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盗、淫、妄四重戒是根本戒,为何也要戒酒戒烟? | 五戒是良师
相关推荐
一切普门身
(术语)具足四重法界之遍一切身也。大疏八曰:供养一切普门身。
四重二谛
四重二谛,是将真俗二谛开显为四重,在中土各宗中,三论宗和慈恩宗都有四重二谛说。三论宗的四重二谛,是就真俗二谛所含有空、二不二、非二非不二等意义互相对比而立论,从粗到细,立为四重。慈恩宗的四重二谛,则是于胜义(真)、世俗(俗)二谛各分四种,从浅到深,合为八谛。此外,天台宗对真俗二谛,依..
无烦天
色界十八天中之第十四重天名。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四重八重
指比丘戒的四波罗夷罪和比丘尼戒的八波罗夷罪。
人中三恶
(名数)指一阐提与诽谤大乘者,及犯四重禁者而言。
制教深防
亦名:深防子题:四重止得名防余篇始彰深义、道体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初解深防。(一、明通)言通制者,元圣制戒,为止业因。造业已来,必由三毒。无以卒制,且约身口;二业既清,心自沉静,能见过本。望其本意,为防心也。未了心性,约相遣尘;故制四重,以为道体。对四制余,并号深防;恐犯四本,..
僧食通一切僧唯除犯四重人
子题:破戒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义者,言别客得罪者,要是持戒人,不与犯罪;破戒者不犯。律云恶比丘来不应与。”资持记释云:“义决中,明破戒者,唯据四重,财法绝分;僧残已下,皆不可别。下九十中论别众者,约施主食,故犯提罪;此明常住,别他成重,亏彼自分,成盗损故。”(事钞记卷七·四五·..
四重戒对治行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对淫,制学离染行不净观等;对盗,制学少欲知足行;对杀,制修慈悲愍物;对妄,制修实语行等。”(戒疏记卷五·三二·二○)
四重戒持毁得失
子题:四重戒随毁一重诸余戒分用则无力、根本戒、四根本三乘依住、四处得死行事钞·篇聚名报篇:“明了论解,此四重戒,随毁一重,诸余戒分用则无力。如人身中,四处得死,随损一处,身命便死。由戒力弱,不发定慧也。十轮云,若犯四重,毁法谤圣,死入阿鼻。如是之人,于其一身,不能尽结;必堕恶道。..
大盗戒盗僧物结罪最重
亦名:盗僧物结罪最重子题:盗通三宝僧物最重、施僧得大果报、五逆四重佛亦能救盗僧物者佛所不救、三藏法师还债事、破戒之相、僧护传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制重)然盗通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则望十方凡圣,一一结罪。故诸部五分中,多有人施佛物者,佛并答言,可以施僧,我在僧数,施僧得..
式叉摩那具学三法
子题:学根本、学六法、学行法行事钞·尼众别行篇:“此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为,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文中列淫盗杀妄者,随十戒而言,沙弥已学。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资持记释云:“三法,初后二法..
律藏教本无分
子题:八十诵律行宗记释云:“所引诸经明说,并佛在时说有五部;今言本无异见;显然相违,故须引决。初通二经。涅槃中,佛说比丘盗佛物犯偷兰;于五部僧不体佛意,互执轻重。今通言四重,或可盗是四重之一。方等中,语似问辞,捡文未获。斯下,正通。谓上二文但通言有五部,而不指斥人名及所分教;次大..
苏迷卢根有四重级
【苏迷卢根有四重级】 p1457瑜伽二卷十一页云:又依苏迷卢根,有四重级。从苏迷卢初级、傍出一万六千逾缮那量。即从此量、半半渐减。如其次第,余级应知。有坚手神、住最初级,血手神、住第二级,常醉神、住第三级,持鬘神、住第四级。..
人中三恶
指一阐提、诽谤大乘者与犯四重禁者。(参阅“一阐提”85、“四重禁”1740) p253
琅邪方锐禅师
滁州琅邪方锐禅师,上堂:「造化无生物之心,而物物自成。雨露非润物之意,而灵苗自荣。所以药剂不食而病自损,良师不亲而心自明。故知妙慧灵光,不从缘得。到这里方许你进步,琅邪与你别作个相见。还有么?若无,不可压良为贱。」..
听教
在佛所说的三藏中,只有律藏有制听二教,依理而制的法叫做制教,随缘计情而听许的法叫做听教。如四重禁是制教,如十二头陀法是听教。又三衣是制教,三衣以外的余衣是听教。
五戒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

净土法门法师:生病的根本原因和因果
有一些同修常来问我:法师,我的家庭有问题、身体有问题,不健康,怎么办?有没有办法?有,有办法。你今天种种不如意、种种不自在,什么原因?你自己的业力变现的。这种种境界是你自己变的,皆是唯心所造,自作自受,你不能怨天尤人。你想把环境改好一点行不行?行。只要你念头改变,就行了!念头一变,环..

成刚法师:生死根本与本有真心
生死根本与本有真心本觉佛性,人人本具,正因为众生迷于本觉佛性,不知道,不能悟明,所以向外摄求,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所以我们本师告诉我们: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我们知道了佛是本具的,就不向外攀缘妄想执着了,这样我们就能伏灭妄想,发明本源心地,究竟成佛。诸佛..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憨山大师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尽了一辈子的力,说已经跋涉了千山万水,其实他没有离开过他的脚跟一步。所以说历劫妄想变化流转生死轮转,实际上没有离开过当下一念。如果能在平时的见闻觉知念头生起的地方用力看破,生妄念的地方不再生起,那么历劫的生死情根就会当下顿..

因果业报的四个根本原则
因果业报的四个根本原则◎ 智 敏第一个是,业果是决定的。你造了善业的话,你感的果是乐果;造了恶业的话,感的果决定是苦果,不会错的。不可能说我造了很多善业结果受苦了,造了好多的恶业反而受乐了,这个是没有的。世间人眼光短浅,贪着眼前的小利,心存翘幸、所以喜欢冒险。看见有部分人做了好事却..

大安法师:为何富贵学道难
问:《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本身是大富贵者,其弟子中也有出身王族者,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安法师答:佛说富贵学道难,是观察众生的根机加以述说的。何以富贵学道难呢?一个人今生能得到富贵,也是他的宿世行善积德的异熟果。而在享受种种五欲六尘快乐时,迷惑造业者多。财、色、..

人身就是个垃圾桶,为何千万要珍惜?
达真堪布什么是人身的真正意义呢?人身实际上是个垃圾桶、饭桶、臭皮囊、废物。从头发到脚指甲之间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有用的。我们来观察一下。人皮剥下来连牛皮都不如,牛皮还可以做衣服、鞋子等很多有用的东西,而人皮什么也做不了,谁敢穿人皮做的衣服或鞋子啊?皮的里面是肉,人肉不能吃,也没有别..

悭贪是众苦的根本
悭贪是众苦的根本◎ 大德《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有一位大商主子名叫亿耳,与同伴一起入海采宝,自海中得宝返回,与同伴别宿,因为失去了同伴又为饥渴所逼,而感到惶惶不安。在饥渴当中,遥见远方有一座城市,以为城中必定有水,于是便往城边走去,欲索水来饮用。殊不知此城是一座饿鬼城,..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

三皈依、五戒
三皈依: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弟子。内心真诚的皈向佛、法、僧三宝。在生死轮回中,以佛、法、僧三宝为明灯,随它指引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使信众断除一..

持五戒,持六念
五戒的第一条为不杀生,包括一切有情藏、思想、记忆、知道冷热苦乐的生命体。当然,杀生有重罪和轻罪之分。重罪主要是指杀人,而杀牛马猪羊乃蚂蚁蚊子则属于轻罪。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犯下之后就失去了优婆塞或优婆夷戒;轻罪可以通过忏悔来消除业障。受戒之后若有违犯,就会有戒罪和业罪两重罪过,能忏..

为何念观音名号有无量功德?
南无观世音菩萨姜鹏 - 问佛观世音菩萨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观音信仰不仅贯穿整个中国佛教历史,更是形成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观音的信仰,在遇到苦难灾厄的时候,许多人会第一个想到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甚至不自主的就念一句观音菩萨保佑。这种潜移默化深植心灵的传承究竟有没有依据?为何称念观..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开庆法师按: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它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信仰精神,彰扬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放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数量时,一些问题也会伴随出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放生?放生又有哪些现代意义?为此,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