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慈实) 原料: 面粉,萝卜,荠菜,大白菜,鲜香菇,蘑菇,黑木耳,菠菜,胡萝卜,醋,辣椒油。 制作方法 (图片来源:慈实) (1) 菠菜洗净汤熟冲凉, 胡萝卜洗净分别榨汁备用。 (2) 萝卜洗净剁细, 荠菜洗净汤熟冲凉剁细,大白菜洗净剁细,鲜香菇洗净汤熟剁细,蘑菇洗净汤熟剁细, 黑木耳洗净剁细备用。 (图片来源:慈实) (3) 萝卜鲜香菇调味成馅, 荠菜黑木耳调味成馅, 大白菜蘑菇调味成馅,成三种馅备用。 (图片来源:慈实) (4) 和面:取菠菜汁一杯,汁里放些许盐。汁要徐徐的倒入盆中,筷子不停的搅动,感觉没有干面粉,都成面疙瘩的时候,就可以下手了,揉面要用力,揉到面的表面很光滑就好乐,这时面光盆光手光是最佳境界。注意:揉面要提前,因为要有“醒”的过程,最好早上揉好,中午包。面团放在盆里要盖盖,防止水分蒸发。拌成绿面团。依此类推取胡萝卜汁面粉拌成红面团,最后取面粉拌成白面团,成三种面团备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如不念佛,每日造作获罪无量!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西方确指》好,请看下面。第三十八段:不念佛则获罪无量。由于菩萨有六种神通,他心通、天眼通都具备,与会弟子的种种情况一目了然,所以..

宇宙不过是我们客居的地方
◎ 蕅 益五蕴身心幻化物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内者,毕竟是甚么人?五蕴身心,邸中幻物,唤作自己不得;然离身心,又唤何物作己。谓无岂不断灭,别有与神我何异?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透此双超断常二见,便知现前一念,离过绝非;便知宇内外一切物..

你怎么争,都争不过天道的规律!
有些人想通过风水先生找风水宝地,其实你找到了,也没有用。你命中没有大福报,你占了风水宝地,也占不了多久。为什么天下名山僧道多,风水好的地方,都被僧道占用。因为修道人福报比较大。一般凡夫没有那个福报。你去住了,就会生病。或者你住不长久。不信,你去五台山山顶住个几天,看你能不能住的下..

因果故事:神通敌不过业力
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印度有一个小渔村,村里有一个大水池。有一年天旱,水池快干了,池中的鱼无处可逃,被村中的人尽情捕捞、烹吃,最后只剩下了一条大鱼,也被捕捉了,只有一个小孩从没有吃过鱼肉,只是那天在那条大鱼的头上用小木棍敲了三下来玩耍。到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当时的国王——波斯匿王很..

不过是惜物
◎ 蒋 曼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因为贫穷而惜物,扔掉一件东西的理由是不能用。现在,我们把物品变成垃圾的理由是不喜欢。惜物节用反而成为小气的代名词。我们今天当然用得起,从淘宝、京东到拼多多,物品多如牛毛,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对付一个生鸡蛋就有煎蛋器、分离器、搅拌器。如果每天都需..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这句话的落脚点才对。..

人品不过关,谈什么都没用
做事先做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大受影响。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这是古训,先人早就强调了做人为先的重要性。我们的先人孔子,其思想可以说是..

道可道非常道,道家博大玄妙,却因一个原因比不过佛家
道可道非常道,道家博大玄妙,却因一个原因比不过佛家小编之前写了一篇文章,提到了鲁迅说过一句话:中国根祇在道家,有恨和尚尼姑的,但很少人恨道士。文章发出去以后,立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争论,很多人振振有词举例,如果说道家文化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根源,为什么现在信佛的比信道的多呢?这是一个..

饺子与过年
饺子与过年饺子用面粉做皮儿,里面的馅儿则是五花八门,可以依据个人的口味来调制。因此,饺子是一种不分地域,不分季节,老少皆宜的食品,中国人爱吃饺子,除了它多样的口味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饺子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带有一种吉祥寓意的食品。饺子的形状是扁圆的,它和古代象征财富的元..
慧剑及慧刀
【慧剑及慧刀】 p1320瑜伽八十三卷六页云:如说慧剑及慧刀者:谓能永断一切结故。
寻思之所钻摇
【寻思之所钻摇】 p1179瑜伽十八卷十七页云:云何寻思之所钻摇?谓如有一、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不正作意;发生不善依于耽嗜诸恶寻思。
灭智所缘
【灭智所缘】 p1213品类足论一卷八页云:灭智何所缘?谓缘择灭。何故灭智缘择灭?答:灭智知择灭灭静妙离故。
谛察法忍内自现前
【谛察法忍内自现前】 p1377瑜伽九十一卷二十一页云:又彼住最后有菩萨,即于未出家位,居赡部影,独坐思惟;便能证入最初静虑。后于自他老病死法,正审观察;能定忍可。如是名为谛察法忍内自现前。
六地藏
指能化导六道众生之六尊地藏菩萨。六地藏之名称,各经轨所载不一,然大体而言,皆源于大日经疏卷五胎藏界地藏院九尊中之六上首,即:地藏、宝处、宝掌、持地、宝印手、坚固意。六地藏之信仰,于日本甚为流行。下表为觉禅钞地藏卷下及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所列举之六地藏: [类聚名物考卷二十五、洛..
六境
梵语sad visayāh。指六根所取之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之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境犹如尘埃能污染人之情识,故称六尘。能引人迷妄,又称六妄;能令善衰灭,又称六衰;或因其能劫持一切善法,故又称六贼。依俱舍论卷一载,色境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
加持身
即佛菩萨起大悲心为化益众生所现之佛身。即密教行者修身、口、意三密之妙行而与三密相应时,于其瑜伽观中来现之佛身。据大日经疏卷一载,即以平等之身、口、意秘密加持为所入之门,谓以平等密印、语平等真言、心平等妙观为方便故,即可见加持受用身。此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即是行..
斋退
(杂语)禅林之语。又曰斋罢。午斋之后也。
檀拏印
(物名)又作但荼印。于棒头戴人头者。阎摩王之标帜也。治罚罪人之意。标帜或印契谓之印。大日经疏五曰:琰摩法王,手执檀拏印。此相犹如棒形,上有人首,作极忿怒之状。大日经密印品曰:以定慧手相合,风轮地轮入于掌中,余皆上向,是焰摩但荼印。..
厕筹
指于厕所中用以代纸拭粪之小木、竹片。又作厕筹、厕橛、厕篦、厕简、厕简子。凡已经使用而污秽之筹,称触筹;未经使用而干净者,称净筹。筹,一般长约八寸,呈三角形,粗如拇指,或有涂漆者。印度夙皆用筹,我国禅僧亦多袭之,而间有用纸者,即称为厕纸。据江南野录载,李后主曾亲为沙门削作厕简子,试..
普庄
(1347~1403)明初临济宗杨岐派禅僧。台州(淅江)仙居人,俗姓袁。号呆庵。又称敬中。于天童山出家,后参谒天宁寺了堂惟一,为其法嗣。洪武十二年(1379),住于江西北禅寺,次移居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二十六年春,奉诏入内庭说法;秋,于庐山修法,帝赐衣一袭;冬,敕住径山兴万圣寿寺。永乐元年示寂..
景命日
天子即位之日。景命,为大命之意,谓皇帝禀天之大命。元代以后,禅林每月于此日举行祝赞讽经之仪式,称为景命日祝赞。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一景命四斋日祝赞条所载,景命之前日,堂司行者报众,挂讽经牌,次日早钟后,复鸣僧堂前之钟,众集登殿,维那举楞严咒,唱药师佛号毕,回向云(大四八·一一一四中)..
喝参
禅林用语。禅林中,职位身分较低者,出于尊长之前时,报道伺候在此。敕修百丈清规卷上住持章训童行条(大四八·一一二二上):“参头进前插香,退身归位,缓声喝云:‘参!’众低声同云:‘不审。’齐礼三拜。”[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从谂章、卷二十六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章、禅林象器笺丛轨门] p4910 ..
尊像
指诸尊之像,亦即佛、菩萨、明王、诸天、护法神等之像。苏悉地经卷二(大一八·六一五中):“先观本尊所止之方,而向彼请,然便回身,置阏伽于尊像前。” p4936
曹溪一滴
凡九卷。明代僧一彻周理编。崇祯九年(1636)刊行。卷一之首有无学居士陶珙之序、戈允礼之引,内分“禅宗”、“应化”二项,收录禅师、耆宿四十余人之机缘语要。卷二至卷五为古庭善坚所撰之山云水石集,卷六为大巍净伦所撰之竹室集,卷七为朗目本智所撰之浮山法句,卷八为响谷彻庸所撰之谷响集,卷九名..
梵世
梵语 brahmaloka,巴利语同。又作梵色界、梵世天、梵世界、梵界。指梵天所支配之世界。又“梵世”一词亦可作为色界诸天之总称,盖以此界之人已离淫欲之故,而古来于印度,离欲、清净之行即称为梵行。[佛藏经卷下] p4629 ..
梵夹
指贝叶之经本,又模仿其形式之经典亦称梵夹。即于贝多罗叶上书写梵语经文,贝叶重叠,为避免散乱,遂用与树叶同形稍大之两片木板相夹,并以绳缚结,即称为梵夹。又作梵荚、经夹。或谓以其状如入于箱箧,又称梵箧。[信力入印法门经卷五、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六] p4631 ..
梵志
梵语brāhmana。(一)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玄应音义卷十八载,婆罗门应作婆罗贺磨拏,意指承习梵天之法者。自称由梵天之口而生,为四姓中之最殊胜者,故独取梵之名。瑜伽论记卷十九之上载,梵为西国之言,译为寂静、涅槃..
悉怛多般怛罗
(术语)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楞严经七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同长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盖。梵Sitātapatra。
贫穷海
(譬喻)贫穷之苦难深广,譬之为海。智度论二十二曰:施为坚牢船,能度贫穷海。
贪狼
(譬喻)言贪欲之深如狼也。无量寿经下曰:贪狼于财色。同义寂疏曰:狼性多贪故,多贪者谓之狼,如狐性疑谓之狐疑。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