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讚叹供养即一心专讚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业已外自馀诸善悉名杂行。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讚叹供养即一心专讚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业已外自馀诸善悉名杂行。
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部经典。
一个九品往生的教法。一九即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术语)念佛之心专一也。往生论曰: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术语)一心而不散乱也。阿弥陀经曰: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
师大善。幼栖林野常诵法华。后参南岳得开观慧。躬行法华三昧所入最深。常于山中讲释论时众推服。大都督吴明彻问南岳曰。法华禅门真德几何。岳曰。信重三千业高四百。僧照得定最深。智顗说法无碍。兼之者大善也。后于禅堂趺坐而逝。七日之内。天常雨华异香凝结。衡阳令陈正业。闻师道德之盛。每往礼敬。..
法师悟恩。字修已。路氏常熟人。年十三。闻诵弥陀经心有所感。遂投破山兴福寺求度。初学毗尼。闻天台三观六即之说深符其意。晋开运初。造钱唐慈光因师室。因讲次覆述剖析幽微。时称义虎。及继踵开法。道名大播。初是一家教典。自会昌毁废文义残阙。师寻绎十妙研核五重。讲演大部二十余过。法华大意昭著..
法师惟雅。久依孤山悉得其旨。孤山制西资钞以解弥陀疏。扶病隐几口占其文。使雅师笔之。初日午后染毫。翌日初夜绝笔云镜庵曰。孤山以高世之才弥天之笔。著十疏以通经。述诸钞以解疏。其于翼赞教门厥功茂矣。但其相承所说法门。言境观则以真心为境。论总别则以理性为总。判事法二观不许修证。废光明..
释僧济。未详何许人。晋太元中来入庐山。从远公受学。大小诸经及世典书数。皆游炼心抱贯其深要。年始过立便出邑开讲历当元匠。远每谓曰。共吾弘佛法者尔其人乎。后停山少时忽感笃疾。于是要诚西国想象弥陀。远遗济一烛曰。汝可以建心安养竞诸漏刻。济执烛凭机停想无乱。又请众僧夜集为转无量寿经。至五..
释昙鉴。姓赵。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为师。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学究群经兼善数论闻什公在关。杖策从学。什常谓鉴为一闻持人。后游方宣化。达自荆州止江陵辛寺。年登耳顺励行弥洁。常愿生安养瞻觐弥陀。后弟子僧济辞往上明。鉴云。汝去乃佳恐不复相见。因委曲疏受付嘱。至夜与诸耆老共叙无常。言甚切至..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土论序(大四七·八三中):“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其中,“二八”指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十六观门,“一九”则指弥陀所立之九品往生。 p1 ..
指一切智慧之舟,乃喻佛为舟筏,度人达彼一切智之地。教行信证文类卷二(大八三·五九九下):“能竭愚痴海,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船,浮诸群生海。”此乃赞叹弥陀之悲愿如虚空,诸妙功德广阔无边,导引群生至清净土。 p16 ..
八圣道支所缘境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如实性为体故。道支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道支自体。正见者,是分别支,如先所证真实简择故。正思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发语言故。正语正业正命者,是令他..
【阿弥陀】清净平等觉经翻无量清净佛,无量寿经翻无量寿佛。称赞净土经云: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智论云:无量有二:一者、实无量,诸圣人所不能量,如虚空、涅槃、众生性,是不可量。二者、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如须弥山、大海水,斤两滴数多少,诸佛菩萨能知,诸天世人所不能知,故言..
若以戒定慧三学,摄三十七品,则:一、戒摄三 正语、正业、正命。二、定摄十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除觉、定觉、舍觉、正定。三、慧摄十八 四念处、四正勤、进根、慧根、进力、慧力、择觉、进觉、喜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四、通定慧 念根、念力、念觉、正念。五、通三学 信根、信力。..
《翻译名义集》,七卷,宋代平江景德寺释法云(1088~1158)编。法云字天瑞,自称无机子。俗姓戈,长洲人。九岁出家,受具戒后,师事通照法师,习天台教义,后来得法于南屏清辩,为天台山家派。从政和七年(1117)起,他住持松江大觉教寺,曾开讲《法华》、《金光明》、《涅槃》、《维摩》等经,并信仰净土..
长阿含经曰人子当以五事敬父母,云何为五? 一者、供养无乏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二者、凡所为先白父母 五者、不断父母所作正业 三者、父母所为恭顺无逆善生子经说事父母五事: 一者、念家事 四者、供养 二者、修债负 五者、承父母之欢心 三者、解诫六方礼经曰子事父母,当有五事: 一、当念治生 四..
总愿别愿者:一、总愿 四弘誓是总愿。二、别愿 如药师之十二愿。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普贤之十愿。弥陀之四十八愿。释迦之五百愿。誓愿之力,亦曰本愿力。智度论曰: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
1、流转门和还灭门。一切众生,造业受生死,叫做流转;行者修道证涅槃,叫做还灭。2、圣道门和净土门。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断惑而后证果,名圣道门;若依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名净土门。3、福德门和智慧门。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是福德门;般若一..
谓万法唯一心,故心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这是一个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的法门。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也说: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
无量寿经说,往生弥陀净土的人,其道业之深浅有上中下三辈:一、上辈,即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入;二、中辈,既不能出家修大功德,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和立塔像,饭食沙门,多少有修善的人;三、下辈,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至十念的人。..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想念;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的法身。..
三部经典,有弥陀三部、大日三部、法华三部、弥勒三部等等。
十二光之一,即阿弥陀佛的光明,弥陀的光明,常存三世,恒照世间而不断绝。
净土宗所立,谓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者,名为正行,即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二、专观想极乐国庄严,名观察正行,三、专礼拜阿弥陀佛,名礼拜正行,四、专称念弥陀名号,名称名正行,五、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名赞叹供养正行。..
又名五增上缘,或五缘,是念佛人现在与未来二世所得到的五种增上缘。一、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即得佛的加持而消除一切的业障;二、念获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增上缘,或现生护念增上缘,即弥陀观音势至等随时都护念著他;三、见佛增上缘,又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即获得弥陀之三念愿力加被于..
一、称名念佛,即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二、观像念佛,即观看佛像,口称佛名;三、观想念佛,即于心观想佛之相好庄严;四、实相念佛,即观自身及诸佛之真实相,乃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誓愿。愿有总愿和别愿两种,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弥陀的四十八愿和药师的十二愿是别愿。
(喻)弥陀的本愿如船,能将众生渡到彼岸。
又作本愿一乘、宏愿一乘、悲愿一乘。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之本愿为一佛乘,说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乃众生一生成佛之唯一无上之法门,称为誓愿一乘。无量寿经说: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正当的行为。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等不良行为,叫做正业。八正道之一。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