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近台北有一个企业家,很大的一个企业家,公司的营业额好几百亿,他是得癌症,六十六岁走了。他去年在尾牙上,尾牙就是岁末餐会的时候,跟员工讲,大家继续努力,我们明年的业绩,我们冲到二百三十亿台币。现在走了,二百三十亿也变成空话了,对不对?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百三十六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我们最近台北有一个企业家,很大的一个企业家,公司的营业额好几百亿,他是得癌症,六十六岁走了。他去年在尾牙上,尾牙就是岁末餐会的时候,跟员工讲,大家继续努力,我们明年的业绩,我们冲到二百三十亿台币。现在走了,二百三十亿也变成空话了,对不对?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百三十六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唯识成空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四难。外人问:若一切法空,这唯识性岂不是也空了吗?论主答曰:不空。怎样不空?答:因为唯识的真如性不是所执的法。也就是说,依内识所变的似有外法,众生妄计为实,然而以理推征,实不可得,所以说是法空,并不是离言正智所证的唯识实性也是没有。如果唯识也没有..
(术语)台家三观中空观之异名也,空观成就,不但成空谛,复以俗谛历然显现之故,故云二谛观。
黄柏霖:敬人者人恒敬之,领导离世员工伤心这个地方,「敬人者,人恒敬之。」我最近刚好我们的好朋友,我常提到的升恒昌企业的副董事长吴锡显先生,突然在八月二十七日,因为血管剥离舍报,那么七十一岁。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企业家,跟江松桦董事长,都是从事利他的菩萨工作。所以他往生,老法师也给他..
黄柏霖:从小培养忍让、谦让的心我们这边有一个艺人刚往生,一个非常杰出的舞台剧家(舞台的作家,编剧家)往生。他的儿子从小,他的父亲就教这个小孩子说,别人都说,儿子,我不能让你输在起跑点上。对不对?。但是这位舞台的编剧,这位导演,他就跟他儿子讲:「儿子,我要你输在人生的起跑点上」。你看..
黄柏霖:灾难当前不忘念佛毫发无伤【灾难当前不忘念佛毫发无伤】 我们一个莲友骑摩托车,在这个附近跟人家擦撞。她本来是要往东行,跟往西行的车子擦撞。因为车子行走,马路上只有双向道,一来一往。我们这位莲友庄师姐,她平常佛号不离口,她虽然不能做到至德成满、性德显露,但是至少她佛号不离心。..
我们都喜欢把禅坐复杂化。例如:我们坐禅时,曾下定决心:好,这次我真的要做到。不过,这并不是正确的态度──那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这种执取起初是很自然的。有时,夜晚,我要开始坐禅时,我会想:好,今夜,至少一定要坐到一点钟,不然我绝不起坐。但过了不久以后,我的心就已经开始踢我、反叛我,..
黄柏霖:在世杀害蚂蚁临终蚂蚁来报仇老法师说,吃众生肉,贪瞋痴是叫叁毒,杀生是瞋毒,所有一切病毒都离不开贪瞋痴。我们听清楚喔,我们都不喜欢生病,比如说得癌症,你得了什么样的绝症、重病,它一定有个塬因就是病毒。那病毒从哪裡来的呢?所有一切病毒,老法师说,都离不开贪瞋痴。这是「残伤他命..
黄柏霖:弥陀名号,即是德本『德本』,「夙植德本」,道德的根本叫「德本」,古代是以孝为德本。汉朝班固在《典引》里面这样说,「体行德本,正性也。」《孝经·开宗明义》章里面说,「夫孝,德之本也。」唐玄宗注,「人之行,莫大于孝,故为德本。」所以孝悌之道,尧舜之道也。孝悌它就是道德的根本,..
黄柏霖:六道轮回冤冤相报,要结法缘和清净缘所以凡夫迷失了自性就变成凡夫,在六道轮回里面,六道是真可怜,他生生世世出不去。在这里面最麻烦的事情是什么?是冤冤相报。拼命的在造什么?在造恩恩怨怨。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都是你自己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跟人家结缘,要结法缘,要结清净缘。结善缘..
我深深的觉得,我这十几年来带放生,我就觉得感触很多。像我家兄,我刚开始成立「放生会」,是因为他儿子结婚。他说,结婚办了几十桌,吃了很多猪肉、鸡肉,不好意思,觉得很惭愧。惭愧心就有好处,惭愧心一出来,善念就出来;惭愧心不出来,善念就发不出来。他说,「老弟,你可不可以帮我儿子放个生?」..
交命念佛以后需不需要做事业?学佛人应该理解到,世界以人为本,家庭也是以人为本,人以命为本。学佛的目的,交命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生命成为无量寿。不能说我们交命了,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今生已经得到人身了,这个人身来自哪里呢?来自父母。生命的生存靠什么呢?是来自..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觉烦恼痛苦,尤其是对生老病死之苦不能解脱,因此出家修行,以寻求解脱之道,也即是离..
明伟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公案:讲某日寺庙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师兄,我这把铁镐木把坏了。你等着,我去修一下再挖。师兄劝他移完树再修不迟,他说..
【我法二执】 p0648 显扬十六卷十二页云:复次前成空品所遮众生执,今此品中所遮法执;此二种执,谁从谁生?颂曰:法执故,愚夫起彼众生执。彼除,觉法性;觉法,我执断。论曰:由执法故;世间愚夫,起众生执。除众生执现起缠故;觉法实性。觉法性故;法执永断。法执断时,当知亦断众生执随眠。..
【狱卒非有情数】 p1296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二卷七页云:问:诸地狱卒,为是有情数?非有情数耶?若是有情数者;彼多造恶,复于何处,受异熟耶?若非有情数者;大德法善现颂,当云何通?如说: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生悦,死作琰魔卒。有说:是有情数。问:彼多造恶,复于何处受异熟耶?答:即..
【缘上总略义】 p1303瑜伽九十四卷十五页云:又此缘起总略义者:谓依转品,有因诸苦。又依还品,有因无漏所有诸法。又有因苦,因缘诸漏。又彼诸漏所依止性,从无明触所生诸受。又有因法住立因缘,则现法中烦恼断者唯有依缘。又复依于七种清净,渐次修集。为得无造究竟涅槃,应知宣说随顺如是缘性缘起甚..
【瞋行补特伽罗相】 p1322瑜伽二十六卷八页云:问:瞋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答:瞋行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憎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瞋缠;何况中品上品境界。又此瞋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长时随缚。由此瞋缠,为可憎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憎法。诸根枯槁,诸根刚强,诸根疏涩,诸根粗燥。为..
【诸菩萨惠施清净由七种相】 p1363瑜伽七十四卷十六页云:复次如诸菩萨所行惠施,当知此施,由七种相,乃得清净,谓施物清净。戒清净、见清净、心清净、语清净、智清净、垢清净。如是清净,当知一切皆有十相。如彼卷十六页至二十二页广释。..
【随法行】 p1366瑜伽八十四卷四页云:随法行者:于因转时法随法行。由闻他音,内正如理,而思惟故。又云:随法行者:法随法行。二解 显扬三卷十页云:二、随法行。谓如有一,性是利根;纯熟相续;自昔已来,恒择法行。由此因缘,今于诸谛,随择法行,趣向谛观。三解 法蕴足论二卷十三页云:随法行者:..
【我见熏习差别】 p0650 世亲释三卷十九页云:我见熏习差别者:由染污意,萨迦耶见力故;于阿赖耶识中,我执熏习生。由此为因,谓自为我。异我,为他。各有差别。无性释三卷二十页云:我见熏习差别者:谓四烦恼所染污意,萨迦耶见力故;于阿赖耶识中,有能执我熏习差别。..
【邪寻思】 p0671 瑜伽九十五卷十七页云:邪寻思者:当知即是欲等寻思。
【妙观察智所缘】 p0701 佛地经论三卷七页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普观一切自相共相,皆无障碍。故缘一切所知境界。
【究竟灭】 p0702 显扬八卷四页云:究竟灭者:谓一切烦恼、及彼习气、及所依苦、究竟永尽,应知。
梵语paca phalāni。又作五果。(一)六因所生及道力所证之有为无为之果有五种之别。指:(一)等流果(梵nisyanda-phala),谓众生由修不善之故,而乐住于不善,则不善之业转多,反之亦然;如此则果随业转,业与果同,业果相似,故称等流果。此果系由六因中之同类、遍行二因所得。(二)异熟果(梵vipāka-p..
坐禅所积功德之五种相。即:(一)息道善根发相,修行者数息观成就,于禅定时自心安悦而发善根;又分为(1)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2)随息特胜善根发相。(二)不净观善根发相,修行者于禅定中起不净观,舍爱着之所而发善根;又分为(1)九想善根发相,(2)背舍善根发相,(3)大不净善根发相。(三)慈心善根发..
(一)菩萨之异称。又作大士。菩萨远离迷执邪见,正见法理,乃圆满自利利他之行者,故称上士。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一上):“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永嘉证道歌] (二)上根之人亦称上士。 p715 ..
谓初地以上菩萨次第修行,断除一部分烦恼而证悟部分之中道。大乘起信论称之为随分觉,天台家则称为分证即。[摩诃止观卷一下、止观大意] p1321
俗称圆光法。即涂药于指上,诵咒而掌上光明如镜,能现种种相,预卜人之吉凶祸福,乃佛制所禁卜筮法之一。[梵网经心地戒品第十卷下、梵网经合注卷六] p1503
我国自汉魏以降,埋葬死者皆有瘗钱,据事物纪原卷九载,汉代之葬礼,昏晚时埋钱于圹中,以为死者之用,称为昏寓钱,后世焚纸钱以代之。日本民间仿效我国,于棺内置铜钱六枚,称为六道钱,近代亦改用纸钱。 p1298 ..
梵语alpa-punya。谓薄德少福。今世福德浅薄,乃因宿世作恶多,为善少,无宿世之善根,故苦多乐少,不得见闻三宝。新华严经卷十(大一○·五二上):“有刹金刚成,杂染大忧怖,苦多而乐少,薄福之所处。”[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九] p6512 ..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