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愈发达,人心容易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容易堕落;心灵愈染污,治安容易败坏;如何才能减少犯罪?如何才能自求多福?如何才能消灾免难?相信这些都是现代人最关心也是最忧心的课题了。在物质与精神的发展不能并重兼顾的今日,我们的社会充斥着暴力与色情。此二者有时相连存在,有时各别发生。二者相较,暴力之心易制,而色情之欲难防。因此,今暂舍暴力而谈色情。 其实对治之法古已有之,主要在于正心修身,明晓因果,看破色相。试举一例: 明朝有一个人患了好色的毛病,就向王龙溪先生请教,如何改掉这个毛病,王先生回答道:比方说,这个房间里面,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名妓在等著你;等你打开房门一看,原来是你的妹妹,或是你的女儿,你此时的一片淫心,是否会立刻息灭呢?这位好色之徒回答说:唉!是息灭了啊!王先生说:所以淫念本质上是虚妄的,只是你误把它认作是真的了!(原文:明有一生患淫,不能自制,问于王龙溪。龙溪曰,譬如有人谓汝曰,此中有名妓,汝可搴帏就之。汝从其言,则汝母女姊妹也。汝此时一片淫心,还息否?曰:息矣。龙溪曰,然则淫本是空,汝自认做真尔。人果肯将一切女人,作母女姊妹视之,淫欲恶念自然无由而生。) 第一章 福善篇 [证案一]: 张文盛,福建人,明朝末年流寇四起,有一次与同村周姓青年避寇,躲入山中洞穴内,见有一年轻貌美之少女先在。那少女见他们显得极为害怕,仓皇的就急着想出去,张文盛即出声止住并说?你这一出去必定遇见盗贼,而遭到不测,我们是正人君子,不会伤害你的,请不要担忧害怕。又问她住处,但少女只是含羞不敢答,不敢正面和他们谈话。到了夜半,张文盛的友人,以美色当前,几次想亲近那少女加以非礼,但都为张文盛奋力制止住。 天亮时,张文盛又为了安那少女的心,于是挽着友人出洞外。等打听到盗贼已全部退去,立刻请来乡里长者送她回家。不久张文盛结婚,岳家黄姓非常有钱,随嫁之奁田、奁资极为丰厚,就在洞房之夜,才知那少女正是自己的未婚妻,张文盛对着妻子说?我们避贼当日,如果我也心存邪念,就难以禁止友人奸污汝,我这一念之正,守夜待旦的清白操守,竟然是保存自己未婚妻的贞节。如今我们能结为夫妻,心坦荡没有半点芥蒂,都得归功那天的善念。可是那时友人冲动的情形,现在想起来,仍有余悸。因为张文盛的人格高尚的影响,后来生子皆发达显贵。 (原文:明末福建张文盛,与周某避寇山中。有少女先在,见二人,仓皇欲避。张曰:去必遇寇,吾等皆诚实人,决不相犯。中夜,周欲私之,张力阻得免。及旦,张恶周在,同之出山,知寇已退,速访其家迎之。张后为黄姓者婿,奁具甚厚,观之,即其女也,生二子,皆登第。) [证案二]: 尉迟恭(注)之妻,外貌平庸。唐太宗念及他是共创唐朝国基有功之臣而嘉许他,想把幼女赐与尉迟恭为妾,尉迟恭委婉而恭敬的答曰:皇上厚爱,微臣铭感于内,实因下官内人虽妇容丑陋,但善守妇德。古有名训:富贵不淫,乃仁者德行。微臣慕此德行而仰之;祈请皇上原谅,臣不敢领旨。 唐太宗虽被拒绝,反而更加赞叹其仁者之风,不以妻妾攀结权贵、纳妾联姻,这种人之行为必光明磊落,可以辅君并且忠君;因此更加尊重与信任尉迟恭。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则无有可资动摇之处,必君子!是上司、朋友俱可信任之人。 (注: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人,唐初名将,后封鄂国公,与秦叔宝同被世人供奉为门神。) [证案三]: 何澄是一名医生,素来以医术高超闻名;同郡有一户孙姓人家,主人缠绵病榻多年,其妻听说何澄能治百病,就去请托何医师。孙妻怯怯的对医师说:我先生经年累月卧病在床,为了治病,家中能典当的都典光了,已经是山穷水尽,我想以我的身体,作为您治病和药草的酬劳,可以吗?,何澄说:你不必如此!有钱、没钱,我都会替你丈夫治疗。你这想法对我是极大的污辱,而且也贬损了你自己的人格,你也不能因为穷困,就不顾贞节。我作医生的,所见无非都是病人;人命是极脆弱的,无论男女,我都是一样的同情和关切;你放心,好好照顾你丈夫,我会免费医治,直到他痊愈。孙妻听了,既羞愧又感激的谢过医师。 有一晚,何澄梦到在一间公堂上,中间坐着一位冠带正容之主事者说:你行医济世,不贪人钱财,现今妇人在急难中,相求于你,在无人知晓的暗处,你能不乱人妇,现赐你一官位,另有五万钱。之后,东宫有病,听说何澄能妙手回春,于是下诏请何澄进宫;果然一帖药,东宫的病就好了。皇上真的赏赐了官位与钱财,完全印证了梦中所言。
相关推荐
七支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八师
(名数)为杀,盗,邪淫,妄语,饮酒,老,病,死。佛师此八法而修道也。见八师经。
八师
指杀、盗、邪淫、妄语、饮酒、老、病、死等八者。佛师此八法而修道,故称八师。[八师经] p293
五戒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

如何面对恶人和善人——观如月
证严法师现实生活中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境界,需要细心思考,然后有所感受,这就是在做出分别。思想分别内、外面的境界,时时刻刻不断地生灭,永无止息,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念。佛陀在世时,有位求道者来请教佛陀:如何面对恶人无理取闹,或逞强欺善?佛陀的回答很简单:观,观如月。虽然是很坏的人,但是..

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慈诚罗珠堪布遇到巨大痛苦时,相信因果轮回的人就会去思索:虽然我这辈子没有做错过什么错事,但痛苦不可能无因无缘地从天而降。每个痛苦都有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因为我过去造了罪,现在才会承受这个果报;仅仅这么小的一点痛苦,都把我折腾得这么厉害。如果有一天更严重的..

面对“无常”所带来的种种痛苦
慧广法师问:法师,我们怎么去理解无常呢?怎么去面对无常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呢?慧广法师答:常听人感叹人生失意,这种挫败感很多时候正是对无常的体验。看看这世界,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无非为逃避无常,苦恼、挣扎那么多,也无非源自对无常的恐惧。然而这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恒久不变的,所以我们拥有的..

邪淫会障道
净界法师什么叫破坏善根呢?以杀生来说。你杀生,杀完了以后,你赶紧忏悔,就算你没有忏干净,你有惭有愧,顶多就是多病。身体生病,起码你还可以修学佛法,还是走在菩提道上。但是,你这个杀生一直造,造到最后的时候,你已经不是走到菩提道了,而是走到鬼神道了,你如果是无惭无愧地造业,那是变罗刹..

说说我两年来的放生感应
我以前一直看其他师兄写的放生感应,一直想来说说自己的感应和经历。让更多师兄对放生念咒更有信心,其实很多师兄刚开始都比较犹疑,都是通过看别人的感应来坚定自己的信心。我想说的是不要去想结果,去想这些不如实干,相信只要去做,早晚会好的。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改变的过程并非是中彩票那样一夜暴..

佛教的作用可以坦然面对痛苦与死亡
索达吉堪布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了解佛教的教义。尤其在汉地,经常有人打着佛教的旗号,算命打卦、欺骗民众,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误导无数人以为这就是佛教。其实,佛教的精神,在汉文《大藏经》中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翻阅一下。有些人只看了几部《金刚经》、《楞严经》、《阿..

如孝法师:面对人生的痛苦时,你更需要智慧!
如果我说人生是苦的,你可能不太相信,但是我说人生是自己做不了主的,这是无可否认的。设想一下,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我们出生在哪个时代,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也做不了主;长大以后机遇怎么样,运气怎么样也做不了主;我们的身体状况,它也是不听我们指挥的这些种种种种的现实无可否认。我们回..

面对死亡的时刻佛教五大高僧是这样做的!
“生命里所出现的事情中,哪件最让您感到惊奇?”古今贤哲回答:“这件事就是,人虽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去世,却从没想到自己也会死去。”虚云老和尚虚云大师由于病重而越来越虚弱,有人敦促他看医生,他却拒绝:“我与这世间的因果连接就快断了。”他感谢弟子们和他协力重建寺院,然后向他们指示:“我..

撕碎虚荣,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从不反对弟子们拥有世间的物质享受,当你们想拥有的时候,可以拥有并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烦恼和痛苦,拥有后你能真真切切用到,这就是享受福报。如果只是为了享受而享受,为了消费而消费,那就是浪费。有的人目前看来很有钱,有钱到无聊,不知道怎么花,所以就去拼命浪费,当福报用得差不多了,以后..

圣严法师教您:面对困境的十二字箴言
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生活中难免出现逆境,我经常劝勉大家,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应该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艰辛、不平的情况,都不逃避,因为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担负起来,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面对烦恼的方法如何面对问题?..

信愿法师:真心去面对、去接受自己业报的弘一大师
【因果感应录】真心去面对、去接受自己业报的弘一大师民国初年,一位了不起的律宗祖师弘一大师很有才华,精通美术、戏剧、音乐,后来于民国七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出家之后的弘一大师精勤修持佛法,尤其是对戒律非常的严守。有一天弘一大师闭关修行,知道自己的业障现前,在他的手上生一个疖子,那个疖..

邪淫伤身者应大量放生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长相一样的,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人的善恶业的综合表现。如果您经常爱邪淫,每动一次此念,肾与膀胱就受损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劣肾面灰、耳障相。您的相貌曾经是多么的端正美丽,可是您可曾发现,因为邪淫,您的相不知不觉在变化,变得越来越差,越长越丑..

慧广法师:修学时魔障现前,应该怎么面对?
善士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在修学的时候我魔障现前,应该怎么面对。求师父帮我!慧广法师答:魔障这个词,是很严肃的一个词句,只有在真正要成就的大修行,才能惊动魔王,我们这些小字辈,在生活中遇到点烦心事,根本配不上魔障这个词!我们因为对佛教的教理名相不能真实觉了,而喜欢滥用,如随缘、..

法界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黑能量 改善自己的处境
如何面对和处理黑能量,改善自己的处境现在有一股黑暗的能量在我们娑婆世界转动,也是非常可怕的,它粘到我们的身上,我们会有一种不想活或者懈怠的感觉。一旦人沾染上这个,业障就会上来找一些麻烦,说一些是非。本来天下没有事情,因为沾染这种黑色能量之后,就会胡说八道,天下就乱了。大家在修法过程中一定..

如何面对七情六欲?
如何面对七情六欲◎ 心 律 很多人在修行之初会有这种疑问:我要开始修行了,我该如何面对、看待和处理自己与俗世之间的各种联系呢?特别是七情六欲?这就是大家对修行产生的误区,以为我既然要修行了,就要和俗世之间划清界限,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殊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
见所断法
【见所断法】 p0640 品类足论六卷十三页云:见所断法云何?谓若法,随信随法行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所断八十八随眠,及彼相应法,并彼等起心不相应行。
静卢无色四相差别
【静卢无色四相差别】 p1379集论六卷四页云: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何等杂染故?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
善获得具足人身
【善获得具足人身】 p1147瑜伽九十五卷十一页云:根无缺故,不愚戆故,不喑痖故,亦不以手代其言故;名善获得具足人身。
预流一来起乐净想非颠倒摄
【预流一来起乐净想非颠倒摄】 p1234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卷四页云:问:预流、一来、于五欲境,起染爱时;为起乐净想?为起苦不净想耶?设尔;何失?若起乐净想者;如何非颠倒。若起苦不净想者;如何于境起染爱耶?答:应作是说:起乐净想。问:若尔;何故非颠倒耶?答:先作是说:由三事故,建立颠倒。预..
多闻及思修所得胜利
【多闻及思修所得胜利】 p0624瑜伽十九卷三页云:谓如有一,于依先时正所应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无倒教法,恭敬听闻。闻已,遂能了知其义。谓现法中种种恶行,及当恶趣苦无义因,诸恶行所,应速远离,及往善趣,舍生恶趣苦无义因。彼由了知如是法义,法随法行;能远苦因,能引乐因。由此因缘,得乐..
安住具戒
【安住具戒】 p0625瑜伽二十二卷二页云:云何名为安住具戒?谓于所受学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如是名为安住具戒。
发起邪愿
【发起邪愿】 p1160瑜伽二十二卷九页云:云何名为发起邪愿?谓如有一、依止邪愿,修行梵行。言我所有若戒若禁,若常精勤,若修梵行,当得生天,或余天处。或复爱乐利养恭敬而修梵行。谓因此故;从他希求利养恭敬。即于如是利养恭敬,深生染着。如是名为发起邪愿。二解显扬七卷十五页云:发起邪愿者:如..
奢摩他支
【奢摩他支】 p1174瑜伽八十九卷三页云:奢摩他支者:谓如有一、具尸罗住。广说应知如声闻地。如是尸罗、具足住已;便无有悔。无悔故欢。广说乃至乐故心定。
为性不能决定任持
【为性不能决定任持】 p1176瑜伽七十一卷十五页云:由三因缘,为性不能决定任持。一、不听闻故。二、恶听闻故。三、覆慧胜慧故。
渐次教授
【渐次教授】 p1298瑜伽二十七卷二十一页云:云何渐次教授?谓称时机,宣说法义;先令受持读诵浅近,后乃令彼学深远处。又为令入初谛现观,先教苦谛;后集灭道。又为令得静虑等至,先教最初静虑等至,后教其余静虑等至。如是等类,应知名为渐次教授。..
缘义作意
【缘义作意】 p1301瑜伽十一卷十五页云:缘义作意者:谓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