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也就是那个无姓的小孩。他被道信收留时,才七岁。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他在四祖门下,白天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道信圆寂前,付法传衣给他。道信圆寂后,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由于当时僧俗道众仰慕弘忍是达摩的正统,所以四方跟从弘忍学禅的人很多,于是弘忍又在离破头山(双峰山)不远的凭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弘忍在此继承和发扬道信禅学,所以,当时称弘忍的禅学为东山法门。东山法门实际包括了道信、弘忍两代禅师的禅学,因为弘忍曾三十年不离道信左右,尽得道信禅学思想精华。他以后宣传的禅学思想,也与道信一致。弘忍门下的弟子很多,见于各种记载的就有25人,而被认为能传其禅法的有11人,这些人分散在全国,各为一方师,聚徒传法,声震朝廷。因此,自达摩传来的禅宗,其真正的发展壮大,可以说始自弘忍门下。弘忍的两位大弟子慧能、神秀,一南一北,一宗《般若》,一宗《楞伽》,一倡顿教,一创渐教,开创了中国禅宗最辉煌的历史。
相关推荐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
丛林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
清规
清规是中国禅宗寺院(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则,也可说是中世以来禅林创行的僧制。本来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三例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如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节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于金陵,命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皆是其例(见《..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释道原撰。本书叙述天竺佛、祖以迄中国禅宗的传承世系,记载佛祖付法因缘和著名禅师机缘语句,附辑偈、颂、诗、歌,是一种以禅宗师资传承世次为纲,以记言记事为主要内容的纂述。书名传灯录,取义于这部书记载历代禅法传承,有如灯灯相续的用意。又以本书成于宋真宗景德元年..
看话禅、默照禅
看话禅、默照禅是宋代临济宗和曹洞宗两种不同的禅观法门。看话禅是临济宗大慧宗杲所倡导的专就一则古人的话头,历久真实参究以至于悟道的观行方法。默照禅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觉所倡导的摄心静坐、潜神内观、内息攀缘、以至于悟道的观行方法。禅宗于唐武后及中宗时,在黄梅弘忍以下,由慧能、神秀开创南北..
参禅
参入禅道,是谓参禅。但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佛学大辞典曰:禅宗以禅那为宗。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八宗
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义。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语,只以心传心,以佛心印定众生心,证不二相。
心宗
佛心宗的简称,亦即禅宗。
五祖
1、指华严五祖,即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2、指净土五祖,即昙鸾、道绰、善导、法照、少康。3、指莲社五祖,即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4、指禅宗东土第五祖弘忍禅师。
六祖
1、禅宗衣钵相传共有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2、指惠能大师,因惠能是禅宗之第六祖。
方寸
就是心。禅宗四祖道信说: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
少林寺
在嵩山的少室,梁时禅宗的祖师达摩,曾在此面壁九年。
东山
禅宗五祖弘忍,住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边,因而叫做东山,五祖之法门也称为东山之法门。
东山法门
指禅宗五祖的法门,因五祖弘忍禅师住在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做东山。
僧璨
(?-606)隋代高僧,唐玄宗敕赐鉴智禅师。江苏徐州人,拜慧可为师,为禅宗之第三祖。
慧可
(487-593)南北朝时高僧,河南洛阳人,初名神光,后在嵩山少林寺拜达摩为师,改名为慧可,承接达摩的衣钵,为禅宗之第二祖。
二祖
(人名)禅宗东土之第二祖慧可禅师也。
二祖断臂
(故事)禅宗二祖慧可,求道于达磨,不得,乃在雪中以利刀断左臂,示其坚固不动之志。遂得法。后世称为断臂慧可。
懡欏
(杂语)懡欏为梵语,译曰惭愧。即一场之惭愧也。碧岩集第一则,达磨渡江至魏,有不免一场懡欏之语。此外禅宗语录多用之。
七宗
(名数)律,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真言,禅之七宗也。是于八宗中除俱舍成实加禅宗者。元亨释书诸宗志举此七宗。
禅宗七祖
(名数)传灯录谓初祖达磨至六祖慧能,以法及衣相传,自七祖以后不传衣。又,荷泽神会禅师于天宝四载入京,着显宗记,以订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宗,师嗣六祖,禅宗推为七祖。杜甫诗曰:门求七祖禅。
九宗
(名数)八宗之外加禅宗或净土宗者。
一着
(术语)犹言一事也,宗论三曰:向上一着,千圣不传。梵室寓谈曰:有名异而实同者,如台宗谓之一心三观,贤首谓之一真法界,相宗谓之胜义唯识,禅宗谓之向上一着,盖未始少异也。
人天眼目
(书名)六卷,宋智昭著。集禅宗诸家之要义。
荐福寺弘辨禅师《佛祖历代通载》
诏京兆荐福寺弘辨禅师入内。帝问曰。禅宗何有南北之名。对曰。禅门本无南北。昔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展转相传至三十一世。此土弘忍大师有二弟子。一名惠能。受衣法居岭南。一名神秀。在北扬化。得法虽一时。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帝曰。何名戒定慧。对曰。防非止..
大荐福寺弘辩禅师《释氏稽古略》
诏京兆大荐福寺弘辩禅师入内。帝问。禅宗何有南北之名。师奏曰。禅门本无南北。自诸祖至弘忍大师有二弟子。一慧能受衣法居岭南。一神秀在北扬化。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非禅宗有南北之号也。帝曰。何名戒定慧。对曰。防非止恶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
法显(荆州四层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释法显。姓丁氏。南郡江陵人。十二出家。四层寺宝冥法师服勤累戴咨询经旨。有闻欲界乱地素非道缘。既已生中如何解网。冥曰。众生并有初地味禅。时来则发。虽藏心种历劫不亡。有顗禅师者。荆楚禅宗。可往师学。会顗隋炀征下回返上流。于四层寺大开禅府。徒侣四百蔚尔成林。遂依座筵闻所未悟。但夙有成惠..
义玄(唐真定府临济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释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人也。参学诸方不惮艰苦。因见黄檗山运禅师。鸣啄同时了然通彻。乃北归乡土。俯徇赵人之请。住子城南临济焉。罢唱经论之徒皆亲堂室示人心要。颇与德山相类。以咸通七年丙戌岁四月十日示灭。敕谥慧照大师。塔号澄虚。言教颇行于世。今恒阳号临济禅宗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