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等译
阿阇世王受记品第十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等译
阿阇世王受记品第十
资持记释云:“杂含,出第三十卷。初四句明自不学。彼文初下有始字,谓从初不学也。见下二句,明不喜他学。我下显非,上句明佛不赞,谓纵有余善,不可称之。何下,示不赞之意。三涂幽暗,历劫莫返,故云长夜。”(事钞记卷三·三五·二)..
安立差别门者,谓若处显示四句等所问义,如无常经说,若正观者一切观色耶,设观色者一切正观耶。应作四句,初句,谓于受等四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二句,谓于色蕴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不应知不应断。第三句,谓于色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四句,..
六十二见,或以断常,或以有无为根本,成六十二见。但分二种,一身边二见所摄,二边邪二边所摄。一、身边二见所摄。 一、以断常二,或有无二为根本。 二、五蕴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成二十。言四句者:一、阴大我小,我在阴中。二、我大阴小,阴在我中。三、离阴是我。四、即阴是我。 三、历过、现、..
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或曰教门,或曰法藏。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医治之,说八万四千之经典也。或曰法蕴,蕴者积聚之义,藏者包藏之义。包藏即积集也,就能诠之数曰法藏,就所诠之义,曰法门。..
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忏者梵语忏摩,译当请恕容忍,致谢意也。悔者华语悔罪,梵华双举,是曰忏悔。
十四难者,外道十四难句,佛不答之。一、神及世间之常无常等四句: 一、常。二、无常。三、常无常。四、非常非无常。二、神及世间之边无边等四句: 一、有边。 二、无边。三、有边无边。 四、非有边非无边。三、神及世间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 一、如去。 二、不如去。 三、如去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
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为六十二。一、于五蕴计常无常四句成二十 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于过去之五蕴之所计也。二、于五蕴计有边无边四句成二十 计色为有边无边,谓空间之十方上下边际,有穷极无穷极也。其他四蕴亦例此,此于现在五蕴之所执..
边邪所摄者之六十二见。一、于五蕴各有常或边或如去四句成二十。二、历三世成六十。三、加根本断常二或有无二,成六十二。┌一、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三种四句┤二、有边无边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色┐┌常(或边或如去)(五)┐┌过去(二十) │受││..
五法界:一、有为法界 是即事法界也。二、无为法界 是即理法界也。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 是即事理无碍法界也。四、非有为非无为法界 是亦事理无碍法界也,以事即理则非有为,理即事则非无为故也。五、无障碍法界 是即事事无碍法界也。此五法界,就有为无为之二,分别四句,更加该收四句之一门,为五门..
五障修道有五障:一、烦恼障 根本之烦恼,障盖净心,防害道机,而不使入于佛法。二、业障 过去之重罪,乃至诽谤正法也,以先业之障未除,而有种种之难,不得入于佛法。三、生障 若得无难之生处,则必悟道,然先业乘之,而受无暇之身,为趣生障,不得入于佛法。四、法障 已生无障之处,又有悟道之机,以..
有无四句者:第一、有句 执必有我身,即常见也,又谓增益谤。第二、无句 执必无我身,即断见也,又谓减损谤。第三、亦句 执我身亦有亦无,是有无相违见也,亦谓相违谤。第四、非句 执我身非有非无,是戏论见也,亦谓戏论谤。..
百非者,百举大数,非乃非有非无等,为非认也。所谓涅槃理超四句,体绝百非也。或列举之如下:一、四句各成四句,成十六句。二、十六句各历三时,成四十八句。三、四十八句分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四、加根本四句,成百句。..
或即前意以因中有果无果,成四句者。一、因中有果 二、因中无果 三、因中亦有无果 四、因中非有无果
忏悔二字,乃梵汉双举之词,梵语忏摩,华言悔过,言忏者乃忏摩之略,言悔乃悔过之意也。总之忏摩原意,乃请他忍恕之义。悔过者,则又自行悔罪之意也。止观曰: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是又就去来言之矣。忏悔为天台所立五悔之一,洗除已造之罪之唯一要法也。心地观经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
【胜流真如】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三地断闇钝障所证的真如,此显胜流教法所依真如,第三地得殊胜三慧,照了真如所流大乘教法,由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最为殊胜,故名其根本曰胜流。参阅‘十真如’条。..
【胜解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胜者殊胜,解者见解,即是殊胜的见解。《成唯识论》曰:‘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所谓决定境,即于所缘实境、或义理境,无所犹豫。如缘青色,计此为青,不疑为红为蓝;如受某种学说影响,对其义理承受无疑,均名决定境。心识于缘虑决定境时,..
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诸恶业的凡夫,在临命终时,若遇到善缘的相助,急念十声的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在这一生中就能登入妙觉之佛位。天台宗说三论唯识等各宗的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能达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圆顿妙觉,若信之行之,即能在这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跃而登于妙觉之佛位。他如密宗等亦主张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的。..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来临的火水风三灾是属于外灾,而此八灾患是属于内灾,谁能够杜绝此八灾患,就能够成就色界的第四禅定,则外三灾便无法对他为害,因为外三灾不能到达第四禅天。..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其存在,也就是直接之知,如人的手碰到火,立刻就知其存在是;比量是比度而知,也就是推理之知,如见远处有烟就知彼处必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必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
三界一共分为九地,境界恶劣的称为下地,境界殊胜的称为上地。
人死之后,尚未投生,于中阴中,就能了知他将来投生之处了。
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1、佛说法时听众共有四类,即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二、当机众,听法就能获益的人;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2、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律学篇聚名之一,即犯了重戒将堕未堕,如人犯重罪,将濒于危,仅留残命的情形。
净土门易行道中有横超与横出之二道,闻悉如来的本愿而不疑,凭此坚强的信念就能得到往生的益处,临终直接往生于真实之报土,叫做横超,若是单凭自己的力量而修定散之诸行,将来临终往生于方便的化土,即叫做横出。..
(术语)四句所成之一偈文也。心地观经二曰:劝诸众生,开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真实波罗蜜多。
(名数)比丘尼之八重罪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