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因法师,俗姓敖,名乃樾,公元1910年1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之望族人家。1961年至台湾莲因寺从忏云法师出家。后至后山修行闭关。曾多次主持台湾大放生的念佛法会活动。2002年6月21日,预知时至,往生于茅蓬内。慈德寺荼毗,得甚多舍利。
相关推荐

《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简介◎成观《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禅宗初祖印度人达摩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

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简介
藏传佛教是显密圆融的体系,在显宗上的弘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五部大论」为核心的教法学制。五部大论是指:因明学《释量论》、般若学《现观庄严论》、中观学《入中论》、《俱舍论》、戒律学《戒律本论》。按照黄教(格鲁巴)的学习次第来说,大部份寺院里首先学习五年因明学(含因类学及心类学一年),..

【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不同?—圆因法师
问:能不能更明白告诉我,【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不同?答:就好比一个赌徒愿意改邪归正,首先必须要做的便是戒赌,不再造新的赌债(戒杀吃素),再来更要积极地还债,努力把以前所积欠的赌债一一还清(赎命放生),如此才能真正走上正途。吃素只是止恶,是消极地不再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近代常惭愧僧、印光、圣量大师,莲宗十三祖也。陕西赵氏子,少业儒,曾辟佛,病目几丧明,始悟前非。年二十一。出家受具戒,读龙舒净土文,知念佛乃了生脱死之要道,即专念佛号,工作时心不离佛。旋往红螺资福寺,专修净土,并深入经藏,妙契佛心。朝五台至京,随化闻和尚请藏回普陀,住法雨寺,励志精..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简介
清省庵、思齐、实贤大师,莲宗十一祖也。姓时,常熟人。少不茹荤,七岁出家,二十四圆具,严习毗尼,胁不沾席。寻入讲筵,明性相之学。后参究有省,曰:吾梦觉矣。掩关三年,昼览藏经,晚课佛号。礼育王塔,于佛涅盘日,大合道俗,广修供养,燃指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感舍利放光。撰涅盘忏,及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诵多..

黄念祖善知识事迹简介
黄念祖善知识事迹简介黄念祖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生于一九一三年即癸丑三月初六日。幼早孤,母亲梅太夫人笃信佛教。礼敬三宝,净行超伦,性自纯孝。从小异于常儿无嬉戏恣肆之态,而且勇于承担之责任感,处世中,进退应答无不得体,咸誉其少年老成。常随侍太夫人听经闻法,参谒净..

宽运法师:第二篇 观世音菩萨简介 十一、浙江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
十一、浙江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说观世音菩萨住在普陀山,当然少不了要谈谈普陀山了。我国佛教四大名山,相传四位大菩萨都应迹住在那里。文殊菩萨在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在四川峨嵋山;地藏菩萨在安徽九华山;观世音菩萨则住在浙江省 的普陀山。中国普陀山原名小白华,又称梅岑山,位于浙江省定海县东..

宽运法师:第二篇 观世音菩萨简介 十二、浙江普陀山的不肯去珠宝观音
十二、浙江普陀山的不肯去珠宝观音普陀山后寺,有一座精致庄严的珠宝观音殿,小佛龛中供奉一尊约五、六寸高的观世音菩萨像,头脚都是黄金塑成,一颗很大的珠宝嵌在胸部,宝光四射, 炫人眼目。听说这庄严的观世音菩萨以前是放在前寺,因为以下事故,改变成放在后寺了。相传清朝时,有一位日本人到普陀..

圆因法师简单地告诉你放生的道理
问:能不能简单地告诉我放生的道理?答:(一)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分毫不爽,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放生就是救人家的命,种了善因,必得善果,阻碍批评放生就是妨害人家救命,种了恶因,必得恶果。(二)天地万物众生,皆有灵性,皆知趋吉避凶,能会贪生怕死,皆有悲欢喜怒,今朝放生,..

李炳南:净宗简介
李炳南居士讲述民国五十四年秋大专讲座弟子周家麟敬记(一)经典净土宗所根据经典,说到专门上,十方佛都有,在这里单指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何单指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呢?因为阿弥陀佛愿力最大,专为人了生死故。有三部经典可资证明。第一、无量寿经,这部经叙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及阿弥陀佛因行果用,甚为详..

徐一智:《明代观音信仰之研究》简介
观音信仰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各种方式深入民间,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俯拾即是。《明代观音信仰之研究》一书,以明代观音信仰为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说明印度的观音信仰与入华之状况。大乘菩萨道的出现以后,涌现了许多人们崇拜的菩萨,观音以救世主之姿态,成..

水墨工笔花鸟画简介
水墨工笔花鸟画简介,近十年来工笔花鸟画创作正在逐渐繁荣发展起来,许多中青年画家和广大业余作者都在努力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研习和创作,这是过去几十年来没有过的大好形势。那么水墨工笔花鸟画呢?“水墨工笔花鸟画”萌芽出现在元代,融会工笔与写意两大学科分支,把水墨画的写意精神融进严谨规矩的工..
五参上堂
又作五日上堂、五日升堂、五参升座。略称五参、五上堂。谓禅林中,每隔五日住持即上堂升座,为众僧参问之禅院仪制。禅苑清规卷二有载,五日升堂激扬宗旨。初于每月一、五、十、十五、二十、二十五等六日上堂说法。其后以初一(旦)、十五(望)为祝圣上堂日(称旦望上堂),乃成一月四回之上堂;又旦望..
五眼
梵语paca caksūjsi,巴利语paca cakkhūni。指五种眼力。即:(一)肉眼(梵 mājsa-caksus),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梵 divya-caksus),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三)慧眼(梵prajā-caksus),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
五庄严法
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即:(一)精进,以远离二边之垢而住于极理者为精,以勤策于清净法界之中者为进。(二)明王,乃表示三部诸尊之本誓愿力,即明可以诸佛之三昧道为所依者。(三)除障,即息灾法,能寂六道及三乘等之三惑三障,故称除障。(四)成就诸勇猛事,即调伏法,能降伏凡圣无始以来之怨敌,今..
五处加持
加持身体五部位之意。即真言行者登坛修法时,先以印契或法器加持身体五处,以净除己身之三业而发显心中本具之五智功德。此五处于诸经中各有异说,一般多取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中所记之额、左肩、右肩、心、喉等五处。又以五处配列于五智五佛,于此亦有二说,一说以额表大日法界体性智,心..
五处供养
指供养五者。即供养父、母、亲教师、轨范师与病人。亲教师、轨范师为比丘受法之处,父母为蒙生育之处,病人则为最可悲怜之处,故常宜供养。[释氏要览卷中恩孝条] p1153
五处真言
谓加持于真言行者身体五处之入佛三昧耶真言。此五处诸经各有异说,依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载,五处指额、左肩、右肩、心、喉。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中,则谓五处乃指心、额、顶与二肩。其真言为:曩莫三满多没驮喃(归命一切如来)阿三迷(asame,无等,谓三身)怛哩三迷(trisame,三..
五通
五种神通。(一)梵语pacābhijā。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又作五神通。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一般所谓之五通,即指:(一)神境智证通(梵rddhi-visaya-jāna-sāksātkriyābhijā),又作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谓不论何处皆能来去自如。(二)天眼..
五通菩萨
为阿弥陀佛画像之始传者。据道宣之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载,天竺鸡头摩寺之五通菩萨,曾往安乐世界求请弥陀之形像,以利娑婆众生往生净土之愿。弥陀许之,乃有弥陀五十菩萨像之流布。(参阅“阿弥陀五十菩萨像”3679) p1154 ..
五阴世间
五阴之世间。为三世间之一。又作五蕴世间、五众世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法,有十界有漏、无漏等之差别。摩诃止观卷五上载,十法界虽通称为阴入界,然其一一之法界实则各有不同,如三途为有漏之恶阴界入,三善为有漏之善阴界入,二乘为无漏之阴界入,菩萨为亦有漏亦无漏之阴界入,佛为非有漏..
五阴炽盛苦
梵语sajksepena pacopādāna-skandha-duhkha,巴利语 Pac''''upādāna-kkhandhāpi dukkhā。又作五盛阴苦、五取蕴苦。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例如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均属之。[中阿含经卷七、增一阿含经卷十七、瑜伽师地论..
五恶
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又五戒所防即为上述之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 p1161 ..
天部
指住于天界者。乃佛教图像分类之一。又称诸天部。内含各类佛像。佛教以外之神大多被奉为护法神,例如密教外金刚部(金刚界曼荼罗之外众)之尊,本为住于天界之“天”。毗沙门天(多闻天)等四天王与帝释天、十二神将、金刚力士等神王形亦披着中国式之甲胄。另有自然神格化之诸天,彼等身裹天衣,呈天女..
檀施
檀,梵语dāna 之略译,意即布施、舍施。梵汉并举,而称檀施。同于“檀舍”。或特指檀家(信徒)之布施。 p6443
鞞瑟胝罗居士
鞞瑟胝罗,梵名Vesthila。又称安住长者。为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载,善财童子为求法门要义所参五十三善知识中之第二十六(或作二十七)位。鞞瑟胝罗曾为善财童子解说“菩萨所得不般涅槃际解脱”。(参阅“五十三参”1048) p6537 ..
赙仪
指赠予死者家人之财货,以资助其成丧。敕修百丈清规卷三(大四八·一一二八中):“然后上祭所有赙仪,用余当归常住,补犒诸山人从支费。” p6521
萨他泥湿伐罗国
萨他泥湿伐罗,梵名Sthāne?vara。中印度古王国。位于秣菟罗国东北。即今恒河支流朱木纳河(Jumna)上游所灌溉之平原。据大唐西域记卷四载,此国周七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土地肥沃,稼穑滋盛,气候温暑,风俗浇薄,家室富饶,竞为奢侈,伽蓝三所,僧徒七百余人,皆习小乘教法,天祠百余所,异道甚..
四节
(名数)禅林于结夏,解夏,冬至,年朝,谓之四节。义堂日工集曰:凡称四节,乃百丈业林也。结解则天竺佛制,冬年则中华俗节。百丈以随方毗尼,礼贵同俗,遂有四大节之仪。
受用义
【受用义】 p0726 瑜伽七十七卷九页云:受用义者:谓我所说诸有情类,为受用故;摄受资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