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盗、淫、妄四重戒是根本戒,为何也要戒酒戒烟? | 五戒是良师
相关推荐
一切普门身
(术语)具足四重法界之遍一切身也。大疏八曰:供养一切普门身。
四重二谛
四重二谛,是将真俗二谛开显为四重,在中土各宗中,三论宗和慈恩宗都有四重二谛说。三论宗的四重二谛,是就真俗二谛所含有空、二不二、非二非不二等意义互相对比而立论,从粗到细,立为四重。慈恩宗的四重二谛,则是于胜义(真)、世俗(俗)二谛各分四种,从浅到深,合为八谛。此外,天台宗对真俗二谛,依..
无烦天
色界十八天中之第十四重天名。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四重八重
指比丘戒的四波罗夷罪和比丘尼戒的八波罗夷罪。
人中三恶
(名数)指一阐提与诽谤大乘者,及犯四重禁者而言。
制教深防
亦名:深防子题:四重止得名防余篇始彰深义、道体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初解深防。(一、明通)言通制者,元圣制戒,为止业因。造业已来,必由三毒。无以卒制,且约身口;二业既清,心自沉静,能见过本。望其本意,为防心也。未了心性,约相遣尘;故制四重,以为道体。对四制余,并号深防;恐犯四本,..
僧食通一切僧唯除犯四重人
子题:破戒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义者,言别客得罪者,要是持戒人,不与犯罪;破戒者不犯。律云恶比丘来不应与。”资持记释云:“义决中,明破戒者,唯据四重,财法绝分;僧残已下,皆不可别。下九十中论别众者,约施主食,故犯提罪;此明常住,别他成重,亏彼自分,成盗损故。”(事钞记卷七·四五·..
四重戒对治行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对淫,制学离染行不净观等;对盗,制学少欲知足行;对杀,制修慈悲愍物;对妄,制修实语行等。”(戒疏记卷五·三二·二○)
四重戒持毁得失
子题:四重戒随毁一重诸余戒分用则无力、根本戒、四根本三乘依住、四处得死行事钞·篇聚名报篇:“明了论解,此四重戒,随毁一重,诸余戒分用则无力。如人身中,四处得死,随损一处,身命便死。由戒力弱,不发定慧也。十轮云,若犯四重,毁法谤圣,死入阿鼻。如是之人,于其一身,不能尽结;必堕恶道。..
大盗戒盗僧物结罪最重
亦名:盗僧物结罪最重子题:盗通三宝僧物最重、施僧得大果报、五逆四重佛亦能救盗僧物者佛所不救、三藏法师还债事、破戒之相、僧护传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制重)然盗通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则望十方凡圣,一一结罪。故诸部五分中,多有人施佛物者,佛并答言,可以施僧,我在僧数,施僧得..
式叉摩那具学三法
子题:学根本、学六法、学行法行事钞·尼众别行篇:“此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为,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文中列淫盗杀妄者,随十戒而言,沙弥已学。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资持记释云:“三法,初后二法..
律藏教本无分
子题:八十诵律行宗记释云:“所引诸经明说,并佛在时说有五部;今言本无异见;显然相违,故须引决。初通二经。涅槃中,佛说比丘盗佛物犯偷兰;于五部僧不体佛意,互执轻重。今通言四重,或可盗是四重之一。方等中,语似问辞,捡文未获。斯下,正通。谓上二文但通言有五部,而不指斥人名及所分教;次大..
苏迷卢根有四重级
【苏迷卢根有四重级】 p1457瑜伽二卷十一页云:又依苏迷卢根,有四重级。从苏迷卢初级、傍出一万六千逾缮那量。即从此量、半半渐减。如其次第,余级应知。有坚手神、住最初级,血手神、住第二级,常醉神、住第三级,持鬘神、住第四级。..
人中三恶
指一阐提、诽谤大乘者与犯四重禁者。(参阅“一阐提”85、“四重禁”1740) p253
琅邪方锐禅师
滁州琅邪方锐禅师,上堂:「造化无生物之心,而物物自成。雨露非润物之意,而灵苗自荣。所以药剂不食而病自损,良师不亲而心自明。故知妙慧灵光,不从缘得。到这里方许你进步,琅邪与你别作个相见。还有么?若无,不可压良为贱。」..
听教
在佛所说的三藏中,只有律藏有制听二教,依理而制的法叫做制教,随缘计情而听许的法叫做听教。如四重禁是制教,如十二头陀法是听教。又三衣是制教,三衣以外的余衣是听教。
五戒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

大安法师:为何念佛人多是老人呢?
居士: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这是什么原因?大安法师:年轻人学佛,多有好奇务胜者。是故一入佛门便对谈玄说妙之法,颇有好乐。加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识,常以上根利智自许(或口头谦虚,内心如是自肯),这是可理解的正常现象。而老头老太太,文才不足以..

法增法师:法增比丘答:为何要皈依呢?
法增比丘答:我们必须对宗教作正确的认识和选择。佛教是一种理性的信仰,不是迷信。我们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寻找善良的心;迷信使我们原本已不自由的心灵更为局限,无法净化心灵,也无法解决我们人生的苦恼。宗教信仰是要使我们更能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生命的真义。皈依是归向、依靠、归依的意思。它和基..

生活虽然富裕但为何没有幸福感
人不能只为了房子车子或一口吃的而活着文/嘎玛仁波切问:请教一下上师,我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但很少有幸福的感觉。有一次到西藏,看到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能够感觉到他们的幸福感很强。他们的幸福感从哪儿来?嘎玛仁波切:人的幸福感完完全全来自心灵的充实。释迦牟尼佛没有出家之前,身为王子有无上..

为何大部分戒邪YIN不能成功的原因
1、舍不得那点淫乐;2、记性差,冲动时忘记了昔日的痛苦;3、没有树立真正的志向。些人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有些是因为思想空虚或发泄自己的不好的情绪,所以戒邪淫动力不足。因此,没有彻底的认识淫的危害,发大誓愿,下大决心是很难成功的。那么邪淫的危害在哪里:本人认为:1、是危害身体,这..

印光大师:挽回世道人心的根本办法是这四个字!
【经典原文】盖因果昭彰,无能或逃。然赵氏二子,夙世种有善根,能邂逅高僧,居然成道。若一般凡庸,焉可自蒙,而且拨无因果,自误误人,自害害人。今人皆唯看目前,不顾后世,好占便宜,不愿吃亏。其子女耳濡目染,相习成风。而社会风俗,亦因之险恶。争夺以起,大乱以兴,杀人盈城盈野,而目不为瞬,..

王骧陆:学佛务必从根本上著手
学佛务必从根本上著手学佛务从根本上着手,否则尽是外道魔业,反加生死,入手即须谨防,此责任全在于师,不可因其初学而误之也。根本者,心地法门也,宗下直证法之可贵,在使学人勿远绕圈子,直下荐取,说悟就悟。本来众生是佛,因迷而成众生,一醒遂又是佛,所以本极容易。奈无始无明所覆,如荡子狂迷..

帕奥禅师答:欲成为阿罗汉且观察未来五至十世或以上的人,尚未见到最后一世,其主要原由为何?
问:对于一位欲成为普通阿罗汉的人,若观察未来五至十世或以上,尚未见到最后一世,其主要原由为何?帕奥禅师答:其中一个可能性是他在过去佛时代曾经得到授记,已肯定他在多久之后才会证悟,且所需的时间比你所说的还要长。另一个可能性是,虽然他未曾被授记,但却发愿在未来的佛陀时代证悟涅槃。举例而言,有两..
庄子:人生的根本,是如何与自己相处
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记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我们经常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实最重要是的人自身的和谐。我们的内心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矛盾。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

陈兵: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
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人性,是自古以来东西多家学说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常被作为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的最终依据。人性中的根本矛盾,可谓一切社会矛盾和心理冲突的根本,佛法对解决这一根本矛盾,有其独特的智慧。人性的概念及佛学对人性的看法人性,大略相当于先秦儒家所谓性。性字的本义..
决心戒烟,这有十个验方!
吸烟有害健康,几乎人人皆知,但是能做到戒烟的人比较少。本文为大家介绍几则戒烟方,凡有决心戒烟的人,不妨一试。戒烟验方五则吸烟有害健康,几乎人人皆知,这里介绍几则戒烟方,凡有决心戒烟的人,只要选用其中任何一方,都可收到良好效果。1、戒烟酒鱼腥草30克,远志、蚯蚓、甘草、藿香、薄荷各10..

为何“中风”越来越多?都栽在这“三个字”上,不看后悔!
脑中风又叫脑卒中,主要是因为脑内动脉狭窄,或者是出现闭塞和破裂等情况,进一步就引起脑血液循环发生了障碍,时间久的话还会导致大脑永久性功能障碍。而临床上,脑中风又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和出血性脑卒中(脑溢血)两种,我国大约12秒就会有一个人患上中风,每21秒就有人死于中风,已经..
为何佛制订日中一食?其背后隐藏什么密意?
日中一食,是佛的戒律,是佛的根本戒律,是对僧团的根本戒律,而且十方如来都是日中一食。为什么佛制订日中一食?我们应该清楚,我们的生死轮回的根本是淫欲,淫欲为正因,有了淫欲就有了轮回,就有了生死。淫欲不断,生死不能了,三界不可出。所以说断淫欲从哪儿去断,首先我们就应该从食物着手。因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