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慈法师答:举古时候的时间上感觉太遥远,举当代的又似乎不便。就举距离我们现在仅仅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若干位举世公认的大善知识吧,他们是: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弘一大师、来果禅师、谛闲大师、寄禅大师,杨仁山大居士、高鹤年大居士、夏莲居大居士、关炯之大居士、欧阳渐大居士、丁福保大居士、夏丏尊大居士,等等。
相关推荐
四善法
涅槃经云四善法:一、近善知识 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二、能听受法 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三、能思惟义 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四、如说修行 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证真空寂..
修行四法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一、不舍菩提心。二、不舍善知识。三、不舍堪忍爱乐。四、不舍阿练若。
量
【量】量的诠释有广狭二义,狭义而言,量是认识,是知识,亦是测量之意。量有量果,即认识作用的结果。亦可说是知识或知识的内容;广义而言,则指认识作用的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印度自古以来,在认知范畴中,一般皆将量知对象加以认识论证,泛称为量。此量知的主体,称为能量;..
十种善知识
一、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识,三、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令解脱一切法之善知识,五、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七、令不著一切世间之善知识,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知识,九、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
三善知识
三种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
五十三参
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次第南游,参见五十三位善知识。
外护善知识
指供给我衣食所须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为三善知识之一。
一百一十城
(名数)善财童子以福城为起点,次第南行而求善知识之城数。八十华严经七十八曰: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六十华严五十九曰:弥勒说曰:此童子者,昔于频陀伽罗城,受文殊师利教,求善知识。展转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
一百一十知识
(名数)善财童子所值之一百一十城善知识也。经之结文,虽言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而实际所说者,祇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也(德生与有德遇于同处)。然结为一百一十知识者,在五十五知识之下,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者,二倍之故,故有此数也。又常曰五十三参者,谓五十五人中,文殊前后参两度。又..
拒劝学戒制意
子题:善知识、含识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拒劝学戒七十一。凡行不自成,必须训导,方能策进修善,有趣道之益。善知识者,梵行正缘,若不依仰,无由自励。然含识有心,略分三位。上达不假缘成,堪为物轨;下流劝亦难从,为存俗习;中品之徒,事须友接,率则清升,任之鄙吝。然今痴心懒惰,不..
三行杂染安住心
【三行杂染安住心】 p0210显扬十八卷三页云:三行杂染安住心,谓识,随色而住,缘色而住,依色而住。如是乃至随行而住,缘行而住,依行而住。此中随色而住者:谓执受所依故。缘色而住者:谓取境界故。依色而住者:谓由麁重故。如是乃至随行等三。当知识,非识住。缘自心心,能尽爱故。..
一百一十城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起自福城,后次第南行,所走访善知识之城数,共计一百一十城。八十华严经卷七十八(大一○·四二八下):“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六十华严经卷五十九] p41 ..
一百一十善知识
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值一百一十城所遇之一百一十位善知识。但经文实际所记仅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所说之一百一十者,盖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种,因此在五十五知识下得二倍之数,而谓一百一十知识。此外,一般所谓五十三参者,即以五十五人中,前后两度参文殊,又在同一处参见德生与有德,故各省..
耶输陀罗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亦云名闻。悉达次妃,天人知识,出家为尼众之主。
三善知识
[出止观]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谓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识以训诲。同行知识以策励。外护知识以资养。三者俱备。方能其功。故名善知识也。一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曰教。训诲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师也。谓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是名教授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谓修观行之..
四善法
[出涅槃经]一近善知识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二能听受法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也。三能思惟义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四如说修行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证真空寂灭之道也。..
罗斋
忠曰:“罗,犹如罗欲之罗也。《品字笺》云:‘包罗,若网罗之无不包。’今罗斋,乞食于四方,无遗余之义。”《破庵先禅师录》:“上堂,举普化大悲院里有斋,云:‘者风颠汉,不妨令人疑着。及至被人穷诘将来,却只道得个罗斋打供,也似熟处难忘。’又举临济同普化赴斋踢倒饭床因缘云:‘世谛门中,罗..
善知识
忠曰:“或称师家,或称道友,或师家呼学者,皆为善知识。知识者,友之义,谓知识其面也,非博知博识之谓也。《维摩经》什法师注云:‘众生利钝有五品:第一、但见他无常,其心便悟;第二、见知识无常,其心乃悟云云。’《正法念处经》云:‘诸凡夫若见知识,若见妇女,心则生贪。’《僧祇律》云:‘阿..
知识会
忠曰:“供养《华严经·入法界品》五十三善知识也。”《北涧简禅师续集》:“灵隐散知识会,首求颂云:‘无识无知五十三,劳他童子遍咨参。朝来灵隐罗斋去,添得从前满面惭。’”
同行
共同修行佛道的人,为三善知识之一。
善知识
摩诃般若经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名善知识○华首经云。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瑜伽论云善知识具十功德。一调伏。二寂静。三惑除。四德增。五有勇。六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
善知识
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
三善知识
(名数)以善为众人所知者,谓之善知识。有三种:一、教授善知识,教授我者,即我师也。二、同行善知识,与我同观行而互相策励者,即我友也。三、外护善知识,给我以修道之资者,即檀越也。见止观四。
 
            顿珠法师:智慧的人身上有两个宝贝
顿珠法师:智慧的人身上有两个宝贝要知道,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 但是,一个智慧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建设成一座宝藏。这样的人有两个宝贝: 1、接纳,是一种慈悲 因为懂得变化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所以会用包容的心去接纳外在的变化。这样的心会让生活中各种..
 
            宣化上人:目犍连尊者
宣化上人开示-目犍连尊者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序品第一◎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目犍连是梵语,翻译为莱菔根,又译为采菽氏。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一种树的名字,那么他的出生,也和大迦叶尊者这种的因缘相同;大迦叶尊者也是因他父亲母亲向树祈祷、去求,才生的。目..
 
            怎样依止善知识
1、首先明确自己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只有内心目标明确,才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善知识做自己的导师。如佛教中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求当下生活能够幸福美满,将来能够出离六道轮回,按照这个目标,选择依止的善知识时,就以此为标准而观察、抉择。 2、我们依止善知识前,为了避免以后发生一系..
 
            为何要依止善知识
因为善知识都是有体系的,也就是说是靠谱的。你找到一个靠谱的人,那你就靠谱了,光你自己折腾还是不靠谱。 就像我讲的我那位会喝茶的同参一样,他喝茶在五台山甚至在全国都是很出名的。有的人喝了几十年茶,遇到这位法师才觉得“哎呦,我这几十年都喝的假茶啊”,喝假茶就算了,身体都喝坏了,然后就..
 
            怎么选择依止善知识
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依止法属于道前基础,在修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怎么选择善知识来依止呢?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善知识呢?《庄严经论》中说,善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悯为体、断疲厌”。古时圣贤是具备这十点的,现在是佛说的..
 
            依止善知识有哪些利益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阿含经》视之为“全梵行”,如法依止,自然进步迅猛,为成佛捷径。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这不仅因为亲近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教导,更因为学人能由此止恶修善,解脱生死,这正是佛菩萨对众生..
 
            佛教业力是什么意思
业力,一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未来命运的学说(印度传统宗教包括印度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业力的观念)。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