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赵省斋的孙子赵文桂,荣登乡榜,返回邻里,拜谒县令。恰巧遇到闵司帐的孙子,因为触犯法律而被收押。他们在大堂的梯阶下相遇,一位衣锦还乡、乘车进谒,另一位则身带枷锁而被拖出。他们两个人碰面时,都相当惊讶。善报与恶报截然不同,上天大概故意让他们俩人相逢,难道不是在提醒世人吗?(译自《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七十七页)
相关推荐

大安法师:悯人之孤,放开心量行善积德
“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无依。这些孤独无依之人——一般说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关顾四种人,叫鳏、寡、孤、独。“孤”就是一生下来或小孩子时候就没有父亲,这叫“孤”,叫孤儿;老了没有子女叫“独”;老..

衍慈法师:护生行善
护生、行善,能长养无量的功德。佛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的师父有神通预知小和尚命不久矣,师父不忍告诉他,于是要他回家去跟家人团聚,小和尚就这样沿路哼着歌踏上返乡路程。不料路上却下起了一阵大雨,这时候小和尚看到路边有个蚂蚁窝,里面有数不清的蚂蚁快要被水淹死,小和尚顾不得自己被..

衍慈法师:念佛往生与行善积德有关系吗?只念佛能往生西方吗?
善士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平时做人行德积善的关系,不行善积德只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衍慈法师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行善积德是两回事,我们修行有主行和助行。念佛是主行,要在内心做功夫;行善积德是助行,帮助我们念佛得力。念佛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于自己的信愿行够不够虔诚。既然..

耐心行善 一切自有定数
生活中,很多时候人都是没有耐心的,做一件事迫切的想要知道结果,或者是想看到自己努力的效果,但是效果一般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等待。一个旅行者,在一条大河旁看到了一个婆婆,正在为渡水而发愁。已经精疲力竭的他,用尽浑身的气力,帮婆婆渡过了河,结果,过河之后,婆婆什么..

范仲淹:行善为乐,佛缘深厚
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其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光耀千古,永为后世敬仰。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和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后人千古传诵。范仲淹范仲淹先生(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门风醇厚 行善传家
门风醇厚 行善传家陶澍,字子霖,是清朝湖南安化县人。其家门风醇厚,世代以行善为乐。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很喜欢行善积德,当时乡里抓到窃匪都会扔到江中淹死。有一天伯含公路过江边,有一将被淹死的窃匪向他呼救:“你救救我吧,我发誓从此以后再不做贼了。”伯含公心怀怜悯,便请求众人将此人放了,..
喻有二种
【喻有二种】 p1189因明入正理论云: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如疏四卷一页释。..
多名身
【多名身】 p0622大毗婆沙论十四卷十五页云:云何多名身?答:谓多名--号异--语增--语想等--想假--施--设,是谓多名身。此中论者,于文善巧;以多文句,共显一名,皆是名之差别名故。问:此中何故问多名身;而不问名,及名身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应问而不问者;当知..
五善五恶
指五种善恶。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反之,破此五戒者,称为五恶。五恶招五痛五烧之苦果,五善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之乐果。[无量寿经卷下] p1161
济宗三哭
临济宗于禅法之修行上所示之三哭。即:(一)有失正宗哭,学人修禅,因不能通彻宗旨而痛哭。(二)相符正宗哭,学人修行结果,契悟而符合宗旨,故而啼哭。(三)有违正宗哭,师家化导学人,以学人违背宗旨,问答不投而叹哭。[五家宗旨纂要卷上] p6445 ..
四种生死
(名数)梁摄论十明四种生死: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同十四说有七种生死。而不列其名。但言四种生死为七种中之前四者,诸师无异论。后三者,诸师多异释。
软贼
(术语)名闻利养,坏道人之功德者。智度论曰:利养如贼,坏功德本。智者大师别传曰:今乃表诸软贼,毛绳截骨。
死火
(譬喻)譬死于劫末之大火灾,故曰死火。涅槃经十二曰:如火灾起,能烧一切。唯除二禅,力不至故。死火亦如是,能烧一切。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寻求毗钵舍那
【寻求毗钵舍那】 p1179瑜伽七十七卷四页云:云何寻求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
意识界
【意识界】 p1207大毗婆沙论七十二卷一页云:问:意识界云何?答:意及法为缘所生意识,是名意识界。此中问答分别,如眼识界应知。问:何缘六识界不说彼同分?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意有余。复次六识界,是生所显。依生建立。彼同分心,是不生故;唯说同分。复次六识界,是用所显,依用建立。彼同分..
极微有分无分俱为大失
【极微有分无分俱为大失】 p1200唯识二十论六页云:若许极微有分无分;俱为大失。所以者何?颂曰: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论曰:以一极微,六方分异;多分为体,云何成一。若一极微,无异方分;日轮纔举光照触时,云何余边得有影现。以无余分,光所不及。又执极微无方分者,..
半夏
即禅林夏安居时,结夏至解夏三个月间之中间日。夏安居始于五月十五日(旧历四月十五日),称为结夏;终于八月十五日(旧历七月十五日),称为解夏。故其半夏之日为七月一日(旧历六月一日),此日以前称前半夏,以后称后半夏。于半夏之日,堂头和尚与首座对大众表示祝贺之仪,大众并于当日加菜,以示庆..
半座
梵语ardhāsana。即让座席之半分与他人并坐,意谓其地位与自己同等。据杂阿含经卷四十一、华手经卷一、佛本起经卷下等之记载,释尊尝因迦叶具有大德力,当众分半座使迦叶坐,系表二乘与佛同解脱床之义。另据法华经卷四载,释尊说法华经时,多宝如来出现,分半座予释尊。至后世,“二佛并坐”之说极为盛..
教亨
(人名)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州治)人,姓王氏,字虚明,七岁出家,十五岁游方。闻郑州普照寺宝和尚法席盛,往参叩。一日至睢阳,偶忆击板因缘,凝情如入禅定,不觉已到河口。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师乃下马,悲喜交集。及归,语之宝公,宝曰:此似僵卧人欲转动。犹未印可,曰: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