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盗、淫、妄四重戒是根本戒,为何也要戒酒戒烟? | 五戒是良师
相关推荐
一切普门身
(术语)具足四重法界之遍一切身也。大疏八曰:供养一切普门身。
四重二谛
四重二谛,是将真俗二谛开显为四重,在中土各宗中,三论宗和慈恩宗都有四重二谛说。三论宗的四重二谛,是就真俗二谛所含有空、二不二、非二非不二等意义互相对比而立论,从粗到细,立为四重。慈恩宗的四重二谛,则是于胜义(真)、世俗(俗)二谛各分四种,从浅到深,合为八谛。此外,天台宗对真俗二谛,依..
无烦天
色界十八天中之第十四重天名。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四重八重
指比丘戒的四波罗夷罪和比丘尼戒的八波罗夷罪。
人中三恶
(名数)指一阐提与诽谤大乘者,及犯四重禁者而言。
制教深防
亦名:深防子题:四重止得名防余篇始彰深义、道体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初解深防。(一、明通)言通制者,元圣制戒,为止业因。造业已来,必由三毒。无以卒制,且约身口;二业既清,心自沉静,能见过本。望其本意,为防心也。未了心性,约相遣尘;故制四重,以为道体。对四制余,并号深防;恐犯四本,..
僧食通一切僧唯除犯四重人
子题:破戒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义者,言别客得罪者,要是持戒人,不与犯罪;破戒者不犯。律云恶比丘来不应与。”资持记释云:“义决中,明破戒者,唯据四重,财法绝分;僧残已下,皆不可别。下九十中论别众者,约施主食,故犯提罪;此明常住,别他成重,亏彼自分,成盗损故。”(事钞记卷七·四五·..
四重戒对治行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对淫,制学离染行不净观等;对盗,制学少欲知足行;对杀,制修慈悲愍物;对妄,制修实语行等。”(戒疏记卷五·三二·二○)
四重戒持毁得失
子题:四重戒随毁一重诸余戒分用则无力、根本戒、四根本三乘依住、四处得死行事钞·篇聚名报篇:“明了论解,此四重戒,随毁一重,诸余戒分用则无力。如人身中,四处得死,随损一处,身命便死。由戒力弱,不发定慧也。十轮云,若犯四重,毁法谤圣,死入阿鼻。如是之人,于其一身,不能尽结;必堕恶道。..
大盗戒盗僧物结罪最重
亦名:盗僧物结罪最重子题:盗通三宝僧物最重、施僧得大果报、五逆四重佛亦能救盗僧物者佛所不救、三藏法师还债事、破戒之相、僧护传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制重)然盗通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则望十方凡圣,一一结罪。故诸部五分中,多有人施佛物者,佛并答言,可以施僧,我在僧数,施僧得..
式叉摩那具学三法
子题:学根本、学六法、学行法行事钞·尼众别行篇:“此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为,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文中列淫盗杀妄者,随十戒而言,沙弥已学。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资持记释云:“三法,初后二法..
律藏教本无分
子题:八十诵律行宗记释云:“所引诸经明说,并佛在时说有五部;今言本无异见;显然相违,故须引决。初通二经。涅槃中,佛说比丘盗佛物犯偷兰;于五部僧不体佛意,互执轻重。今通言四重,或可盗是四重之一。方等中,语似问辞,捡文未获。斯下,正通。谓上二文但通言有五部,而不指斥人名及所分教;次大..
苏迷卢根有四重级
【苏迷卢根有四重级】 p1457瑜伽二卷十一页云:又依苏迷卢根,有四重级。从苏迷卢初级、傍出一万六千逾缮那量。即从此量、半半渐减。如其次第,余级应知。有坚手神、住最初级,血手神、住第二级,常醉神、住第三级,持鬘神、住第四级。..
人中三恶
指一阐提、诽谤大乘者与犯四重禁者。(参阅“一阐提”85、“四重禁”1740) p253
琅邪方锐禅师
滁州琅邪方锐禅师,上堂:「造化无生物之心,而物物自成。雨露非润物之意,而灵苗自荣。所以药剂不食而病自损,良师不亲而心自明。故知妙慧灵光,不从缘得。到这里方许你进步,琅邪与你别作个相见。还有么?若无,不可压良为贱。」..
听教
在佛所说的三藏中,只有律藏有制听二教,依理而制的法叫做制教,随缘计情而听许的法叫做听教。如四重禁是制教,如十二头陀法是听教。又三衣是制教,三衣以外的余衣是听教。
为何要受持五戒?
无论你是否皈依佛门,都可能听说过居士的在家五戒,对于已经皈依的信众来说,或许想要更加深入宗教修持,而正在了解并想要受持五戒,那么“五戒”究竟是什么呢?,受持五戒有哪些功德利益呢?1、什么是五戒?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一个人受了三皈五戒,就可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什么是五戒及五戒的要求
我们在家修行佛法的男女应至少受持的五种制戒。即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一)不杀生而慈悲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以培养慈悲的德性,以扩展个人的爱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因果经说:‘今生多疾病,前身杀孽重。’不仅说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
什么是佛家五戒
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
普通人做到五戒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一听说佛教,就立马绕路,因为佛教中的东西感觉太唯心了。特别是一些清规戒律,感觉要实施起来太难做到了。很多中国人有个传统的思想,做人只要不越界就行了,虽然做不到最好,但是比差的也要强得多。这种中庸思想历史以来一直都在左右着我们去作出各种决定。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绝大多数人都自甘..
五戒和十善的关系
十善含摄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谓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业行的体相差别,非常深广复杂。但一切业行,以十业道为根本。十业道中有善有恶,恶..
五戒十善的五戒该怎么做
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因..
吃饭前为何要三念五观
出家人用饭前有三念,首先用调羹吃三口汤,每一口作一念观想:第一念是“愿断一切恶”。断恶,包括吃饭时不生分别心,不去分别这个有味道,那个没有味道。有什么便吃什么,不要拣饮择食,或者打其他妄想。不要想:“这个地方真不好,吃饭时又不准讲话,很不自由,像坐牢。我来拜佛,还有这么多规矩,真没..
为何修禅
佛陀教导了我们种种大切大悟的道理和慈悲之心对待世界。宇宙所存在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存在的理由。佛陀说生命无分贵贱,无分强弱。在大善之人中认为,任何一样存在的事物、生命,都要以平等、公平的视线去对待。但这一切的结果,在凡凡众生中,必须以修炼后的领悟和认识,才能到达的境界。目的是让修佛..
为何修福
其实,末学感受到,惜福比造福更可贵啊,在惜福的时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俭。可是,在造福的时候,一味地希望能多一点,再多一点,这颗贪求的心,也许已经使自己更加地堕落。若能一面造福,一面惜福,再注意不要折福,相信福分的积累,一定是大幅度地上升,而且,这个福来的时..
宣化上人:为何受耕舌地狱的果报?
为何受耕舌地狱的果报?宣化上人经典开示 _______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在生的时候,毁谤三宝,说三宝的罪过,破坏三宝以及口犯四恶有一种地狱,叫耕舌地狱。什么叫耕舌地狱呢?人死了,就有一个恶鬼,把..
宣化上人: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为何极乐世界亦是重男轻女?
问:师父曾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为何极乐世界亦是重男轻女?宣化:为何生于西方净土名为极乐世界?因是永乐无苦,不像世间之乐极生悲,故曰极乐。昨天我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今天亦可说没有男人。你们一定想,法师乱说话,其实你们怎样问,我便怎样答,随机应答,但大家都要明白“大道不分男与女”,..
须菩提为何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但是不执著,所有的东西他不会想要占为己有。对人世间看得很透彻,所以他后来出家了,..
大安法师:念佛人为何要吃素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第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素。一切海陆空蜎飞蠕动的众生,它都有佛性,跟我们是形殊体不殊,形体上面不一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