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治贪欲心?
贪欲盖 (Kāmacchanda)佛陀谈到贪欲的对治时,在《大念处经》的经文中记载: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我们修行佛法一段时日后必需能够知道内心的情况。佛先说内心的五种烦恼,这五盖是指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因为它能覆盖我们清明的心。若内心有贪欲,必需知道它,这是正念训练的一部分。若不知道自己内心有没有贪欲,那又怎么能够去观照或对治它呢?贪欲的生起,必需知道,并且去认知它是否因为过去习气的关系,或是偶而遇到这起贪之境,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法门来对治贪欲。佛在经文中谈到人们内心有两种情况:一是贪欲存在,二是贪欲不存在。完全没有贪欲是圣人的境界。我们还是凡夫,所以内心还是充满着贪欲。修行人对治贪欲的步骤有三:1.知贪:一是要知道未生的贪欲生起;2.治贪:二是在知道贪欲生起后,以法去对治它(欲贪被镇服后若触境再起贪时再以同法或不同法去对治它);3.无贪:三是以法去对治后,贪欲被消灭,于未来不再生起。1. 知贪贪欲的生起须要有很好的正念,这里引一段《杂阿含715经》的经文来说明贪欲的生起与对治法;「贪欲盖以何为食?谓触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贪欲令起,已起贪欲,能令增广,是名欲爱盖之食。何等为贪欲盖不食? 谓不净观,于彼(正)思惟,未起贪欲盖不起,已起贪欲盖令断;是名贪欲盖不食。?(1) 有贪在这经里佛陀分析贪欲盖的生起乃是因为触相,即是六根触六境时所生的不正思惟(不如理作意),因为不正思惟的结果,未生的贪欲引至它生起,已生的贪欲转为增广。这不正思惟即是因为没有正念,对于六境的可爱与可乐的境或目标给予不正思惟,这种不正思惟有四种,即是执无常为常,执苦为乐,执无我为有我,以及执不净为净(四颠倒)。对治贪欲盖的方法就是修不净观,以不净观对可爱可乐之境数数正思惟(如理作意),以使未生的贪欲不生,已生的贪欲令其断灭。(2) 贪因故此世尊说:?对可爱可喜的目标数数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贪欲增长及增强之因。?(《相应部》《觉支相应》)若一个行者能观察心中的贪欲,通过如理作意与正思惟,就能知道耽欲会带来苦。佛所教的对治的方法就是要知道心中有贪(知贪) ;然后去找生起贪欲的原因,这也是知贪。不过更深一层进去找它生起之因,对一个局中人来说,他自己知道他要的是什么,爱的是什么,放下它,离开它,那就行了,不过说是容易做却难。因此佛说(若对象是人)以不净观对治,这并非要你喜欢的人死去,而是一种对治法门。若思惟深一点,你将发觉这是四圣谛的第一谛:苦。进一步就会思惟它产生贪欲的原因,而会追根究底地找到它,这是四圣谛的第二谛:苦因。接下来就会想去消除它,以及寻找灭除它的方法,这就是其它两个圣谛。如理作意与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是修慧的一种。2.治贪灭除贪欲的方法有:(1)修习不净观;(2) 修习无常观﹔ (3)守护根门; (4) 饮食适量;(5) 亲近善知识;(6) 讨论灭欲的方法。(1)修习不净观修习不净观是根据佛说的十不净(死尸)相(十不净相是四十业处的一部分),用来观修以灭除贪欲;这十不净相是:(i) 膨胀 (尸体)相;(ii) 青瘀 (尸体) 相;(iii) 脓烂 (尸体) 相;(iv) 断坏(尸体) 相;(v) 食残(尸体) 相;(vi) 散乱(尸体) 相;(vii) 斩斫离散(尸体)相;(viii) 血涂相(不一定是尸体);(ix) 虫聚(蛆虫聚生尸体)相;(x) 骸骨(尸体变为骸骨)相。(i) 膨胀相是指人体在死后,腐化产生气体,尸体鼓胀像吹饱风的皮囊。(ii) 青瘀相是指尸体腐化,肌肉肿处是红色,脓聚处是白色,其它地方则是呈青 (黑)色。(iii) 脓烂相是指皮肉因肿胀生脓,在破烂处脓流出来。(iv) 断坏相是指腹肌断裂,或尸体从中破开,可能是鸟兽啄食的结果。(v) 食残相是指尸体大半已去,尸体为鸟兽食后零乱相。(vi) 散乱相是指尸体还有一些肉黏着,但骨块散乱,手一处,脚一处,头一处。(vii) 斩斫离散相是指尸肉为鸟兽所食,骨被嚼断,筋也已去,不能连系骨,因而骨块散乱于地。(viii) 血涂相是指伤人流血或尸体血溢出涂在尸体上。(ix) 虫聚相是指尸体腐烂生满蛆虫。(x) 骸骨相是指尸体皮、肉、内脏、脑浆被食尽后所剩骸骨。修不净观的行者是不适宜取异性的尸体来观察;观察时应心念厌恶的膨胀相,厌恶的膨胀相;若是在夜里也不心生恐怖,并坚定心念死尸是决不会站立起来或来追人的,以消除心中的恐惧感;在取相时应对尸体的相作珍宝或稀有想,这是因为这种业处的相难得的缘故,也因为由于这取相可以重复进行业处的修习。根据《清净道论》指出,若以贪行的差别来说,膨胀相是适合于贪行的人;青瘀相适合于贪身色的人;脓烂相适合于贪着花香装饰身体起香味的人;断坏相适合于贪念自身坚厚的人;食残相适合于贪着乳房等肌肉部位的人;散乱相适合于贪着肢体美的人;斩斫离散相适合于贪着身体完整的人,血涂相适合于贪着装饰美丽的人;虫聚相适合于贪着身体为我所有的人;骸骨相适合于贪恋牙齿美丽的人。修不净相要配合修慈以防沮丧而产生厌世的念头。不净观的每一相都只能修习到初禅,这是因为有寻的关系,不净观不能修到第二禅,因第二禅没有寻的禅支的缘故。除了十不净外,三十二身分也可用以修不净而达到初禅。(2) 修习无常观佛说常观无常的话则能断贪。这在《杂阿含1经》中记载:「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修观无常的行者,若欲自证,只要自观身,波罗蜜成熟,破除对身体的邪见,灭除疑惑与戒禁取,就能自证初果;若再減弱贪欲和瞋恚就能证二果或三果。若正观触境时心解脱于喜贪及瞋恚,自证三果。(3) 守护根门;守护六根的最好比喻在北传《法句经》中记载:?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把六个根门好好地藏起来,用智慧与魔决战,触到六境时,心能不受诱惑就没有苦患了。在《南传大藏经》的六处相应毒蛇品第三《龟》也提到一只野干沿着河边觅食,看到一只乌龟,想要吃它,乌龟把头、尾与四肢缩进壳里,最后野干白等一场,没得吃。这是比喻修行的人于六根门,善于防范,魔不得其便。六根的防护是我们向圣道者的修行工作,要知道我们凡夫对欲望永远也没有满足。若细心观察一下自己从早到晚所做的事,无不跟欲念有关,但这欲念却是无常的,我们要花上许许多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去得到它。我们内心中的欲火在烧个不停,日以继夜,常常在疯狂地攫取外界的事物。是故佛说:「缘爱\有取\,缘取\有有(业有),缘有(业有)有\生。」因为六根对外境的贪爱产生执取,因为执取而产生业,又因为业,我们一直生生死死的轮回。认识自己的心,老实地去看清一下自己欲望的可怕,依照佛法修行一段时间,你将能知道少欲的快乐与祥和。这是知足带来心的安宁。(4) 饮食适量饮食知量也是天天在对治贪欲,饮食过量还会连带产生昏沉与睡眠的障碍。(5) 亲近善知识(6) 讨论灭欲的方法亲近善知识及讨论治贪或其它的烦恼,对许多需要依赖善知识来引导的修行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善知识有敏锐的观察力,能知道学徒的缺点而加以指点,所以在好师父的身边是有益的。在玄奘译的《法蕴经集》里的杂事品提到若永断贪,则能得不还(指三果),此外该经也提到与贪相关的无惭,无愧,以利求利,恶欲,大欲,显欲,不喜足,耽嗜,遍耽嗜,染食,非法食,着贪,恶贪,贪欲等。如此修习的结果,当内心有贪欲存在时知道有贪欲心,当内心无贪欲存在时知道无贪欲心,也知道贪欲心如何生起,知道有贪欲心时能对治它,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烦恼,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去调服它。3.无贪当一个行者知道如何将已生的贪欲灭除;若是能够明确知道已灭尽的贪欲在将来永不生起,那就是已成功的调御自己内心的贪欲。佛曾经说过贪欲的息灭就是涅槃。这是三果以上的圣者及每一位佛教徒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读者也可以参考佛陀所教的七种灭除烦恼的方法《中阿含.漏尽经》。法增比丘,台北。愿众生安乐!相关推荐
爱见
随顺贪欲,是谓之爱。分别执着,是谓之见。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为爱。意根对于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计断计常,执有执无等为见。大概爱由任运而起,见由分别而起。又贪着五欲为爱,执着所见为见。又迷于事为爱,如贪欲嗔恚等。迷于理为见,如有无断常等。若穷究众生之..
九祖胁比丘尊者《佛祖统纪》
九祖胁比丘尊者。中印度人。由于昔业在母胎六十年。既生须俱白。厌恶五欲不乐居家。其父携见密多曰。此子处胎六十年。因号难生。曾遇相者。言是法器。愿求出家。受戒之日祥光烛座。感舍利三七颗。便于座上得阿罗汉。精进苦行胁不至席。时号胁比丘。有外道见师手放光明暗中取经。即舍邪归正获证道迹..
十五祖罗睺罗多尊者《佛祖统纪》
十五祖罗睺罗多尊者。迦毗罗国人。聪慧异常。迦那提婆尊者至迦毗罗国。有长者净德。园树生耳如菌。唯长者与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随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尊者知其宿因。遂至其家谓之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丘。以道眼未明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精诚供养故得享之。又问长者年多少。..
十九祖阇夜多尊者《佛祖统纪》
十九祖阇夜多尊者。北天竺人。游化世间最称善说。有比丘犯欲自悔。夜多语曰。能顺我语罪可消灭。即化火坑令投其中。比丘念欲灭罪举身投之。火成清流。夜多曰。汝至诚悔过罪今已灭。即为说法成阿罗汉。尝将弟子入尸罗城。惨然颦蹙小复前行。路见一鸟欣然微笑。弟子白师。愿说此缘。师曰。我至城门见..
五盖
一贪欲盖 二嗔恚盖 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 五疑盖次三毒而辨五盖者。若论三毒之体。岂异五盖。但科目不同。名字增减有异。故次分别。所以然者。若没痴毒之名而离痴法。为睡眠掉悔疑三盖。足贪嗔为五盖也。若开五盖则烦恼无量。通名盖者。盖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善心。不得开发。故名为盖。而此五盖既..
智严(宋京师枳园寺)[《高僧传》卷三]
释智严。西凉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纳衣宴坐蔬食永岁。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谘受禅法。渐深三年功逾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彼诸道俗闻而叹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亦..
弘充(齐京师湘官寺)[《高僧传》卷六]
释弘充。凉州人。少有志力。通庄老解经律。大明末过江。初止多宝寺。善能问难。先达多为所屈。后自开法筵锋镝互起。充既思入玄微口辩天逸。通疑释滞无所间然。每讲法华十地。听者盈堂。宋太宰江夏文献王义恭雅重之。明帝践祚。起湘宫寺。请充为纲领。于是移居焉。于时湘宫又有法鲜比丘。亦聪哲有思力。..
僧伽制度
出家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到鹿野苑为 陈如等五人三转四谛法轮,同时始建僧团。但此时还未制戒,还没有传戒所规定的僧数。根据《毗奈耶》卷一所述,释迦证觉后第13年有苏阵那犯过,始与诸比丘结戒,创制波罗夷(意译为弃,即弃于佛法之外)不共住戒法。以后比丘越..
那先比丘经(Milindapanha)
Naxianbiqiujing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语种不详,学术界对此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北、南两种流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约定型于4世纪,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问经》。北本的内容相当于..
不受谏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拘睒毗,阐陀欲犯戒。比丘谏言莫作此意,不应尔。不从他谏,即犯诸罪。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中·二○·九)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戒缘同前僧残[恶性拒僧违谏戒]。但前是在众拒僧,此是屏拒别人耳。”(戒疏记卷一五·一一·一三)..
不受食戒制意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五分云,佛未制前,比丘各不受食。白衣诃言,我不喜见,着割截坏色衣人,不受食食,是为不与取。多论,五义故:一、为断盗窃因缘;二、为作证明;三、为止诽谤;四、为成少欲知足;五、为物生信,令外道得益。昔有比丘与外道共行,止果树下;比丘不上树,不摇果,又不肯就地取;..
不受食戒受食法六种
亦名:受食法六种、六种受食法子题:器食相对受食法、身心相对受食法、单心无对受食法、连绊触碍受食法、心境相当受食法、非心境受食法、满茶逻、净人受食三法、比丘受食三法、食无七过、食无八患、八患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六明受食法。一、器食相对[受食法]。了论,至边三种:一、至身边,谓以物..
不受食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城人为父母等,于四衢道头,乃至庙中祭祀供养。粪扫衣乞食比丘自取食之,居士共嫌。比丘以过白佛,便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中·一五·一一)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戒缘中,俗人为亡者设祭,头陀比丘辄自取啖,故制。”(戒疏记卷一四·六七·一四)..
不受食戒能受人
亦名:受食之能受人、能受食人子题:自性、受食处行事钞·随戒释相篇:“能受者,是比丘。了论,能受者,具戒比丘住于自性,求得在此处。解云,能受者清净持戒无毁,故言住自性。欲求饮食,名为求得。此处受食,即度与余比丘,不须更受。即名此比丘为能受。若破戒、被摈、别住、十三难、三举、灭摈、应..
不受食戒释名
资持记·释释相篇:“名中,比丘凡食,必从人受,故违此教,名不受食。然受兼手口,食通四药。”(事钞记卷二四·六·一九)
不学灭法
亦名:十法正法疾灭、十种法令正法疾灭子题:五怖畏随机羯磨·杂法住持篇:“十诵律,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诵读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诃责已,赞叹毗尼,多有长老比丘就优波离学律。佛告比丘,有十种法住世,令正法疾灭。有比丘无欲钝根,虽诵句义,不能正受;又不解了;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乃至不..
不学无知结罪分齐
子题:学据始终不学即结罪、无知罪五夏后结、学通一形、五分法身成立方离依止、依止须具三德、不学之罪通据始终三根无异、无知之罪位分三别、上根不待五夏结无知罪、中根五夏后结无知罪、下根一向不结无知罪行事钞·持犯方轨篇:“分齐者,就教对行,从根三别。(一、就教)言就教者,学据始终,不学即..
不得满数不得诃
亦名:不足数诸部通会子题:不足数四律一论共有六十许人随机羯磨·集法缘成篇:“不得满数不得诃者,若为比丘作羯磨,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足数,若言犯边罪等十三难人、若被三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别住、若戒场上、若神足在空、隐没、离见闻处、若所为作羯磨人,如是等二十八种不足数..
不忏举羯磨
子题:灭羯磨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不忏举者,然罪无定性,从缘而生;理应悔除,应本清净。而今破戒见四法,犯不肯忏;妄陈滥说,言不忏悔。垢障尤深,进道无日。故须举弃,得伏方解。经名灭羯磨者,治罚前人,使作灭罪。僧祇云,被三举人,心意调柔,白僧言:‘我心调柔,愿僧为我舍法。’白已,却行..
不揲坐具戒缘起
亦名:不揲坐具作新戒缘起、不贴坐具戒缘起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佛在舍卫、,遣人请食。[诸佛]常法,请后遍行诸房。见故坐具,处处狼藉,无人收摄。由诸比丘嫌其厚薄轻重,更作新者,乃制故者揲新。六群违制,比丘举过,佛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上·二八·一四)..
不次受食戒缘起
亦名:以次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六群不次取食。居士讥言,不厌足,譬如猪狗牛驴骆驼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含注戒本卷下·八·一)
不用意受食戒缘起
亦名:用意受食戒缘起、正意受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请僧设供。六群不用意受食,捐弃羹饭。居士讥言沙门无厌,贪心多受,如谷贵时。比丘举过,佛因诃制。”(含注戒本卷下·七·四)..
不痴毗尼缘起
子题:三种狂痴、狂痴三品、白四与不痴羯磨、不痴羯磨含注戒本·七灭诤法:“(七灭诤三,不痴毗尼)佛在王舍城,时难提比丘,得癫狂病,行来出入,不顺威仪,多犯众罪。比丘诘问,便言痴时造罪,病差不作。以事白佛。佛言,三种狂痴:一、者常忆,说戒常来;二、者不忆,说戒不来;三、者或忆,或来或..
不等受食戒缘起
亦名:羹饭等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自下饭已,入内取羹还,食饭已尽;时与羹已,复还取饭,饭还羹尽。讥似饿人。比丘举过,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下·七·一三)..
不系二、食戒缘起
亦名:系二、想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受已,左右顾视不觉,比座取钵藏之。比丘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下·九·二)
不与欲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多比丘集论法毗尼。六群相谓,看诸比丘,似为我等作羯磨。从座起去,比丘唤住而故去。以事白佛,便诃而制戒。”(含注戒本卷中·二九·四)
不见举羯磨
亦名:治不见举法子题:举、不见举、不见举本缘、不见罪举羯磨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不见举者,倒说四事,法说非法,犯言不犯。或不信善恶二因,感苦乐二果,邪见在怀,障于学路。或由不达教,或知而故犯。僧问何不见犯?答云不见。僧即遮举,与作不见举治之。为欲折伏从道,且弃众外,不同僧事,目之..
不足数僧祇九人
子题:半覆露羯磨疏·集法缘成篇:“如僧祇中有九:(一、前五人)一、者与欲人。堂中作法,通收欲者以入现数。二、若隔障。即同在覆,别有遮断,不见身也。三、半覆露,中间隔障。四、半覆露,申手不相及。五、同在露地,申手不相及。此上五种,是善比丘,当时乖相,故非数限。(二、后四人)又有行住..
不足数别住
亦名:别住人行事钞·足数众相篇:“别住者,昔云同一界不尽集。今谓界外比丘滥将入数;非谓眼见在界外;以界分不知,冥然在外,作法不成,故云不足。”(事钞记卷四·三○·二)济缘记释云:“别住,即异界也。”(业疏记卷四·二九·一○)..
不足数四分三十二人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一,前二十八人)(一、二十二人体不足)(一、尼等四人)文中若为比丘作法,以尼等四人足数者,或由报别,或法未具,故不开之。翻对及尼受具二十,忏罪八人,出罪四十者,各成两足,互不相通。(二、十三难人)若言犯边罪等十三难人,本犯戒障,虽受不得。以体非比丘,虚沾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