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告诉二祖慧可大师的“传法偈”是这样的: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时,
结果自然成。
大意是说,达摩大师从西天(印度)来唐土,是为了传授正法来普度迷失的有情众生;一轮之花开着五瓣的花,最后终于结成了果实。其中的“一花开五叶”,有两种说法:一指六祖门下花开五叶,形成了禅宗的临济、云门、沩仰、法眼、曹洞等五家;一是指人与生俱来主有清净纯真的五种心智——五智,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倘若这五智开花,自然就可以悟道、成就佛果。
达摩祖师告诉二祖慧可大师的“传法偈”是这样的: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时,
结果自然成。
大意是说,达摩大师从西天(印度)来唐土,是为了传授正法来普度迷失的有情众生;一轮之花开着五瓣的花,最后终于结成了果实。其中的“一花开五叶”,有两种说法:一指六祖门下花开五叶,形成了禅宗的临济、云门、沩仰、法眼、曹洞等五家;一是指人与生俱来主有清净纯真的五种心智——五智,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倘若这五智开花,自然就可以悟道、成就佛果。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信徒非常欢喜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
所谓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出家人是无为的,因为要同空性相应,所以才能解脱。当然,因为空性是无为的,所以看到花开花落、缘聚缘散、生死交替,即勇于面对,又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缘聚缘散是事物生命的正常现象;人死了,我们能哭活吗?哭不活!但是我们需要哭,若是不哭,别人以为不正常,所以认真..
文:智证法师我们出去旅游,常常会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点,看到写有“不二”或者“不二法门”的匾额及题字。有时也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将自己在旅行中拍摄到的“不二”发到网上,他们觉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词。当然,如果当你看到“不二”这个词,也像那些朋友以为“不二”就是我们日..
有人发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本略有不同,其中一句是这样的:“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而该句经文还有一种版本:“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查阅宣化法师讲解普门品的书,对于“妇女身..
金刚菩提——二十一瓣含义一瓣:带走你的罪恶,给家庭增添财富,满足你的渴望,让你远离危险,带给你好的习惯。(如果能做到一心向善,所有功能在40天内生效)二瓣:如果你是家长,它能保佑你的孩子,减轻你的压力。(在各种工作中,非常有益于女性)三瓣:有益于教育,让你思维保持清晰,带给你知识和..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教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
黄念祖:苦集灭道叫作四谛法,含义是什么?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作四谛法。含义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话又是倒装的,因为有集才有苦,修道才能灭。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作集谛。一切苦恼永远消灭叫灭谛。一切圣道(“道”..
般若是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妙智慧,微妙智慧,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微妙智慧,因智慧二字不能尽表其义,是以经文中仍用音译。从修证的次第来说,般若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文字般若:是指佛陀所说的经教文字,或其弟子所说的身教而引生的智慧。文字般若的范围甚广,不独指经典文字,还包括言语、..
香、果等供具的含义 我国最早的寺院本来就是教学的场所,是专门研究从国外引进的佛学经典著作并实施佛学教育的。因此,寺院里几乎没有一样不可以用作教学,就是那些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 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是比喻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用的。古时候,资讯不发达,用烽火来传递消..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biàn)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
女居士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着大地开展的时候,佛陀在河畔散步。忽然,远远的地方,一个青年像发狂似的向着佛陀奔来,口中还不住叫着我苦啊!我苦啊!的声音。青年人走近了佛陀站的地方,佛陀用慈悯的眼光看着他,他也用怀疑的心情看着佛陀。终于佛陀的相好庄严,摄住了他发狂的精神,他跪在佛陀面..
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简称。我们透过历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佛教大约在春秋时期就传到了中国,一直到后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由汉明帝派特使蔡愔正式到西域礼请,同时,迎请印度高僧摩腾及竺法兰两位法师带着佛像以及经书来到中国。 这是国家大事,一开始先有鸿胪寺接待(寺是属于皇帝直接管辖的..
供奉财神,是要我们学习财神的高尚品德。比如,供奉关公财神,是要学习他的忠和义。供奉陶朱公财神,是要学习他的仁和智,学习他三次发大财、三次散尽家财的厚德仁心。供奉布袋弥勒菩萨大财神,是要学习菩萨的满面笑容、大肚包容、乐观积极、慈悲喜舍的形象、态度和宏大的思想。供奉财神,这是发财的助..
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这种佛珠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应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应用。上品的佛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佛珠的粒数各有其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
“7”不是数字,是表法的,代表圆满。「七」是东、南、西、北、上、下、中间,这就是圆满,表这个意思。大,多,胜,的意思!所以在佛教中有很多七这个吉祥数字的存在1.地水火风空见识谓七法,2.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称七恶支,3.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加意根而为七心界4.七..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一种对觉悟者的恭敬行为、发愿行为,也代表着一种因果逻辑。三柱香,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决心,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够得到智慧。戒、定、慧三者,是“破迷开悟”的方法,也是一种因果关系。..
浴佛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海。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浴佛咒唵 底沙底沙 僧伽娑诃释迦佛陀应化到我们人间,是把佛的光明带到我们人间来的,真正的用意是让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因为佛陀的缘故,沾到这样的甘露。所以浴佛的时候,其实是我们众生得到沐浴,看到佛的时候,思维佛的真实..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