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轮回苦,孙儿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内煮’这是唐时寒山大师看到一个俗家人娶媳妇,这新娘原是他的老祖母转世,同时再看到坐在筵席上饮酒食肉的来宾,原是过去他家里的牛马,而锅里的猪羊鱼肉,都是他们家的六亲眷属转生。大师看了,可怜六道凡夫众生,不明因果,颠倒妄为,不禁悲从心起,号啕大哭,唱出了上面这个偈子。不信佛教的人,也许会巧辩,这是佛教徒劝人素食,假造出来的故事,可是事实胜于雄辩,我国历史上人死为畜的纪录不少。最早的记载为远在佛教尚未传入中国,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即记:‘帝尧之时,洪水滔天,尧求能治水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四岳请试之。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视鲧治水无状,殛之于羽山以死。注云鲧死化为黄熊(熊读作能字音,黄熊者三足鳖也)。此外齐公子彭生死变大猪报仇,见于左传。赵王如意死化苍犬,扑杀吕后以报仇,见诸汉史。宋士宗之母化为鳖,宣骞之老母化为鼋,见于晋书。我国历朝史家执笔记事,皆尚翔实,决不虚诞,故我国之史书,号称信史。又佛教的在家五戒弟子,尚不妄语,何况出家之人,怎敢妄语。由此可见儒佛两的圣贤之言,足堪信受。自当从速戒杀素食,若是大家都戒杀素食,就无‘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之因果循环,人世间亦就永无‘六亲锅内煮’之业报了。
录自《素食的利益》页一九~二十相关推荐

黄柏霖:六道轮回冤冤相报,要结法缘和清净缘
黄柏霖:六道轮回冤冤相报,要结法缘和清净缘所以凡夫迷失了自性就变成凡夫,在六道轮回里面,六道是真可怜,他生生世世出不去。在这里面最麻烦的事情是什么?是冤冤相报。拼命的在造什么?在造恩恩怨怨。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都是你自己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跟人家结缘,要结法缘,要结清净缘。结善缘..

达真堪布:我们为什么六道轮回呢?为什么会遭受痛苦呢?
凡夫愚痴,都不愿意感受痛苦,但是偏偏造作痛苦的因——恶业。我们为什么六道轮回呢?为什么会遭受痛苦呢?因为你执着这个身体,造了恶业。若是你不执着这个身体,真正能放下自我,不造恶业,就不会六道轮回,也不会遭受痛苦。你已经摆脱了这些因缘,即使众生想让你烦恼痛苦,也没有办法。你自己能保护自..

陈兵:“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
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要说服一个完全不相信佛教的人相信六道轮回,确实不太容易。因为这件事情虽然有很多的证据,但在关系到自己最切身的问题上,都是要眼见为实。毕竟能够亲身有这种体验的人并不多。所以,要很多的人相信这件事情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者是从佛教教义的角..

六道轮回存在的根源有三个
倓虚法师今先说轮回二字之义,这轮回之义就是人间所共知的一句俗话,乃说轮过来又回过去的意思。若问云何是轮过来回过去的呢?你要观察,世界上种种样样,无一不是轮过来回过去呀!且看这天上的日月,其昼夜间轮过来回过去;又这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亦是轮过来回过去。若简单的说,就叫轮回。若这样的..

宣化上人:六道轮回是怎么形成的
六道轮回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佛教名词,但是六道轮回是怎样形成的,很多人就讲不出来了。在《楞严经》中释伽牟尼佛就为我们详细解说了六道轮回的原理。在经中阿难尊者问到了这个问题:宣化上人讲解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世尊,若是..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十)我们为什么落到六道轮回之中?
我们为什么落到六道轮回之中?我们本来是真如。真如无愿,能现二相:涅槃门和生死门。涅槃门是佛门,可以通向究竟解脱、究竟清净;生死门是虚幻之生灭门。我们不执着于涅槃门而执着于生死门,故落于轮回之中。真如没有愿力加持的。没有愿力凝固故,我们才会执着于生死门。此愿力是以无我之大悲心而利益众生。..

慈诚罗珠堪布: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究竟是迷信还是真理
编者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在佛教教义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有很多人看到“因果、轮回”这四个字,第一反应恐怕还是封建迷信,或者认为根本没有什么轮回。他们往往会说:“谁曾亲眼看见轮回?至少我们没有亲眼看见,没有亲耳听到,所以轮回转世之事根本就不存在。”但事实又如何?我们看不见、听..

六道轮回的对治法门
惑、业、苦三道为轮回之根六道乃是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此谓之六道。因什么有此轮回呢?这六道所说的是果,当然要问其因。由有因,必有缘;有缘,必有果;有果,必有报。这因缘果报是根据何来?乃是根据人心而来。这人心来的是什么呢?来的就是迷惑。什么是迷惑?迷惑,就是贪瞋痴..

佛教知识|佛教常说“六道轮回”是哪六道
六道轮回是佛教的世界观用语。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则堕地狱。(2)饿鬼道..
缚
【缚】 p1386瑜伽八卷六页云: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二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三页云:又约不随所欲义故;说有三缚。谓贪、瞋、痴。依三受故。由彼因缘,虽欲脱彼而不能脱;故名为缚。三解 如三缚中说。四解 杂集论六卷十八页云:又依贪瞋痴故,于善方便,不得自在;故名为缚。犹如外缚,缚诸众生..
我及世间皆常住见
【我及世间皆常住见】 p0650 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九卷三页云:诸有此见,我及世间,常恒坚住,无变易法,正尔安住。此边执见,常见摄;见苦所断。此边执见常见摄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谓有外道,或因不正寻思,或因得定,或因恶友,而起此见;如前应知。然彼所执..
我有边死后有想论
【我有边死后有想论】 p0650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二页云:执我有边死后有想论者:若执色为我;彼所执我,体有分限。或在心中,如指节量,光明炽盛。或在身中,称身形量,内外明彻。如说:我我形相端严,光明炽盛,清净第一。乔答摩尊,宁说无我。若执非色为我;彼所执我,亦有分限。以非色法,所依所缘,..
我无边死后有想论
【我无边死后有想论】 p0650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三页云:执我无边死后有想论者:若执色为我;彼所执我,遍一切处。如明论说:有我士夫,其量广大,边际难测,光色如日。诸冥暗者,虽住其前;而不能见。要知此我,方能越度生老病死。异此更无越度理趣。又如有说:地即是我,我即是地,其量无边。若执无色..
我有色死后有想论
【我有色死后有想论】 p0651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一页云:依第一见,建立第一我有色死后有想论。谓彼外道,执色为我;执余四蕴以为我所。彼所执我,以色为性,故名有色。取诸法相,说名为想。此有色我,有彼想故;说名有想。以执四蕴为我所故。彼作是念:此有色我,死后有想。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无..
我无色死后有想论
【我无色死后有想论】 p0651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一页云:依第二见,建立第二我无色死后有想论。谓彼外道,执无色为我;执色或余四蕴以为我所。谓若除想;执余三蕴总别为我;即执想色蕴为我所。若执想蕴为我;即执余蕴为我所。彼所执我,无色为性,故名无色。取诸法相,说名为想。此无色我,或想为性,或..
我异诸蕴住在蕴中
【我异诸蕴住在蕴中】 p0651 瑜伽六十五卷三页云:若计有我异诸蕴者;此所计我,为是无常?为是常耶?若无常者;则所计我,剎那剎那,异起异灭;此处异死,余处异生;异作,异受,斯过自至。又诸异蕴别有一我,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有生有灭,都不可得。是故此计,不应道理。若我常者;无有变异,是..
我异诸蕴住离蕴法中
【我异诸蕴住离蕴法中】 p0651 瑜伽六十五卷四页云:复次若计有我,异于诸蕴,住异诸蕴离蕴法中者;彼所计法,远离诸蕴。有之自相,尚不可得;何况为我之所安住。譬如有言:我审了知石女儿顶,系空华鬘。应知此计,亦复如是。是故此计,不应道理。..
佛证净
【佛证净】 p0654 法蕴足论二卷一页云:云何佛证净?如世尊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如彼卷一页至七页广释。又云: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见为根本证智相应诸信,信性,现前,信..
佛世尊
【佛世尊】 p0654 无性释一卷四页云:佛世尊者:染污不染污二痴睡眠故;于一切所知智开发义故;说名为佛。如士夫寤,如莲华开。如有说言:寤寤开发义,有时业佛界。如是等。
六和敬
指六种和同爱敬。又作六慰劳法、六可憘法、六和。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一)身和敬,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二)口和敬,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三)意和敬,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四)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五)见和敬,指..
天子
(一)谓于人中为王,而蒙诸天护持者。此乃前世修中、下品之十善所得之果报。金光明经卷三(大一六·三四七上):“虽在人中,生为人王,以天护故,复称天子。” (二)指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即他化自在天子魔。 (三)指诸天之天人。 p1335 ..
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新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
禅定十种利益
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能获以下十种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
谤法阐提
二种阐提之一。又作断善阐提。指生起大邪见,诽谤大乘而断一切善根之不可成佛者。阐提为一阐提(指无成佛之性者)之略称。[入楞伽经卷二](参阅“一阐提”85) p6515
方
梵语di?。乃唯识宗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指方位、空间。色法(物质的存在)与色法相对而生存在空间之分位关系,计有东、西、南、北、四维(四隅)、上、下等十方。[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显扬圣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三] p1432 ..
俱舍四善根
(名数)一暖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暖法。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谛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暖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暖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于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暖法上品后念所生之..
白莲华座
(物名)称胎藏界曼荼罗第一院中胎法界莲华之藏。
绕佛
(术语)西天之法。旋绕长上,表恭敬爱慕之意也。西域记二曰:随所宗事多有旋绕,或唯一周,或复三匝。释氏要览中曰:绕佛亦云旋绕,此方称行道。(中略)归敬至也,唯佛法右绕。法华经曰:头面礼足,绕佛三匝。..
优多罗
(人名)Uttara,人名。译曰上。百缘经五曰: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国中,有一长者,其妇怀妊。满足十月,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希有。父母欢喜,因为立字,名优多罗。
杖林
【杖林】 p0710 西域记九卷四页云:鸡足山东北行百余里,至佛陀伐那山。峰崕崇峻,巘崿峥嶙。岩间石室,佛尝降止。傍有盘石,帝释梵王摩牛头栴檀涂饰如来。今其石上,余香郁烈。五百罗汉,潜灵于此。诸有感遇,或得睹见。时作沙弥之形,入里乞食。或隐或显。灵奇之迹,羌难以述。佛陀伐那山空谷中东行..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