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
大脑是有限的。
你做所有你能想到的。
你永远也不可能慈悲 。
因此 你必须要懂得什么是爱,
爱不是一种感觉,爱不是满足欲望的快乐。
爱不是嫉妒、怨恨。
同情和慷慨被看作是爱的标签。
但这些品质统统不是爱。
要明白这一切。
需要有对美的理解。
那个美、爱、真理是人类的最高智慧。
要有这个伟大的见识,那个虚幻的“我”必须不复存在。
当空间腾出来,就会涌入大量的能量。
不是只考虑自己的那种能量,而是无限的能量。
克里希那穆提:
大脑是有限的。
你做所有你能想到的。
你永远也不可能慈悲 。
因此 你必须要懂得什么是爱,
爱不是一种感觉,爱不是满足欲望的快乐。
爱不是嫉妒、怨恨。
同情和慷慨被看作是爱的标签。
但这些品质统统不是爱。
要明白这一切。
需要有对美的理解。
那个美、爱、真理是人类的最高智慧。
要有这个伟大的见识,那个虚幻的“我”必须不复存在。
当空间腾出来,就会涌入大量的能量。
不是只考虑自己的那种能量,而是无限的能量。
「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也是神通华的体现,也暗喻修行者应淡泊世间衣食供养,莫为此假相而舍弃自性无量神通、供养」。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在世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早晨起来,有人问我身体好不好?我给他的回答:这个臭皮囊时时放在心上就完了。你为什么不问一句,..
「又清净土,指净土;清净身,指佛身;清净人,指如来」。这个清净,经上常说,「心净则佛土净」。阿弥陀佛的清净心,建造极乐世界,净土。我们今天用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清净心现清净土,跟阿弥陀佛的清净土合而为一,弥陀建造了,我们也有一分功德在极乐世界,跟他相应。所以你能够见佛,你能够..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未来佛法的弘扬还有很大的空间吗? 问: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未来佛法的弘扬还有很大的空间吗?索达吉堪布:现在的科学发展迅速,这一点我们也承认,但所谓的科学和现代西方文化,在研究人的心理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不但没有找到合理的科学解释,甚至连系统的假说也没有能力提出。..
一九八五年十月廿一日开示宣化上人我们学佛,学了千经万典,三藏十二部,无论学多久,首先要把情感控制住。所谓控制情感就是持戒律,你若持戒律,就不会哭;不持戒律的人,就会常常哭。因为持戒律的人,对每一样事,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哭也是我们身上的一种恶,就像土匪的武器能杀人,是最不吉祥..
章太炎学佛,鬼道对佛非常尊重,他有慈悲心,他看到地狱里头有炮烙这个刑罚,让人抱着火柱这样烧烤,他说这个很惨酷,不仁道,能不能把这个刑罚废除?他给东岳大帝建议。东岳大帝看到他的建议,派两个小鬼带他去看看,你亲自到刑场去看。小鬼带他到刑场,告诉他到了。他什么都没看见,才恍然大悟,地狱..
在我熟悉的茶圈子里,我那些圈子外的朋友说到关于茶叶的话题,禅茶一味是被吐槽最多的,甚至有的时候我个人也特别反感,究其原因,只不过是这简单的四个字已经泛滥成为一个强迫式的符号。凡有水井处,必能歌柳词;凡有茶店处,必有禅茶一味。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的:群氓的时代,人群就像是被裹挟的..
在《楞严经》的思想,是地狱受报以后转为鬼道继续受报,鬼道受报以后再转为畜生,畜生受报以后再转成人道,在《楞严经》的思想是这样子,还没有办法说地狱道一下子就转成人道,还不行!一、怪鬼(贪习之报)怪鬼,就是从地狱贪习之报,在地狱受苦以后变成鬼,这个怪鬼就是攀附在草木。所以,你到山上去、..
近日,笔者被一张命名为“希望之手”的照片吸引住了:医生在为一个准妈妈做手术治疗时,胎儿的手从子宫开口处伸出来,抓住了医生。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曲折的故事。小手的主人叫 Samuel(塞缪尔)。17 年前,他还是 14 孕周的胎儿时,他的妈妈 Julie(朱莉)因流产迹象而住院。随之,朱莉得到了一个令人..
生命的改变和提升,有时只需一个简单行为的持之以恒。礼拜,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能补充和支撑起整个生命的能量。礼拜时,表现出谦卑、服从、忏悔、求助、感恩和接受,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心灵融化,与被礼拜的对象达到心灵上的合一与链接。每天虔诚、用心地礼拜四方,承接来自宇宙万物、天地众生的能量,从..
陈静瑜:每天把自己二十条不如人的缺点列出来,把身边人二十条优点也列出来那天胡老师说:每天把自己身上二十条不如人的缺点给列出来;把身边的人,二十条比你好的优点也列出来。我当时就想,这太难了,二十条,你要说列个三条、两条可能是差不多。后来也是在北京的时候,我就想难也做,自己找,拼命的..
◎耶舍尊者对拘那罗王子说:‘人生无常,身体有生、老、病、死之苦,还有种种的不净,有谁能永远年轻永保俊美?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就像王子这对眼睛,虽然看起来很美,其实,是垢秽不净之物,招灾惹祸之源。’◎(1)太子对太子妃说:‘人生无常,不要怨不要恨,也无须忧愁,因为怨恨忧愁才是心中的大敌..
达真堪布:想尽一切办法把菩提心发出来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讲,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无有限量,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 善财童子依止文殊师利而发菩提心,然后到处寻找善知识学修菩提心。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说法,但是依藏传佛教中的说法,他一共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后遇到了弥勒菩萨。弥勒..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