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想破瓦法是临终往生的方法。三想:神识为游客想,中脉为道路想,极乐世界为去处想。 神识为游客想。我们的神识就是游客,游客不会贪恋旅途中的景色、食宿,最终还想回家。家里有亲人,有温暖,有关怀,是自己特别向往的地方。 极乐世界为去处想。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阿弥陀佛以及他的眷属们才是我们真正的亲人,他们的慈悲和愿力才能给我们真实、永恒的温暖和关怀。六道只是暂时的住处,无论哪一处,都是我们旅游的地方,不是真正的家。
三想破瓦法是临终往生的方法。三想:神识为游客想,中脉为道路想,极乐世界为去处想。 神识为游客想。我们的神识就是游客,游客不会贪恋旅途中的景色、食宿,最终还想回家。家里有亲人,有温暖,有关怀,是自己特别向往的地方。 极乐世界为去处想。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阿弥陀佛以及他的眷属们才是我们真正的亲人,他们的慈悲和愿力才能给我们真实、永恒的温暖和关怀。六道只是暂时的住处,无论哪一处,都是我们旅游的地方,不是真正的家。
我们总是埋怨周围的人,让自己烦恼。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错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人能够让你烦恼、痛苦,都是自找的。若你真有智慧,事事都是好事,人人都是好人,一切都是你的助缘;若没有智慧,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违缘和障碍。难道不是吗?成家带来了那么多的压力;有了孩子,随之而来那么多的烦恼,这还..
达真堪布:自他之利现在好多父母都在拼命地挣钱,无论遭受过多少坚信也心甘情愿。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儿女。其实,若是这些儿女自己有福报,根本不用你给他攒钱,他就一定有。若是他自己没有这个福报,即使你给他攒再多的钱,安排得再好,几个月、几年后也会变得一无所有。佛利益众生的时候,不会采用..
断一切恶,行一切善,饶益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行者的三条戒律。戒律很重要,总的来说就是以正知正见守护自己的三门,三门清净就是戒。大家既然都想自度度他,尤其想利益众生,帮助他人,那么,受持戒律是根本。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论,也会讲很多佛理,应该可以利益众生,帮助他人了。不一定..
达真堪布:自在显现自在心 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怎样修行?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你必须要转念,不转念不是修行,都是造业,都是在搞轮回。若是你会转念,把佛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里,生活本身就是修行,工作本身就是修行,不矛盾。现在很多人都找借口,我工作忙,我要照顾家..
达真堪布:短暂的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们在学法修法的过程中,如果体力衰退,身心疲惫不堪而不具备成办此事的能力时,可以暂时先放一放。 你们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若体力实在不行就先放一放,体力恢复后再说。当内心特别疲惫不堪的时候也先放一放,调节一下,缓解一下心态,这都是有必要的。这样做..
达真堪布:知识没有转为智慧就会成为最大的障碍! 人都有知识。“不对啊,我没有知识。”你能走路,知道吃饭,知道睡觉,这都是知识。学佛修行就要转识成智,现在要把一切念头都转为智慧。虽然有的人觉得自己有知识,懂得一些皮毛上的东西,懂得世间一些所谓的文化,但是在佛面前,在菩萨面前,这都不..
达真堪布:真有钱了,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谁都愿意赚钱,但不是谁都有这个福报的。世间的财富也是修来的。如果命中没有,你再努力也没有用。种善根、修福德是因,努力奋斗是缘。没有因只有缘,不可能成功。农民种地时,如果只有肥料,没有种子,不可能长出庄稼。有些人拼命地、不择手段地求财,就像没..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这一身份的获得是理所当然的。何为大乘?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此中佛说..
果报的成熟有三种情况:现世现报、来世再报、生生世世以后再报。好比我们种庄稼一样,有些庄稼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有些庄稼几个月后才可以收获,有些庄稼甚至要一年后才能收获。在哪些田里“种庄稼”收获快呢?佛讲,在福田、恩田、悲田里播种收获快。福田是佛、菩萨、上师。他们是种福最好的良田,..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励行,不被摈逐,则凤阁鸾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须照佛门遗教修持。要晓得世间万事..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这大龙王的头顶上,戴着一顶很大的如意妙宝王冠,由于有这如意妙宝王冠,戴在大龙王的头..
达真堪布:正视缘法的迁变 现在很多学佛人都是这样的心态:今天念佛了,参加法会了,身体上有点舒服了,家里平安了,事业顺利了,就觉得学佛有意义,佛有加持,上师有加持;明天身体有点不舒服,家里又出事了,工作上有点坎坷了,就觉得学佛、修行没有意义,上师三宝也没有加持了,然后心里开始产生怀..
达真堪布:清扫卫生也是清净自心家里一定要打扫干净,一定要保持整洁。否则,家不像个家,一点也不规整,乱糟糟的,很容易让别人起烦恼。我们看着脏乱,这就是我们的业障烦恼。我们擦灰尘,就是擦业障、擦烦恼,这是一种修行。我们把家收拾整齐了,心里也就干净了。通过这些方法,烦恼、习气、业障自然..
达真堪布:有勇气做大事,小事自然成功一个智者考虑的是长远的利益。对于今生与来世,他会考虑来世的利益;对于眼前和将来,他会考虑将来的利益。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有智慧的人目光长远,你有这种勇气,能去做大事,这些小事自然就成功了。 暂时的利益重要还是永恒的利益重要?永恒的利益重要!暂..
达真堪布:最危险的梦魔王波旬有几个手下,叫做贪嗔痴慢疑。魔王波旬在背后指使,来控制、利用我们,让我们做这做那。贪心、嗔恨心、嫉妒心一上来,再不愿意做的事情也得做。贪心一上来,就迷了;嗔恨心一上来,就骂人了,甚至打人了;嫉妒心一上来,就不高兴了,甚至诽谤了;傲慢心一上来,又开始瞧不起..
达真堪布:打开心胸,轻松自在 时间不是修行的障碍,你必须要把生活变成修行。你把佛法里讲的道理弄明白了,去悟,去体会,然后一点一滴的运用到生活中。面对不一样的面孔,才能发挥不一样的智慧;处在不一样的环境,才能体会不一样的状态。在一切对境面前,你都能用心去观,用心去体会,那就都是完美..
达真堪布:教你福报永不竭的秘密世人都喜欢享受世间的福报,而世间的享乐犹如盐水,越享受贪心越增长,越享受越不满足。那我们是不是不能享受这些?不是,而是不能贪着这些。否则贪心、欲望会越来越增长。有多大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这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躲不掉的。只要没有贪着,没有欲望就行了。我..
达真堪布:我们用善业来消除业障,算是浪费因果吗?黑白业果,丝毫不爽衰。“黑”指的是恶业,“白”指的是善业。无论是恶业还是善业,都不会有浪费,都不会有突然毁灭或消失的时候。如佛在《百业经》中讲过:“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都是从我们的身..
现在有的人找这个算命,找那个算命,没有用。这能算得出来吗?能算清楚吗?不可能。也许有些人有神通,也许当时能了知一些,但是这些因缘随时都会变,到时候不一定准确。当时没有说准,可能到时候也有准的;当时说准了,可能到时候也有不准的。所以,别找这个麻烦!相信因果,相信佛就行了。算命不如认..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土译为觉。觉又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总而言之,就是发起成佛的心。成佛为什么?..
达真堪布:怕消业困难?你还不知道这个窍诀有些人学佛以后压力很大:“哎呀,我造的业太多了。”“我烦恼太重了,习气太重了……”无需担心。如果你能认真学修佛法,并且在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哪怕再深重的烦恼,再严重的恶业,也能立即消除。 《华严经》中有一个比喻:老鼠特别害怕猫,猫一出现时..
达真堪布:怎样念佛才如法?很多人还认为自己在修净土宗,随便念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愚痴!念佛也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戒学。若是一点佛理都不懂,怎么受戒啊?哪些是戒?哪些是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得到戒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失去戒体? 戒是清净的意思。若没有如理如..
菩提心是包括利他心和成佛心两方面。单有利他心只是世间的好人,而单有成佛心只是小乘,是优婆塞戒经所讲的三种菩提的声闻菩提,因此需要有利他心和成佛心两种,就可以成就菩提心。发菩提心要利益一切众生,要转我爱执为他爱执,这是菩萨。菩萨与凡夫的不同之处:凡夫众生是唯求自利,菩萨是唯求利他。..
真正的出离心宗萨仁波切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就像悉达多太子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装水,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悉达多的出离在多数时候只..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一众生做每个众生的父母的边际也无有尽头,旁生界母亲关心孩子,孩子无误认识母亲等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尔时无尽智菩提萨埵,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以种种宝华散于佛上,白佛..
菩提心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菩提心,就是在佛法上用心,在佛法上学习和弘传。我们学了佛法之后,怎么去修呢?在工作和生活中起修。比如说,六度四摄,是菩萨道的行持。六度,是自觉;四摄,是觉他。好,我们就把六度四摄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就叫修行。修行不是说一定剃个光头,穿上僧袍,到山..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具足功德?就是万善庄严。大家喜欢讲禅,什么青蛙跳水扑通一声,荷花开了,真是发疯了。什..
佛教中,出离有很多种涵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就象悉达多太子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装水,用电脑办公,手机不可须臾离身,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悉达多的出离在..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