀佛和十方一切众生都有大因缘。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就是他没有成佛以前,是一个比丘,名字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是要度众生成佛的;其中有一愿是这样说的:‘等我成佛的时候,所有十方一切众生,若念我的名号,一定要成佛;如果他们不成佛,我..
我们为什么要念经?念经做什么?调伏我的心!你念《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就在对你说法,菩萨的胜行就现前了。经上怎么说、菩萨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对经如对佛,要这样用心。经义甚深的,你反观自心就通了。若有众生能够生起清净信心,必定获得无量善根。来源:梦参老和尚..
觉察自己的偏执圣严法师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究烦恼的根源时,会发现有一种烦恼,是来自于自己主观的立场,不能得到外在环境或周围的人认同。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接纳,甚至能控制别人;却很少有人会心甘情愿接受别人的意见,更..
谁伤了我们的心◎ 鬻的回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此类的话语:你说的话伤了我的心!你的行为伤了我的心!我的心被这件事伤害了!。说这些话的人显然内心正处在痛苦的状态之中,而且他们认为内心的痛苦是外面的人或者事情强加给自己的,所以理应对带给自己痛苦的人或事生起嗔恨心,或者以..
明海法师管钱,钱不讲话,随你用度;管物,物也不开口,随你搬动。管人也还不太难,最难的,是要管自己的心!管理学的最高境界,是管心,你会管心吗?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比如带着几个人,管着一点事,挣着几块钱;广义的管理呢,比如你在家里面管几口人,或者每个人自己管自己,管理自..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居须弥山白银地,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法,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四大天王手上都拿着..
念佛是谁一九八○年九月九日现在是讨论问题的时间,谁有问题就提出来,让大家研究研究。有人提出‘念佛是谁的问题。在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住。无所住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就在这个地方上用功。要是注意在一个地方,想好想不好,这都是执著。修行就是修无所执著;什么执..
问:佛教说要为出生为人而感到欢喜,但是我不仅不觉得欢喜,有时甚至还会怨恨把我生下来的父母。虽然自己也觉得不该有这种想法,却还是无法为出生为人而感到高兴。请问,佛教为什么说出生为人是难得而可贵的事情呢?答:那些自杀的人,应该是和你一样没有生命喜悦的人吧。其实,只要认真地思索人生,我..
一样的,看你念哪一个相应,你念哪一个得到的利益大,你就念哪个。不过念咒、念经、念佛号,这三个都得到加持。念佛是仗着你念哪尊佛,得到哪尊佛加持你,这是仗他力。念经呢,经是佛所教导我们的,念大乘经典你能开悟;并且念经的本身,你经常念,就渐渐入进去了,你念哪部经就能入到哪部经里头去。念..
念 佛 偈◎ 善导渐渐鸡皮鹤发,精神未免枯竭;可怜老眼昏花,恰似浮云笼月;妄想随时出生,贪心何日休歇;不如及早念佛,苦海从今超越;看看行步龙钟,首腹犹如簸舂;涉远奈何力倦,登高徒自情浓;出门途路千里,拄杖云山万重;不如及早念佛,速瞻宝座慈容;假饶金玉满堂,珠翠绮罗艳妆;花下时时歌舞..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试观华..
1.高声念:声音洪大,把全身之精力,都贯注在一句佛号上,对治昏沉懈怠,驱除相续的杂念,若昏昏欲睡或想入非非,猛一提起精神,顿觉头脑清醒。2.默念:不出声,只是心在念,心中清楚明白,闲于一切处,一切时。3.金刚念:声音不大不小,甚为中和,一面念一面耳听,一字一句听得分明,喻其不易被外境所..
◎ 昌 臻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必须持戒,当然念佛也不例外。戒律对于我们学佛的人,不管是出家的、在家的,就好像是交通规则对于驾驶员一样。交通规则保证驾驶员的安全,驾驶员做到按照交通规则开车,才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我们学佛的人,能够守好戒律、止恶防非,让自己身心清净,我们才能够了生死、出..
智谕法师 一心可现十法界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所现。一心可现十法界。心有善念,则入三善道;心有恶念,则现三恶道境;心念声闻,便现声闻境界;心念缘觉,变现缘觉境界;心念菩萨,变现菩萨境界;心念佛,自然变现佛境界。这是心念为因,境现为果,境由心现,心遂念成。如果说,心不念佛,也能现佛境界,..
不管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净业三福。从我们净宗来说,老法师为我们提出了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老法师给我们提供的修学科目。很多同修经常说学佛的功夫不得力,念佛的功夫不得力。那为什么我..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