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只在佛经里,也在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中。
注:本文节选自《
生起决定的信心
》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全文
编辑|远山
摄影|寺外、熙全
责编|明月
缘 起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只在佛经里,也在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中。
注:本文节选自《
生起决定的信心
》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全文
编辑|远山
摄影|寺外、熙全
责编|明月
问:初见性人是否脚跟就点地了?照这条路走下去,后来还要来个大翻身。对吗?元音老人答:初悟只是法身边事,成道的路还长,要精勤走下去。下面还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么是法身正位,磨炼到一定程度习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发现神通。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显现。心不动,压住不动还不行,须自自然然地不动,..
问:见性之后,最精进的用功就是时时刻刻不忘失本来吗?元音老人答:不对!本性不会失去的,只是你著相,被境迷了,就像太阳被乌云遮盖而不现一样。精进用功只是绵密保护。用功时如率兵攻敌,义无反顾;不用时则一切放下,视若无事,这叫真精进。..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北魏吉伽夜 【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明色微妙。今为我说之。天女以偈答言。三界之坚胜。能拔生死苦。三界之真济。断除三垢结。我..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可以说在人生中,所得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皈依三宝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七宝塔供养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宝所获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 夫三宝者,千生难遇,万劫难逢,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
问:请问助念的问题,往生者病重期间与命终之后助念,在做法上有什么区别吗?大安法师答:病重期间和命终之后助念有所不同,病重期间没有断气之前你要善于观察他,要跟他交流,要正面鼓励他的信心,要让他增进对阿弥陀佛的信心,要让他对决定往生要有信心,这时候就要观察他有什么疑虑,有什么障碍,给..
自从六祖慧能顿悟成就后,禅宗在中国一直有着深远影响。如今,禅也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有些和禅、禅宗有关的基础知识,还是应该有所了解。佛与禅在很多人看来,佛即是禅,禅即是佛。佛,是梵语,翻译过来是觉者、觉悟的人。禅,字义十分抽象。按照《俱舍论》上说,禅是一种可以令人平服个人内心..
成刚法师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有因缘的,都是循因结果,循业发现,所以佛说,杀生者命短,啖肉者多病。我们佛..
命终人,未得受生,在死后之内的七七四十九天,还没有定他是下地狱、生人间。在很多经上说,造的恶业猛利,不经过四十九天,这个断气,那个神识就堕地狱了,是造的业很猛利,恶心猛利,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这是一般的。所以在死亡的人,在七七四十九天这个时间内,他希望他的子女,或者父母、六亲眷属..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
我们皈依三宝以后,有非常明确的皈依戒,如《优婆塞戒经》云: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皈依佛之后,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皈依大自在天、帝释天、遍入天等外道天尊;皈依法之后,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
本焕长老要想找到自己,一定要放下,无论是财色名利,还是色身心念,统统都要放下。我们出家修行,用功办道,是要把这些贡高我慢,这些坏思想、坏习气统统去掉。这些不去掉,你想要在佛法中讨个受用,是不可能的。我们用功的人,光在静中用功是不够的,还要在动中来用功。要在动中一切处有功夫,才算得..
问:六道轮回中人身可谓已难得矣?然生于物质昌明之欧美人,与高山或森林中之土人,其间之享受(生活)已隔天渊,此种现象以佛家观念视之作何分别?又生于科学不甚昌明的地方如亚洲,中东,非洲等难道这些人前世的善都未达圆满程度吗?(胡正临)李炳南答:得某种身,谓之正报,得某身后,一切享受,谓之依报,正报与依报,..
问: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为什么做了菩萨还要有畏呢?(慧妙)李炳南答:菩萨等级甚多,不到无为无缘境界,还有造作。自必仍加体察,此体察即是畏,如俗谨慎之意,此其一。菩萨泛指觉者,见果知因,见因知果,了福祸之果皆从因来,故于造因慎重,是名曰畏。非同凡夫受果后而始畏,造因时而希徼幸得免焉,此其二。..
入寺须知1、沐浴净身,勿吃荤食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2、衣冠整洁,举止有礼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不可服装不整。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进佛寺时,最..
死亡随时都会出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死亡不会马上降临到我们头上,因为人的生命实在是太脆弱了。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描述死亡无常时说:呼出一口气,能有机会再吸气是很难得的事;吸入一口气,能有机会呼出去也是很难得的事;晚上睡去,早上能醒来更是很难得的事。现实如此严酷,然而我们的心是..
释迦牟尼诞生时出现过这些奇异现象在佛教节日中,有几个与释迦牟尼息息相关,如佛诞节、佛成道日,影响较大。那么,释迦牟尼诞生之日,他本人及所在国家有何奇异现象?在佛经中有无相应记载?我们不妨来看一下。 右胁出生 东南西北各走七步 佛陀出生在蓝毗尼花园的无忧树下。这座花园是摩耶夫人的父亲天..
◎ 梦 参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让观世音菩萨弘扬《地藏经》,没有让他弘扬《普门品》呢?假使佛对地藏菩萨说:你去护持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有不可思议功德。我跟大家说:不要分别,就是这个含义。观音、地藏互相扬化,因为这是讲《地藏经》。凡是每一品、每一会都是大菩萨摩诃萨,都是法身大士,并不是尽..
梵语“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翻译为大道心众生,后来简称为菩提萨埵。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是说虽能自觉而尚属于有情,或是说既能自觉而又能觉悟一切有情的意思。由这四个字再简略称之,则为菩萨。菩萨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可以判为两类:一是佛门行者的意思,只要是发心做护法事业或是利益他人..
世间放逸着五欲不实分别受众苦奉行佛教常摄心誓度于斯是其行一切众生是有情世间,山河大地是器世间,一切圣人是正觉世间。现在所说的世间,是指有情世间而言,因为有情的众生,才放逸不守规矩,而执着五欲。什么是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五种法。执着财的人:贪而无厌,多多益善。金银堆积如山,..
【勤功用道】 p1223杂集论九卷十四页云:勤功用者:谓四正断。由遍观察一切事已;为断诸障,发勤精进故。
【最极寂静】 p1155如九种心住中说。二解杂集论十卷十页云:最极寂静者;或时失念,散乱觉等率尔现行;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
【厌坏对治】 p1276杂集论九卷十三页云:厌坏对治者: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谓以如病如痈等行、厌坏五取蕴故。
【梦中增长福非福等】 p1281大毗婆沙论三十七卷十页云:梦中当言福增长耶,非福增长耶,非福非非福增长耶?答:梦中应言或福增长,或非福增长,或非福。非非福增长。福增长者:如有梦中布施作福受持斋戒,或余随一福相续转。其事云何?彼随觉时善胜解力,梦中还似彼善事转。故如觉时、能取爱果;说为增..
【利他处苦】 p0703 瑜伽四十二卷十页云:利他处苦者: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如前应知。由彼所生种种忧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
【助伴】 p0708 瑜伽八十一卷三页云:助伴者:能成次第故。二解 此即小乘俱有因。杂集论四卷十六页云:助伴者:谓诸法共有而生,必无缺减。如四大种及所造色。随其所应。非一切聚,定有四大及色等所造。若于是处,有尔所量;此必俱生。互不相离。..
【作意为集】 p0687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二页云:又一切法、以要言之,谓善、不善,若杂染品,若清净品。当知此中诸杂染品,皆用非理作意为集。诸清净品,皆用如理作意为集。如是一切,总略说名作意为集。
【似立宗】 p0695 因明入正理论云: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此中现量相违者:如说声非所闻。比量相违者:如说瓶等是常。自教相违者:如胜论师、立声为常。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
【似行正法】 p0695 瑜伽九十九卷十五页云: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行正法。
【言过】 p0699 瑜伽十五卷十八页云:言过者:谓立论者,为九种过,污染其言,故名言过。何等为九?一、杂乱,二、粗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不以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杂乱者:谓舍所论事,杂说异语。粗犷者:谓愤发掉举,及躁急掉举。不辩了者:谓若法若..
【言谛实】 p0699 瑜伽十八卷二十页云:云何言谛实?谓发露诸恶,不藏诸恶。若有所犯;即于智者同梵行边,如实自举,如法对治。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