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坚法师随笔之:假如时疫来临佛教徒应当做些什么 作者:道坚 假如时疫来临佛教徒应当做些什么 所谓时疫,即现代各种流行性传染病,作为有信仰的佛教徒,应该在时疫来临时显示出自身的优势,以平常心来对待它,以万有因果律的眼光,坚信邪终不胜正,人类终将归于平安。由于时疫的传播形式非常复杂多样,因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是上策。对于时疫的预防,我们应: a)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心理上战胜邪气,避免恐慌、焦虑、抑郁等干扰自身免疫力的心理因素。 b)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 c)学习相关医学知识,采取相应的科学的预防措施,比如属空气传播的疾病,应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或戴上口罩等,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 d)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野生动物及个体较小的生物(此多为疾病的传染源),注意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营养,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及杜绝食物的传染。 e)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高质量的佛化生活净化不良的生活习惯。 f)燃香供佛,为众生的幸福而祈祷。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檀香沉香等可以却时疫,使邪气不侵。 g)坚定信念,专一修持一种或多种法门,以提升生命层次。 做为一个佛教徒,在社会有困难的时候,应当勇敢地站起来,与病魔作斗争。由于佛教徒分布在社会各阶层,根据其分工不同,当各有所作为。如身居政企事业单位等领导部门的居士,应把握全局,将生命的尊严放在第一位,克尽职守,把时疫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身居与疾病相关科学领域的居士,当全力以赴,研究时疫的传播途径,流行规律,并尽快找出病原体,制定出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作为医护人员的居士,你们的生命将时刻受到病魔的威胁,然而,不计个人安危,战胜魔鬼,这是你们神圣的职责;其他工作岗位的居士,应听从政府的安排,万众一心,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尽职尽责。 古代时疫流行的时候,佛教寺院的护国佑民的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
后汉佛教
后汉佛教,是佛教流行于中国最早的一个阶段。佛教最初传入汉土,确实年代已难稽考。但古来佛教徒间流传着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同时也传说汉明之前佛教即已传入,两说各自发展。最后,汉明求法说颇为一般佛教徒所乐道,而汉明以前传来说也愈推愈远。现在分别述之如次:(1)汉明帝以前佛教传来说..
忏法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的《慈悲道场忏法》(世称《梁皇忏》),10卷。其中1~2卷讲皈依三宝、断疑、忏悔、发菩提心、发愿和发回向心。3~6卷叙显果报、..
法印(dharmamudra)
Fayin佛教术语。亦译法本、本末、忧檀那等。佛教徒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印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佛教认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非佛法。按佛教发展的顺序,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之分。三法印 较早的小乘经、律、论和大乘经、论..
杀生
【杀生】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为十恶业之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不杀生系依慈悲心及避免犯下杀生恶业二理由。大乘佛教特别强调不杀生,成为佛教徒最重要的实践德目。..
诃罗竭(晋洛阳娄至山)[《高僧传》卷十]
诃罗竭者。本樊阳人。少出家。诵经二百万言。性虚玄守戒节。善举厝美容色。多行头陀独宿山野。晋武帝太康九年暂至洛阳。时疫疾甚流。死者相继。竭为咒治。十差八九。至晋惠帝元康元年。乃西入止娄至山石室中坐禅。此室去水既远。时人欲为开涧。竭曰。不假相劳。乃自起以左脚蹍室西石壁。壁陷没指。既拔..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1953年成立于北京。该会的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该会章程规定其任务为:①团结和倡导广大佛教徒参加各项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庄严国土、利乐有..
一夏九旬
略称一夏。即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九十日。此为印度佛教徒结夏安居之日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大五一·三三七上):“曹山一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禅林象器笺节时门](参阅“安居”2398) p62 ..
戒律
防止佛教徒邪恶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三慧经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集录经论中种种因缘、法义而成,凡六十余条,可作佛教徒修养之指南。梁武帝即尝于同泰寺开讲此经。[出三藏记集卷四] p670
三宝
梵语tri-ratna或ratna-traya,巴利语ti-ratana 或ratanattay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又作三尊。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j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
大乘经典
大乘经,梵语 mahāyāna-sū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巴 nikāya),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此类经典以外,尚有数量甚多之经典则为大..
小乘经典
又作小乘修多罗、声闻契经。属小乘之经典,即宣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义理之经典。乃“大乘经典”之对称。如北传之四阿含经、南传之五尼柯耶等均是。“小乘经典”一词系北传大乘佛教徒所取之贬称,非印度原始佛教所固有,南传佛教徒亦不承认。考诸经录,道安录、出三藏记集不立大小乘之别。又依历..
献身
谓皈依、归命,或献身信奉之意。源自梵语 namas(巴 namo,音译南无);namas原谓屈身礼敬,其后演变为皈依、献身等意。此乃佛教徒对三宝皈依或献身之信仰所不可或缺者。至大乘佛教,献身之意义有进一步之发挥,认为所谓礼佛乃对他人献身之服务。如菩提行经所载(大三二·五四四下、五五○中):“我今..
释侣
有广狭二义,广义乃泛指所有佛教徒,狭义则指僧侣,意谓释门中之徒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大四○·一四一下):“沙门释侣,三界之宾。” p6823
护念
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故称影护护念。又为立证佛说之教法为真实,诸佛菩萨立下誓证,谓若众生信受奉行,将受无穷利益,此称证诚护念。 p6866 ..

陈大惠:假如动物会说话
更多传统文化论坛讲座视频见:2010年廊坊传统文化论坛河南首届传统文化论坛2010年抚顺传统文化论坛2010年高碑店传统文化公益讲坛山东滨州传统文化大型讲座秦皇岛传统文化讲座2009抚顺大型传统文化讲座陈大惠2009年9月沈阳传统文化讲座2009年8月保定传统文化讲座2009年陈大惠大连鸿祥传统文化讲座和谐拯..

宣化上人:一个佛教徒之本分,佛子必看
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我们不幸,生在末法时代,去佛已远,虽然做了佛弟子,也出了家,但如果我们只做个依佛穿衣,赖佛吃饭,以佛作幌子,高唱佛调,收徒收供养,起大庙、摆排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名为佛弟子实则贪名好利,这简直是佛教的累赘、佛教的败类、佛教的罪人啊!为什么佛法没..

在一切痛苦厄难中,应当念一万声地藏圣号
梦参老和尚【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于虎狼师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治生就是从..

佛教徒的标准:四法印——《洞见宇宙的奥秘》
电子是无常的状态药物可以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鉴别,比如光谱、气相以及液相等。修行者的境界由谁说了算呢?不应该以师父的好恶为标准,而应该作科学系统的分析。原本佛教是有标准的,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是用四法印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佛教徒。为什么叫四法印?当初佛在世的时候,佛教还没有创立,修行..

为什么一部分佛教徒要出家?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所以应把..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事;对他国元首,但尽合礼之肃敬而已。明乎此,佛徒于佛神之间,各有分寸矣。..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才能为众生带来至高的慈悲与智慧,成就究竟的大乐。一己之乐不是目的,利益众生才究竟..

教育子女应当从根本上着手
【白话译文】教育子女应当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就是孝顺双亲,慈济众人,能够忍辱,脚踏实地做事。以身行为教育,以道德为模范。如熔化金铜,倒入模具中。模具直,金铜就直,模具弯曲,金铜就弯曲。大小厚薄,没有倒入模具之前,已经可以预先知道了,何况倒出模具之后呢?近来世间的人情,都不知道..
佛等不多住无诤
【佛等不多住无诤】 p0655 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九卷十一页云:问:佛、独觉,到究竟声闻,为亦住无诤不?设尔;何失。若彼亦住无诤者;无诤能遮他相续烦恼。何故犹有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若彼不住无诤者;契经说云何通?如说:尊者善现住无诤第一。彼根性劣,尚能住无诤;佛独觉等根胜,而彼何故不能..
住持增上
【住持增上】 p0661 杂集论五卷七页云:住持增上者:谓命根。由此增上力,众同分得住故。
成染成净
【成染成净】 p0665 显扬十六卷十三页云:复次于何未断而成杂染?于何断灭得成清净?颂曰:于依他执初,熏习成杂染。无执、圆成实;熏习成清净。杂染有漏性。清净则无漏。此当知转依,不思议二种。论曰:于依他起自性,执着初自性故;起于熏习,则成杂染。当知圆成实自性、无执着故;起于熏习,则成清..
五家七宗
我国南宗禅各派之总称。又作五派七流。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家,加上出自临济之杨岐派、黄龙派,合称七宗。 禅宗自菩提达磨六传至慧能,下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巨匠。此二支之传承如下:(一)南岳之下经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至临济义玄,大振禅道,是为临济宗。又义玄之下,经..
别供事行
【别供事行】 p0688 瑜伽三十七卷二十三页云:又即于彼发起种种别供事行。谓看病行,给施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生具行,除遣忧愁及恶作行,除遣烦恼随烦恼行,如是等类,当知皆名别供事行。
元贤
(1578~1657)明代僧。又称鼓山元贤。福建建阳人,俗姓蔡。字永觉。为宋代大儒蔡元定(西山)之十四世孙。幼年即钻研周程张朱学说。十八岁读六祖坛经始接触宗门典籍。四十岁投寿昌无明落发。后往信州(江西上饶)博山能仁寺参无异元来,并受具足戒。历主宝善庵、福州鼓山涌泉寺、泉州开元寺、真寂院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