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怎样做,才算是将上师融入自心?请恩师赐教!感恩!
答:第一,自己的身口意都供养上师,没有一点遗憾和后悔。
第二,上师做什么事都支持与接纳。
第三,无论遇到什么事,第一想到上师。
第四,永远不离开上师。
第五,跟随上师越来越开心、越来越喜悦。
第六,内心认可上师就是佛。
问:怎样做,才算是将上师融入自心?请恩师赐教!感恩!
答:第一,自己的身口意都供养上师,没有一点遗憾和后悔。
第二,上师做什么事都支持与接纳。
第三,无论遇到什么事,第一想到上师。
第四,永远不离开上师。
第五,跟随上师越来越开心、越来越喜悦。
第六,内心认可上师就是佛。
法师文备。字昭本。福之侯官郑氏诵法华维摩圆觉十六观小般若等。精练不忘。晋天福间。至会稽传百法论。闻天台三观为学者指南。遂来谒因师昼夜研心。凡法华净名光明疏句止观诸文。悉洞其旨。每与同门恩师。覆述观法莫逆于心。恩谓人曰。备虽后进。已与吾并驱于义解之途矣。恩师既没。复北面事恩以卒其业..
胆巴金刚上师。师名功嘉葛刺思。此云普喜名闻。又名胆巴。此云微妙。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孤依季父。闻经止啼。知其非凡。遣侍法王上师。试以梵咒。随诵如流。曰此子宿积聪惠异。日当与众生作大饶益。年十二训以前名。自是经科哭式坛法明方。靡不洞贯。年二十四讲演大喜乐本续等文。四众悦服。上师令巴..
处州报恩院师智禅师,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谁人不见?」问:「如何是一相三昧?」师曰:「青黄赤白。」曰:「一相何在?」师曰:「汝却灵利。」问:「祖祖相传传祖印,师今法嗣嗣何人?」师曰:「灵鹫峰前,月轮皎皎。」..
问:末学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但感觉念后比较累。我已经是小声念佛了,也很轻,但几个小时念下来,感觉很伤气。 我想如果精进念佛,如一昼夜或十天百万佛号,我的气力肯定不够用。请问怎样念佛才能不伤气,且越念越欢喜。答:这是你的观念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念佛会伤气呢?一定要转变这个观念。念佛一点都..
素食健康:怎样吃米饭既能保持营养,又维持身材?图片来源:资料图导语:怎么能既吃米饭保持营养,又维持身材?为了降低热量摄入,可以在米饭里加入燕麦、大麦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很强的吸水膨胀能力,吸水后能形成溶胶和凝胶,延缓胃中食糜的排空速度。米饭中可加入燕麦补充纤..
“三乘”的见地及其相应的修行方法皆不相同。声闻乘的教法没有办法将五毒转为道用,所以非常强调戒律。以严谨的态度遵循着严格的戒律,使修道之人尽力避开由五毒产生的一切言行,以此杜绝负能量在相续中的染污。这种修行方式,需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菩萨乘则以菩提心为原则,将所有的对境看作..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著,把“我”这个妄想破除了。只有通达无我,才能成佛;无我是佛菩萨的境界,不能作为自..
从佛法来看,我人众生都是概念,究竟上并没有我人众生,只是因缘相续的名色法,因此“无我”就是说世界上本无我,但又因世间万物而有了我。通过修行,可以见到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单位,可以见到前世及来生,见证轮回,通过自己亲证亲见,达到解脱。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们晚..
“无我”的释义:第一种:身心自我的虚假。 我们的身心灵,无常只有这一世,下一世现行的又是不同的身心灵,而且夜夜断灭,又不自在;无常就是苦,苦则无我,没有常住不坏的真实我。第二种: 你我本具的本来面目,又称真如佛心,它虽然真实如如,但是无我性。你吃喝玩乐、行住坐卧,它从来就不领受、取舍..
是一种浑沌状态,天不是天,地不是地,天地难辨;没有上,没有下,上下不分;没有棱,没有角,无形无状;没有大,没有小,随形而形;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无始无终;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生,没有死,只有永恒;没有善、没有恶、没有真、没有假、没有美、没有丑,没有两仪、没有阴阳、没有一分为二、一切浑然..
所谓无相平安就是无条件的平安,就是内在的平安跟外在无关。我们要的是当下的平安,如果当下我没有痛苦,没有不平安的话,外在不管发生什么,其实都没有问题。所以看似我想要解决外在的问题,但不是的,我其实是想要平安,只是我把我的平安建立在外在,我需要外在问题解决之后我才能平安。我们要搞清楚..
在禅堂里是选佛的地方,是种功德福田的地方。所谓‘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外边所造的寺塔,是有形有相的功德。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能静坐片刻的时间,就有永不磨灭的功德。有人说:‘外边的功德我不作了,来修内边的..
我执从缘起分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众生因俱生我执而有身见,就会贪著五欲享受,心意识为自己身体服务。粗重的烦恼有贪瞋痴慢疑。首先是贪欲,也即欲望里面最重的是淫欲。这确实很麻烦,无始劫以来贪欲驱使着我们在三界六道轮回不能出离,如油入面,当烦恼生起的当下要观照清楚,但要知道烦是心理状态..
达真堪布:怎样才算把佛法这个“药”吃下去了 问:怎样才算把佛法这个“药”吃下去了?假如说你有病了,家里摆着各种各样的药,但是不吃能治病吗?吃了才有用。头疼了就吃管头疼的药,肚子疼了就吃治肚子疼的药。这叫实用。佛法是能够医治好我们身心疾病的药。怎么才算是把这个药吃下去了呢?就是在日..
达真堪布:怎样才能证悟空性?问:怎样才能证悟空性?达真堪布答:我们要证悟空性,要真正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只有两种方式。我们依唯识和中观所讲的这些理论去抉择,以这些逻辑进行分析,最后能得到相似的“大空性”的结论,而不是真实的。最后,我们进一步通过修行,就能获得真正的定解。也就是说,..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出自《金刚经》。意思是修行的人,不要将心保留在任何事物上面。在修行中,始终要保持一种空的心态。要视一切如浮云。如果身处事物之中,要认真对待事物,但是过后即忘。既不执著它的生起,也不执著它的发生,又不去执著于它的将来。因为普通人,很难从具体的事物当中,做..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
在家居士修行的条件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1、皈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2、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
修行在哪里用功,大家都以为我要在佛堂里用功,在禅堂里用功,大众共修用功,早晚功课用功,这全是假的,没有用处。所以你修这么多年来,一点效果都没有。会用功的人,在哪里用功呢?在穿衣吃饭上用功,在日常点点滴滴琐碎事情上用功。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功,那叫真会用功。在起心动念处用功,起心动念..
南无阿弥陀佛信众:我想生生世世都能闻佛正法,遇善知识,不忘失菩提心。怎样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堕落,是否要证菩萨果位?大安法师:古语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今生已经闻到佛法,尤其闻到念佛往生一法,我们的标心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有在这个世间的所谓生生世世之事。如果今生不能..
如名色差别中说。受蕴云何?谓一切领纳种类。想蕴云何?谓一切了像种类。行蕴云何?谓一切心所造作意业种类。识蕴云何?谓一切了别种类。如是诸蕴,皆通三界。四大种云何?谓地水火风界。此皆通二界。四大种所造色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色界有八;及法处所摄色。然非一切,..
“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清净慈悲,外相上一定是很和善的。如果内心每天都烦烦恼恼的,外相上一定不好看。有智慧经验的人,通过面相是可以看出一个人最近运势的。但“相”不仅仅是指面相上的黑白气色,若只从面相黑白气色来判断一个人的修行好坏,往往会闹很多低级的笑话。以前见过一..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缘;你若有信心,就有缘了,所以首先要有信。你信,要信自己,又要信他;又要信因,又要信果;又要信事,又要信理。“信愿行”,信:深信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能遂愿,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实有阿弥陀佛)、信因、信果等义。愿:发愿命..
“相由心生”有若干种解释,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具体解释包括:一说此处的“相”指的是物相,“相由心生”即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这种说法可能归源于“唯识宗”。禅宗六祖..
什么是烟供?就是把食物化成很香的烟,就像我们点香一样,然后以这个最香的、清净的食物,供养诸佛菩萨,供养护法神。你用最香的食物供养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就把这个食物的香味化成甘露。为什么要烟供?因为鬼道都是吸味道的,就像你拿一块豆腐去祭拜祖先,用那个香味拜祖先,你等一下来吃就没味道了,只..
娑婆言释迦,西方言弥陀。先释迦者,教所由兴也。孺子封侯,尚不背本。凡夫入圣,岂得辜恩。古有临终焚香先供养释迦者,正此意也。——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娑婆世界的佛是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大慈尊是阿弥陀佛。那为什么有的古人在临命终时先归命释迦牟尼佛?因为我们能听闻到净土法门这一大..
1、首先明确自己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只有内心目标明确,才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善知识做自己的导师。如佛教中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求当下生活能够幸福美满,将来能够出离六道轮回,按照这个目标,选择依止的善知识时,就以此为标准而观察、抉择。 2、我们依止善知识前,为了避免以后发生一系..
依止上师有三个阶段:观察、依止、修习上师的意行。首先要用智慧来仔细地观察、分辨,当自己能确认他是个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再去依止。具德的上师肯定会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传承,也一定有圆满的灌顶、殊胜的窍诀、清净的戒律、摄受弟子的能力。这些功德都具足了,才算是具德的、具足法..
黄念祖:怎样除去妄念!“欲除妄想,去一添两。”这个没有法子对治,就只有利用耳朵,自己自念自听,最好的方法就是这。就不管它,“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分明。”妄想只管飞,只管杂,一点也不要害怕,接着念,这个妄想马上就没有了。想过去就没有了吗?你不要去理它就没有了,所以就称为妄想,根本..
有一次朋友带孩子叫我和女儿一起出去玩,闲聊时我们聊到了佛法、圣贤教育和因果,我给她简单的讲了几个我身边比较明显的现世因果报应的实例,我朋友没有学过佛,以前也没怎么想过因果的问题,但是她还没听我讲完这些因果实例,她就已经很信很信了,因为她在听我讲的过程中,联想到了几件她自己身边的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