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每一次转发•
• 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我?大安法师:一定要正确理解这个“无我”。“无我”不是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无我”是摆脱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些与生俱有的烦恼习气,不要受它控制。“无我”的状态,要从空性中去领悟。实际上,凡夫众生做不到真正的“无我”,真正能够“无我”到家的,那都是断见思惑,证到人..
契入无为法才是修行的重点所在。自觉共修是为了能够巩固和保有安祥。把自觉融入到生活,才是安祥禅无为法修行阶段的关键点。自觉共修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对修行极有帮助。持诵和忏悔只是为安祥禅修学打基础。如果学法不能融入到生活,不能够“四处是法,打成一片”、不能用佛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烦恼和..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只要你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所以一切贤圣,罗汉也好,菩萨也好..
慧律法师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可不得了,那是成圣的一念之间,这个没有大福德、大因缘碰不到的。所以,你就晓得,我们福报大的人,身体健康、经济非常好,面相庄严,六根圆满具足。福报不够的人,一出生,没钱、残废、聋哑、智障;生意怎么做怎么赔钱;所交的朋友没有一个是好朋友的,都是酒肉朋友,这个就是有修福跟..
《楞严咒》是灵文,每一句有每一句的效力,你不必想:“我持《楞严咒》怎么没有效验?”不管有没有功效,你就去念,就好像打功夫,天天去打拳,不管功夫如何,锻炼就有功夫,不可说不锻炼就有功夫。同理,受持法要天天不间断,在任何情形下,在百忙中都要修法。不要时间久了就生懈怠,对《楞严咒》不再..
问:师父曾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为何极乐世界亦是重男轻女?宣化:为何生于西方净土名为极乐世界?因是永乐无苦,不像世间之乐极生悲,故曰极乐。昨天我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今天亦可说没有男人。你们一定想,法师乱说话,其实你们怎样问,我便怎样答,随机应答,但大家都要明白“大道不分男与女”,..
东林寺大安法师,治学通宗通教,梵行有修有证,说法契机契理,能称性述说圣言祖语,且针对现代人的状况,令人受益无穷,实乃一代大善知识,故应亲近修学。大安法师和所有高僧大德一样具有强烈的出离心、博大的慈悲心和牢固的菩提心。他对六道轮回的透彻认识和厌离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与生活际遇关系不大..
所谓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通过任何方法而达成这个目的,就是修行。所以,如诵经拜忏、吃素礼佛,这些能让我们身心得到平静、安定的方法,也是修行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这要弄清楚才行。很多人梵呗唱得很好,诵经持咒都很熟练,这样固然很好,但这只是修行的入门工..
我们一些同修,如果在生活当中碰到一些挫折,或者忽然检查出了患有重病如癌症了。这时候他想到:哎呀!我要赶紧念佛求往生。后来经佛力加持,再复查癌症没有了——他就说是误诊了,那算了,我还得要干我的世俗事业。这是很多人的一种状态。可见生出真实的厌离心很难呐!西方极乐世界是“易往”——容易往..
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富来自施舍,尊贵来自谦恭一样,美丽的容颜来自柔和善良的性情。人到中年以后,就显现出现世性格影响所致的面相了。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丽。性格格外粗暴的人,总是一脸的凶相;许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年妇女,往往一脸的刻薄相,这就是所谓的..
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落实信愿。信要深,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救度我等凡夫的威神愿力,虽然我们烦恼厚重,但不会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我与阿弥陀佛同体,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任一众生,当然也不会遗弃我这个苦恼的浪子。愿要..
学佛修行的人特别需要有福报!有些人很想为弘法利生做一些事情,但因没有福报,所以经常出现各种违缘:有时四大不调,有时内心烦恼涌现,有时受到恶友诱惑,这样就很有可能中断自己的发心;而有些人,他们很想在寂静处好好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但往往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这些都是福报不够的原因所致。..
我们都知道月光菩萨是非常殊胜的,我们平时若是能够认真念诵修行的话肯定是非常好的。而且月光菩萨的功德也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平时可以选择供奉月光菩萨,这样我们家人也是可以获得月光菩萨的庇佑的。月光菩萨,也被称作月神、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是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光菩萨是东方净琉璃..
佛言:世间第一恶行是以杀生为主,兼摄余恶。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是故一切众罪中,杀生最重,诸善行中,护生第一。然而上至诸天人民,下及蜎飞蠕动之类的众生,潜意识里悉有欲为众恶的冲动。这是由无明我执所自然显现的残忍性。如果没有得到圣人因果的教化,没有持戒的道力,这种造恶的冲动在业力凡..
一切有漏善法中,无有能比放生之功德大。凡其它善业,若自心不净,就无有功德,但放生时,无论其心净或不净,其事皆是直接对众生有利,因此有不可思议的善果,哪怕是放一条生命的功德也无法衡量。大菩萨度化众生也是暂时令众生离苦得乐,享受人天福报,究竟解脱生死轮回,放生也同样具备此功德。因此无..
有的过失,我们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认识到。事实上,很多过失来源于不正确的知见。有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对我好的人,我就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将以牙还牙。”那么他把人分成了两类,“对我好的”和“对我不好的”。遇到”对我好的”就幸福,遇到“对我不好的”就痛苦。这样就不可能远离痛苦,因为不能..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羡慕他人。真正的佛学讲因果报应并不是迷信的话,而是一句很科学的话。你昨天骂了人家,当时人家对你笑笑,心里已经有了仇恨,有机会他一定会报答你的,不会客气。这就是因果,这就叫做业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
一切法,就包含了九十四个有为法,六个无为法。九十四个有为法,就包含了八个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这六个无为法。所以这个表,就说明宇宙万有的现象,把它分成本体跟现象界来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梦中,一切皆只是念头形成的‘相’,可说是‘名字相’,不是实物,称之为“无”;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梦,也不能说没有一切相,称之为“有”,也就是‘相有体无’。心的念头和心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就叫做“不一不二”,也是:“色(相)即是空(心),空即是色“。‘一切唯心造..
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
⑴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蕴。蕴,旧译为阴,那取内不扬之义,即积聚之意。色,指有形相、有质碍的物质。受,指苦乐等感受作用,由接触客体而起的情绪反应。想,指对客体对象所呈形相的收摄。⑵十二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六处。处,旧译为入,意为所..
祥纳穹敦巴问:「如何归纳精华要义呢?」「对于同于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为了他们精勤积集二资粮;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的众生,愿与其共同获得圆满菩提;应当了知这一切之自性为空性,法相(显现)为如梦如幻。」我们如果不知道归纳修行的精华要义,那么表面上了解、领会、知晓得再多..
文:妙舍法师漕溪一滴润我心六祖悲智耀古今千古绝唱音犹在法筵传灯灯无尽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即结果,又叫果报。业指一切身口意活动。因果报应就是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必定招致相应后果的规律。它是佛法的基础,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则,是遍及一切的真理,是宇宙人生森罗万象、..
什么叫“等持”啊?等持就是定力,也就是自己的心能保持平等不起波澜,不管外境怎么影响你,你的心就像澄净的海水一样平平静静不起波澜。我们平常妄想不断,这个就是心水起了波澜。所谓的等持,就是一种定境。我们经常打坐修的就是这种力量,让我们的心静下来,不要乱起波浪,这个就叫等持。等持又叫等..
许多知识份子(尤其是一些自认非凡的高级知识份子),他们在‘世智辩聪’的心态下,更常常认为自己镀金的学历及现代顶尖的专业科技,必定可以超越二千五百多年前圣贤的智慧,因此在趾高气昂的自负中,经常有意或无意的对宗教因果观念,加以批评,甚至加以指谪或毁谤。然而,有些人经过人生更多的亲身经历..
齐豫深情演唱《梦田》,真正的时代金曲,经典金曲永不褪色!齐豫深情演唱《梦田》,真正的时代金曲,经典金曲永不褪色!
第四章 菩萨十地无次第之一本章有电六节 一 菩萨地灭正受次第相续之境界 二 菩萨八地两种趣向 三 莫执着诸地次第 四 依第一义菩萨十地无次第 五 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 六 不实妄想生不出如来第一节 菩萨地灭正受次第相续之境界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
第三章 佛法非常非无常本章有二节 一外道七种无常论 二 佛法起于非常非无常第一节 外道七种无常论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①。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注]① 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法属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未离生灭相。离生..
第二章 不生不灭离有无之二第六节 佛和外道都说不生不灭 究竟有何差别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白话解大慧菩萨承佛威神再请佛开示:世尊!世尊阐析不生不灭义的意义,并没有奇特之处。我怎么这么说?经文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
第七章 慎勿习近世间论之二经文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白话解这些过患,都是从贪爱而起,由于受世论师迷惑,死抱世论观点所致。我和所有的佛都说这是贪,说这是摄受贪欲,不摄受法。经文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
微信
微博
QQ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WhatsApp
Facebook
Twitter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