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吉拉准空行母說:
“不緊亦不鬆,彼具正見要。”
一言以蔽之,力度的標準就是不緊不鬆。
瑪吉拉准空行母說:
“不緊亦不鬆,彼具正見要。”
一言以蔽之,力度的標準就是不緊不鬆。
【定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定的梵语三摩地,译曰正定,《成唯识论》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令心专注是心力恒时凝聚,不随所缘流散,故心力专注是其自性,由心定之故,明智即生,此即其业用。散乱之心,不能生定,亦无所依之智。见《成唯识论》卷六。..
【士用果】 p0228如五果中说。二解成唯识论八卷四页云:四者、士用。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三解俱舍论六卷二十页云:若法、因彼势力所生;即说此法名士用果。如因下地加行心力,上地有漏无漏定生。及因清净静虑心力,变化心生。如是等类。四解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谓相应俱有因,得士用果..
(术语)以名佛之大智大用者。赞阿弥陀佛偈曰:皆是法藏愿力为,稽首顶礼大心力。
(人名)五比丘之一。俱利太子也。大部补注十一曰:善见律云:释摩男是佛叔父之子,如大经中,释摩男执诸瓦砾皆悉为宝,斯由过去心力所致。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我们再来继续律篇。一个家庭,夫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因为夫妻必须要共同建立家庭,所以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时时启示说一对夫妻譬如同命鸟。就是说一只鸟同一个身体,但是两个头,叫做同命之鸟。那么要是这样想,就可以了..
问:法师,如何让散落的心灵回家?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可让轮回中飘零的心回家。在无量劫以前,有一千位王子誓愿成佛;其中一位如愿成佛,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释迦牟尼;但观世音却发愿在其他王子未成佛之前绝不成佛。在他的无尽慈悲中,他也发愿要把一切众生从六道轮回的痛..
佛教的跪拜礼最早源自古印度圣人释迦牟尼佛所倡导的礼仪。跪拜礼用于修恭敬心,折服我慢烦恼。那么标准的跪拜礼是什么样的呢?(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我以往无量劫中的父亲在我右边,我以往无量劫中的母亲在..
如何行持◎ 星 云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全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
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静下心来摆脱颓废?大安法师答:大学四年是人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专业知..
如何判定千眼菩提串珠的好与坏,千眼菩提子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用心制作才终成经典,可谓是菩提子之王,菩提子之中的极品“沉香”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那么如何判定千眼菩提串珠的好与坏呢?1。“眼”要多。千眼千眼,眼是千眼菩提的灵魂,眼不多就不算好的千眼菩提。2。“眼”要黑、要实。既然是眼睛,就..
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朋友、家人,当他出事出问题之前一定会有先兆,什么先兆?就是反常。什么反常?比如傲慢。无比的傲慢,决定要出事,为什么?他那张桌子已经开始发抖,已经开始变形了,已经不正常了。这些东西都是真的,我们仔细观察,生活当中有大学问,这个在平时看不到,只有在古圣先贤那里才能看..
问:“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古德多有言及。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一念心性之中,所以不必求生距此十万亿佛土之遥的净土。弟子对此甚感困惑,请法师慈悲开示。大安法师答:诸佛说法,事理双备,不可执事迷理,尤不许执理废事。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从理上立言,道理虽是,然不是凡夫的境界。首先得..
净空法师答:这是佛法讲用心不同,如果我们的善心,放生之前给?做三皈,给?念佛,劝?皈依三宝,劝?皈依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诚的愿也能够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么做是正确的,是好的。至于水污染,不适合水族生存,这个要考虑到,你要找适当的地方去放生。实在找不到,那就没有法子,..
问: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理信(或曰智信),是相信西方净土不在吾人介尔一念之外(..
净界法师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事后稍微冷静一下之后才知道说,喔,刚才可能起情绪了。那这时候可能开始要操作一些佛..
为什么菩萨慈悲要送小孩给我们呢?因为菩萨送的这些小孩都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受过佛的法化,而且这些小孩曾经有愿力,是乘愿再来的人。他们重新来世间做什么呢?是来报恩的。多少位菩萨想求生这样的小孩的,请站起来。你们有心接受佛菩萨送给你们珍贵、稀有、难得的小孩,功德无量!如果是老人为家中的子女请生..
宝莲寺弥勒大佛福佑古彭三生圣迹永放光芒世间每个人都有一个生育自己的母亲,并且独一无二,是她赐予你我生命,一分一秒无不与她息息相关。对于佛教来讲,母亲的范围所指更为广泛,一切众生皆我父,一切众生皆我母。佛家以慈悲之心,将这种父母与子女融于血的亲情扩大至六道众生,天地万物,一切有情。..
应该如何克服胡思乱想?耕云问:明知不要胡思乱想,但却无法不想,应如何克服?答:那就是没有心力,业障太重,业障障本明。什么叫做业?就是一年的业绩的总和。因此这个业里面有净业、有染业,有恶业、有善业。业障太多了,反省忏悔不够,心力就不够。心力不够,就欲振乏力。欲振乏力,就是心有余而力..
本文内容出自《佛说罪福报应经》(白话译文)佛在迦维罗卫国和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住在精舍的时候。由于结夏安居已经结束,于是佛从禅室出来,和弟子一同前往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这两国之间有一棵大树,叫做尼拘类树。树高二十里,而枝叶覆盖的面积则有六十里,树上结的果实非常多。尼拘类吃起来..
此处介绍的行为转为道用法门,既有显宗的方法,也有密宗的方法,故而称为显密双运的行为转为道用。每天从早上醒来开始,到最后晚上睡觉,如何将一天所有的行为都转为道用呢?1.苏醒早上刚刚从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看到世界的时候,该怎么发愿呢?平时我们从睡眠中醒过来的时候,都是迷迷糊糊、睡眼朦胧..
如何如理如法的放生答:放生的精神就是救生,对众生生命的关爱。不伤害众生万物伤亡总痛情,虽然虫蚁亦贪生。杀业重果报会是寿短、多灾多病、生贫穷下贱处,重业者入地狱受报。那么,放生恰相反,会获得长寿、健康、无有疾病、生富贵处、乃至生天道。由于我们放生而生起慈悲心,自然这会改善我们自己的..
圣严法师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将焦点放在情绪的爆发点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听一首柔和的音乐,或是找朋友谈谈,让情绪慢慢缓和。更进一步的方法,是观察自己的念头从哪里..
如何才能活得坦荡◎ 一诚假如说,一个人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以至于没有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语和行为,做了亏心事,造成了不好的后果,那么这个后果就会在他的心里留下痕迹,使他感到沉重、苦恼,甚至感到惧怕。如此一来,日子当然就难以过得明朗快乐。活得坦荡,心里头才没有重负,人才能活得开怀。那..
菩提心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菩提心,就是在佛法上用心,在佛法上学习和弘传。我们学了佛法之后,怎么去修呢?在工作和生活中起修。比如说,六度四摄,是菩萨道的行持。六度,是自觉;四摄,是觉他。好,我们就把六度四摄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就叫修行。修行不是说一定剃个光头,穿上僧袍,到山..
圣严法师人人都希望公平,但世上有百分之百公平的事吗?譬如在职场中,主管认为是公平的,但是站在员工的立场,就可能变成不公平。这是因为主观和客观的标准不同,而主观不一定是标准的,所以也没有绝对的客观,可见世上并没有真正的公平。我曾经讲过一个比喻:一个父亲有四个儿子,父亲临终时将遗产分..
问:为什么特别强调取舍因果?应该如何培养因果正见?答:佛教中强调的业因果、依止善知识等内容,我们每个佛教徒都不能忽略、轻视。否则,纵然高攀再大的法,除非你是利根者,不然,普通根基的人完全是舍本逐末,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善恶因果的见解得以坚固,那你做什么事情、行持什么善法都很容易。相..
在这个灾难频仍的娑婆世界,总有各种意外会不期而至,如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空难;海难等等,往往在瞬间就夺去许多人的生命,不仅令亲人痛断肝肠,也让亡者魂无所归不能安息,但是亲人亡故之后,我们也还是能够通过佛教的超度方法,帮助亲人的亡灵获得利益甚至往生善道,这对于亡故的亲人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禅。有的房间装修,还有茶具、饰具都带有禅的韵味。请问师父,如何在生活中多增添一些禅味?能弘法师:要在生活之中多增加一些禅的味道,那就得懂得什么是禅,然后把禅运用在生活之中,在生活中禅修,在禅修中生活。那你有一颗禅心,就处处是禅了,举手..
界诠法师我们已经闻到佛法了,无论老小,都赶紧修行是要紧,要放下身心来修行。修行大家都想说修行快一点,有什么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搞定。我们无始来造的业多得去,烦恼多得很。什么办法你都要持之以恒,不要贪图快怎么个快法,先要放下我们的身心才可以。我们常常知见太深。怎么知见太深呢?自以为是,..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无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师云: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秖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得..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