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饿鬼报应经》说,有一个饿鬼,有一个鬼问说了,我所受的果报,我所受报的这个身体,我的个性常常会感觉很恐怖,常常害怕别人没收、关闭、捆绑我,并且还痛打我,从头开始就没有欢喜心。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一二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饿鬼报应经》说,有一个饿鬼,有一个鬼问说了,我所受的果报,我所受报的这个身体,我的个性常常会感觉很恐怖,常常害怕别人没收、关闭、捆绑我,并且还痛打我,从头开始就没有欢喜心。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一二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次九想而辩八念者。为除恐怖也。若修九想时。思惟死尸可恶。因此惊怖。[嗇*欠]然毛竖。及为恶魔恼乱。忧惧转增。若存心八念。恐怖即除。故以为次也。通言念者。内心存忆之异名也。专心存忆八种功德。故名为八念。非但能除世间惊怖。若能善..
一无常想 二苦想 三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 五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七不净想 八断想 九离想 十尽想次八念而辩十想者。大智度论云。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杀贼。若尔即应次前九想而明。但为修九想时。有恐怖等障故。须说八念。既得离诸恐怖。则心安无障。故次说十想也。通言想者。能转心转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名数)为杀,盗,邪淫,妄语,饮酒,老,病,死。佛师此八法而修道也。见八师经。
亦名:袈裟入聚开制行事钞·二衣总别篇:“明了论,受功德衣,着一披一,得入聚落,留一衣。四分衣法中,有五缘留僧伽梨:(一、)若有恐怖若疑怖,二、若雨若疑当雨,三、经营僧伽梨,四、若浣染,五、若深藏举。入聚落必须着割截衣。十诵,若纳衣施钩栏,当割截入村聚。僧祇,得借着大衣入俗。五百问..
亦名:恐怖戒制意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恐怖戒五十五。出家之士,理宜迭相将护,许无触恼;今以六尘等相,恐怖前人,令生惶悸,废修正业,恼深过重故制。”(戒疏记卷一五·一三·一一)
亦名:若有恐怖当念三宝子题:恐怖行事钞·诸杂要行篇:“增一云,若有恐怖者,当念如来、法及圣众,皆悉除灭。”资持记释云:“恐怖,谓暗黑险难等处。存想三宝,必蒙加被,即得安隐。”(事钞记卷四○·三四·三)..
亦名:兰若安坐受食戒制意、有难兰若受食戒制意戒本疏·四提舍尼法:“(提舍尼四)兰若安坐受食戒。凡在兰若,须自策励;乞食入聚,方行离着。乃复安坐受食,非进道仪。又在迥险,多有贼难,送食往返,致有陵辱;世讥起过,岂能过此?故制。”(戒疏记卷一六·一○·五)..
亦名:兰若安坐受食戒开缘、有难兰若受食戒开缘含注戒本·四提舍尼法:“不犯者,若来受教敕听法、自食令授也。”(含注戒本卷下·三·三)
(一)念,即内心之存忆。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载,佛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心存此八念,则恐怖即除。(一)念佛,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
指杀、盗、邪淫、妄语、饮酒、老、病、死等八者。佛师此八法而修道,故称八师。[八师经] p293
[出杂阿毗昙心论]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三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也。)四..
[出大智度轮]念者。内心存忆也。论云。佛诸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存心于此。恐怖即除也。一念佛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
(术语)金刚牙菩萨之种子字也。字有他恐怖之义。牙亦具食啖他而恐怖之义。故名字为牙字。瑜祇经曰:金刚怖食啖牙字发光明。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
【不现神通引摄恐怖戒】 p0343瑜伽四十一卷十八页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于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着僻执,是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
为何人世处处有苦恼◎杨 绛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
女子德行之谦卑节选自钟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 女论语】研习报告》「夫主为亲」,这是对于女性来讲,女性要把先生看作是一家之主、一身之主,这是一种自己谦卑的态度,然后妳才能柔顺。实际上两个都是主,这一家你说只有先生没太太,行吗?不行,不成其家,缺一不可,天地阴阳这是本来就平等。这是讲..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长相一样的,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人的善恶业的综合表现。如果您经常爱邪淫,每动一次此念,肾与膀胱就受损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劣肾面灰、耳障相。您的相貌曾经是多么的端正美丽,可是您可曾发现,因为邪淫,您的相不知不觉在变化,变得越来越差,越长越丑..
【静卢无色四相差别】 p1379集论六卷四页云: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何等杂染故?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
【发起邪愿】 p1160瑜伽二十二卷九页云:云何名为发起邪愿?谓如有一、依止邪愿,修行梵行。言我所有若戒若禁,若常精勤,若修梵行,当得生天,或余天处。或复爱乐利养恭敬而修梵行。谓因此故;从他希求利养恭敬。即于如是利养恭敬,深生染着。如是名为发起邪愿。二解显扬七卷十五页云:发起邪愿者:如..
【奢摩他支】 p1174瑜伽八十九卷三页云:奢摩他支者:谓如有一、具尸罗住。广说应知如声闻地。如是尸罗、具足住已;便无有悔。无悔故欢。广说乃至乐故心定。
【为性不能决定任持】 p1176瑜伽七十一卷十五页云:由三因缘,为性不能决定任持。一、不听闻故。二、恶听闻故。三、覆慧胜慧故。
【渐次教授】 p1298瑜伽二十七卷二十一页云:云何渐次教授?谓称时机,宣说法义;先令受持读诵浅近,后乃令彼学深远处。又为令入初谛现观,先教苦谛;后集灭道。又为令得静虑等至,先教最初静虑等至,后教其余静虑等至。如是等类,应知名为渐次教授。..
【缘义作意】 p1301瑜伽十一卷十五页云:缘义作意者:谓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
【缘起中有二种果及二种因】 p1306瑜伽三十一卷二页云:又于此中,有二种果,及二种因。二种果者:一、自体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种因者:一、牵引因,二、生起因。自体果者:谓于今世诸异熟生六处等法。受用境界果者:谓爱非爱业增上所起六触所生诸受。牵引因者:谓于二果,发起愚痴。愚痴为先,生福..
【慧差别多种】 p1320瑜伽八十三卷四页云:复次能得慧者:谓总摄一切能引义利所有善慧,生长增益。广大慧者:谓软中上品增进差别。清净慧者:谓宿世串习,经历多时,其慧成熟。成办慧者:谓于诸烦恼,遍知永断。圆满慧者:谓即此善慧,已到究竟。无退慧者:谓即此善慧,成无退法,究竟出离。言捷慧者:..
【遮止句】 p1341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遮止句者:谓于所问;不尔而答。以不尔言,遮止所问。如有问言:蕴外诸行,几谛摄耶?应遮止答,蕴外无行。
【诸心难知差别七种】 p1359显扬十八卷一页云:复由七种行相,了知诸心难知差别。一、不可知相续久住器差别相。二、多种相境差别相。三、俱有差别相。四、能治所治速疾回转差别相。五、习气差别相。六、续生差别相。七、解脱心差别相。..
【诸行非定苦染非定乐净】 p1361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七页云:复次有四种相,当知诸行,非定苦染。又由四相,非定乐净。如是四种,总依三事。何等为三?一、依生处故,二、依受故,三、依世故。此中乐者:谓在第三静虑。乐所随者:谓在人中,容有二种。喜乐遍者:谓在初二静虑。未永离乐者:谓在第四静虑以..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