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让人流连痴迷、割舍不下的就是男女痴情。男欢女爱,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男女情深仿佛是永远的主题,表达这一主题的诗词曲赋、电影、电视剧、歌曲等总是受到热视和热销。 但男女之情真是苦多乐少,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故事都是很凄惨的结局,并赚了观众大量的眼泪,是因为触动了自己心中的苦吧!现实生活中,受到男女情仇煎熬的比比皆是,家庭不合、婚姻不幸、出轨、情杀、高涨的离婚率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世间的人仿佛人人都有这些苦闷。 生死轮回,真正害我们的就是这个,我们一直受这个所羁绊,不是爱的死去活来,就是恨的深入骨髓,从此便有了生生世世的厮守和化为灰烬寻仇等发愿。对于爱恋来说,这种情感和愿望是如此的虚假,就像风中的泡沫一样虚幻不实、易碎。懂得点佛教理论的人都知道,众生受业力的牵引在六道中辗转轮回,生生世世相守那是不可能的,仅是一句空话而已。人死后,因每个人的业力不同,不可能往同一处,即便给你个机会可以跟随那个让你割舍不下的人,如果他(或她)投生为饿鬼或下堕至地狱,你愿意跟着去吗?恐怕没有人愿意吧! 换一种情形,如果有一天你们死别,你曾挚爱的人投生为畜生,变成一种让你害怕恶心的丑陋的动物,诸如蜘蛛、毒蛇、蝎子之类,看到它就让你汗毛耸立、胆战心惊,你还会对它有那么深的感情吗?会把它抱在怀里、捧在手里吗?怕是早就逃之夭夭了吧!这种爱很虚假! 另一种情况,仇恨的结果是什么?是心一直受苦不能释怀,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旦有了仇恨之心,就会推动你一直去等待、寻找那个仇人,也许是几百年或上千年,平时我们有几分钟的愤怒、怨恨等负面情绪都让我们受不了,如此经久的怨恨,对方不会有影响,苦的是自己。 男女痴情的根源是什么?茫茫人海中为什么有个人让你心动?因为他(或她)满足了你种种希求,容貌秀丽或是风流倜傥满足了你对美色的追求;家财万贯满足了你对财富的渴望;位居权臣满足了你对权位的向往;才华超群满足了你对文才的鉴赏;花言巧语、卑躬屈膝满足了你的虚荣心、自我膨胀心。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增长我执,随后会认为对方是“我的”,把对方与车子、房子等同起来,这些都是我的,这正是一种坚固我执的表现,希望对方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听从自己的号令,并希望恒时占有、控制对方,如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产生种种烦恼、怨恨,觉得当初受了对方欺骗或是现在对方变了心。然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都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想法,别人怎么可能受你的主宰呢?短时间,或许会迎合你的要求,时间长久后,自然就感觉压抑、渴望逃离,曾经的海誓山盟经不住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的单调重复。由此可见,这种感情的本质是自私、狭隘的。 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个异性(以女子为例)怦然心动?因为她的青春靓丽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但这青春仅仅维持数年而已。岁月的风霜、家务的操劳,使皱纹爬上额头,面容失去光泽,只有靠浓妆艳抹来掩饰,洗下粉尘后不知是怎样可怕的一张脸!生活的繁重和压力使她烦恼重重,有时甚至会歇斯底里。而大多数又是凡夫,并不具备什么美德,生活的意义仅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进而虚荣攀比,平日里多是家长里短、絮絮叨叨、低俗不堪;当她年老时,身体像焦木一样枯槁,病魔也不可避免地降临,而当她躺在病床上,疾病的霉味和消毒水的味道混和在一起散发出来,最后到了生命的尽头,放到炼炉里呆上短暂的时间,出来的是森森的白骨。想想那婀娜多姿的身躯最后不可避免变成一具尸体,全身上下满是淤青的尸斑,躯体一块块腐烂,散发出刺鼻的味道,围绕着“嗡嗡”作响的苍蝇,脓水慢慢流出来,尸体的腐血上爬满了蛆虫,最后变成一具白骨——想到这些我们还会有情爱吗?会觉得当初的痴情索然无味,让我们曾经痴迷的容颜和身躯竟是如此的丑陋不堪,当初的迷恋是多么愚蠢和虚假! 世间有句话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见情字害人,情字如一条绳索紧紧地把我们捆住,挣脱不开。痴爱是众生最大的毛病,日日夜夜痴爱中,时时刻刻不能放下,如果把好色之心放在学佛修行上,那很快就能成佛了。若不能断欲去爱,一天到晚对爱情看不空,修行绝对不会有成就。《楞严经》上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意思是:两个众生相互有情意,以这样的因缘,经历了百千劫,常常在一起纠缠不清。 所以,天下最害人的就是爱重情深,最高尚的是修清净道。什么是清净?没有色,这叫清净。我们初发心修行,最妨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淫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修行就是把生死的门关闭!什么是生死之门?就是欲念。若你有了淫乱,种下这个因果,你永远脱离不了轮回的苦海。断了这个淫你就解脱,这叫生死自在,真正的自在是金刚生死不灭的自在。
相关推荐
一灯
(喻)智慧好像一盏明灯。明灯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华严经说: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一念相应慧
是指定与慧相应之一念,亦即理与智相应之一念,这是人快要成佛时的智慧。
一切智慧者
(术语)称大日如来也。大日经一曰: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彼优昙华,时时乃一现。
十八空
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 八无为空 九毕竟空 十无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无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次九种禅。而辩十八空者。前九种正为重显禅波罗蜜深广之阶级。今十八空次成般若波罗蜜。智慧照了。无得无著之妙绝..
十八不共法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 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
慧 (Mati)
Hui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
智(jnana)
zhi佛教术语。音译若那、阇那。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抉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为智(解脱道..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故称一切口业随智慧行。[法界次第卷下、华严孔目章卷二] p6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证入,称为一切身业随智慧行。[法界次第卷下、华严孔目章卷二] p12
一切智慧者
乃对大日如来之尊称。大日经卷一(大一八·八下):“一切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彼优昙华,时时乃一现。”又同经卷六(大一八·四○下):“一切智慧者大日尊告言:‘善哉!摩诃萨大德金刚手!吾当一切说,微密最希有。’” p17 ..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意业前导随智而转。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称为意业随智慧行。[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华严经孔目章卷二、卷四] p17
修伽陀
【修伽陀】秦言好去。大论云: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智慧中去。或名修伽度。此云善逝。菩萨地持经云: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
般若拘罗
【般若拘罗】此云智积。净名疏云:观于实相,智慧积聚。
五祖提多迦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国人也。梵语提多迦,此云通真量。初生之时,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后遇鞠多尊者,为解之曰:「宝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无尽也。日从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尊者闻师说已,欢喜踊跃,而唱偈言..
二因
[出涅槃经]一生因生即发生。谓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芽孽。是名生因。二了因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名了因。
十想
十想者:一、无常想 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断生灭,是名无常想。二、苦想 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三、无我想 谓观一切诸法,毕竟空寂,皆无有我。作是想者,智慧相..
出家三法
什云。出家凡有三法。一持戒。二禅定。三智慧。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烦恼。如右山断流。智慧能灭烦恼。毕竟无余○道安法师大戒序云。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禅定。三者智惠。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惠者齐药病之妙医也。..
观照(二)
观照者,以智慧照见事理,是曰观照。
三慧
成实论云三慧:一、闻慧 闻慧者,由于听闻而生智慧也。谓从经论中闻,或从善知识处闻,以因闻故,能生无漏圣慧也。二、思慧 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谓若能思惟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闻法义,皆能生于无漏圣智也。三、修慧 修慧者,由于修习而生智慧也。谓既已闻法,思惟义趣,即当随顺修习,因此修..
因缘二种缘觉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
小大二种缘觉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
二解脱
二解脱者:一、慧解脱 智慧能离一切之烦恼障,而证涅槃。二、心解脱 心识能离一切之定障,而得入灭尽定。
六慧
若萨璎络本业经云六慧:一、闻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谓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二、思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思慧。三、修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修慧。四、无相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证..
二智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一、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证所证,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二、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十八不共佛法
【十八不共佛法】此为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的十八种功德法。此十八不共佛法,为:一、诸佛身无失,二、诸佛口无失,三、诸佛念无失,四、诸佛无异想,五、诸佛无不定心,六。诸佛无不知己舍心,七、诸佛欲无减,八、诸佛精进无减,九、诸佛念无减,十、诸佛慧无减,..
三明
【三明】又作三达、三证法。指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的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又作宿住智证明、宿命明。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的智慧。二、生死智证明,又作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
三慧
【三慧】指闻思修三慧,为简择事理的三种精神作用。修唯识行,在修三学、六度之前,要先由三慧修起。此三慧为:一、闻所成慧:自善师友或善知识处、闻经典的教法,所得的知见和智慧。二、思所成慧:以闻知的教法,如理思维而得的知见和智慧。三、修所成慧:修习禅定而生的智慧。..
般若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一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干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
日喻菩萨十善
宝雨经云日喻菩萨十种善法:菩萨出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如日出现世间,照临万物,一切幽暗之处,悉皆明朗,故取为喻。一、破无明暗 菩萨出现于世,以智慧之光,破除一切有情无明黑暗。如日行空,威光辉赫,能令世间一切幽暗之处,悉得明朗也。二、能觉悟有情 菩萨出现于世..
思慧
【思慧】三慧之一。思惟自理而得之智慧也。于定散之中,属于散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