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支谦(约三世纪)
支谦名越,号恭明。他的祖先是后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他对从前那些过分朴质以致隐晦义理的译本很不满意。汉献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兵乱,他随族人避乱南渡到东吴。在那里他得到从事翻译的机会,从..
真谛(499—569)
真谛(梵名波罗木陀),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原名拘那罗陀(华言亲依)。少时博访众师,学通内外,尤精于大乘之说。他以弘道为怀,泛海南游,止于扶南国。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派直后(官名)张汜送扶南国的使者返国,访求名德和大乘诸论、《杂华》等经。彼国乃请真谛来华,谛欣然同意,带着经论梵本二..
吉藏(549—623)
吉藏,是中国隋代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他俗姓安,本西域安息人,先世避仇移居南海,住在交广(今越南、广西)一带,后迁居金陵而生吉藏。幼年时,父亲带他去见真谛,真谛为他取名吉藏。吉藏的上辈本奉佛教,他的父亲后来出家名道谅。吉藏七岁时(一说十三岁)即从法朗出家,学习经论。十四岁时从法朗受学《百..
二谛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者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的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的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的真理,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的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今仅举唯识宗的二谛如下:窥基于所著《..
二谛(twi-satyas)
Erdi即真谛和俗谛。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真俗二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称假有,这就是世俗谛,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所以真俗二谛,就是空、有二谛。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
阿弥陀经(Sukhavati-v yuha-sutra,Amitayur-v yuha-sutra)
Emituojing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译本 汉译最早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1卷。异译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1卷(已佚);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Boreboluomiduoxinjing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
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rvana-sutra)
Daboniepanjing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译本 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前,东汉支娄迦谶译有《梵般泥洹经》2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2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2卷,均早佚。异译本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为《大般..
发智论(Jnanaprasthana-sastra)
Fazhilun佛教论书。全称《阿毗达磨发智论》,古印度迦多延尼子著,唐玄奘译。20卷。显庆二年(657)于长安大内顺贤阁开始翻译,五年于玉华寺译毕。因此论为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书,也称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因与六足论相对,又称《发智身论》。另在《大智度论》中称《发智经》,在《婆薮槃豆传》中称《发..
佛所行赞(Buddhacarita)
Fosuoxingzan佛教典籍。又名《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经传》、《佛所行赞经》、《佛本行赞经》、《佛所行赞传》。古印度马鸣著,北凉昙无谶译。5卷。叙述释迦牟尼一生事迹,把宗教故事、宗教理义用诗歌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在印度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汉译异本有南朝宋宝云的译本,7卷;另有藏译本..
观无量寿经(Amitayurbhavana-sutra)
Guanwuliangshoujing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未发..
金刚经(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Jingangjing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④唐玄..
一切慧
【一切慧】 p0002瑜伽四十三卷六页云:云何菩萨一切慧?当知此慧、略有二种。一者、世间慧,二者、出世间慧。此二略说,复有三种。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二、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若诸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我性,或于真谛,将欲觉寤,或于真谛正觉寤..
三藐三佛陀
【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菩。秦言正遍知。大论云:是言正遍知一切法。什师言正遍觉也。言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出生死梦故言觉。妙宗云:此之三号,即名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故维摩云: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
颇罗堕
【颇罗堕】姓也。真谛云捷疾,亦云利根,或广语。本行集,翻重幢。婆罗门凡十八姓,此居其一。或云宾度罗跋罗堕阇。感通传云:今时有作宾头卢圣僧像,立房供养,亦是一途。然须别施空座,前置碗钵。至僧食时,令大僧为受。不得以僧家盘盂设之,以凡圣虽殊,俱不触僧食器。若是俗家,则随俗所设。恐僧不..
二谛
[出翻译名义]一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二俗谛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
二无我
[出楞伽经]无即空也。人法之中。本无有我。但凡夫不了。于无我中。计我极盛。所谓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语言。不离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声闻之人。修四真谛。即了人法本空。我亦无有。故名二无我。(四真谛者。即苦集灭道也。)一人无我谓..
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
四德处
成实论云四德处,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则具四德处。一、慧德处 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二、实德处 谓以是智慧,见真谛空,故名实德处。三、舍德处 谓见真空,即得离诸烦恼,故名舍德处。四、寂灭德处 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
三谛
大乘之人,所信谛理有三,即是三谛。谛者谛审也,谓谛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一、真谛 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谓也。盖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荡之,则谓实之情自忘。情忘即能离于诸相,诸相若离,则真空之理,自然谛了,故名真谛。二..
华严经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一百二十卷。玄奘在临死前一年(663)曾试译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菩提留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年,于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二卷,唐菩提留志译。它是《大宝积经》四十九会中的第六会,收于大部经中第十九、二十卷,是全经中叙说不动如来的因行果地及其净土往生因缘的一会。此会汉文异译本有后汉支娄迦谶译的《阿门众佛国经》二卷(今存),东晋支道根译的《阿门众佛刹诸菩萨学成品经》二卷(今佚)。藏文中..
胜鬘经
《胜鬘夫人师子吼经》,简称《胜鬘经》,有汉文和藏文两类译本,经题详略不一。汉文译本有三种:一、《胜鬘经》一卷,北凉昙无谶在玄始年间(412~428)译,见于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早佚,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列入阙本。二、《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十三年(436)..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二卷,现行本依《开元录》作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铠译。这是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的因行和所创建的净土功德庄严并此土众生往生行相的经典。为净土三部经之一。此经的汉文译本,相传前后有十二种,在这题称魏译一种而外,现存的异译本还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阿弥..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第一是西晋竺法护于泰始至建兴间(265~316)译出,名《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一卷,简名《观世音受记经》。第二是西晋聂道真于太康至永嘉间(280~313)译出,名《观世音受记经》一卷。此二种译本现今阙佚。第三是刘宋昙无竭于元嘉三年(426) 译出,名《观世音..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人名,译作净名或无垢称。此经的译本,据宋代智圆撰《维摩经略疏垂裕记》说有六种:一、后汉严佛调译,一卷,名《古维摩经》;二、吴支谦译,二卷,名《维摩诘说不思议法门经》;三、西晋竺法护译,一卷,名《维摩诘所说法门经》;四、西晋竺叔兰译,三卷,名《毗摩罗诘经》;五、姚秦鸠摩罗什..
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具名《金光明最胜王经》(依据梁真谛三藏所传)。在此经整部译出以前,西晋竺法护早就有《菩萨十地经》的翻译(和本经的《最净地陀罗尼品》内容相同,它的异译本鸠摩罗什所翻《庄严菩提心经》现存)。后来,北凉玄始年间(412~427)昙无谶译出了《金光明经》四卷,十八品。继而梁承圣元年(552)..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汉文有四译。第一是元魏菩提流支于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间(508~535)译出,名《无字宝箧经》,一卷,僧朗笔受。第二是元魏佛陀扇多于元象二年(539)在邺都译出,名《无字宝箧经》,一卷。第三是唐地婆诃罗于永淳二年(683)在长安西太原寺归宁院译出,名《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一名《不空羂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一卷,北天竺岚波国婆罗门首领李无诏于中国唐代武后时译出。此经是说不空羂索观自在菩萨的根本咒--即一切明主不空羂索自在王陀罗尼的功德及诸种成就法的经典。除本译本外,还有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本,三卷,题名《不空羂索心咒王经》。关于此..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