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史略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翻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支谦(约三世纪)
支谦名越,号恭明。他的祖先是后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他对从前那些过分朴质以致隐晦义理的译本很不满意。汉献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兵乱,他随族人避乱南渡到东吴。在那里他得到从事翻译的机会,从..
玄奘(600—664)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关于玄奘的生平,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实生年..
圆测(613—696)
圆测,名文雅,是玄奘的著名弟子之一。他原是新罗国王孙,三岁出家,唐初来中国,十五岁受学于法常(567645)和僧辩(568642)。受戒后,住长安玄法寺。钻研《毗昙》、《成实》、《俱舍》、《婆沙》等论,及其注疏。在玄奘回长安以前,圆测所学的内容已很丰富,并负盛名。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他就开始..
怀素(625—698)
怀素,是律宗东塔宗的创始人。俗姓范,祖籍南阳。父名强,作过唐朝的左武卫长史,所以他生于京兆。十岁发心出家,不久,玄奘法师回长安(645),他就坚决要求从玄奘受学。显庆中(656660),二十二岁时,从道成受戒并学律。学了法砺的《四分律疏》和道宣的《行事钞》等,对于两家著作,都感到不满意,认为..
普光(约七世纪)
普光,是唐玄奘的上首弟子,他的乡贯和生卒年月不详。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弘福寺译出《解深密经》和《大乘五蕴论》时,他就担任了笔受。直到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译出《咒五首经》他还参预译场(见《开元释教录》卷八)。他师事玄奘,非常勤恳,又以闻少证多,为玄奘所默许,因而与玄奘的译..
阿弥陀经(Sukhavati-v yuha-sutra,Amitayur-v yuha-sutra)
Emituojing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译本 汉译最早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1卷。异译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1卷(已佚);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Boreboluomiduoxinjing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
成唯识论(Vijnaptimatratasiddhi-sastra)
Chengweishilun佛教论书。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10卷。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
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rvana-sutra)
Daboniepanjing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译本 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前,东汉支娄迦谶译有《梵般泥洹经》2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2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2卷,均早佚。异译本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为《大般..
发智论(Jnanaprasthana-sastra)
Fazhilun佛教论书。全称《阿毗达磨发智论》,古印度迦多延尼子著,唐玄奘译。20卷。显庆二年(657)于长安大内顺贤阁开始翻译,五年于玉华寺译毕。因此论为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书,也称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因与六足论相对,又称《发智身论》。另在《大智度论》中称《发智经》,在《婆薮槃豆传》中称《发..
佛所行赞(Buddhacarita)
Fosuoxingzan佛教典籍。又名《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经传》、《佛所行赞经》、《佛本行赞经》、《佛所行赞传》。古印度马鸣著,北凉昙无谶译。5卷。叙述释迦牟尼一生事迹,把宗教故事、宗教理义用诗歌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在印度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汉译异本有南朝宋宝云的译本,7卷;另有藏译本..
观无量寿经(Amitayurbhavana-sutra)
Guanwuliangshoujing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未发..
金刚经(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Jingangjing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④唐玄..
华严经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一百二十卷。玄奘在临死前一年(663)曾试译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菩提留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年,于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二卷,唐菩提留志译。它是《大宝积经》四十九会中的第六会,收于大部经中第十九、二十卷,是全经中叙说不动如来的因行果地及其净土往生因缘的一会。此会汉文异译本有后汉支娄迦谶译的《阿门众佛国经》二卷(今存),东晋支道根译的《阿门众佛刹诸菩萨学成品经》二卷(今佚)。藏文中..
胜鬘经
《胜鬘夫人师子吼经》,简称《胜鬘经》,有汉文和藏文两类译本,经题详略不一。汉文译本有三种:一、《胜鬘经》一卷,北凉昙无谶在玄始年间(412~428)译,见于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早佚,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列入阙本。二、《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十三年(436)..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二卷,现行本依《开元录》作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铠译。这是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的因行和所创建的净土功德庄严并此土众生往生行相的经典。为净土三部经之一。此经的汉文译本,相传前后有十二种,在这题称魏译一种而外,现存的异译本还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后汉支娄迦谶译。《阿弥..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有四种汉译本,第一是西晋竺法护于泰始至建兴间(265~316)译出,名《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一卷,简名《观世音受记经》。第二是西晋聂道真于太康至永嘉间(280~313)译出,名《观世音受记经》一卷。此二种译本现今阙佚。第三是刘宋昙无竭于元嘉三年(426) 译出,名《观世音..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人名,译作净名或无垢称。此经的译本,据宋代智圆撰《维摩经略疏垂裕记》说有六种:一、后汉严佛调译,一卷,名《古维摩经》;二、吴支谦译,二卷,名《维摩诘说不思议法门经》;三、西晋竺法护译,一卷,名《维摩诘所说法门经》;四、西晋竺叔兰译,三卷,名《毗摩罗诘经》;五、姚秦鸠摩罗什..
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具名《金光明最胜王经》(依据梁真谛三藏所传)。在此经整部译出以前,西晋竺法护早就有《菩萨十地经》的翻译(和本经的《最净地陀罗尼品》内容相同,它的异译本鸠摩罗什所翻《庄严菩提心经》现存)。后来,北凉玄始年间(412~427)昙无谶译出了《金光明经》四卷,十八品。继而梁承圣元年(552)..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汉文有四译。第一是元魏菩提流支于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间(508~535)译出,名《无字宝箧经》,一卷,僧朗笔受。第二是元魏佛陀扇多于元象二年(539)在邺都译出,名《无字宝箧经》,一卷。第三是唐地婆诃罗于永淳二年(683)在长安西太原寺归宁院译出,名《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一名《不空羂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一卷,北天竺岚波国婆罗门首领李无诏于中国唐代武后时译出。此经是说不空羂索观自在菩萨的根本咒--即一切明主不空羂索自在王陀罗尼的功德及诸种成就法的经典。除本译本外,还有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本,三卷,题名《不空羂索心咒王经》。关于此..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简称《仁王经》。现存两种译本:一题《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一题《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不空译,都分上下两卷。旧传本经除现存的两种译本外,还有晋竺法护及梁真谛的译本,系《历代三宝纪》错误记载,不足信。据现存经录记载,本经第一译始见于梁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一卷,唐玄奘译,知仁笔受,贞观二十三年(649)出。旧传前译本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现存),是姚秦鸠摩罗什所译,但梁代《出三藏记集》卷四及隋代《法经录》卷四,都将它列入失译录,到了唐代智昇撰《开元录》,才开始归之罗什译籍以内,从此相沿不改..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
菩萨戒本
《菩萨戒本》是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的条文,并说明戒相的典籍,也是菩萨学习戒律的唯一依据。在汉文、藏文大藏经中,均有《菩萨戒本》的译本,而汉文有前后所出不同的四种译本。一、《菩萨戒本》一卷,北凉昙无谶译,从《菩萨地持经》卷四《方便处戒品》录出又加归敬颂等而成,后人为了区别于唐译《菩..
十地经论
《十地经论》,世亲造,内容是解释《华严经》中的《十地品》义。在中国有汉、藏两种文字译本。汉文译本作十二卷,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同译,佛陀扇多传语,于公元508年夏译出。藏文译本,由藏族译师智军、德积和印度的妙吉祥藏、慧胄同译,译出年代不详,大略在公元八世纪后半。本论作者世亲本来是小..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七卷,亲光等菩萨造,唐代玄奘译。相传亲光是护法门人,丹珠尔收有戒贤造的《圣佛地经释》一部和本论基本部分相同。玄奘自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到长安以后,五月二日即开始翻译。初翻《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七月十五日又译《佛地经》一卷(辩机笔受),显然是以这两部经为菩萨学行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