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若我们识得念经而无请僧及买办以上各物,亦无设灵位,而自己一人持素于佛前虔诚诵经礼忏,来代亡亲忏悔,代其念佛求生西方,其效果比第一条功德如何?(杨乘光)
李炳南答:请僧荐亡,必延戒学双尊之大德,以其威仪具足,心身清净故易获得感应。否则实不如自己之子孙,斋戒虔诚而礼诵,较为有益也。
问:若我们识得念经而无请僧及买办以上各物,亦无设灵位,而自己一人持素于佛前虔诚诵经礼忏,来代亡亲忏悔,代其念佛求生西方,其效果比第一条功德如何?(杨乘光)
李炳南答:请僧荐亡,必延戒学双尊之大德,以其威仪具足,心身清净故易获得感应。否则实不如自己之子孙,斋戒虔诚而礼诵,较为有益也。
信仰虔诚者,于奉造佛像时,为表示其虔敬,每刻一刀礼佛三次,称为一刀三礼。此与写经时之“一字三礼”、画像时之“一笔三礼”其义相同。 p2
释氏。奔丧即大迦叶为始也。佛入涅槃已七日迦叶领徒方至双林。佛于金棺出双足示之○钞云。若奔丧者直至尸所礼拜展哀已后从次第位坐○增辉记云。奔丧者。谓在外处师亡兇信至朋友间先为排比处设灵位(此举哀仪也)然后引至其处举尽哀后疾疾而归见星而行见星而舍既至本院若龛柩已归塔即先往塔所礼拜尽哀右..
(喻)中心虔诚,犹如焚香供佛一样。
忠曰:“立为敬,〈揖坐〉处详说。朝立者,向佛祖及灵位立也。”《校定清规·迁化遗书》云:“住持升座,乃至下座,诣灵位前朝立。”
忠曰:“盖施食法也,与水陆会不同。冥者,谓冥界饿鬼众;阳者,谓阳界婆罗门仙众。今普供施彼群生,故名冥阳会。是故日本艺州佛通寺施食会之牌,第二世一笑和尚书曰天地冥阳一切灵位。”《因师集贤录》云:“建水陆冥阳二会,设大斋,献天地水府万灵。”《物初剩语·育王植善库记》云:“都钤邵君谓:..
自烧手指,以表示其信仰之虔诚。
我们为什么落到六道轮回之中?我们本来是真如。真如无愿,能现二相:涅槃门和生死门。涅槃门是佛门,可以通向究竟解脱、究竟清净;生死门是虚幻之生灭门。我们不执着于涅槃门而执着于生死门,故落于轮回之中。真如没有愿力加持的。没有愿力凝固故,我们才会执着于生死门。此愿力是以无我之大悲心而利益众生。..
亲鸾圣人曰:烦恼具足之凡夫,火宅无常之世界,万事虚假,无有真实,唯有念佛是真。烦恼具足的凡夫,贪得无厌,或嗔或暴,从早到晚牢骚满腹,此种凡夫所思所为,全部是谎言。这个世上,商界、政界、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变。身处激烈动荡的世道,预卜明天何其难。如此世间没有什么是靠得住的,没有可信的。..
大安法师我们一定要爱惜五谷粮食,不能浪费,浪费粮食就是暴殄天物,是最损福报的。即便你是亿万富翁,也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对于这一点,我们尤其要注意。也许是好客,也许是为面子,有些人一请客就点很多很多菜,实际上又吃不了多少,结果最后都浪费了。在外就餐时,如果菜吃不完,就应该把它打包带..
◎ 梦 参一般禅堂的禅,大都是宣扬祖师禅。与如来禅依着心、意、识来参不同,祖师禅是断绝了心、意、识来参。大家想一想离开心意识,你还参什么?因此进入禅堂的时候,你要至心观想,什么叫禅?禅就是心,简单说就是直指人心。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顿超直入不假次第、没有言说,到这个时候不..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西方确指》好,请看下面。第三十八段:不念佛则获罪无量。由于菩萨有六种神通,他心通、天眼通都具备,与会弟子的种种情况一目了然,所以..
◎ 明 憨 佛法讲因缘,一切事情的成功、发展,内靠福德,外靠因缘。福德是靠我们持戒、向善来慢慢修的,是修出来的结果,相当于我们人格的感召力,人格的魅力。因缘,就得来结善缘,就要积极主动去做善事。做善事,不要拖延。末法时期,我们善缘少,恶缘多,造恶易,行善难。凡夫众生,一念善心,很不..
信众:精进念佛要求不懈,这是不是应该经过锻炼出来的,起初累了可能需要休息,慢慢地就可以不必休息了,可以坚持念到完,毕竟各人体质不一样,对吗?大安法师:12小时或24小时精进念佛是要求大家不懈怠,虽然是需要锻炼,但是还要有自己的发心。就在上次12小时精进念佛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能够坚持下..
与茅静远居士书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他出,怅然而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余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
问:弟子听您讲经已经几年的时间了,在您的教导中越来越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您一直强调信愿的重要性,说信心不足愿心就起不来,信愿心没有成就,和阿弥陀佛就无法感通,那就往生无分。弟子一直以来对自己是否有深信切愿越来越糊涂,无法辨别自己的信愿是否已经达到了往生的标准。如何判断和自我检测?大..
信愿念佛,资粮具足,唯说弥陀本愿海。师父在修行上经历了许多转折,而这些转折与磨练也更坚定了她的信愿。师父初出家时,拼命念佛,她说:那时候在拼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一直拼的时候,因为我病已经这么严重了,死在眉睫,真的会紧张。我很害怕不能往生,睡觉的时候,都不太敢睡。真的是睡觉都要提高..
念佛是谁来果禅师禅宗一法,本来不立文字,不借语言。不立文字,则无言可说;不借语言,有甚么口开?照这么说,不是不要讲话吗?为甚么一天有数次的讲话呢?要晓得:宗门下的讲话,是出于不得已,因为你们的心各有不同;宗门下的不立文字、语言者,必须达到同一个行处;十方诸佛如是行,历代祖师亦如是..
觉照念佛◎ 梦 参今年是2005年,六十五年前,我的老师慈舟老法师打念佛七的时候,他讲的开示,我拿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虽然隔了65年了,对我们还是新鲜的。1940年,我们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师打佛七开示:念佛,应该觉照。我们念佛的人,应该有觉照。照的意思,就像大家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
弟子:师父你好,阿弥陀佛。弟子是河北人,有点小问题请您开示。我一天,十八个小时念佛,已有三年,去年一刹那间开悟。找到了父母未生前的我,跟所说一样。有时念佛在忘我的状态下,见自性现前。身体有一个东西在动,现在比以前清净多了。烦恼少了,在耳朵边经常听到阿弥陀佛声是正常吗?阿弥陀佛。宽见法师:呵呵..
只要是修行佛法的人,他总有修行的种种科目,这里就列举几种实际的行持。凡诵经,无论读诵何种大乘经典;持咒,像《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等等;礼拜,每天都得拜佛;忏悔,我们都有忏悔之法,有事忏,有理忏,作法忏,以及在世间上我们做种种的慈善的功德,比如有种种灾难,地震,海啸,火..
问:如何对待念佛时耳中传来的其他声音?大安法师答:首先,念佛是什么?念佛是修心法,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你要向内心去念,都摄六根就是说六根不要到外面去跑,要摄到一精明,阿赖耶识一精明。你是要反念念自性的,是念我们的自性的,反闻闻自性的,不是去闻外面的。外面的声音你不要去听,任何..
持名念佛四要领律航法师一、极乐弥陀皆系的的实有极乐世界,为依报国土之名,确有其地,决非寓言的鸟托邦;阿弥陀佛,为正报教主之号,实有其人,决非权现的幻化人。并且非过去已灭及当来未成,目前正在说法。故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行人须..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
问:我在念佛号时,总是有妄念进来。怎么都控制不了,甚至越控制反而越有,请问这样是否意味着念佛就没有功夫了?大安法师答:每个业力凡夫都有妄念。妄念来来去去,天人都算不清楚。但这个念头是妄,为什么叫妄念,不叫真念?虚妄,不真实的。像浮云一样的,所以对妄念的正确的态度就是不理睬它,不管..
◎ 净 界我们一般人很难被劝谏,活在自己的妄想很麻烦,你对一个人讲话他听不进去的,因为他根本不管你要讲什么,他只相信心中的妄想。人要改变只有自己觉悟,只有你自己想改变,你要不走出妄想,谁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佛陀的出世也知道不能改变我们,但是佛陀可以影响我们,讲一些道理让我们去思考,..
◎ 大安法师问:用计数念佛还是清净心念佛好?大安法师答:这里面还是从计数念佛开始,因为你这两个问题不能摆在同一个平台上去说,他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那么计数念佛是一种方法,通过计数念佛达到功夫比较相应,跟弥陀名号内俱的功德相应,然后让我们心趋向于清净的过程。凡夫众生开始念佛,能..
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①,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②五逆③,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
靠持戒很难解决生死问题的,这个时代靠戒律很难断见思惑。宋代有一位,是一个律宗的祖师,他叫灵芝元照律师,早年他就是学戒律的,而且对净土并不是太看在眼里,结果他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他的戒律似乎也发挥不了作用,还是病得很重。他就思惟到天台讲五停心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呐,开始念佛..
我们可能遇到一些情境的时候,之前的影像会浮现出来,类似的一些经历会出现。但出现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情绪起伏大不大?假如起伏很大,那就代表之前那件事,看起来是忘了,事实上没忘,还是很在意,在心理上没有能够把这一件事释怀。所以放下的前面,还要看得破,就放得下。所以之前这一件事情我们有没..
◎ 陈柏达 印光大师在灵岩寺圆寂,往生的瑞相有护持大师闭关的侍者写了一篇《示疾记》,可以知道,海内国中四众,不论出家众或在家众的大德,都纷纷作了不少诗赋文章、传记赞文,赞叹表扬大师的风范。我不会写文章,何必作文词来写这篇文章呢?只是有几件亲身经历的事,世人或许不一定知道,我就谨慎地..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