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慈法师答:佛经典籍当中,诸佛菩萨、历代高僧大德对善知识的定义和诠释很多,处处可见。这里摘录一段《大乘金刚心论》当中的经文:文殊菩萨问佛:云何行持,名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心性柔和,戒行精专;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具足此行,名为善知识。复有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不善,无法不识,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作法门领袖,开正道门,塞邪魔路,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大机大用,大愿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识。
相关推荐
一刹那
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俗讲
俗讲的名称,始见于唐初,实即六朝以来的斋讲,乃是应用转读、梵呗和唱导来作佛经的通俗讲演的。本来随着佛经的传入,就有转读(即咏经)和梵呗(即歌赞)的发生,另外又有唱导的继起。唱导原为说唱教导之意。从讲解经论义理,变为杂说因缘譬喻,使一般大众更易理解佛教教义,这就是慧皎所谓宣唱法理开导众..
观无量寿佛经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是叙说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行往生法门的经典。此经古来称为《观无量寿佛经》(见《大周众经目录》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五、《贞元释教录》卷七、并智顗、吉藏的《疏释》等),又称为《无量寿观经》(见《历代三宝纪》卷十、《众经目录》卷一、《大..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唐代善导(613~681)撰。本疏简称《观经疏》,内分玄义、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所以通常称为《四帖疏》。除此疏外,作者还著有《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三昧赞》四部五卷。本疏在宋代似只有玄义分流行。遵式的《西方略传序》及戒度的《观经扶新..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密切关系。汉明帝求法有种种不同说法,因之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也有许多异说。本经的传来,最早的记载是《四十二章经序》(《丽藏》本经首及《出三藏记集》卷六所载与《弘明集》卷一《..
四善法
涅槃经云四善法:一、近善知识 谓善知识常谈善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恶法,增长一切善根也。二、能听受法 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三、能思惟义 谓既闻正法,即当思惟微妙之义,而契会于心也。四、如说修行 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证真空寂..
修行四法
大乘四法经云菩萨修行有四法:一、不舍菩提心。二、不舍善知识。三、不舍堪忍爱乐。四、不舍阿练若。
闻经八种功德
大庄严经云闻经八种功德:一、端正好色 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色身端正,而无丑恶之相也。二、力势强盛 力势强盛者,谓人以精进勇猛之力,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也。三、心悟通达 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远,理..
近代唯识学的复兴
【近代唯识学的复兴】清季末叶,佛法衰微, 不绝如缕,几濒于灭亡。同治年间,洪杨之乱以后,江南文物荡然无存,欲求一册佛经而不可得。安徽池州杨仁山居士,联络同志,创设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数十年间刻印佛经两千余卷,流通佛经百余万册。并自日本搜购得我国散佚经书三百余种,其中包括唯识宗注..
异生
【异生】此在佛经中指‘凡夫’而言,谓不同于圣者的生类,亦称‘异生类’。又、凡夫造作种种善恶之业,造善业者生人天善趣,造恶业者生三途恶趣,以其趣生的场所不同,故亦名异生。
量
【量】量的诠释有广狭二义,狭义而言,量是认识,是知识,亦是测量之意。量有量果,即认识作用的结果。亦可说是知识或知识的内容;广义而言,则指认识作用的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印度自古以来,在认知范畴中,一般皆将量知对象加以认识论证,泛称为量。此量知的主体,称为能量;..
杨仁山
【杨仁山】清季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仁山,字文会,安徽石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他的父亲朴庵公,道光十八年进士,与曾国藩同年,故仁山及长,入曾国藩幕督办军粮。后因读《大乘起信论》而学佛,时当洪杨乱后,江南文物荡然无存,欲求一本佛经而不可..
遮表二门
【遮表二门】佛经文字,有遮诠、表诠二门。遮诠门,谓遮遣其所非;表诠门,谓显表其所是。《宗镜录》三十四,辨空宗相宗之相违,其十异中之第六谓:‘遮诠表诠异者,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又遮者拣却诸余,表者直示当体。’再如《二教论》谓:‘中观等息诸戏论,寂灭绝离以为宗极,如是之义意,..
十种善知识
一、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识,三、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令解脱一切法之善知识,五、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七、令不著一切世间之善知识,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知识,九、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
八功德水想
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之相的行法。
八万四千
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用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也常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真有这么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目。
义净
(635-713)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师所译佛经,共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为中国四大译经师之一。
三善知识
三种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们知识的老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
大菩萨
菩萨有大小,初心之菩萨为小,深行之菩萨为大,佛经上时常提到的菩萨摩诃萨,指的就是大菩萨。无量寿经说: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
不可说不可说
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五十三参
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次第南游,参见五十三位善知识。
北俱卢洲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四种布施
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笔施是见人发心书写经文,以笔施之,助成善缘;墨施是见人书写经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缘;经施是刊印佛经,送人读诵;说法施是说法使人听了修因证果。
新旧两译
佛经翻译的用语有二种,一种是旧译,一种是新译,这是以唐玄奘来作分界的,玄奘以前的叫旧译,以后的叫新译。
外护善知识
指供给我衣食所须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为三善知识之一。
玄奘
(602?-664)唐代高僧。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于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为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为法相宗之开祖。
生死岸
佛经说生死海是此岸,而涅槃是生死海的彼岸。
一百一十城
(名数)善财童子以福城为起点,次第南行而求善知识之城数。八十华严经七十八曰:此长者子,曩于福城,受文殊教,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于我所。六十华严五十九曰:弥勒说曰:此童子者,昔于频陀伽罗城,受文殊师利教,求善知识。展转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
一百一十知识
(名数)善财童子所值之一百一十城善知识也。经之结文,虽言经由一百一十诸善知识,而实际所说者,祇有五十四处,遇五十五知识也(德生与有德遇于同处)。然结为一百一十知识者,在五十五知识之下,以修行有当分与胜进二者,二倍之故,故有此数也。又常曰五十三参者,谓五十五人中,文殊前后参两度。又..
七佛经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记过去七佛教化之相。比增一阿含不善品稍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