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说:"出家人要依随时令而行,冷即冷,热即热。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门上写门字
从前,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庵内,在门上写心字,
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 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说:"门上应该写门字, 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
道眼不通被眼堵
因为开挖水进,被沙塞住泉眼,文益禅师见机问道:"泉眼不通被沙堵,道眼不通被什么堵?"众僧无话可答,禅师自答道:"被眼堵。"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说:"出家人要依随时令而行,冷即冷,热即热。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门上写门字
从前,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庵内,在门上写心字,
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 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说:"门上应该写门字, 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
道眼不通被眼堵
因为开挖水进,被沙塞住泉眼,文益禅师见机问道:"泉眼不通被沙堵,道眼不通被什么堵?"众僧无话可答,禅师自答道:"被眼堵。"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叹佛陀时,他就想尽办法挑拨离间,这就是提婆达多的习气。那天比丘们聚在一起议论道:「为..
静波法师: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菩萨可以有妻子,因为那是因缘。我刚才说过,应该去随缘..
每个人能在今生做为眷属,必然有前世的因缘。每个人的面目不同,其因果也不一样,每个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债也不同。有些人欠债太多了,到这个世界上来,还也还不了,所谓“债台高筑”,也就是业障之台,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深,债上加债,纠缠不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往昔专门放高利贷..
问:我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心中有一种空旷、充满、柔和的感觉,这是不是一瞬间感受到的佛性?大安法师答:心空即佛性,佛性是吾人本自具有的。无奈无明烦恼厚重,佛性无能透显。而执持六字洪名,正是开启佛性的金钥匙。何以故?这得从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原理予以观照。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
2003年秋,这一天晴空万里,微风舞动,我和老伴闻名来到河北省元氏县蟠龙寺院,烧香礼佛后,就在寺中走走看看,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年轻师父,她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老伴上前行礼搭话:“师父,我们是远道而来的居士,能否与您交谈?”师父忙说:“阿弥陀佛!可以可以。”这时我问:“师父,看您很年轻,..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别号懒安,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幼年入道,顿拂尘蒙。元和十二年(817)于建州浦城县凤栖寺受具足戒。后受业于黄檗山(今福建福清县境内),学习律乘。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深感所学于自己的真实受用不大,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于是振锡孤游。在前..
智海法师答:自己的毛病是什么,根性是什么,每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根性好好反省。一个是我不知道问问题的您是谁,一个是我不了解您。建议凡是您力所能及接触到的,你欢喜的,都学习。我们要有广阔的心胸,比如,接触到大乘佛法就好好学。对于我们未知的东西,不轻易批评、评价,免得形成我们与佛法的障碍。当我们..
十、修福且缓 牛悔上生诗曰:“求增财产事劳忙,修福无空且缓长;缘尽披毛兼戴角,度兄说法脱牛殃。”从前,有两兄弟。哥哥专门经营事业,财富无量。弟弟爱道学佛,出家修精进行,得到圣果,成就六通自在的阿罗汉道——尊者。尊者为要度他的胞兄出离苦海,常到他哥哥的家里,很恳切的劝兄学佛,修福做功德。尊者说:..
今天讨论人性、佛性和心性,先从几个关键的字说起,第一个是人性,人性是定语,性是中心词,性是属性。心性,是心加性。人、佛、法、法性到底是什么关系?东方、西方都谈人性,因为大家都谈,而且观念不同,就会有所谓的人性论。人性论就是对人性有多种多样的观念。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
我今天看到有很多人眼睛在乱看。我知道,这样的人一定六根不摄,心中散乱。希望大家眼睛不可乱看,乱看是散乱心的表现。同时,我也知道,眼睛乱看的人,念佛根本没有得到受用。我知道,参加佛七的人们中,很多念佛已经很久了,所以我今天讲的,多少深一点点,不过也顾虑的要使大家都懂。今天跟大家讲,怎样对治妄想..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南京法一和尚)月溪禅师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薰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
问:佛性不起妄念,妄念从何而起? (南京梅光羲)月溪禅师答: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则妄念断为佛性,妄念起为众生,岂不是成佛亦有轮回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 (西安华清法师)月溪禅师答:佛性乃本来面目,是无生死,无来去,有知觉的(知觉者,即本来大觉之觉,非知觉之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薰染,无漏的,人人是一样的,本来无名字,因说法乃随拈一名字,如真如实相、自心现量、如来藏心、无余涅槃等,都是一样的,佛性是如如不动..
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南京法一和尚)月溪禅师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
各位听众!农历的七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这七月末后的一天,相传是地藏菩萨的生日。实在地说,这一天不是他的生日,而是他成道的一天。地藏菩萨,他有地狱未空,誓不作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悲大愿。他这大愿心,即使不是佛门弟子,也都知道。本省的风气,我不知道,大陆上,尤其是安徽、浙江、江苏这几省,..
滴水和尚与仪山禅师的因缘寒冬腊月,一个名为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所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到了第四天..
生命定位vs.法界因缘行者应知,无量因缘中的「随缘」是指在生命中定位之后,一切因缘才有中心,能够以此所定位之核心来聚合一切因缘行者于菩萨道上,固有多方能够精进,然于泛泛之行,多难肯定行之得力,乃至肯定行之有成。吾人认为法界中有无量因缘互相影响、互相组合,因而有谓「法界无尽缘起」!然..
“﹝缘起的内容﹞﹝十二因缘﹞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苦,乃至纯大苦聚集」。这说明有情的生死苦迫如何发生。”佛陀观察环环相扣的十二支缘起,发现了轮回生死纯大苦聚的必然性。《阿含经》谈到佛..
“八、业感说的价值1、善恶有报非怀疑:从三世业感说,就能说明现在的行为与遭遇的不一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尽可从自己的努力而向上,不必因现在的遭遇而动摇为善的决心。”明白了正确的业力说,就知道善恶终有报,那就不会由于一时的失意挫折而灰心,了解有播种必然会有收获,对人生就有..
“〔第七项 受〕受,即是感受、领纳。及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如领受境界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忧愁。受,有苦受、乐受,还包括舍受:”众生每天都在经验中,各各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惯性喜好,符合的就喜欢而产生贪欲(乐受);不符合的就生气而产生瞋恚(苦受..
“六、业感的比喻无论是身语动作(表业),或由此引起的动能(无表业),依佛法说,这都是生灭无常的,剎那就过去了。业既然已剎那灭而过去,怎么还能招感后果呢?对于这,经中有比喻说明:”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是表业还是无表业,我们从生灭的缘起法来看都是剎那剎那生灭不住的。就有人提出:生灭不住的缘..
阿弥陀佛,大家好。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有个尺度,掌握好这个界限,量车使牛,量体裁衣。也就是说自己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然后再发挥自己的特长。千万不要做一些没有把握的事,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呢不是说这个牛犊,真的不怕老虎,而是他不认识,不了解这个..
警众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徧融师门庭大振。予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儞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元..
善报故事——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康峻,字重山,为人慷慨,就是在极贫困的情况下,也不忘济人利物之心。有一天,他去维扬,船行到高邮湖,天晚了。有一老人来到船上,告诉康峻:“你心地善良,已经感动了上帝,明天你就会遇到好运,我有钱一两送给你作本钱,你会得到二十盒的钱。”康峻推辞不接受,老人坚..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如上所述,灵知是一种众生获得解脱的智慧、知见,也就是佛智、知见,也就是佛智。这种佛智作为众生的本性,也就是佛性,而佛性又与佛心相通。由此,神会和宗密还论述了佛性与佛心的时空定位以及和众生心性的关系问题,对后世心性论思想的影响颇大。前引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称「空寂之知是..
鼓山神晏国师悟道因缘福州鼓山神晏兴圣国师,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俗姓李,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幼时即厌荤腥,乐闻钟梵,性情淡泊,多遇神异。十二岁时的某一天,忽有白气数道,腾于所居墙壁,神晏禅师遂于壁上题诗云:白道从兹速改张,休来显现作妖祥。定袪邪行归真见,必得超凡人圣乡。题罢,白气随即消失。少年..
龙图王萧居士悟道因缘龙图王萧居士,大随元静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观复。王萧居士曾一度居昭觉寺,参加禅坐。一日,闻开静板响(丛林集体坐禅,以板为号,有止静、开静之分,开静表示禅坐结束),豁然有省。后来,王萧居士请问南堂元静禅师:某有个见处,才被人问,却开口不得。未审过在甚处?元静禅师..
黄龙道震禅师悟道因缘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山堂道震禅师,泐潭善清禅师之法嗣,俗姓赵,金陵人。道震禅师少依觉印禅师为童子,觉印英禅师后移居泗州(今安徽泗县)普照寺,道震禅师亦随而前往。当时正好赶上淑妃择度童行,道震禅师因而得度,并受具足戒。过了很久,道震禅师便辞别英禅师,前往参礼丹霞..
第五节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众生有无佛性,始终是禅师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马祖以来,洪州宗人对有情与无情、有性与无性的意义作出了新的诠释,从而使原来有情与无情、有无佛性的意义也有了新的发展。此外,有的禅师还将有情无情有无佛性的问题的不同说法,视为对于不同对象的不同开导法门,从而..
道场明辩禅师悟道因缘安吉州(今浙江安吉)道场正堂明辩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本郡人。明辩幼时从报本蕴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即开始游方参学,访诸名宿。后至西京少林寺,一日,闻僧举佛眼禅师以古诗发明罽宾王斩师子尊者之因缘,诗云: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声羌笛离亭..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