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十六随烦恼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余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彼相云何?数有十六:一、嫉二、悔(即恶作)三、忿四、恼五、害六、恨 七、悭八、谄九、诳十、眠十一、覆 十二、憍十三、无惭 十四、无愧 十五、昏沉十六、掉举..
十缠
缠即缠缚,使人心身不自在,及缠缚有情,系于三界之欲,故云缠也。根本烦恼,亦名为缠。经说欲贪,缠为缘故。然品类足说有八缠,谓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毗婆沙宗说缠有十,谓于前八,更加忿覆,一切众生被此十法缠缚,不能出离生死之苦,证得涅槃之乐。一、无惭 二、无愧 三、嫉 ..
仆对于主
长阿含经曰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 一者、早起四者、作务以次 二者、为事周密五者、称扬主名 三者、不与不取
圆觉三观
圆觉三观者:一、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净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安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二、三摩钵提 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
大随烦恼
【大随烦恼】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遍行于一切染心,故曰大随烦恼。..
末那王所相应
【末那王所相应】此指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八识规矩颂》曰:‘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即指与此识相应的心所,有八大随烦恼心所——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及别境中的慧心所,和四个根本烦恼心所——贪、痴、慢、见。一..
十缠
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槃。十缠者: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
大烦恼地法
即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因此六法常与恶心相应,故名。
木鱼
以木制成的鱼,在读诵经文时叩击之。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雕刻成鱼形而叩击之,目的在警惕世人不可昏沉懒惰,应该昼夜精勤修行佛法,直至成功为止。
十缠
(名数)有十种之妄惑,缠缚众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证涅槃,故名十缠: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九瞋忿十覆也。见智度论七,俱舍论二十一。
三种相
[出成实论]一发相发即策发。谓心昏沉时。应用精进之行而策起之。故名发相。二制相制即禁制。谓心掉动时。应用寂静之法而禁制之。故名制相。(掉者举也。)三舍相舍即舍置。谓心不沉不散。调适之时。即舍前发制二相。故名舍相。..
经行
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目的在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的现象。
睡眠
闭目休息,为不定地法之一,亦是五盖之一。适当的睡眠,不多亦不少,能休息脑力,调剂疲劳,则属善法,若太多太少,皆陷于昏沉,则属恶法,所以列为不定。不定者,善恶须看情形,事先不能断定其为善恶也。至于五盖中之睡眠盖,则情形分明,如栏中猪,吃了倒头便睡,以致终日头脑昏昏沉沈,无清醒时,能..
睡眠盖
众生因贪睡,昏沉盖覆了心性,以致沉沦三界,无有出期,所以叫做盖。五盖之一。
大烦恼地法
(术语)与一切烦恼心相伴之心所也。有六。一痴,二放逸,三懈怠,四不信,五昏沉,六掉举。见俱舍论四。
比丘卧法
亦名:卧法子题:睡时当须早起、卧当头向佛、不向壁卧、不得眠至日出、卧相、夜二时、夜一时行事钞·主客相待篇:“善见,睡时当须早起;浴竟睡者,念发燥便起;如是看星月光影为分齐。三千,卧当头向佛;二、不卧视佛;三、不双申两足;四、不向壁卧,又不伏卧;五、不竖膝,要以手检两足,累两膝。毗..

大安法师:在家居士如何做到净念相继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念相继”这句话,我们在家居士怎样做才是净念相继呢?比如早上、中午、晚上都能念两三个小时,其余工作时间我干家务事,家务活不能专念,还有晚上睡觉隔断,这是不是不叫净念相继呢?大安法师答:大势至菩萨是告诉我们专修念佛三昧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比如我们打佛..

大安法师:如何精进念佛
净业修习总是进进退退,这其中有何因缘因果,如何对治这一烦恼?其原因还是生死心不切啊!不了解在六道轮回当中我们生命的无常啊!今生如不能成就往生净土,那大多要到三恶道里面去报到啊!那三恶道里面一去就万劫难复啊!这种恐惧心没有起来,生死心没有起来,于是就把学佛看得泛泛悠悠,甚至常常看成生命..

元音老人:什么是心中心法_如何修行心中心法
什么是心中心法?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红教、东密各有传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轻传之密法,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修习,不具备相当的密法基础,是很难得到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崛起的无相密乘心中心法,既不是来自东密,也非来自藏密,而是我们汉地独有之传承,远在唐密中就有的。如何修行心..

元音老人:如何念六字大明咒_六字大明咒的修法仪规
(一)如何念六字大明咒?咒文: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六字大明咒功德六字大明咒又名最胜观音大士心咒,其利益如下:(1)降魔、(2)治病、(3)免劫、(4)各种成就、(5)去障、(6)登佛位。(即明心见性)六字大明咒即是观世音菩萨微妙本心,观音菩萨自己就是持..

元音老人: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是怎么修的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人想开天眼,第二印结了一年,一下子他看到了伏魔金刚神,那样子很可怕,他一下子吓坏..

元音老人:打坐的方法_如何打坐_打坐的正确姿势与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心地法门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

元音老人答:神会大师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又有祖师讲是众祸之门。该如何理解?
问:神会大师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又有祖师讲是众祸之门。该如何理解?元音老人答:不错,这能知的是谁?你知道了本性,不是众妙之门吗?大鹏金翅鸟一飞万里,全靠脚下点地的一点劲。我们修行全靠这个知。后来人执著在这个知上便成窠臼,又不对了。所以祖师说是众祸之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法无定法。..

元音老人答:修法后觉得胸口会发闷,如何避免?
问:我修法后觉得胸口会发闷,如何避免?元音老人答:要注意三点:1、手印举起靠近胸口,手臂不能靠胸口。2、要呃气让它呃,泄下气就让它泄,打哈欠就让它打,不能屏住,呼吸要自然。3、身体往下弯会很疲劳。先睡好觉再打坐。..

元音老人:如何做到往生的的条件一心不乱?
念佛往生的条件:一心不乱《佛学常见词汇》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编辑本段《佛光大辞典》1.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之谓。华严经卷三十九(大一○八四二上):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2.修念佛法门之际,以..

宗性法师:如何看待僧俗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要讲今天的僧俗关系呢?因为我觉得,今天的僧俗关系不太好处。不要以为今天当和尚容易,挺难的!我读书的时候也跟你们一样,戴个眼镜。有一次上街买书,旁边人看着我,说:哎呀,和尚还戴眼镜。我就问他们:哪条法律规定和尚不能戴眼镜?你看,这和尚可不好当。僧俗关系的误区在今天这个时代,很..

衍慈法师:如何忏悔方能灭罪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错事,肯承认错误,生惭愧心,深信因果,便要痛改前非,不复再犯。改恶行善,罪自消灭。若能改过自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罪则消灭。忏悔有事忏与理忏两种,当知往昔所造诸恶业,要令不相续,必须立即回光返照,清净身口意三业,在佛菩萨像前礼拜、诵经,用各种仪式..

如何使相貌声音变得庄严
你要是心改变了,外表就改变了,声音也改变了,业报也改变了,待人处事的方法、给人家的感觉通通改变了;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他的内心是圆满的菩提心,他外表庄不庄严?我们不要说庄严,跪着拜他,没有人会对释迦牟尼佛起欲望,只有起一个恭敬赞叹的心,没有人会去恨释迦牟尼佛的,为什么?因为释迦牟..

人应该如何追求财富
人应该如何追求财富◎ 悟 恒原始佛教认为金钱是不洁净的,如毒药,似毒蛇,应该远离它,出家的信徒不能接受金钱供养,不能储存,进行一切的买卖、贸易、营利等商业活动(金钱非法的戒律仅适用于出家众,对于在家世俗的信众另当别论);大乘佛教则对财富有更客观和全面的阐释,观点更圆融,充分肯定财富..

大安法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具足了信愿
问:弟子听您讲经已经几年的时间了,在您的教导中越来越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您一直强调信愿的重要性,说信心不足愿心就起不来,信愿心没有成就,和阿弥陀佛就无法感通,那就往生无分。弟子一直以来对自己是否有深信切愿越来越糊涂,无法辨别自己的信愿是否已经达到了往生的标准。如何判断和自我检测?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