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果智分第十一

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

前边儿说完了果断――无住涅槃,说无住涅槃可不是小乘可比的。现在说果智――无上菩提、大菩提。菩萨之果智殊胜又表现在哪儿呢?注意:果断是从断烦恼的角度来说的,而果智是从成就圣智的角度来说的。果断是断除一切烦恼,从这个角度来说叫断德,果智成就无量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叫智德。

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

果智的殊胜这里说了,是成就三种佛身。先标出来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下边儿说明。

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

啥是自性身?自性就是本来就有,身是可为一切法的依止,就象我们这个身体是器官的依止处一样。自性身以真如为自性,它是一切功德法的依止处。成佛得大菩提的自性身是啥?谓诸如来法身,说,自性身就是我们常说的法身,法身这个名字的含义是啥?为什么叫法身?法指功德法,身是依止,合起来就是说:它是一切功德法的依止,所以叫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就是指无量无边的功德法,都以自性为依止、以法身为依止。当修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自性就在一切法上生发出大自在的活动、无障碍的活动。

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

自性身可以生发出大自在的活动,受用身、变化身能不能由自性身生发?当然能!受用身、变化身本就是法身的一种作用。自性身(法身)这是成佛后的清净境界,是他自己的功德境界,而受用身、变化身则是佛的大悲心广度众生的境界,这是利他的功德。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谓依法身,原来这受用身是以刚才说的法身为依止,也就是说,受用身是由法身生起的,种种诸佛众会所显,种种诸佛会是说菩萨成佛之后都要说法度众,当然这里说的可不是象阿含经里释迦牟尼给某个人说法解惑一样,而是象华严法会那样,有无量无边的法身大士来参加法会,来参加这大法会的都是圣位菩萨、法身菩萨,凡夫是参加不了这法会的。参加这法会的菩萨所见到的佛身就是受用身,佛的受用身就是教导这些法身菩萨的。种种诸佛众会所显的所显,是指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他们在大法会中所见到的佛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功德、因缘不同。同在一个屋里,所看见的同一张桌子,也是各见各的面儿,都不一样。这就是说受用身对不同的众生来说所见不同。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法身佛为了度化众生,要用一些不同的方便,比如说他得现不同的身相,还得现出清净的佛土,还得说种种的微妙佛法等。菩萨见到这样的佛,听佛说这样的法,受到种种的法乐这就叫受。菩萨在佛所现出的佛土里可以享用佛现出的一切,这就叫用、受用。也就是说,佛现出清净佛土、说大乘佛法,让菩萨来享用,也就是说,受用身是法身菩萨所见到的佛。

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覩史多天宫现没、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证大菩提、转大*轮、入大涅槃故。

而佛的变化身呢?亦依法身,也是以法身为依止的。现在我们说的变化身就是示现八相成道的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就是变化身。从覩史多天宫现没,覩史多天就是兜率天,现没就是示现不在兜率天了,从兜率天到人间来了。这是八相成道的第一相:降兜率。受生,第二相:在人间降生了。受欲,第三相:在人间享受五欲。踰城出家,悉达多太子在二十九岁这一年的一天夜里,带着车匿越城跑出来出家了。往外道所修诸苦行,释迦牟尼刚出家的时候也是到各处参访,著名的有六师外道,释迦牟尼到他们那儿参访。而后到雪山修了六年的苦行。证大菩提,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行,发觉不行,因之舍弃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养,到菩提树下禅定,发愿说,若不成道终不起座,夜睹明星而证得无上菩提。转大*轮,佛陀成道之后,弘法度众。入大涅槃,释迦牟尼佛在八十岁入灭了。这就是八相成道,各处说法稍有不同,有些地方没有参访外道这一相,而有降魔。这关系不大。这变化身是度化凡夫的。

此中说一嗢柁楠颂:

下边儿是分十种情况来解释菩萨果智的殊胜,这儿先用一个颂子来总标。

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

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

这个颂子就是十相,果智这一部分就是用这十相来显示的。这个颂子要读成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后边儿的明诸佛是说,就是用前边儿的相、证得、自在等十相来表明诸佛的果智殊胜的。下边儿就具体来解说大乘菩萨的果智十相。

诸佛法身以何为相?应知法身略有五相:

第一相就是相。说,诸佛法身的体相什么样儿呢?说,诸佛法身的体相有五种表现。

一、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

先看第一种表现:转依为相。转依就是从我们现前的分别心里修止观、修六波罗密多等,渐渐地就把烦恼障、所知障等杂染分依他起性破除了。杂染分依他起性就是由内心的执著熏成的烦恼种子。现在要把他们破除。转灭就是把这杂染分依他起给破除。在转灭的同时还有一得,有一失必有一得,得了啥?得了解脱一切障,就是说从一切障中解脱出来,解脱后是什么样子?于法自在转!就是心在一切法上都是自在的。我们没有灭除执著,所以我们见到可爱的境界心里就动,看见可恨的境界心里也动,从来就没有自在过,现在你的心自在了。什么叫自在?就是自己愿意咋样儿就咋样儿,不受别人的影响,当然,佛教这是说的内心,指内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受一切法的影响。现在你解脱一切障,就于法自在转了,没有什么能够影响你。大自在的境界现前了,没有烦恼的系缚了,那么,就是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清净分依他起性可以说就是就是清净法界、圆成实性,也可以说是清净依他起,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智慧现前。法身就是这样儿的:远离无量无边的杂染,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这就是法身的转依相。

二、白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

第二种相是白法所成为相,白法就是无漏功德。无漏功德所成就的相就是白法所成相。也就是菩萨在成佛之前所修的六波罗蜜多修圆满了,这样,在成佛的时候就有十种大自在。哪十种自在呢?下边儿分着说一下。

此中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

第一是寿自在,就是寿命问题,他想在这儿活多久就活多久。我们凡夫想活但就是活不了,阎王爷来抓,想活短点儿也不行,千古艰难唯一死,死是很难的。这个寿自在是指佛的自受用身,是无量寿!第二个是心自在,就是指世间一切尘劳杂染不能染污它,伤害不了他。《别译杂阿含三一九》有象护尊者吓佛的故事,说象护当时是佛的侍者,佛夜里还经行不睡,象护太困了,但是佛教中是师父没睡,弟子不能先回屋睡,象护就想:世尊不睡,我应该想法让他睡。象护就装成一个薄俱罗鬼来吓佛,佛说,你可真愚痴,难道你不知道如来是没有一切畏怖吗?佛的心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自在。第三个是众具自在,众具就是财富,要多少有多少。说,这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是由修布施波罗密多而得的。布施有法施、财施、无畏施,法施得寿自在,这是因为法施可以救众生慧命,所以在果上得寿自在。无畏施得心自在,这是因为无畏施是解除众生内心的恐怖的。财施得众具自在。

业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

第四个自在是业自在,就是说,成就法身时,身、语、意三业自在。第五个是生自在,就是说,佛想到欲界受生就到欲界受生,想到色界受生就到色界受生。凡夫可是不自在的,是随业而流转的,业力使你到哪儿你就得到哪儿,想不去是没门儿的。但佛菩萨是自在的。这业自在、生自在是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这是因为持戒波罗密多圆满的缘故。因为持戒的人在因地时三业清净,他只作善,所以成佛时得业自在,因为他不作恶,所以在果地得生自在。

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

第六种自在是胜解自在。就是说你你内心里的想法特别有力,境界就随着你内心里的想法而现。比如说你内心里想水,因之你看见的就不是咱们看见的桌椅了,而成了水。也就是说,内心胜解可以转境。这个是自己的内心转自己的境,不是你的内心转我的境。在楞严上有月光童子的故事,老和尚作观小和尚看见水,这是错误的。这就是胜解自在,这是因为在因地修忍辱波罗密多而成就的。这是因为在因地修忍辱波罗密,能容忍众生的种种境界,所以感得果地的外境随心而转。

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

第七个自在是愿自在。胜解自在是说把已经有的境界随心地转变,而这愿自在则是说,没有的境界随心所欲给现出来、创造出来。这个愿自在是因为在因地修精进波罗密多而成就的。在因地你作一件事儿一定至始至终要作成功,所以到果地就心里想作什么事情就一定成功。

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

这是第八种自在,是说五种神通都具足了,无障碍了。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这五通是因为在因地修禅定波罗密多而成就的。

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

第九种自在是智自在,佛的大智慧是自在无碍的,通达一切法、一切众生,世、出世间的一切都通达。第十种自在是法自在,是说佛能够安立无量无边的法门而教化众生。这许多的法门都是佛陀安立的而已。这两种自在是因为因地修般若波罗密多而成就的。

这十种自在是白法所成相。

三、无二为相,谓有无无二为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空所显相是实有故。

菩萨果智十种殊胜相的第三相是无二相。二就是指世间法,因为世间法都是相对的,有长才有短,有大才有小,这就叫二。圣者的法身是超越世间的,是没有二的。无著论师在论文中说了三种二相。第一种是谓有无无二,就是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具体来说,就是由一切法无所有故,指遍计所执的一切法都是没有的。我们现在觉得这遍计所执法是十分的真实,但佛说众生遍计执的境界是一无所得的。还有一句空所显相是实有故,就是说空性所显现的离一切相的境界是真实的。由一切法无所有故,所以非有;空所显相是实有故,所以非无。

有为无为无二为相,由业、烦恼非所为故,自在示现有为相故。

第二种无二相就是:有为无、无为也无,有为法无、无为法也无。有为无就是由业、烦恼非所为故,我们一般说的有为法,就是指所有的因缘所生法,而现在这儿说的有为法是指业、烦恼所造的一切法。法身的境界可不是有漏的业和烦恼所造成的,法身是大自在境界,绝对没有染污的业和烦恼的情况,所以叫有为无。下边儿一句说,自在示现有为相故,就是说,他是能够广度众生的,他不同于二乘人的无为境界。二乘人弃舍了业、烦恼,入无余涅槃了,但佛能自在无碍地示现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现出有为的身相而为说法,所以无为无。由业烦恼非所为故是不同于世间的有为相,自在示现有为相故是不同于二乘的无为相。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后就不示现有为相了。

异性一性无二为相,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无量相续现等觉故。

第三种无二相是:异性无、一性无。异性就是事物的彼此差别。一性是事物的体性不分彼此。我们觉得,这世间不是异就是一,不是一就是异,现在法身是超越了异、一的。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这是说不异的,指的是一切佛的无分别智,根本是没有不同的。他们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依止的清净法界、圆成实性,或者说真如,都是一样的。无量相续现等觉故,既然佛与佛没有差别,能不能说根本就没有无量无边的佛、只有一佛呢?不能这么说!这一句无量相续现等觉故就是说,佛从最初发心成佛的地方来看,差别还是有的。相续就是众生。无量的有情,各有各的因果系统,不相混乱,他们遇上三宝,发心修行,慢慢地成佛了,现等觉故,等觉、妙觉是菩萨的果位,马上就成佛了,觉悟诸法实相了,要成佛了,这样来看,就有无量无边的佛,不能只是一位佛。这就是不能说是一性。下边儿还说这个道理。

此中有二颂:

这两个颂子还是说异性一性无二相的。

我执不有故于中无别依

随前能证别故施设有异

我执不有故,说,凡夫是有我执的,因为有这我执,所以就在自己的这个因果系统里一直地相续轮回下去,每一个有情都有他自己的因果系统,但佛是无我的,他没有我执,他有的是无分别智,所以佛与佛之间是无分别的、他与众生也是无分别的。所以说于中无别依――在清净法界里没有彼此生命的不同所依,都是无分别的,只有一个清净法身。凡夫因为我执,所以轮回,要是能够修学佛法,到佛的境界时,就没有我执,见一切都是相互融摄的。就是说,没有异性,异性无。随前能证别,随是随顺,前是以前,指成佛以前,能证别就是修行时各阶段的差别,初地与二地有差别,与三地、四地都是有差别的等,这一句就是说,随顺他以前从作凡夫的时候,一直到转凡成圣,再到十地菩萨等,这还是有差别的。故施设有异,所以就安立了各自不同的名号。这是释迦牟尼佛,那是阿弥陀佛,那是药师佛等等的不同。所以,这后两句是指佛与佛在修行时的别愿不同而成就的情况,所以给安立了不同的名号。这种种的名号其实都是施设而已。既然施设了不同的名号,所以就是一性无。

种姓异非虚圆满无初故

无垢依无别故非一非多

这第二个颂子其实说的给前边儿是一样的,还是说的非一非异,不过是用不同的理由来说的。这里先用四个理由来说非一。种姓异,这是第一个理由。种姓就是指有人是声闻种性,有人是缘觉种性,有人是菩萨种性,这不一样。有的人他就是想成佛,有的人就是想作罗汉,这就是种性不一样的缘故。种性不同,就发心不同,导致修行证果的情况不同。所以佛不是只有一位,有多佛,非一!非虚,这是第二个理由。就是没有徒劳的意思,指发了菩提心,培植了很多福德智慧资粮,我们在凡夫位培植资粮很不容易,到八地菩萨以后,那是大自在、无功用行的境界,培植福德、智慧就比较容易了。如果只有一佛的话,我们的辛苦不是就没有意思了吗?我们根本不能成佛,那我们还辛苦什么劲儿~~非虚就是说,不,我们的辛苦不会白辛苦,是会成佛的。你只要发心,都是能成佛的。圆满是第三个理由。种姓异和非虚是因地时候的情况,这个圆满是成佛以后的情况。成佛以后,佛以三乘法普度一切众生,你是声闻乘我给你说声闻乘法,你是缘觉乘我给你说缘觉法,当然,一般来说,缘觉不用佛给说,但要是能说我也是给说的,你是菩萨乘我就给说菩萨乘法。佛就是这样教化众生的,如果只有一佛,其他的都不能成佛,佛就不必要用菩萨乘来教化菩萨乘众生了,这样呢,就不是圆满的了,现在说是圆满,所以佛是非一。无初故,这是第四个理由。既然有这么多佛,那么,哪一位是第一个成佛的呢?说没有第一、没有最初。要是有第一的话,在第一的前边儿就该没有佛了,现在说是没有最初的。佛前还有佛,永远推不出个第一来。这四个理由来成立非一。下边儿说无多佛,就是非异。无垢依无别,无垢依就是清净法界。佛消除了所有的染污种子,得了究竟清净的无分别智,清净无分别智所依止的平等法性是没有差别的。既然无差别,你能说佛有很多吗?从清净法界上说,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等是一样的。这就是非异、异性无。

四、常住为相,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

这是说法身以常住为相,就是指佛的法身是常住不变的。为什么法身常住呢?下边儿有三个理由。谓真如清净相故,这是第一个理由。就是说佛陀无分别智所证悟的是清净真如,所谓清净就是没有戏论相,一切的戏论相都是染污的,离一切戏论的清净真如是常住。有为法是生灭变化的,而离一切相的无为法――真如,是没有戏论相的,是常住的,而佛的法身是以真如为体,所以佛的法身是常住而没有生灭变化的。本愿所引故,这是第二个理由。本愿的本,就是最初。说,佛陀最初在发愿的时候,发的就是普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愿,因为众生有很多,所以他得尽未来际度。因为他有度众生的愿,众生很多,所以他就得继续存在,这就使得他得常住。所以说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这是第三个理由。佛陀要度众生,但度众生这件事儿,是没有终结的一天的,所以他得常住。

五、不可思议为相,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无有世间喻能喻故,非诸寻思所行处故。

法身有不可思议相,为什么说不可思议呢?有三个理由。真如清净自内证故,佛陀无分别智证悟了清净真如,没有证悟清净真如的人,是想不出清净真如的情况的,我们凡夫总是爱揣测,用我们的分别心来思维佛陀的境界,这是思维不到的。这一个真如清净自内证故是说,真如不是凡夫的分别心能推测出来的,是要用无分别智才能证悟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无有世间喻能喻故,这是第二个理由。说凭世间的比喻是没法来比真如的清净境界的,因为世间的譬喻都是思量的境界,而清净真如是超出思量的境界的,是最究竟圆满的,这是不该去思议的。非诸寻思所行处故,这是第三个理由。说,真如的法身境界是无分别智,不是寻思这样的心所,活动的境界,所以不可思议,不能去思惟法身的境界。

十门分别的第一门――相,到这儿就完了。

复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

这是第二门。第一门说佛陀的法身有五相,那么这五相是啥时候、怎么样证得的呢?

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五相善修,于一切地善集资粮,金刚喻定破灭微细难破障故,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

谓缘总相大乘法境,说,无量大乘法门的总相是真如,总相这个真如境界是由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来缘取的。无分别智缘取真如是无相的,后得智缘取真如则是带着真如的相,就是说,后得智是为一切众生说法的。要想得证法身,你必须得修行,修行一共有五相,论文中说,得五相善修,什么是五相善修?翻回五十页,第一行说,由五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现在说五相善修,就是这个。如果你能五相善修的话,那么就可以证得法身,在欢喜地就证得法身,然后一步步圆满,到成佛的时候究竟圆满,所以我们是把得到圆满无上菩提时的究竟圆满法身叫最初证得(究竟)法身。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就是五相修里的集总修。这一句于一切地善集资粮是五修的总说、略说。于一切地,就是从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从开始发心一直到十地,不断地善集资粮――一直积集福德、智慧资粮。金刚喻定是到后边儿的金刚道,在《八识规矩颂》中有一句金刚道后异熟空,那里说到了金刚道,金刚道是成佛前的刹那,在那时候可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金刚道定心成就了,就可以破灭微细难破障故,就是说到金刚道的时候,破除一切,不管你是再难破的障碍都统统被一扫而光。金刚喻定的金刚是不可破坏的意思,它可以破其它一切。得了这样的定,就可以连最微细的所知障、烦恼障的一切种子都破掉。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此定就是指金刚喻定,这种定可以破最难破的微细障。无间,没有间断、一直地,指一直把一切障都远离,一切障想回来一会儿,是根本没得商量的,想都别想,这个门对它已经堵死了。这样呢,就得了转依。灭除一切障之后,大智慧现前、法身真如圆满出现,这就是转依。刚才你问法身啥时候、怎么样出现,现在就说,在金刚道的时候,破除一切障,真如圆满出现,这时候就证得圆满法身。

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

这是第三门。法身有几种自在呢?简单来说有五种自在。前边儿说过十自在,那是由六波罗密多圆满而得的十自在,那是偏重于因地说的(也就是一般说的转识成智),现在说的五自在,则偏重于果上来说,偏重于果上说就是转五蕴为自在。

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

第一个是佛土自在。佛土是清净微妙的。自身相好,首先是佛自身的相好,庄严无比,这是大自在的境界。自身相好一般是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中阿含》十一卷中有《三十二相经》(见《大正藏》1册493页上栏-494页中栏),在《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卷中有三十二大士相,八十种随好(见《大正藏》6册967页中栏-969页上栏)。《瑜伽师地论》四十九卷也有,都讲到三十二相以及八十随形好。无著论师在这儿举了一个自身相好的例子,他说的这两种相给一般说的三十二相里不一样。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无边音声是说佛的音声不可限量,不管你与佛距离多远,只要与佛有缘,佛只要是度化你,不管你在哪儿,佛说的话你都能听到。也就是说,你参加佛陀的法会,你坐在前边儿、坐在后边儿,都听得一样清楚。要是在我们这个地方,远了就听不见了,在佛土里是不会的。《阿含经》里有目犍连尊者试佛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的故事,目犍连尊者一直跑到了奇光如来那里,还照样听见释迦牟尼佛的音声。无见顶相,就是看不见头顶,为什么看不见头顶,因为他太高大,你得仰视。这佛土自在是怎么成就的呢?由转色蕴依故,这是因为佛把有漏的色蕴转依成了无漏圆满的了。

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

第二个自在是乐住自在,这乐住自在是无罪无量广大的,无罪是说我们凡夫的三受,或者说五受,就是苦、乐、舍、喜、忧,都是有漏的、染污的,成佛时所得的受是无漏的、清净的。而且这受是无量广大的。佛有无量的甚深三昧,所以是广大的乐住,没有什么能够破坏。这乐住是怎么成就的呢?由转受蕴依故,是因为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把有漏的受蕴转依了的缘故。

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

第三个自在是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名身、句身、文身是《百法明门论》中的内容。一个一个的名字,由名词组成一个一个句子,由句子组成一篇文章。身就是由众多聚集起来的意思。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就是说佛的法身为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也能用名身、句身、文身进行辩说,也能假借名句文来表达佛法。这种自在是怎么成就的呢?由转想蕴依故,凡夫的想蕴是有漏的,佛陀的想蕴是无漏的,有漏的想漏转成无漏的了,这就成就了这种自在。

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

刚才说过了色蕴、受蕴、想蕴转依后的自在,这是行蕴转依后得的自在。行蕴转依的自在有这么一些:现化自在、变易自在、引摄大众自在、引摄白法自在等。现化自在是指佛因为内心的自在而显现出种种的神变,无障无碍。变易自在是指能转变一切境界,能把水变成火,能把砖瓦变成宝贝,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佛有无量变化。引摄大众自在是指佛陀能善巧说法,引导众生趣向无上菩提。引摄白法自在指佛能引摄出无量无边的清净功德。这现化自在、变易自在、引摄大众自在、引摄白法自在,都是因为把转变了有漏行蕴的关系。

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

第五种自在是四智自在。就是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末那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翻到世亲释267页看第一行,此中大圆镜智者,谓无忘失法,所知境界虽不现前,亦能记了,如善习诵书论光明。再翻到无性释524页看第三行,当知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虽所识境不现在前,而能不忘,不限时处,于一切境,常不愚迷这两种解释差不多是一样的,就是说大圆镜智是不忘失法,我们现在干什么都老忘记,一段时间不用就忘了,但佛不会。大圆镜智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依止处,要是没有大圆镜智,其他三智就没有。我们凡夫的根身器界是由第八识现的,成佛时就由大圆镜智现出来根身器界。在凡夫的时候,由阿赖耶识摄持一切惑业苦的种子,成佛了以后,一切无漏的闻熏习的种子都摄持在大圆镜智里了。然后看平等性智。说,末那识在因位的时候执著自我、四烦恼常俱,所以不平等,到成佛的时候,(其实是到登初地的时候)出现平等性智。觉知一切众生心性平等、一切菩萨心性平等。第三是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就是成佛的时候,能够随心的作意现出种种三昧、种种智慧,为一切众生宣说佛法。第四是成所作智,就是说佛陀一切都圆满了,所愿皆成,成就了所应该作的一切事情,教化一切众生。

复次,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略由三处:

这是十门分别的第四门,依止门。法身就是法的依止处,法身可以作什么的所依呢?就是说,有多少境界得依止法身呢? 简单来说,有三种境界依止法身。

一、由种种佛住依止,

说,种种的佛住要依止法身才行。佛住就是说成佛以后,他因为要度化众生而不入无余涅槃,他既然不入无余涅槃,那么他就得有可住之处,他就得依法身而住。在世亲释267页说,由种种佛住依止者,谓佛安住圣住、天住、及与梵住,故言种种,法身为此诸住所依,是故说名佛住所依。525页无性释中说,由种种佛住依止者,由诸如来所得法身,与所安住种种天住、圣住、梵住为所依止。诸天住中,如来多住第四静虑;诸圣住中,如来多住空解脱门;诸梵住中,多住其悲。如是种种如来所住。无著的论文说得不很清楚,但世亲、无性的解释就清楚得多了。天住是指色界四静虑,佛心就住在四静虑里。梵住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佛心住在悲无量心里,这样他才度众生,没有悲怎么度众生?圣住就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佛心住在空解脱门这里,这样离一切相。这圣住的空住其实就是无相的大涅槃,而天住的第四静虑和梵住的悲无量心则是有相的,这是度众生的,这样呢,佛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是无住涅槃的境界。这三种住都以法身为依止。

此中有二颂:

这儿有两个颂子。这两个颂子是说佛住的无住涅槃与声闻、缘觉的涅槃不一样的地方。世亲释中说是为显诸佛解脱殊胜,说二伽陀。

诸佛证得五性喜皆由等证自界故

离喜都由不证此故求喜者应等证

第一句说,诸佛证得五性喜,就是说诸佛成就了五种不同的欢喜,为什么有这五种喜呢?皆由等证自界故,就是因为诸佛证悟了一真法界了。自界的自是遍于一切、特别广大的,什么东西遍于一切呢?当然是清净法界。因为佛证悟了一真法界,所以成就了五种欢喜。离喜都由不证此,离喜就是没有这五种欢喜,就是指声闻、缘觉,他们没有这五种欢喜。为什么他们没有这五种欢喜呢?都由不证此,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证悟清净法界。故求喜者应等证,所以说,要是想成就这五种喜,你就得努力去修证无上菩提、证悟一真法界。

由能无量及事成法味义德俱圆满

得喜最胜无过失诸佛见常无尽故

五种喜到底是哪五种喜?能无量、事成、法味、义、德,就是这五喜。能无量是指一真法界的功能是无量无边的,证悟了一真法界的佛,觉察到有这么多的能,有大欢喜,所以这是一喜。事成的事,就是所作的事情;事成就是说他所作的事情――度化众生,一定能成功,虽然有情无量无边,佛菩萨誓度之,佛菩萨知道这件事一定能成功,有大欢喜,所以这是第二喜。法味的法,就是佛教化众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这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佛法,是最清净法界的正等流。佛菩萨证悟一真法界,觉得法味特别殊胜。这法味是以语言文字的佛法为缘而修行达到离文字第一义谛时,有大欢喜,这是第三喜。义是指经典所诠之义,经典有无量的义,佛菩萨随心想要某个法门某个法门就现出,所以有大欢喜,这是第四喜。在无性释中还有一句话,复有说言,义谓涅槃,要是指涅槃当然这也是一喜了。德,指证悟了一真法界,成就无量的功德,有大欢喜,这是第五喜。把能无量、事成、法味、义、德作为五喜,是无性释中的说法。世亲释中稍微有点儿不一样,世亲释中是把义和德合起来算成一种喜,而把下一句颂子得喜最胜无过失说成第五喜。得喜最胜无过失就是指成就了前边儿的喜(按无性说是已经五种了,按世亲说则是四种),这喜是最殊胜的,不是世间以及二乘所能及。无过失就是说这喜不会引起烦恼障、所知障的污染,是最极清净的喜。按世亲的说法,这是第五喜――因为前四喜而喜。我们现在要是有喜的话,会因喜而造业,就是咱们说的得意忘形。球迷因为打球输了而闹事,打球赢了也闹事儿。最后一句是诸佛见常无尽故,就是说,佛大悲心不入无余涅槃,他见到的这五种喜是一直地相续下去没有穷尽的。

二、由种种受用身依止,但为成熟诸菩萨故。

刚才说的是种种佛住依止法身,这是说种种受用身依止法身。受用身是法身大土所见到的佛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受用有两种受用,一种是自受用,就是法身,第二种受用是他受用。他受用就是被法身大士所受用,也就是度化法身大士。受用身有很多种的不同,十地菩萨所见皆不相同。初地所见的与二地所见的就不一样,与三地所见的也不一样。观音菩萨所见的与文殊菩萨所见的也不一样,别看他们都是早已成佛的,这就象咱们同坐在一个屋里,也都是凡夫众生,但所看见的这张桌子也不一样,你看见的是那个边儿,我看见的是这个角。这受用身也得依止法身而有,他是法身示现出来的。法身显示受用身出来是干吗的?但为成熟诸菩萨故,说,显示受用身出来只是为了度化诸菩萨的。地上菩萨虽然也得了法身,但功德还没有圆满,还要依靠佛的教导,这时就由受用身佛来给说法,来成熟地上菩萨的修行。

三、由种种变化身依止,多为成熟声闻等故。

第三,种种的变化身也要依止法身。变化身也是各式各样的,变化身是凡夫见到的佛。法身佛示现变化身佛出来干吗的?多为成熟声闻等故,说,变化身大多是为了度化二乘人的,就是说,为凡夫培植声闻、辟支佛的善根,当然,也可以给有的众生培植成佛的善根。佛为了成熟这些人所以示现变化身。无著论师在论文中用了一个多为成熟声闻等故,就是指还有一少部分是成佛的。这样就说了三种依法身的情况:种种住、受用身、变化身。

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略由六种:

这是十门分别的第五门:摄持门。法身容含多少佛法?摄持就是容含、含摄等意思,也就是说,有多少佛法组成法身?由多少功德聚成法身?法身就是由功德聚在一块儿成就的。法身不是只有平等法性,还有很多功德。这里说了六种佛法功德。

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

六种佛法的第一种是清净佛法,这里说的清净佛法是指啥?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说,就是弃舍了阿赖耶识里的有漏种子,得到无分别智,证悟清净真如,就有了无量功德庄严的法身。一般说是转识成智,但这里说是转识得法身,法身通常是指平等法性说的,这就是说平等法性和大圆镜智是一回事儿,从真常不变的理性上说,叫它平等法性,从其大智慧光明来说,叫它大圆镜智。注意,平等法性是每一位佛都平等,都无差别。窥基法师说,当来下生弥勒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我释迦牟尼就是过去的毗婆尸佛。就是这个意思。

二、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

第二种佛法是异熟。异熟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由异熟是指法身是纯净无漏的,不是世间有漏的境界。虽然在世间修行时是有漏的,但到成佛时是无漏的,这是发生了变异,这主要是说异熟的变异而熟这个意思。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色根就是前五根。在我们成佛时,就转色根――把色根给舍弃了,而后就得异熟智,成就了异熟的智慧。我们凡夫这个身体是由五根组成的,是物质性的,到成佛时弃舍色根,得异熟智,就是说,佛是以智为身!这样咱们就知道了,法身佛是没有色相的、没有形相的。所知相那儿说十一识,里边儿就说到,身也是识的所现。

三、由安住,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故。

第三种佛法是安住。安住是啥意思?论文中说了,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其中这个欲行等住的欲是欲界,行就是活动,主要是指心的活动,欲行就是心在欲界活动,因为心在欲界活动,所以你就在欲界受报,你就是欲界众生。因为心里有欲望,所以你造业,所以你受苦,这是一连串儿的。欲行等住就是欲行住、色行住、无色行住,心在欲界活动就是欲行住,心在色界活动就是色行住,心在无色界活动就是无色行住。那个等字儿就是色行、无色行。众生在欲行等住就是在三界里流转,就有很多的烦恼,因而不能出离。好,现在好了,成佛了,就转欲行等住而成无量智住了,那个转是舍弃,以前我说过,转是生起,但在这儿是舍弃的意思。转欲行等住就是舍弃了三界的情况,得到的那个无量智住是咋回事儿呢?无量智就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境界,各种各样的智慧都有了。

四、由自在,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

第四种佛法是自在。说,转种种摄受业自在,摄受业的摄受就是积聚,比如说积聚财富来享受,现在是摄受业,就是积聚了些业来受报。这个摄受业自在的自在可不是得大自在的那个自在,而是存在、生存的意思,比如说你要是不能积聚一定的资财,你就没法子生活,不能生存下去,比如说你是一个律师,你要是业务不好,你就没有生意,你律师就当不成了,所以,这个自在应该是业务熟练、过得舒服的意思。现在成佛了,就不是这样了,不在这上面自在了,要转种种摄受业自在,而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就是说,成佛之后,成就无碍的神通,大自在的神通,到一切地方去救度众生都没有关系。佛陀的这自在才是真的自在。

五、由言说,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

第五种佛法是言说,就是语言、思维。我们的言说是从哪儿来的?就是从一切的见闻觉知而来的,从见闻觉知而来的言说,都是虚妄的,实际上根本就是戏论,在凡夫的时候就是这样。现在成佛了,就要把这样的戏论给舍弃,只要舍弃了这个,就可以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什么意思?就是说,佛有无障碍的微妙辩才,佛有自在地演说这微妙佛法的智慧,他能在没有三宝的地方建立三宝、成立佛教、教化众生,能令众生离苦得乐了。因为众生有见闻觉知的言说,佛菩萨就也善巧地设立这样的言说。

六、由拔济,谓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

第六种佛法是拔济,这是佛的慈悲境界。论文说,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说,我们虽然是凡夫,我们生在娑婆世界,有言,业不重不生娑婆,但我们也不是连一点儿的好事也不作,我们有时候也是会作一点儿的好事的,那么,这就是拔济一切灾横过失。现在成佛了,就把在凡夫时候作好事儿的不净心舍弃,就是说,在我们凡夫作好事儿时,会想,这是我在作好事儿,现在成佛了,这心就要舍弃,不要想这是我在作好事儿,你要把这当成一种自然的反应而已。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的转是舍弃,舍弃这个之后会怎么样呢?说,你会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这是一种智慧。王恩洋的解释更通俗,说我们的不如意有很多,这不如意就是灾横过失,比如说,你冷、你热等,现在你有智慧,你可以作出棉衣、造出空调,这就叫拔济一切灾横过失。比如说有病了,你可以给治好,这也是拔济一切灾横过失。但是,我们凡夫在作这些事儿的时候心不清净,所以要转,就是舍弃不清净心。成佛后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就是把心念调清净了。

应知法身由此所说六种佛法之所摄持。

这是一句总结。说,法身就是这六种佛法组成的、成就的。

诸佛法身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接着这是十门分别的第六门:差别门。就是说,诸佛的法身是有异还是无异呢?

依止、意乐、业无别故,当言无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

说,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说了,要是按依止、意乐、业这些方面来说,就是无差别的,要是按无量依身这方面来说的话,那就是有异。论文中是依止、意乐、业无别,意思就是依止无差别、意乐无差别、业无差别。所谓依止就是指真如,因为一切佛都是以真如为依止处,所以,从真如这一方面来看,一切佛是无差别的。意乐,最通俗的说,意乐就是心里高兴。这是指佛的意愿都是清净无漏的,都是要利益一切有情的,从这点儿上来说,佛与佛之间没有差别。业就是所作的事儿(以及其影响),佛作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儿,从这点儿来说,佛与佛也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从这三方面来说,当言无异,佛的法身是无差别。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这是换了角度了。说,每一位佛,最初都是凡夫,他们在凡夫时发了菩提心,每一位凡夫都是一个完整的因果系统、生死系统,各有各的生命。论文中的依身就是指所依的身体,身体各不相同,无量无边,经过修习,逐渐地成功了,现等觉――得无上菩提了。要是从这一方面来说,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不能说无异,当言有异。

如说佛法身,受用身亦尔,

对于佛的法身这样说了,对于受用身,也这样说。

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

受用身也是度化众生的,当然其意乐、业也都是无差别的,当言无异,不能说有差别。

不由依止无差别故,

在说法身的时候,有三个无差别:依止、意乐、业,而说受用身的时候,只说了意乐、业,而没有说依止。这一句就说了,不由依止无差别,就是说,不能从依止这一方面来说佛与佛的受用身无差别,因为法身佛皆是依真如的,而受用身不是,每位佛的受用身,其依止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无差别。

无量依止差别转故。

诸佛的受用身是各不相同的,是有差别的。

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

诸佛的变化身有无差别呢?这应该按受用身的情况来说,不能按法身的情况来说。也就是说,变化身,从意乐、业的角度来说无差别,从无量依身的角度来说,是有差别的。

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

这是十门分别的第七门:德门,要说法身的功德了。就是说,成佛之后,有多少种功德相应呢?应该来说,要成佛当然得无量的功德了,但这里主要是说大乘与二乘比起来有多少殊胜的,所以就有数了。下边儿就举了一些。长行中说这些功德是最清净的,这是表示大乘胜过二乘,二乘也有很多功德,也是清净的,不过要是给大乘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下边儿的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就是具体的功德名字,下边儿用颂子来一个一个地说。

此中有多颂:

下边儿有好多颂子,来解释长行中所举出来的功德。

怜愍诸有情起和合远离

常不舍利乐四意乐归礼

这个颂子是说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怜愍诸有情,这一句通于慈悲喜舍四功德,说四无量心都是佛的怜愍心发起的,佛陀怜愍众生的苦恼。起和合是说慈无量心的。后边儿这三句颂子起和合远离,常不舍利乐,四意乐归礼其实应该是起和合意乐、远离意乐、常不舍意乐、利乐意乐,起和合意乐是慈无量心。众生有三种,一种是没有安乐的,对于这些众生,佛陀对于这样的众生起和合意乐。和合就是相应,意思就是说,对于没有安乐的众生,佛陀善巧地让他与安乐相应。这咱们也经常说,什么是慈?就是予乐、给他快乐,这就叫慈。这个起和合意乐就是这个意思。远离意乐,这是对第二类众生:这些众生苦恼很多,佛陀对于这些众生呢,就善巧地让他远离苦恼。这是说的悲无量心。咱们常说:悲就是拔苦。常不舍意乐,这是对第三类众生说的。前面说过两种众生了,一种是没有安乐,一种是有苦的众生,这第三类是有乐的众生,对于有乐的众生呢,佛就希望安乐永远与他在一起。佛陀看众生安乐也很欢喜,这是喜无量心。利乐意乐,利乐意乐就是希望众生能成就利益安乐的事情。这是舍无量心。舍无量心的舍,是弃舍的意思,就是让众生舍弃心里的贪、嗔、痴。有安乐了我们一般会贪,有苦恼了我们一般会瞋,不苦不乐则我们就痴。舍就是希望众生弃舍贪、瞋、痴,这样就可以得到利益安乐。颂子的第四句是四意乐归礼,四意乐就是刚才说的,最后的这个归礼就是说要归敬具足四意乐的法身佛。

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

智周遍所知心解脱归礼

前边儿论文中已经说到了,德有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这个颂子的第一句解脱一切障就是说的第二种功德,解脱。第二句牟尼胜世间说的是第三种功德,胜处。第三句智周遍所知说的是第四种功德,遍处。一句一句来说。解脱一切障说的是解脱,小乘中有八解脱:(一)内有色想外观色,(二)内无色想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灭受想处。这八解脱其实就是九次第定,这是小乘三果罗汉以上的圣者的境界。小乘修这八解脱,即使修成了,也还有障。第一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指为除内心的色想而修不净观,因为内心要是有色想,就会引起贪心,所以要修不净观来使贪心不生)和第二解脱内无色想外观色(内心的色想虽然除了,但欲界之贪欲太难断,所以还要进一步巩固,继续修不净观)是得色界初禅、二禅了进一步修不净观。对于这个内有色想、内无色想也有人这样说,内有色想是指得了色界定,内无色想则是指得了无色界定。第三解脱净背舍身作证又叫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前二种解脱是修不净观,这第三解脱不是了,是修净色观(净色观主要是观色为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也不起贪心,可见这境界要比前二种高,前二种是不净观,这一个是净观。当然,起先是不清净的,随着修行功夫的增长,慢慢地就清净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种是依四无色定而起的,在定中观苦、空、无常、无我而得解脱。第八种其实就是灭尽定。小乘是这样,而大乘呢,则是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这一句颂子说的是胜处、八胜处。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是胜过其余一切人的胜处。小乘八胜处是:(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内无色相外观色青,(六)外观色黄,(七)外观色赤,(八)外观色白。第一胜处是指,因为内心有色想,我在修行的时候,我先观一丁点儿的色,观它是不净的,我不能多观,因为我的心力不足,观多了的话,就观不起来了。第二胜处则是说,我的观力增长了,功夫纯熟了,我就多观,我观好多色都是不净的。第三胜处则是虽观色相不净但内心不存色想。功夫更加纯熟,我一下子观好多色相不净,都不存色想就是第四胜处。第五胜处是观外之青色,转变自在,对于所见的青色,没有法爱。第六胜处是指观黄色不起法执,第七、第八是给前边儿的五、六一样的。而大乘呢,成佛了,观一切都是随心自在的。颂子的第三句智周遍所知说的是第四种功德:遍处。小乘有十遍处,(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就是说青、黄、赤、白等这十法周遍一切处,大乘则更是殊胜,是说智慧周遍一切处。第四句颂子说,心解脱归礼,我要归敬解脱、胜处、遍处的法身佛。

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

害烦恼有染常哀愍归礼

这个颂子说的第五种功德:无诤。有诤就有烦恼,无诤就没有烦恼。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说,佛不但不会让众生生起烦恼,而且是能灭除众生的烦恼的。无余是指把所有的烦恼都灭掉。害烦恼就是把烦恼给害掉、灭掉。妙老说《大毗婆沙论》中记了一个事儿,有一次须菩提要出门,就先在定中观察,说我今天要从什么地方路过,会遇见什么人,这个人看见和尚会不高兴,于是须菩提就避开这条路,走另外一条路。不过我不记得《大毗婆沙论》中有这样一件事儿,我想翻翻书,书有二百卷,太多了,不好翻,就算了。有功夫你就自己找一下。现在佛可不是这样,要是有人见到佛会生起烦恼的话,那么佛会给他一个克制烦恼的方法,这就叫害烦恼。有染常哀愍说,对于有污染烦恼的众生,佛常常哀愍他们,要度化他们。归礼,归敬佛陀。

无功用无著无碍常寂定

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

这是说第六种功德,愿智。佛的愿智与小乘罗汉不一样,比如说罗汉想知道一个事儿,他就先拿起架子来入定,在定中一观察就知道了,但佛的愿智给这不一样。具体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呢?颂子里说了五个地方。无功用,就是说,佛的愿智是任运的,不需要象罗汉一样先拿起架子入定。无著,佛断除了一切的知障,最极清净,对一切境界心里没有执著,阿罗汉在个别时候还有执著。无碍佛对一切事情都通达无碍,阿罗汉个别时候还有点儿碍。常寂定,佛是永远在禅定之中,而阿罗汉则入定是入定、出定是出定。于一切问难能解释,一切众生的一切问题佛都能解答,但阿罗汉个别问题还不能解答。最后的归礼这两个字儿,还是归敬佛陀的意思。

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

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

这是说第七种功德:四无碍解。其实四无碍解就是应机说法,这有所说、能说两部分。先看所说的,我们知道,所说的就是法!说法度众。这个颂子咱们要这样读,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就是说,所说的是能依及所依;能说的是言及智。因为有无障碍的智慧,所以佛陀一直说法,而且是善巧地说。佛菩萨所说的是法!四无碍解的第一无碍就是法无碍,就是颂子中的所依,有了法无碍,法所诠表的义呢?就是义无碍解,义无碍解就是能依。义就是义理,就是法所表示的意义。有法、有法所诠表的义。经典的文句就是法、经典所诠的义理就是义。佛都能通达无碍,这就是法无碍解、义无碍解。再看能说的,就是言及智,言就是指词无碍解,智是辩说无碍解。言就是能够把思想、义理给表达出来,智是善于表达的智慧、能力,智慧更重要。这就是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言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无碍慧常善说,佛有大智慧,一直在善巧地说法度众。归礼,我们要归敬佛陀。

为彼诸有情故现知言行

往来及出离善教者归礼

这是说第八种功德:六神通。为彼诸有情,佛是为了教化一切众生,而现起六神通的。六神通的第一个是现,是指神足通,也叫如意通,有了神足通,就能有各种情况,在天上飞,无有障碍。第二个是知言,是指天耳通,知道各类众生的语言。天耳通可不是只听见,而且要听懂。传说孔子的侄女婿公冶长能听懂鸟的话。第三个是知行,是指他心通,知道对方内心里的活动。第四个是知往,是指宿命通,知道过去无量劫来的事。第五个是知来,这是天眼通,能看见(即知道)未来的事情。第六个是出离,是指漏尽通,就是你知道众生的烦恼,因为知道,所以可以帮他断烦恼。最后一句说善教者,归礼,就是说,佛陀有这六种神通,善于教化众生,所以我要归礼佛陀。

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

暂见便深信开导者归礼

这是说第九种功德: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诸众生见尊,众生看见世尊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审知善士,就知道这是一个大善知识,他就给人一个这样的印象,暂见便深信,一看见他就对他生起甚深的信心、清净的信心。开导者,归礼,看见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等他说话,我们就对他生起了净信,他要是再开导我们佛法,一定可以使我们得正知见,我们归敬这佛陀。

摄受住持舍现化及变易

等持智自在随证得归礼

这是说第十种功德:四一切相清净。四一切相清净就是所依清净、所缘清净、心清净、智清净。摄受住持舍就是说的所依清净,所依清净又叫身清净。摄受就是含摄、成就,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住持、弃舍。住持是身体,说,他成就的这个身体能继续住持下去、生存下去。就是说,他只要愿意,他就可以一直住持下去。舍是弃舍。就是说,他要是不愿意住持下去,他随时可以舍弃这个身体。我们凡夫不想死也不行,想死也死不了。佛菩萨则是很自在的。这是所依清净、身清净。现化及变易是所缘清净。就是说,所缘境很自在。现化就是指本来这儿没有房子,需要就化现出来一座房子来。变易是指本来已经有了,但是不如意,就把它给改变一下。现化是没有就变出一个,很自在的就化现出一个,这变易是有了但不满意,很自在的就给改成令其满意的。这是所缘清净。等持是指心自在、禅定自在。在禅定里边儿心自在。这是心清净。智自在是通达一切事理。就是智清净。随证得,归礼,我们要随顺佛陀证得四一切相清净:所依清净、所缘清净、心清净、智清净,佛陀已经具足了这样的功德,我归礼佛陀。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

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

这是第十一种功德:十力。力就是破烦恼,指智慧,十力就是十种智慧,这十种智慧有破烦恼的能力,所以叫十力。十力是: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颂子中是用四类来解释十力的:方便、归依、净、大乘出离。

方便是因的意思,比如说善方便就是善果的因,恶方便就是恶果的因。善就不是恶果的因,恶就不是善果的因,这叫方便。最后一句有个摧魔,魔与佛不一样,佛说善方便是善果之因,魔则欺诳众生,把善的说成恶,把恶说成善,颠倒说来欺骗众生。十力的第一个就是处非处智力,佛就是用这个处非处智力来摧破魔王的。处、非处就是善处、恶处,佛就说了,善处自然是善,恶处自然是恶,恶处没有善报的。处也是因的意思。佛为众生宣说处非处智力,让众生转恶为善。

归依指的是第二力自业智力。世间一切的果报都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创造的,不是别人给我们的。别人作善、作恶你是不会受报的,你作了业只能你自己受报,这就是自作自受的原则。魔王告诉我们,一切的果报都是梵天在掌控。佛为了摧破魔王,就说了自业智力,说,你要是归依的话,就归依自己的业力(自性),也就是为自己的所为负责,自己的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这是归依。

净是指第三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就是说,我们相信善恶果报,我们作善事,不去造恶业,这终究还是不能得清净解脱的,我们一定要发出离心,修学圣道。魔王说:修四禅八定就能断烦恼,就能解脱。佛为了摧破魔王,就说了禅解脱三昧智力来破除魔王的欺诳,告诉我们只有修出世道才可以解脱,修世间的三昧只是暂时地降伏烦恼而已,那不是解脱。

大乘出离是说的后七力。魔王的谎言被摧破了,于是众生发出离心修学佛法,这时候魔王又来了,说,你就修这个好了,什么大乘佛法,根本就是谎言。佛了为摧破魔王,就说,小乘也不错,不过大乘比小乘殊胜多了,说了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令他们回小向大。根胜劣智力就是佛来观察你过去世在佛法里培植的善根是胜还是劣,是有力还是无力。根是善根、根机。种种胜解智力是佛来观察你内心里好乐什么,对什么能产生胜解,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来度化你。种种界智力是佛来观察你心中的烦恼种子,看你是贪烦恼重?还是瞋烦恼重?还是痴烦恼重?还是疑惑心烦恼重?还是我慢心重?还是我见烦恼重?等等,然后相应地来度化你。界就是烦恼种子。遍趣行智力是佛为众生说法,不管说的是什么法门,都是让你普遍地趣入圣道的,说六波罗密多也好,说三十七道品也好,别看好象有大乘法门有小乘法门,实际上目的都是让你成佛的。死生智力是让你解脱生死的。宿住随念智力是让你宿世的烦恼通通破除。漏尽智力是把有漏的一切都转成无漏的。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佛来为众生说法,魔就来欺骗众生。佛就说这十力,一方面摧破魔王,一方面开导众生。佛有这样功德,我归礼佛陀。

能说智及断出离能障碍

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

这是说第十二种功德:四无畏。四无畏的第一个是智,佛陀通达一切智,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有些书中干脆就是写作正等觉无畏。这是说,佛说:我成佛了!说得理直气壮,连一点儿畏惧之心也没有。我们要是说什么,心里有点儿含糊,那就不行。第二个是断,就是烦恼习气完全断除,又叫漏尽无畏。佛说:我完全断除了烦恼,说得理直气壮,连一点儿畏惧之心也没有。第三个是出离,又叫尽苦道无畏。这是说佛能说一切灭苦的法门、断烦恼的法门,开导众生。第四个是能障碍,又叫障道无畏、障法无畏。佛教导人们修行的法门,还能教导人们哪些是修道的障碍。自他利,四无畏就是自利、利他,没有别的东西。智、断是自利,出离、能障碍是利他。非余外道,佛陀能够自利利他,不是其他的外道可比的。伏是指佛陀可以降伏一切外道、归礼,我归敬佛陀。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是说第十三种功德三不护和第十四种功德三念住。处众能伏说,佛处在大众之中,能够降伏别人对佛的讥嫌,说就是讥嫌。有一个故事,说佛在说法,有一个女人装成个孕妇,说是怀了佛的孩子,佛也是有人讥嫌的,但讥嫌不了佛的,为什么?因为佛的身、口、意三业清净,没有什么可讥嫌的。我们凡夫就不一样了,我们有许多毛病,所以我们要谨慎些,时时提醒自己。三不护的三是身、口、意,佛的身、口、意是清净的。不护就是咱们通常说的不设防、不用刻意保护。远离二杂染,佛在大众中说法,听法的人有的很恭敬,佛也不会因为他很恭敬而产生欢喜心。有的在听法时不那么恭敬,不那么认真,佛也不会因之而起嗔恨心,这叫远离二杂染。佛一直是保持正念,对恭敬的人、不恭敬的人、说不上恭敬不恭敬的人都是正念,这就是三念住――对三类众生都保持正念,有三类众生,但佛的心念一直是正念。无护无忘失,无护指三不护,不需要刻意保护、隐藏;无忘失指三念住,佛不忘正念,摄御众,佛可以善巧地摄受、调御一切众生。归礼,佛有这样的功德,我归敬佛陀。

遍一切行住无非圆智事

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

这是第十五种功德:拔除习气。遍一切行住,佛在行、住、坐、卧时,无非圆智事,他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住、坐、卧等,没有不是大智慧的表现,一直是正念在支配,一直都很威仪。圆智就是圆满智慧。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不论什么时候,佛的智慧都是通达真实义的,我归敬有这样功德的佛陀。这一个是说佛拔除了一切的习气,没有一丁点儿失常的地方,一切时都是正念正知。

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

这是第十六种功德:无忘失法。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佛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他要作的这件事情,永远都不过时,他永远也不会忘失。比如说他见张三,到将来什么时候就可以去度化了,他不会说到时候把这个事儿给忘了。度众生可不是乱度的,你不能提前去,也不能拖后,要把握好机缘。所作不过时就是指在众生机缘成熟该度的时候去度。所作常无虚是说,佛想要做什么事情时,那件事就一定能作成的,绝对不会成徒劳的了,佛不会作劳而无功的事儿。无忘失,归礼,佛有无忘失法的功德,我要归敬佛陀。

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

与大悲相应利乐意归礼

这是第十七种功德:大悲。第一种功德就是四无量心,里边儿就有大悲心,但这里又特别提出来说一下。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在当时是把昼夜各分为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在昼夜的每个时候,佛都要观察世间一切众生的善根情形,看谁该得度了,那就去度他,该用什么法子就用该用的法子去度他。与大悲相应,佛陀是用悲心观察众生而后去度众生的。利乐意,归礼,佛陀的心里总是利乐众生的,我要归敬佛陀。

由行及由证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二乘最胜者归礼

这是第十八种功德:十八不共佛法。就是佛有十八种功德是比二乘圣人殊胜的。这十八不共佛法分成行、证、智、业四类。十八不共法就是啥?有好多种,咱们现在按无性释中的说法来说,翻到531页。十八不共佛法者,谓不同义是不共义,即诸如来无有误失,这是第一种,无有误失。第二种在第八行:又诸如来无卒暴音,这是第二种,无卒暴音。第三种在十二行:又诸如来无忘失念。第四种在十四行:又诸如来无种种想。第五种在倒数第四行:又诸如来无不定心。第六种在倒数第三行:又诸如来无不择捨。以上这六种不共佛法是对应本颂的行,行是说佛所行的一切事儿。第一种不共的无误失就是没有错误、过失,指佛的身业都是对的。第二种不共的无卒暴音是指佛的口业说的。要是阿罗汉呢,比如说他一个人到旷野等地方,忽然间高兴了,他就会发出大笑、大叫等不威仪的声音,但佛绝对不会。第三种不共的无忘失念是指佛不会有忘记这样的情况。第四种不共的无种种想,是说佛没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佛只有度众生的念头,没有其他的想法。第五种不共是无不定心,是说佛一直在定中。第六种不共法是无不择捨,是说佛不会干出舍弃众生的事儿,要是阿罗汉,有时候会在没有细心观察所度化众生的心念就舍弃他的事儿。证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中的六个不共。在无性释531页倒数第一行中说,又诸如来无有欲等六种退失,六种退失是指啥的?在532页第二行上说,欲退、精进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脱退,接着无性释说,如是六退,诸佛皆无。所以说,颂子中的证对应的就是六不退――欲不退、精进不退、念不退、定不退、慧不退、解脱不退。说,阿罗汉对于无上菩提不感兴趣,他不要,他不想去得无上菩提,这叫欲退,佛菩萨没有这样的事儿。佛法中的退有两种:一种是你已经得到了后来再失掉了,这叫已得退。另一种退是你没有得到,你根本就不想要,这叫未得退。这六种退都是这意思。现在这里阿罗汉没得无上菩提,他也不想得无上菩提了,所以这六种都是这样意思,就是退了。佛没有这六种退。再看智,智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里的知过去世无碍、知现在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在无性释中是532页第七行,又诸如来於三世境若知若见无著无碍。说,阿罗汉要想知道一件事,不管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他不能一举心就知道,但佛是一举心就知道了,或者说,阿罗汉想知道一件事儿,还多少有点儿障碍,佛是没有障碍的。最后是业,业有身、口、意三业,三业都是随智而行的。关于业,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里的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佛的三业一定是清净的。于一切二乘最胜者,归礼,佛与二乘比起来,这十八种功德最殊胜,这是佛的十八不共法,是比二乘殊胜的地方,我要归敬佛陀。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

一切处他疑皆能断归礼

这是说第十九种功德:一切相妙智。这个一切相妙智我们一般叫成一切种智,或者叫成一切智智。由三身至得,佛的三身已经成就了,圆满成就了,至得就是圆满成就。具相大菩提,成就了具足一切功德的大菩提,这就得到了一切相妙智、一切智智。一切处他疑皆能断,他指众生,说,一切处、一切众生,有任何的疑问,佛都能够决断。归礼,我归敬佛陀。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

前面说了佛有十九德,有些地方是说成二十德,关系不大。下边儿呢,又说了六种德。这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的。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一切佛成就了圆满的法身,与前面说的四无量心,乃至到十八不共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其实还可以说法身与自性功德、因功德、果功德、业功德、相应功德、转功德等六种功德相应。所以,我们要赞同佛陀的无上功德。

此中有二颂:

这儿再用两个颂子把这六种功德说一下。

尊成实胜义一切地皆出

至诸众生上解脱诸有情

尊成实胜义说的是自性功德。尊指佛陀,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成是指本来成就,可不是后来造作的。实是真实,指佛陀所成就的功德是真实的。胜义是殊胜的义理、胜义谛、一真法界、真如等。说,佛以什么为体性?以一真法界为体性、为自性。一切地皆出,一切地是指修行时的地,就是从修行到十地,皆出是指法身的功德超出所有十地菩萨的功德。这一句是说的因功德。至诸众生上,这是说果功德的,在因地的修行,到了果地的时候,就在一切众生之上了,是一切众生所不能及的。解脱诸有情,这是业功德。说,成佛之后,佛要作什么事业呢?帮助一切的有情解脱、度众生,这就是佛干的事儿。

无尽无等德相应现世间

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

无尽无等德相应是说的相应功德,无尽是指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无等是指没有谁的功德能够与佛相等、与佛一样多。现世间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这是说转功德的。转是生起、现起的意思。就是说,从自性的法身现出变化身来,再现出受用身来。现世间是指由法身现出变化身到世间来度化众生。及众会是指法身现出受用身在大法会中度化菩萨。可见是指现世间可见、众会可见,现世间可见就是指世间众生可见,众会可见是指法身菩萨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