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空行法教》蓮花生大士
蓮師說:
有些人自稱是密乘行者,盡做些殘忍之事,這不是密咒師的行為。
大乘意指以無私悲心珍愛一切眾生。
宣稱自己是密乘行者卻不行善去惡,是不夠的;
對所有密乘行者來說,整個人生起大悲心是必要的。
若沒有整個人生出悲心,你將會變成有邪見的外道,
即便你宣稱自己是密咒行者也沒用。
摘自《空行法教》蓮花生大士
蓮師說:
有些人自稱是密乘行者,盡做些殘忍之事,這不是密咒師的行為。
大乘意指以無私悲心珍愛一切眾生。
宣稱自己是密乘行者卻不行善去惡,是不夠的;
對所有密乘行者來說,整個人生起大悲心是必要的。
若沒有整個人生出悲心,你將會變成有邪見的外道,
即便你宣稱自己是密咒行者也沒用。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一、内净支 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二、喜..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一、舍支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一、不苦不乐支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
苦谛下四行 一无常 二苦 三空 四无我集谛下四行 一集 二因 三缘 四生灭谛下四行 一尽 二灭 三妙 四离道谛下四行 一道 二正 三迹 四乘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次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愈明通。加..
一众生空 二法空次四谛十六行而辩生法二空者。正明声闻之人。虽云通于三藏教门入道。而三藏教门。既有二空不同。故知修四谛十六行者。亦应有别。是以。毗昙见有得道。成实证空成圣。此皆约二空教门。有斯之异也。今为分别。修四谛十六行者不同故。次而辩生法二空也。通言空者。空以无有为义。无此生法..
一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次四禅而辨四无量心者。四禅但是自证禅定功德。而未有利他之功。故乐大功德者。当怜愍一切众生。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此四通名无量心者。从境以得名。以所缘众生无量故。能缘之心。亦随境无量。故悉受无量心名一慈无量心 能与他乐之心。名之为慈。若行者于..
【一行】 p0002杂集论十五卷十页云:一行者:即问论法。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已;除此法,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相问。如是一一问一切法。
【一切利行】 p0006瑜伽四十三卷十三页云:云何菩萨一切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利行。即此利行,复由三门;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以法业德招集守护..
边执见者,于五取蕴等随观执,若常若断,诸忍欲觉观见为体,障处中行出离为业,处中行者,谓离断常缘起正智。
宝现观者,谓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由佛圣弟子于三宝所已得决定证清净信,谓薄伽梵是真正等觉者,法毗奈耶是真善妙说,圣弟子众是真净行者。
不思议如来者,谓且于欲界始从示现安住睹史多天妙宝宫殿,乃至示现大般涅槃,示现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大行。一切菩萨所行者,谓从示现睹史多天宫,乃至现大神变降伏魔军。诸佛所行者,谓从示现成等正觉,乃至示现大般涅槃。..
不正知者,烦恼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犯所依为业。不正知身语心行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观察,以不了知应作不应作故多所毁犯。
古寺和尚,丹霞来参,经宿。明旦粥熟,行者只盛一钵与师,又盛一碗自吃,殊不顾丹霞。霞亦自盛粥吃。者曰:「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霞问:「师何不教训行者,得恁么无礼?」师曰:「净地上不要点污人家男女。霞曰:「几不问过这老汉!」..
[出华严经疏]一顿成诸行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二遍成诸行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着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成诸行。(行布法门者。..
喝参者唱参,盖报某伺候在此之义也。《品字笺》云:“参,趋承也,晋谒也。”《敕修清规·训童行》云:“凡旦望五参上堂罢,参头行者令喝食行者报各局务,行堂前挂牌报众。昏钟鸣,行堂前鸣板三下集众。行者先佛殿,次祖堂、僧堂前、前堂寮喝参。方上寝堂排立,参头入方丈,请住持出就坐。参头进前插香..
《禅苑清规·赴粥饭》云:“十声佛罢,良久,打槌一下,首座施食。粥云:粥有十利云云。斋云:三德六味云云。 饡饭云:施者、受者云云。施食讫,行者喝食入。喝食须言语分明,名目不赚,若有差误,受食之法不成,须令再喝。”《永平清规·赴粥饭法》云:“喝食行者先入前门,向圣僧问讯讫,向住持人前..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当日侵早,方丈、客头、堂司行者,各写回礼榜,贴众寮前。方丈榜贴上间,两序榜贴下间。”榜式云:回礼榜表
旧说曰:“早粥已过,午斋未及,在其中间讽经,故曰半斋讽经。”又见〈节时类·半斋〉处。《敕修清规·达磨忌》云:“堂司行者覆来日半斋,各具威仪,散忌讽经。”
师子奋迅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谓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受想定。从灭定起,还入非非想定。从非非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定。如是次第,还入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譬如师子奋..
超越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起,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四禅。四禅起,..
不应行者,谓一切恶,是不应行,分为不应行及应离之二。
行者若修禅时,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一、因外发动 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是为因外发动。二、因内发动 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是为因内发动。..
兹叙大乘之法,亦以信解行证四分说之,其义虽已见于小乘篇中,兹为大乘篇说,不妨重复述之。谓信解行证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终证得其果也。又单就信解而言,闻佛之说法,初信之,次解之,则谓信解。又钝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也..
兹叙小乘之法,以信、解、行、证四分说之。信解行证者,是佛道之一期。先信乐其法,次了解其法,次依其法而修行,终证得其果也。又单就信解而言,闻佛之说法,初信之,次解之,则谓信解。又钝根信之,利根解之,是曰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也。又就信行而言,信行对法行之称,自依圣法而行曰法..
三密相应,速得成佛,密教之独义也。一、身密 手结印契也。二、语密 口诵真言也。三、意密 心作观也。就于真言行者之大途而说,虽当以身口意三密具行而成佛,然根机万差,或行二密,行一密而成佛。
转依者,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证得。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密多。义见后文。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云五轮三昧:轮有运转摧碾之义,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亦必勇猛精进,摧破惑业,从浅至深,从凡入圣,亦犹轮之义也。一、地轮三昧 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证未到地定,顿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动,由未到地..
涅槃经云一行: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
华严经疏云二行:一、顿成诸行 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愿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二、遍成诸行 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成诸行。..
大宝积正法经云:一、乐住林间 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然,思惟正道,而广集一切善根也。二、四事摄物 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善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而广集一切善根..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