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领念佛计数器 ☞点击领取智能水杯
当你老了,
01、老伴,陪你朝夕
点击免费测试
02、朋友,把你倾听
03、自己,为你撑伞
这个世界,
点击蓝色文字结缘
点击领取大悲咒水晶杯
点击领取念佛计数
点击领取精美琉璃吊坠
点击领取精美画册
点击领取手抄本字帖
点击领取香囊护身符
☞点击领念佛计数器 ☞点击领取智能水杯
当你老了,
01、老伴,陪你朝夕
点击免费测试
02、朋友,把你倾听
03、自己,为你撑伞
这个世界,
点击蓝色文字结缘
点击领取大悲咒水晶杯
点击领取念佛计数
点击领取精美琉璃吊坠
点击领取精美画册
点击领取手抄本字帖
点击领取香囊护身符
六十二见,或以断常,或以有无为根本,成六十二见。但分二种,一身边二见所摄,二边邪二边所摄。一、身边二见所摄。 一、以断常二,或有无二为根本。 二、五蕴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成二十。言四句者:一、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二、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三、离阴是我。四、即阴是我。 三、历过、现、..
(术语)亦名九十八使。烦恼之异名也。常随逐于人,故谓之随。其状体幽微难知,如眠性,故谓之眠。此为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随眠,配于三界五部者。即欲界见苦所断十种,见集及见灭所断七种(除身边戒),见道所断八种(除身边),并欲界修所断四种(贪瞋痴慢),合之欲界有三十..
【九十八随眠中不善无记分别】 p0097俱舍论十九卷十六页云:九十八随眠中,几不善?几无记?颂曰:上二界随眠,及欲身边见,彼俱痴无记。此余皆不善。论曰:色无色界一切随眠,唯无记性。以染污法,若是不善;有苦异熟。苦异熟果,上二界无。他逼恼因,彼定无故。身边二见,及相应痴,欲界系者,亦无记..
一诚法师大家平时都知道如来佛祖这个称呼,佛祖就是如来。那么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上面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如《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佛永远在这里,在每一个人面前,我们看不见它,是因为被外在的欲求迷得太深,只要一念悟..
一位居士问我,为什么我的博客和其他法师的不一样,不多讲讲佛经,也不怎么给大家讲讲禅义,而大多是讲一些俗世的故事,说一些浅显的开示呢?这位居士问得好,也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确实,很多人认为,出家人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是超凡脱俗的,是跳离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怎么能像普通人一样,整天说一些柴米油盐..
问:这个佛友是咱们这的一名义工,她说她这一段时间心情不好很郁闷,为什么?就是心量小,怨恨父母、公婆、弟妹、丈夫、儿子和同事,看别人看不过,所以心里在折磨自己,埋怨别人,疑心重,有两个儿子,刚才是大儿子,她是怨恨他们,对小儿子是担心小儿子学坏。说我一生杀生无数,堕胎三次,瞋恚心为什..
放飞心中的众生 珍爱身边的环境佛教放生的传统始于何时已经不大可考,佛教徒把放生做为积功累德的一门重要修行功课却有越演越烈之势,翻看报章,网络,乃至一般不具规模的小寺院小道场,动辄有几百人耗资数万元的放生资讯,粗看起来,可谓佛门兴旺之态,细细想来,却又身怀担忧。担忧者如是:其一,盲目放生而不懂..
【诸识亦似色现】 p1351成唯识论七卷十四页云:若诸色处,亦识为体;何缘乃似色相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名言熏习势力起故。与染净法为依处故。谓此若无;应无颠倒。便无杂染,亦无净法。是故诸识,亦似色现。如有颂言: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梵语pacārthāh。又作五尘、五妙欲境。指为五根所取之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之五种境界。即: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等五境。若加上意根对象之法境,则为六境。五境使人起烦恼,污染心性如同尘埃,故称五尘;又因贪心而起执着之故,误为净妙之境,故亦称五妙欲境。其中,眼、耳二根之体必..
禅宗公案名。系唐代临济义玄禅师示寂前与其弟子三圣慧然之问答。临济录(大四七·五○六下):“师临迁化时,据坐云:‘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三圣出云:‘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师云:‘已后有人问尔,向他道什么?’三圣便喝。师云:‘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然示寂。..
全一卷。明代僧费隐通容(1593~1661)撰,法嗣百痴行元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本书内容包括总引、西序、东序。西序又分:(一)首庭须知(西堂通用),(二)书记须知,(三)藏主须知,(四)知客须知,(五)浴主须知,(六)方丈侍者须知。东序又分:(一)监寺须知,(二)维那须知,(三)副寺须知,(四)典座须..
(一)略称难思。又作不思议。指言说思虑所不能及之境界;乃赞叹佛法之词,谓佛法广大深远而难以思议。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七七中):“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又难思议一语亦系对佛之尊称,乃赞叹佛德之深妙。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二(大八·八七○下):“三世人天..
指离言说文字,以心传于心。禅宗不立文字、不依经论,唯师徒直接面授,以心镜相照,传佛法大义,称为以心传心。释尊在灵鹫山说法,拈花示众,八万人中唯迦叶领知其意而微笑。禅门历代祖师即依此故事,确立不立文字而传大法之宗风。又此亦为传达悟境之语。一般传达思想,亦有用“以心传心”之语。达磨大..
【于食知量圆满】 p0749 瑜伽七十卷五页云:复次由五因缘,当知于食知量圆满。一、依止对治故,二、远离所治故,三、依自作业故,四、依处故,五、分别故。
【相属不善】 p0837 集论二卷九页云:何等相属不善?谓即此烦恼随烦恼相应法。
【绮语业道】 p1295瑜伽五十九卷十四页云:绮语业道事者:谓能引发无利之义。想者:谓于彼彼想。欲乐者:谓乐说之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纔发言。
【诃责犯戒声闻三相】 p1186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二页云:复次由三种相,应正呵责犯戒声闻。一曰:汝期鄙劣活命。二曰:汝意乐不清净。三曰:汝以活命意乐、行非法行。
【远离】 p1256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页云:复言:世尊!云何远离?世尊告曰:诸上分结、已永断故。二解 瑜伽十三卷十八页云:云何远离?谓五种远离。一、恶行远离,二、欲远离,三、资具远离,四、愦闹远离,五、烦恼远离。三解 瑜伽三十卷六页云:云何远离?谓处所圆满,威仪圆满,远离圆满。是名远..
【种姓相于后法中超过六事】 p1262瑜伽八十卷十页云:于后法中,超过六事。一者、超过能发起后有行,二者、超过彼行,三者、超过彼果生,四者、超过依彼衰盛,五者、超过于彼所依一切无记动摇中、修学期愿受用,六者、超过彼所依自体差别。..
【苦法智忍】 p0844 杂集论九卷一页云:苦者:谓苦谛。苦法者: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法智者:谓于方便道中,观察谛增上法智。智忍者:谓先观察增上力故;于各别苦谛中,起现证无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今于此中所说义者,谓于方便道中观察依止苦谛所起契经等法如理作意所摄智增上力故..
【近正法】 p0819 瑜伽九十三卷二十页云:由修慧故,名近正法。
【欣乐障断见迹行补特伽罗】 p0830 瑜伽七十卷八页云:云何欣乐障断见迹行补特伽罗,应知此有二种。谓欣乐烦恼障断,欣乐定障断,差别故。欣乐烦恼障断补特伽罗,于现法乐住,未得已得。于一切种有想等至,未得已得。谓于依止,及于观察所知,有差别故。欣乐定障断补特伽罗,于一切胜处,未得已得。及..
【相违识相智】 p0838 世亲释四卷十六页云:相违识相智者:谓能了知相违者识所缘义相。无性释四卷十六页云:相违识相智者:更相违反,故名相违。相违者识,名相违识。生此识因,说名为相。了知此相,唯内心变,外义不成,故无有义;说名为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等者:谓于饿鬼自业变异增上力故;所见..
【后三静虑无眼等识】 p0879 大毗婆沙论七十三卷六页云:应作是说:后三静虑,无眼等识。所以者何?无寻伺故。眼等五识,恒与寻伺相应起故。问:何缘生在后三静虑,不引欲界眼等诸识,令现在前,而但引起初静虑识?有作是说:欲界劣故;生在胜地,不欲引彼眼等诸识,令现在前。有余师说:彼界别故。谓..
【流转作者增上义及染污清净愚】 p0915 显扬十四卷三页云:复次流转作者增上义及染污清净愚者:谓计有各别住持身者我已;颂曰:从此生死处,计有流转者,法非法作者,及彼果增上。于修习邪行,计为染污者。于修习正行,妄计解脱者。论曰:彼愚痴者、于彼彼生死处,计有实我、生死流转。即此实我、造作..
(术语)无上之法眼也。中阿含经二十九曰:堪任正梵行,成就无上眼。
约千卷。日本饮光慈云尊者编著。搜集梵字及梵语学习上之参考资料,以供学习之便,今流通于日本各地。全书计分成本诠、末诠、通诠、别诠、略诠、广诠、杂诠等七部。第一部收录诸师携回之梵本、贝叶类;第二部搜集佛名、偈文、陀罗尼之译文;第三部为有关悉昙章、悉昙字记等之梵字表、梵文典之文献集载;..
(杂语)物之初起曰发处。【又】发扬鼓动他人也。注维摩经二曰:显维摩诘辩才殊胜,发起众会。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