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只在佛经里,也在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中。
注:本文节选自《
生起决定的信心
》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全文
编辑|远山
摄影|寺外、熙全
责编|明月
缘 起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只在佛经里,也在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中。
注:本文节选自《
生起决定的信心
》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全文
编辑|远山
摄影|寺外、熙全
责编|明月
梵语“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翻译为大道心众生,后来简称为菩提萨埵。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是说虽能自觉而尚属于有情,或是说既能自觉而又能觉悟一切有情的意思。由这四个字再简略称之,则为菩萨。菩萨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可以判为两类:一是佛门行者的意思,只要是发心做护法事业或是利益他人..
世间放逸着五欲不实分别受众苦奉行佛教常摄心誓度于斯是其行一切众生是有情世间,山河大地是器世间,一切圣人是正觉世间。现在所说的世间,是指有情世间而言,因为有情的众生,才放逸不守规矩,而执着五欲。什么是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五种法。执着财的人:贪而无厌,多多益善。金银堆积如山,..
【勤功用道】 p1223杂集论九卷十四页云:勤功用者:谓四正断。由遍观察一切事已;为断诸障,发勤精进故。
【最极寂静】 p1155如九种心住中说。二解杂集论十卷十页云:最极寂静者;或时失念,散乱觉等率尔现行;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
【厌坏对治】 p1276杂集论九卷十三页云:厌坏对治者: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谓以如病如痈等行、厌坏五取蕴故。
【梦中增长福非福等】 p1281大毗婆沙论三十七卷十页云:梦中当言福增长耶,非福增长耶,非福非非福增长耶?答:梦中应言或福增长,或非福增长,或非福。非非福增长。福增长者:如有梦中布施作福受持斋戒,或余随一福相续转。其事云何?彼随觉时善胜解力,梦中还似彼善事转。故如觉时、能取爱果;说为增..
【利他处苦】 p0703 瑜伽四十二卷十页云:利他处苦者: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如前应知。由彼所生种种忧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
【助伴】 p0708 瑜伽八十一卷三页云:助伴者:能成次第故。二解 此即小乘俱有因。杂集论四卷十六页云:助伴者:谓诸法共有而生,必无缺减。如四大种及所造色。随其所应。非一切聚,定有四大及色等所造。若于是处,有尔所量;此必俱生。互不相离。..
【作意为集】 p0687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二页云:又一切法、以要言之,谓善、不善,若杂染品,若清净品。当知此中诸杂染品,皆用非理作意为集。诸清净品,皆用如理作意为集。如是一切,总略说名作意为集。
【似立宗】 p0695 因明入正理论云: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此中现量相违者:如说声非所闻。比量相违者:如说瓶等是常。自教相违者:如胜论师、立声为常。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
【似行正法】 p0695 瑜伽九十九卷十五页云: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行正法。
【言过】 p0699 瑜伽十五卷十八页云:言过者:谓立论者,为九种过,污染其言,故名言过。何等为九?一、杂乱,二、粗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不以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杂乱者:谓舍所论事,杂说异语。粗犷者:谓愤发掉举,及躁急掉举。不辩了者:谓若法若..
【言谛实】 p0699 瑜伽十八卷二十页云:云何言谛实?谓发露诸恶,不藏诸恶。若有所犯;即于智者同梵行边,如实自举,如法对治。
依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等,为镇护国家、增长寿命、天下泰平及除灭七难(日月、星辰、水、火、大风、灾旱、兵贼)所修之秘法。与请雨经法、孔雀经法、守护经法等,并称四个大法。其道场设置大坛、护摩坛、十二天坛及圣天坛,读诵仁王经、仁王般若陀罗尼等。 p12..
梵语alātacakra。又作火转、旋火轮。即点燃木片,将之旋转,产生轮形。大日经疏卷三(大三九·六○九上):“人持火烬,空中旋转,作种种相,或方或圆,三角半月,大小长短,随意所为。”即比喻诸法无实体、自性,仅为假相,故如幻不常住。又以之为轮回之譬喻,谓三界众生一如旋火轮,轮回于六趣之中..
敛,收之意。敛钟,谓撞钟终了之收音。禅苑清规卷二念诵(卍续一一一·四四三下):“鸣钟集众,(中略)知事以下上间立,首座以下下间立,维那敛(疑作敛)钟念诵。” p6442
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于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之中,将禅宗诸派总分为息妄修心宗、泯绝无寄宗、直显心性宗,而主张自属之荷泽宗为最优。 息妄修心宗系指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之门下,及牛头、天台、惠稠、求那等倡导之禅。此宗主张外境与内心各有分限,如能背..
又作支分上曼荼罗。支分者,四肢五体之义。即密教于本尊、阿阇梨或行者身上,以观念建立之曼荼罗。此有二类:(一)三重曼荼罗,又称三重流现曼荼罗。以头为中台八叶院,心至咽安置第一院之内眷属诸执金刚,心至脐安置第二院之大眷属菩萨,脐以下配置第三院之生身释迦及二乘六趣等眷属。即于一身流现胎藏..
谓僧尼登临戒坛,举行授戒之仪式。此等登坛授戒之僧尼,即称为临坛大德。临坛大德之设置始于唐永泰元年(765),代宗命长安大兴善寺建方等(大乘)戒坛,并敕京城僧尼各置临坛大德十人,即三师七证。又会昌至大中年间(841~859),设有内临坛(宫中戒坛)大德、外临坛(一般寺内之戒坛)大德及内外临..
禅宗公案名。为唐代临济义玄禅师以“喝”接引徒众之四种方法。临济录(大四七·五○四上):“师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一喝有多种效用,临济此则公案有四种功效。第一喝为发大机之喝,于..
梵语kajkara,或 kavkara。为古代印度极大数之名称。又作矜羯罗、甄迦罗、恒迦罗。印度古代表示大数之名数单位极多,其名称及代表之数目,于诸经论所说略异。俱舍论卷十二列举解脱经所说之六十数,依十进法,姜羯罗位列第十六。又新华严经卷四十五列举一二二个大数,首以一百洛叉(十万)为一俱胝,俱..
由惑业所感得的有漏不净之肉身。即指凡夫污秽不净之身。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往生要集卷上] p6586
指以无缘之慈悲普遍加被众生之菩萨心。无缘,即无有任何亲疏差别之诸缘。又作他缘大乘住心、无缘乘心。为日本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六,即超越二乘地之大乘菩萨所住之心。十住心论卷六(大七七·三三七上):“缘法界有情,故他缘;简声独羊鹿,故大名;运自他乎圆性,故曰乘。此乃君子之行业,菩萨之用..
指菩萨为除众生之苦,起大悲心而代众生受恶趣之苦报。又作大悲代受苦、大悲代苦、大悲受苦、代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五上):“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领受苦异熟果。”对此,日本天台宗乃设立种种“大悲代受苦”之论题,其中有主张菩萨于表面上代..
禅林中,住持开堂说法时,烧香侍者代表大众请住持说法,称为代众请法。即于住持上堂之际,烧香侍者由东阶登上法座,跪于香炉之左,右手自左袖中取出小香盒,以左手开盖,盖与香盒皆置于右掌中,左手点燃香,称为“请法香”。其后再将香盒收回袖中,略问讯之后即自法座下来,复自职事席位之前进入法座之..
主张极微有上、下、左、右之方位,在空间占有体积,称为方分。一说极微为圆形,而无方分。[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参阅“极微”5479) p1433
凡二卷。略称月舟录。日僧曹源滴水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日本曹洞宗僧月舟宗胡(1618~1696)以平日之随缘法语转录为文字者皆不得留存,盖恐门人堕入文字禅。其侍者滴水等窃记其言,辑为本录。内容包括上堂、对机、小佛事、真赞、偈颂等,卷末并附月舟行状一篇。 ..
禅林用语。又作啰斋、逻斋。即巡游四方行乞,接受施主斋食之供养。为托钵、行乞、乞食之异称。罗同逻,巡逻之义,即次第行乞;又有网罗之义,即乞食于四方而无遗余。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卷下罗汉赞(卍续一二三·一四一下):“不为自己逻斋供,只要众生破吝悭。”[禅林象器笺饮啖门] p6686 ..
(术语)谓他力念佛之法门也。释尊一代之诸教,八万四千之法门,要皆为归入于弥陀本愿之支径小路,惟本愿他力之一乘为真实之大道,即得真实到着大涅槃之道也。
(饮食)Pūrikā,饼名。大日经疏七曰:布利迦译云着鉴饼,以种种上味和合,为鉴作之。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