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其子娶妻后,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儿媳九月怀胎生下一个庄严的男孩,全家举行了隆重的庆贺诞生仪式,取适合种姓的名字,以各种饮食精心喂养。孩子渐长,聪明好学,对文学、天文、地理以及观察象、马、珍宝等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无不精通。
一天,孩子突然生病,背上鼓出一个大包,腰也弯曲,竟成驼背之人。家人不惜花费巨资多方求医,却无济于事,最后决定请当时印度闻名的外道六大本师弗兰利、迦叶子、弗利子等为孩子治病。 施主供养外道六大本师财物、饮食等并作礼祈求:您们是当今出名的大德,于过去、现在、未来世间的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如今我子重病缠身,恳求您们医治。六本师以多种药物、咒语等尽心治疗,使尽浑身解术仍不见效。施主的一位佛教徒朋友提醒他:您不要皈依那些外道本师,应该皈依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他才是遍知一切、无不通达的圣者!施主闻言,欢喜无比,立即前去拜谒世尊,世尊为他传授了一些法要。尔后,施主又祈求世尊携眷属次日到家中应供。世尊应允,施主非常高兴,即刻回家准备。 第二天,施主亲自出迎,世尊著衣持钵,率众弟子前往。驼背孩子远见世尊缓步安祥而行,尤其见到佛的三十二妙相,心中安乐无比,喜悦之情胜过比丘十二年的禅悦,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激动得在床上跳起来,这一跳,他的背竟然挺直复如常人,对世尊生起了更加无比的信心,立刻上前恭敬顶礼、供养赞叹。见此情景,施主喜出望外,虽然未请求佛陀解除孩子的病苦,而今已然痊愈,一家人对世尊恭敬顶礼,设置高座,请世尊及僧众分别入座,供养最上等的饮食,之后祈请世尊传法。世尊应他们的根机传讲佛法,他们都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得证预流果位。已完全康复的驼背人心想:世尊治好了我的病,使我离苦得乐,我应当生生世世出家为僧,以报佛恩。经父母同意,他到世尊前合掌顶礼,随佛出家,受近圆戒,又称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出家后,佛陀为他传授相应法门。他精勤修持,不久即断尽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齐赞他的无量功德。 诸比丘启问:世尊,此人以何善业得生富贵之家?以何恶业而感驼背?以何因缘蒙受佛陀亲自加持而得以恢复如常?为何于您教法下断尽烦恼证得罗汉果位?请为我等演说。 世尊告言:诸比丘,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鹿野苑有一施主,其儿媳生下双胞胎,家人为这对孪生兄弟举行了盛大的诞生庆贺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用丰美的食品喂养。兄弟俩长大后都对迦叶佛生起信心,经父母允许一同出家受戒。相关推荐

宽见法师:修行就像(培)养孩子
修行就像(培)养孩子—— 上宽下见法师开示一位急于进步的年轻母亲2011.8.28一位有一岁半孩子的年轻女居士,总是为自己学佛数年可是修行却进步不大而着急伤心,上宽下见法师对她开示说:我们学佛、修行就像(培)养孩子,我们对孩子从来都是只管付出,不求回报,不能着急,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学佛也应如此,要只管..

蔡礼旭:如何教育孩子去力行孝道?
家长以身作则教孝教育孩子孝心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有一位女老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她深刻地体会到学了就应该要落实,但她觉得自己的孝道还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开始力行孝道。五一放假也正好是她的生日。那天,她的外婆在家,她摆了三张椅子,请外婆坐,请爸爸..

蔡礼旭:教孩子谦卑礼敬
傲为何不可长傲不可长,人若是一骄傲,不只自己的学问上不去,无形中也断了自己贵人的因缘。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喜欢交往什么样的人?谦虚的人!你只要傲慢,这些人就会自动离你而去。我很幸运初中的时候,我的理化老师有一天在黑板上写了人不可以有傲气,但是不能没有骨气一行字,我从那天开始就不..

待杀蛇请求入定中的尼姑庵住持救救它的孩子
有一位佛友我们管他叫六叔,以前是开山珍馆子,就在凤凰山脚下(好象就是拍《刘老根》外景基地的附近)。山珍馆子自然有腿的东西大都有买喽(除了人了),没有腿的也有,例如说——蛇,而我这个故事就是关于蛇的。那天,天刚刚蒙蒙亮,也就五点多吧。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应该不是食客,因为没有人会把山珍当..

心律法师:不让孩子说这三句话
一位智者谈自己的人生经验,让人感觉很受用。关于孩子的教育,智者提出了“三句话不能说”理论。这三句“不能说”的话分别是:饿死了、累死了、冻死了。为什么不能说 “饿死了”呢?如果人们感觉饿了就去吃饭,吃饱了自然就不饿了。这是教育孩子生活要有规律。为什么不能说 “累死了”呢?干活谁都会感觉累。..

背着石雕菩萨像上山后驼背竟然直了
故事发生在距今50年左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四川省,龙洞村。有一年龙洞村山上发山洪, 山上有一尊石雕的菩萨像, 洪水把那尊菩萨像冲到了山腰, 有一个王姓女人天生驼背,村里人都叫她王驼背,洪水过后,那个女人就去山上打柴,正好看见那尊菩萨像,她想抱起菩萨像想往山上背,无奈天生驼背,加之没..

陈大惠: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爱生病、年轻人易早死?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那么爱生病,今天的年轻人那么容易英年早逝?平时儿童医院孩子们看病排队排到外面来。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载就是承载;物就是我们说的福报。我们所有的财富、智慧,我们的一切,老祖宗用一个字来代表叫物。厚德才..

陈大惠:如何帮助孩子躲避灾祸?
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朋友、家人,当他出事出问题之前一定会有先兆,什么先兆?就是反常。什么反常?比如傲慢。无比的傲慢,决定要出事,为什么?他那张桌子已经开始发抖,已经开始变形了,已经不正常了。这些东西都是真的,我们仔细观察,生活当中有大学问,这个在平时看不到,只有在古圣先贤那里才能看..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好、最真实的修行法门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命觉醒,才能够让孩子内在成长这么一个高度。所以对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是最真实的修..

刘素云: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
问: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答:不是,不是这样的。你父母学佛学得正,对孩子是正面的影响,不会愈学愈自私的。我跟你们说我学佛,我老伴学佛,我儿子、儿媳妇也学佛,但是我孙女不自私,我孙女今年是初中三年级。我曾经给大家举过例子,因为小学的时候,她上学不是一年级下学期,就是..

刘素云:孩子有智力缺陷,该怎么做?
有一位应该是学佛弟子(可能这个字写错了),她怀孕时一直诵《地藏经》,儿子已经六岁,身体健康,很少生病,就是不会说话,不会叫爸妈,其他什么都不会说,所以不能上幼儿园,不能和同年龄人沟通。请老师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做什么功德回向给她的儿子。答:这个问题,我没回答你之前,我先给你举个例子..

百业经故事:小驼背 ——狠心饿死母亲,罗汉受饿死报
百业经故事:小驼背--狠心饿死母亲,罗汉受饿死报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城中有一位婆罗门以乞讨为生,家中生活非常困苦,因此连他妻子也得出门乞讨。后来他的妻子怀孕了,但是很奇怪的是,自从怀孕那天起,她就经常要不到饭。九个月后,生下了一个男婴,不但又瘦小又丑陋,还是个驼背,父母叫他小驼背..
念佛茹素回向给孩子,高考超常发挥考出好成绩!
各位师兄,我将学佛后心想事成的一件事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都能走进佛门,相信佛法真实不虚。弟子儿子上小学时,就读的是我们市里最好的民办的学校,孩子不是十分聪颖,但是比较听话。也许我自己是一名老师,再加上孩子的爷爷奶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我们从小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注重孩子..
人生不能懒惰之孝敬父母,孩子与大树的故事
人生不能懒惰之孝敬父母你可能会很奇怪,论人生不能懒惰与孝顺父母有什么关係呢?告诉你一个特别的现象,孝敬父母的人往往很勤劳,也可以説勤劳的人大多很孝顺父母,最起码不会忤逆父母。而懒惰的人在孝敬父母方面往往做的很差,看看身边的例子你不难发现。孝敬父母是整个自然界的天性,人、动物、植物..

无论家长多忙都要给孩子过这“三个生日”,以后的人生才能更加安全顺利
有智慧的孩子离不开有智慧的家长。如今,不少家庭会给孩子置办生日会,让生活变得有仪式感,其实孩子的生日,有智慧的家长还会在三个重要的生日节点让他们明白“戒”的含义,告诉他们人生中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触碰的。人生要获得大智慧,必须通过戒、定、慧的修炼。戒之所以放在首位是因为人的行为都是贪..
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
【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 p0646 俱舍论二十二卷一页云:论曰:前已广说诸烦恼断,由见谛道及修道故。道唯无漏;亦有漏耶?见道应知唯是无漏。修道通二。所以者何?见道速能治三界故;顿断九品见所断故,非世间道有此堪能。故见位中,道唯无漏。修道有异。故通二种。..
乐弃舍
【乐弃舍】 p1309瑜伽八十三卷七页云:乐弃舍者:施前、正施、及与施后,意悦、清净、无追悔故。
义胜义
【义胜义】 p1239辩中边论中卷四页云:一、义胜义。谓真如。胜智之境,名胜义故。二解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三页云:义胜义、谓真如。胜之义故。
发起身业语业
【发起身业语业】 p1162瑜伽一卷十二页云:云何发起身业语业?谓由发身语业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
似立宗
【似立宗】 p0695 因明入正理论云: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此中现量相违者:如说声非所闻。比量相违者:如说瓶等是常。自教相违者:如胜论师、立声为常。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
六字大明咒
梵语vidyā-sadaksarī。原为喇嘛教徒所称唱之观世音菩萨之心咒,后广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即指“唵 嘛 呢 叭 [口*尔] 吽”(ojmani padmehūj)六字真言,乃表示“归依莲华上之摩尼珠”之义。此真言为阿弥陀佛赞叹观世音菩萨(莲华手菩萨)之语,为一切福德智慧及诸行之根本。西藏密宗宝典ManiKambum ..
手巾
梵语snātra-?ataka。大乘比丘所常持用的十八物之一。又作拭手巾、净巾。乃拭净脸、手之布片,相当于现在所谓之手帕;然在丛林中,手巾则相当于现在所谓之抹布、杂巾等,为公众之用具。又毗尼母经卷八举出净体巾、净面巾、净眼巾三种;诸律中有拭面巾、拭脚巾、污巾、足巾、钵巾、拭身巾、拭污巾、摄热..
支娄迦谶
(147~?)梵Lokasema。汉代译经僧。又称支谶。大月氏(中亚古国)人。后汉桓帝末年至洛阳,从事译经。至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共译出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阿阇世王经、杂譬喻经、首楞严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宝积经等二十余部,然现存者仅十二部,为第一位在我国翻译及传布大乘佛教..
镜
梵语darpana。为鉴照面容之具。据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载,比丘不得随意以镜照面,然于病愈、新剃头或头面生疮时则允许使用。后亦用作佛堂或光背之庄严具。于密教中,又称悬镜、坛镜、宝镜。如陀罗尼集经卷三所列二十一种供养具之中,即载有宝镜一项。同经卷十二亦载其为严饰道场之具。或以镜面镌刻佛像..
仙人鸟
乃青雀之一种。正名搡沙。佛将成道时,世人皆感此仙人鸟之瑞兆。据大日经疏卷九载,释迦太子经历六年苦行之后,知无义利,乃受牧牛女之乳糜,其后于河中澡浴,相好圆满。尔时去佛道渐近,有无量青雀之瑞应。此鸟形似青雀而小,即一般印度民间所说之仙人鸟。 p1547 ..
遗化
(术语)遗于后人之教化也。梁高僧传一曰: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怖畏施
【怖畏施】 p0829 俱舍论十八卷十三页云:怖畏施者:谓见此财,坏相现前,宁施不失。二解 集异门论十八卷二页云:云何怖畏施?答:如有一类,有怖故施,有畏故施。由怖畏缠而行惠施。彼作是念:若不行施;勿有如是如是衰损。是名怖畏施。..
事成就修
【事成就修】 p0801 显扬十六卷二页云:五、事成就修。谓已证得根本静虑,及世出世三摩钵底。如是修习,是名事成就修。
金刚喩心
【金刚喩心】 p0811 集异门论四卷一页云:金刚喩心云何?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世有一类补特伽罗,居阿练若,或居树下,或住空闲,精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如是寂静心定。依是定心,能尽诸漏,证得无漏心慧解脱。于现法中,以胜通慧,自证觉受圆满功德。谓自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
补特伽罗所依
【补特伽罗所依】 p1246瑜伽九十九卷十一页云:若依施主、轨范、亲教、谏诲忆念教授教诫说正法者,而得安住;应知是名补特伽罗所依。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